中國篆刻藝術的歷史發展脈絡——前秦印至明清現代印

中國的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藝術發展而來的。了解篆刻藝術,必須首先了解印章藝術。前秦印:形態各異圖片:1s.gif  據現有資料,中國最早出現的印章是商代的三顆璽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手工業漸趨發達,璽印的用途也逐漸擴大。這些璽印大多和戰國銅器上的銘文相合,其中也有許多是春秋時代的,很難分辨。在戰國時,各國文字各不相同,反映在璽印中的文字也不相同。這些璽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表現出了強烈的藝術性,反映了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的生動局面。秦印:簡潔、明晰圖片:2s.gif  秦印即秦統一中國後的官私印璽。"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以後,在政治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圖片:1.gif  戰國時,由於各國的文字不統一,因此要統一政令就極不方便。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力求簡潔、易認;制定了"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這種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筆畫是圓轉的。它第一次把漢字在結構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於璽印基本上是方的,為了製造璽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種專門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圓適方。把璽印的名稱也作了規定,天子用的叫"璽",臣民用的叫"印"。這種璽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軌道上進行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秦始皇在位時間不長,所以這時的印章藝術尚不成熟,它只是在戰國璽印與漢印之間架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樑。漢及魏晉南北朝印:端正莊嚴圖片:4.JPG  到了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印章的使用範圍更為擴大,印章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開始,西漢印章承襲秦印製度,明顯的標誌是白文印用邊框,後來漸漸去掉邊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緻,表現出一種端正莊嚴的氣象,反映了漢代強大昌盛的威儀。到了東漢,由於手工業更為發達,印章製作趨於精緻。印章文字在摹印篆的基礎上,筆畫加以屈曲延伸,叫做"繆篆"。如果說把秦印的改革比喻為"品種的改良",那麼漢印可說是這種"品種改良"結出的碩果。後來魏晉、南北朝的印章,基本上承襲漢印。不過,由於文字演變發展,隸書、楷書相繼出現後,人們對篆書的書寫距離遠了,所以印章中篆書的書法水平不及漢印。圖片:5.gif  漢代的印章從表面上看方正平直,其實變化很多,風格不一。這時印章藝術已深入到文字書法的線條中去,不像戰國璽印那樣從象形上去表現,而是講求典雅質樸。後來明、清時代的篆刻藝術基本上繼承漢印傳統。  漢印大體上有平實、渾穆、方剛、峭拔、圓轉幾種風格。同時,由於國家強盛統一,在官印中又出現了一種贈給兄弟民族的印,另外,詞句印的文字漸多,圖畫印的樣式更加豐富,都較戰國時有了很大發展。唐宋元的印章:莊重端雄與清秀雅緻  自晉代使用的文字實行楷書以後,人們對篆書疏遠了。過去的公私文書寫在竹、木簡上,這時已可寫在絹紙上;古代的璽印是蓋在泥土上作封志的,現在的印可以用住硃或墨色塗蓋在紙上,所以自南齊以後,因絹紙寬度大,官印也放大了。  在唐、宋時,印章的製作已漸趨寂寞,這與官方的鑄造限制有關。唐代的官印形體放大,已和私印"分道揚鑣"(戰國、秦、漢等官璽印和私璽印形體相差不大),私印的鑄作當然受到影響;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官方曾經禁鑄私印,並規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面積不過方寸,所以唐、宋時期私印流傳很少。但另一方面,唐、宋的書畫藝術卻發展起來,不少名家把印章用於書畫,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記述了晉到唐鈐於書畫上的印有五十四枚,褚遂良在摹《蘭亭帖》上用了"諸氏"小印。圖片:6.jpg  到僧懷素用漢代"軍司馬印"鈐在得意的書法作品上。皇帝欣賞過的書畫,也要蓋上"御覽"等印章,這就出現了一種"鑒賞圖書印"。文人雅士們對印章的欣賞,興趣日益濃厚。唐代赫赫有名的宰相李泌,特刻有"端居室"一印,開了"齋館印"的風氣。宋代著名詞人姜夔有"鷹揚周室,鳳儀虞廷"一印,八個字隱含自己的姓名,很有趣,將過去詞句印的內容,融入了文學意味。由於宋代金石考據學的興起,隨之而來的是摹集古印譜,這更引起了文人們的注目, 說著名書法家米芾曾經自己試著刻印,一時傳為美談。  這些情況表現出,唐、宋進期的印章藝術從表面上看是"衰落"了,但從印史內部去觀察,它是在變化、發展。唐、宋以前的印章完全是為實用,由於它的藝術性很強,所以稱為實用藝術;到了唐、宋時期,在實用的基礎上已逐漸趨向于欣賞。以前印章是由工人鑄造的,這時文人們已開始試刻,這就使印章藝術趨於質的漸變。所以,我們從印史上來看,唐、宋時期是印章藝術向篆刻藝術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   元代統治者出於本民族的習慣不重視篆書,官印也有用八思巴文的。宋代有一種押字印,元代私印也提倡用押印朱文,形式不一,有方形、圓形、長方形、葫蘆形等等。有的刻一字楷書,有的姓用楷書,下面花押,有的只有一個花押。這類印在印章中也別具一格,有一種樸拙的美。   在元代,漢印傳統表面上已衰竭,但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卻仍在收集古印,珍藏印譜,成為一股"暗流"。一種細朱文印成為時尚,直到趙孟頫、吾丘衍等人研究印學,情況才起了很大變化。圖片:7.jpg  作為著名的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學研究也很深,他的篆刻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可以說趙孟頫是為中國篆刻藝術的理論方面奠定基礎的人。在趙孟頫等人之後,王冕則在實踐上對篆刻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的印章材料都要求質地堅韌,經久耐用,大多是銅、玉、象牙等,或鑄或鑿,所以文人不會刻,即使是趙孟頫、吾丘衍,也只好自篆後請工人刻。漢代時,間也有用綠松石刻的,多用於殉葬品,平時不採用石質作印,因嫌它質地不堅固。到王冕時發現可用浙江的花乳石刻印,這樣就為明代篆刻藝術的興起開拓了便利之路。它的意義不僅在此,還在於確立了篆刻是以石質為表現形式的藝術,困為石質最能表現出刀筆之趣。王冕用花乳石所刻的印雖流傳不多,但從僅存的幾方印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刻的是真正的漢印傳統,其風格雄健古樸,意境甚高,富有刀趣;可以說,文人刻印以漢印為歸,他是首屈一人。可惜他僻住山中,當時沒有廣為傳播。 圖片:8.gif  篆刻藝術是由古代印章藝術發展而來的。印章藝術與篆刻藝術的分界線以趙孟頫、王冕為標誌。從形式上看,印章藝術與篆刻藝術沒什麼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質卻不同,前者是實用藝術,後者則是欣賞藝術。明清現代印:名家如雲,奼紫嫣紅  我國真正的篆刻藝術從明代興起,有功之臣便是文彭。王冕雖發現用石刻印,但沒能流傳開來,文彭用石刻印,帶來了篆刻藝術的春天。到了清代,篆刻藝術出現了萬紫千紅的局面。圖片:9.gif  從清代到現代,歷時約三百年,名家如雲,是篆刻藝術"萬紫千紅"的時代。在這一漫長的時期里,篆刻藝術在明代的基礎上大有發展和創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篆刻藝術形式更為多樣化。在明代,基本上以漢印形式為多;清代除繼承漢印傳統以外,很多篆刻用繼承了古璽式樣。  (2)在章法上,明代篆刻一般都較勻整、對稱、疏朗;清代的篆刻,章法一般較錯綜、參差、緊湊。圖片:10.gif  (3)在印文的用字上,由大、小篆的合一,又擴大了用字面,如鼎彝、權量、鏡銘、泉幣、磚瓦等文字,不論方體、圓體,均可入印,有創造性。現代由於甲骨文的大量出土,甲骨文入印更是一個特色。  (4)在刀法上,由"沖"發展到"澀刀"、"純刀",進而歸納為"刀、石、筆、墨"四者的結合。由"光潔"的一路,發展到"殘破"的一路,形成為"工"和"放"兩種創作方法。  (5)由篆刻與書法的結合,"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發展到"詩、書、畫、印"的熔成一爐,大大發展了篆刻創作理論與實踐。  (6)邊款藝術由行書發展到各種書體,由書發展到畫,由陰刻發展到陽刻,由簡約的內容發展到豐富的內容。  (7)印社組織如西冷印社、樂石社、龍淵印社、《印人傳》等的出現,都標誌著篆刻藝術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圖片:11.jpg  在這一漫長時期里,我國的篆刻藝術不斷地由內地向香港、台灣地區發展,並與日本加強了聯繫,產生了深遠影響。 印章是我國的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因其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屬性,與一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藝術」。印章的名稱幾經演變,各個朝代的稱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簡要介紹。 【璽】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一六國後,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當時規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朔寧王太后璽【印】  「印」最早見於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稱為「印」。《漢舊儀》中也規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稱「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宜野鄉印【寶】據《唐書.輿服志》記載,唐武則天因覺得「璽」「死」同音,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改稱為「寶」。後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璽。唐玄宗時也稱寶。唐至明清各代,「璽」「寶」並用。【章】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稱「章」的。【記】  「記」一般見於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記」名稱的印。 都亭新繹朱記【其他】  南宋發行的一種紙幣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還出現一種「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稱還有:「關防」、「圖章」、「圖書」、「符」、「契」、「戳子」等。遼州之契 押  歸遠圖書 新軍侍衛將軍隨征四營關防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125681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 司馬之璽 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秦印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漢官印】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這在後面還要介紹。【漢私印】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將軍印】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漢玉印]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魏晉南北朝印】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朱白文印]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裡例舉的數印就可見一斑。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子母印】子母印又稱「璽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如右欄「郭意」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六面印】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餘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於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繆篆印](附鳥蟲書)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早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迴繞,?後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於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於私印,以白文為多。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125681    【雜形璽】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緻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於私印。【圖案印】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羊的四靈(?龍、虎、雀、(鳳、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成語印】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餘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花押印】花押印又稱「押字」,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封泥】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迹──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基本訓練與創作【鈕制】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現將部分鈕制列舉於右,以見一斑。【隋唐以來的官印】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宋元圓朱文印】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fu 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今體字印章】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於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後,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收集印 齋館印 閑章】印章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於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文徵明就說過,他的書屋大都是建築在印章上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125681
推薦閱讀:

明十三陵:明清皇家陵寢
2017元明清瓷——鬥彩,拍賣年鑒!
明清錢幣雕母價動輒10餘萬元
明清瓷器鑒定與收藏1

TAG:中國 | 歷史 | 藝術 | 發展 | 現代 | 明清 |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