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名 高原古城留聲機(山河代碼·西寧篇②)
v
左上為圖①,右下為圖④
②
③
街,是城市的脈絡,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脈絡中的血液。每一條街的名字,都是一段獨特的基因密碼,藏著城市的過去與今天的聯繫,也藏著城市對每一個細胞——「家」的歷史關切。
上一期,西寧幾條「名在而物非」的舊時道路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的「昨是今非」;今天,我們再去了解幾條古迹猶存、繁華依舊的西寧古街,看華夏文明,在時間的長河中經久不息。
解放路
也稱隍廟街(圖①),得名自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的西寧城隍廟。據考證,廟內供奉的是東漢管轄地方得力、深得羌人擁戴的護羌校尉鄧訓。此廟佔地曾達40餘畝,建有牌樓、山門、鐘鼓樓、戲樓、東西廂房、鑒心殿和後寢宮等,1988年被列為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僅保留有鑒心殿、東西廂房、後寢宮等遺存。
城隍廟是地方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場所,逢年過節迎城隍、唱大戲等特色民俗表演都在此進行。今天的西寧市群眾藝術館、西寧市少年宮就建在城隍廟旁邊,帶有幾分文化傳承的意味。
西寧城隍廟歷史悠久,建築技藝精湛。從香廳大殿穿過,即可進入鑒心殿(圖④:鑒心殿前玩魔方的孩子),再由鑒心殿進入後院,就是後寢宮。寢宮內有一座花池,院中有側柏4株,正中為城隍寢宮,東西有廊房各三間,東為鄉貢祠,西為名官祠(後二祠併入文廟內)。如今,西寧城隍廟內的11株古榆、側柏等植物仍然存在,且長勢良好,這些古樹,樹齡均在300年以上,已列入了《西寧市古樹名木目錄》。青海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古建築都得到了大力的保護。如貴德、湟源、樂都等縣的城隍廟都已重建並向遊人開放。西寧城隍廟這座融匯著西寧民俗文化、建築藝術和百姓情感的廟宇,也正在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興隆巷
也稱會館街,得名于山西、陝西籍駐青商人籌資興建的山陝會館(圖③),清光緒二十六年遷建於此處。山陝會館歷史上曾得到較好修繕,如今建有山門、戲樓、關帝殿、三義樓等數重建築,保護程度良好,2008年被公布為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正門「山陝會館」四字匾額為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題寫。
解放路(隍廟街)與興隆巷(會館街),一個是當年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場地,一個是商人往來雲集的熱鬧之所,街牌上記述了它們的繁華歷史。時至今日,興隆巷仍然保留著「逛夜市」的傳統,每到夜晚,大小商販都特許在此佔用街面擺攤,遠近前來「掃貨」的西寧市民可謂摩肩接踵、絡繹不絕。這「興隆巷夜市」自是因循著山陝會館所代表並傳承至今的商業基因與氛圍,也成為今天這條古街區別於其他的獨特風景。
明清時期來西寧從事商業活動的山陝籍商人,到清朝光緒後期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國時期更為興盛,有「山陝客娃半邊城」之說。會館的聚會活動均安排在每年元宵節和中秋節,農曆七月廿二日為財神廟會,各方商戶雲集,知名富商多達五六十戶,成為當時西寧的一大盛事。商幫結成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鄉黨相助為宗旨。會館成為鄉里鄉親情感交融的場地,為西寧的經濟繁榮發揮了作用。抗日戰爭期間,西寧最大的三義和、永盛恆、晉和祥等四五十家商號,均系山陝商幫經營,民間甚至有「先有晉益老(商號),後有西寧城」的說法。
文化街
也稱府門街(圖②),這條街曾是清代西寧城的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所在地。在街的北側,曾建有西寧府府衙,高堂朱戶、莊嚴威儀,一直是清代西寧府最高行政當局所在地,故曰「府門街」。而在府衙的東側,始建於明代的西寧文廟,佔地規模曾達80餘畝,是這座城市的文脈所在。所以此街也稱「文廟街」,今稱「文化街」。
如今,府衙已不存,而文廟猶在,可惜歷經數百年風雨後只余欞星門與大成殿。文廟東側,現為西寧市玉井巷小學,可謂文脈相承。大成殿南的文廟遺址,改建為店鋪和廣場,如今逐漸成為西寧市知名的「酒吧街」,每到夜晚好不熱鬧,倒映襯著大成殿燈火寥寥。
回顧這三條「名物皆在」的古街,它們關乎文教、關乎民俗、關乎商貿,都與市民世俗生活有著緊密聯繫,可能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街上的古建築多少得以保存至今,與古街名一起承載並延續著城市記憶;反觀那曾經「起高樓、宴賓客」的所在,縱一時「朱門大戶」「鐘鳴鼎食」,卻往往經不住歷史滄桑的淘洗,「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其實何止是西寧,我們看很多城市老城區的古街名,多是關乎世俗、關乎柴米油鹽。世俗生活,才是一座城市的留聲機。
小貼士
西寧明清故城,還有一些頗有故事的古街名。
大同街,地處古城西北隅,街牌上記述,這裡在幾百年前本是一處很不起眼的街巷,名為「後馬場」。1941年,日本侵略者轟炸西寧,給西寧人民造成極大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後來為方便疏散市民,當局下令在城牆上再開挖四處通道,於是在後馬場緊鄰的西城牆上挖出一道「尕西門」,也就是「小西門」之意,地處封閉的後馬場便有了一個直接出城的通道。市民互相告知「打通了」,「打通」與「大同」諧音,故而將此街定名為「大同街」。
斜石巷,此巷本不存在,明清兩代城內設練兵校場,校場外為菜地,兵卒從校場出來,從西門出城時為了圖方便,慢慢在菜地中踩出一條斜斜的便道。後來隨著住戶增多,成為巷道,為防泥濘難行,又鋪墊上了石塊,這條巷道便被人稱作「斜石巷」。上世紀前半葉,「西北歌王」王洛賓還曾在斜石巷住過。
斗行巷,此街也是從西寧城東北隅出城的一條捷徑,由於城內外垂直落差甚大、街巷坡度甚陡,故取「陡行」之意,定名為「斗行巷」。
本版製圖:蔡華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