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姓氏之多令人咋舌
日本人喜愛名片,有一個不得已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姓名實在太複雜。日本人的姓氏之多,令人咋舌,全部加起來據說有十幾萬,這大概也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現象。中國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詞典》,就收入姓氏近8萬多。比起中國百家姓中的460餘個姓,日本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姓名超級大國。
這種奇特的現象要歸咎於日本特殊的歷史國情。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只有貴族有姓名,分為氏、姓、苗字、名字四部分,十分複雜。氏是古代日本國家的一種政治組織,朝廷的貴族和隸屬朝廷的各小國的君王、貴族,均被稱為「氏」,每個氏都有自己的稱呼,叫「氏名」。姓,則是朝廷賜給氏的稱號,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有幾十種之多,如臣、連、君、直等。在日本,一個大的氏族通常有很多分支,這些分支又為自己的姓起名叫做「苗字」,這是一個日本人自己發明的辭彙,表示嫩芽、分支之意。比如藤原氏在日本歷史上是一個大族,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就把近江與藤原兩個打頭的字合起來,稱作「近藤」。
因為這個原因,古代日本貴族的姓名往往很長,比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這種馬拉松式的姓名記起來時要費點事的。後來新的苗字不斷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合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即今天的姓。
順便提一提,古代日本的貴族都有氏姓、有苗字,唯有天皇是例外。歷史上的天皇沒有姓,只有名字,在人們心目中,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榮耀,因此沒有必要有氏姓(「天皇」實際上就是最高的姓)。到了今天,連皇后和天皇的子女都沒有姓了。
古時候的日本,一般老百姓均無姓,只有名或小名;氏姓和苗字都是權勢的象徵,平頭百姓與此無緣。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30年前。明治維新後,日本廢除了古老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姓氏制度,給全體百姓自由取姓的權利。此招想想確實有道理,日本要想全盤西化,同信奉平等自由的洋人平起平坐,稱兄道弟,老百姓豈可有名無姓。耐人尋味的是,由於長期無姓養成的習慣,許多人不敢給自己取姓。明治八年,日本政府再次明文規定全體國民都必須有姓,頒布了《苗字必稱令》,老百姓這才敢給自己取姓。然而,不像中國人和韓國人有祖姓,日本一般百姓無祖姓可繼承,既然如此,乾脆來個徹底大解放,取的姓於是五花八門,無所不有。這大概是歷來最安分的日本人一次最不安分的行動了。
從未給自己取過姓的日本人由著自己的性子大幹起來。愛好山川田野、動植物花卉,本是日本人的天性,於是出現了大量取自於自然的姓:山田、上野、杉浦、大川、松岡、中島、渡邊、北澤、廣瀨、清水、石原、鳩山、駒田、白鳥、森川、稻田、櫻井、栗原、菊池……;敬業、也是日本人的特點,於是出現了不少取自職業的姓,比如釜屋、織田、吳服……;還有取自地名的,像富山、瀨戶、宇都宮等等,可以說應有盡有。
由於日語發音過於簡單,造成大量的同音詞,而姓名數量的龐大,意味著同音字和詞的繁多,比如SASAKI這個發音,就可代表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陵、雀這些姓;GOTO這個發音,就可代表後藤、吳藤、悟藤、梧桐、江藤、牛頭、後島等更多的姓。與人打交道時若沒有名片,光憑嘴說耳聽,豈不亂套?不像中國人絕大多數都是單姓,木子李、弓長張的好懂,日本人的姓通常都是雙字起步甚至更長。
更令人頭疼的是,這些拖泥帶水的姓中,還有好多莫名其妙的不規則發音,也就是說,同樣的漢字在做姓名使用時,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念法,就拿「一」這個最簡單的漢字來說,讀法竟有7種之多。所以,不僅外國人,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常常為認讀對方的名字而發怵。有些姓名要是不註明發音,大概除了本人誰也念不出。據說一位日本人一直為自己的名字被人誤讀而惱怒,因為從小學到大學的10多年裡,能夠準確無誤念出他姓名的,只有大學裡的國文教授一個人。
所以,名片上光印有漢字姓名還不夠,細心的日本人總是在名片的背面印上羅馬拼音,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尷尬。當然,假如有誰能不看拼音馬上讀出發音疑難的姓名,就往往能獲得對方好感,一下子縮短雙方的距離。
(摘自《日本新華僑報網》11月8日,作者:孔健)
推薦閱讀:
※日本軍事到底有多強?
※日本活字印本新刻癡婆子傳
※看完日本的成人式,日本網友表示「下一代要亡了」……
※如何评价 APA Hotel 酒店社长是日本极右翼?除了拒绝入住该酒店,是否还有其它抵制方法?
※今天我們來聊聊「三億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