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與古蜀國的傳說

據文獻記載, 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 ( 伯灌)、魚鳧,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 或說是蒲澤, 其後是開明。① 這些帝王名號怪異, 史料匱乏, 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長久以來, 其歷史一直是雲遮霧罩, 成為困擾著人們的難解之謎。   可資留意的是,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段看似荒誕的文字, 對揭示蜀國開國之秘有重要幫助: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這裡的關鍵詞「魚婦」, 學界向無確詁。有人以為指上身為婦人、下身為魚的「魚美人」, 其實不然。按,「魚婦」即蜀先王魚鳧的別寫;「蛇乃化為魚」, 則隱含了民族融合、圖騰易幟的劇烈變故。其理由可先從文中的顓頊說起。

顓頊

顓頊是五帝之一。在神話系統中, 他是水神, 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鯀的父親、禹的祖父。古籍各版帝系都說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顓頊, 顓頊生鯀, 鯀生禹, 禹生啟。②作為他的子裔, 鯀、禹同樣具有水族的特徵。他們都有魚的化身。③《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西北海外, 流沙之東, 有國曰中車扁, 顓頊之子。」 這裡「中車扁」, 和上面《大荒西經》講的有魚「偏枯」, 是一個意思。這個顓頊之子, 顯然指鯀。鯀,又作鮌, 即玄魚。④《莊子·盜跖》說:「禹, 偏枯。」《列子·楊朱》說:「大禹,一體偏枯。」禹也是魚, 而且禹、魚是同音通假字。魚的形象其實就是該族團的圖騰, 它可以上溯到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大量出土的魚圖騰徽志。   如上所說,《山海經》「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這段話的內在聯繫已清楚了, 但作為沿襲魚圖騰的顓頊一脈與蜀先王魚鳧之間的關係, 還值得進步討論。   巴蜀在中國古代地砉勰鈧? 是西部的大本營之一( 另一個是以西王母為神性代表的昆崙山, 確切地點不明, 有的說法含巴蜀地境)。而不少材料證明顓頊族團所處的西方具體位置恰恰就在巴蜀。   有叔歜國,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國名淑士,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西經》   顓頊母, 濁山氏之子, 名昌仆。   ——《世本》   歜、濁、淑、叔, 皆為蜀字的異寫。濁山氏, 《十三州志》徑寫作蜀山氏:「蜀之先, 肇於人皇之際, 至黃帝昌意(昌仆)娶蜀山氏女, 生帝嚳, 後封其支庶於蜀。歷夏、商、周, 始稱王者。」只是所生者為帝嚳, 因此有學者認為, 帝嚳就是顓頊。再看下面:   帝顓頊生自若水, 實處空桑, 乃登為帝, 惟天之合。   ——《竹書紀年》.   若水, 古水名, 在今四川省。 那麼, 顓頊竟是巴蜀人, 或至少顓頊的母家是巴蜀土著了。《山海經·海內經》曾列出一個著名的巴蜀帝系, 說是「西南有巴國, 大嗥生咸鳥, 咸鳥生乘厘, 乘厘生後照, 後照是始為人。」 顓頊又號高陽, 高陽與太昊(大嗥)族關係密切。因此, 和這個譜系也對得攏。不同的是, 太昊風姓, 屬東夷集團, 以鳳鳥為圖騰。但這正說明顓頊這一集團族氏成分的複雜性。

古蜀國出土文物

鯀也生於西方。《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鯀……家於西羌。」關於禹,證據更多。《新語·術事》:「大禹出於西羌。」《史記·六國年表》:「故禹興於西羌。」集解引孟子語:「禹生石紐, 西夷人也。」《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帝王世紀》:「伯禹……長於西羌, 夷人。」而《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更指明禹為今四川汶山縣人。   羅列這些資料, 並不意味要否定黃帝、顓頊、鯀、禹、啟這一大系發祥於中原腹地並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歷史主脈。上面的引證與其他史料相對照, 存在不少矛盾衝突的說法, 例如, 有關顓頊的活動區, 《左傳》等書就有陳、衛等地( 今屬河南一帶) 的記載。這一現象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黃帝族裔的發展是複雜的, 它經歷了各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大融合。   近年來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 表明巴蜀自有其迥異於中原的文化淵源, 這可證實巴蜀原住民的土著性質。其文明( 距今5000~3000年) 的匆匆消失, 不排除是中原文明楔入的結果。   我以為《山海經·大荒西經》那段話, 曲折地透露了巴蜀被納入華夏文化圈的信息。   大荒西部,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魚婦, 即魚鳧, 婦、鳧同音通假。「有魚偏枯」, 這是表徵顓頊、鯀、禹族團特有的用語, 說明魚鳧與顓頊族團有非同尋常的關聯。這兩句開宗明義, 魚鳧是以魚為圖騰的族團或朝代。   「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 則展現了民族融合的的殘酷和激烈。在中原有過漫長發展階段的顓頊族團, 在巴蜀早有落腳之點, 其勢力在擴張中與巴蜀土著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終於, 在洪水( 大水泉) 爆發的歲月里, 雙方出現了正面交鋒。在後來的兼并戰爭中, 魚圖騰取代了蟲圖騰( 蜀蠶、巴蛇等), 但顓頊也在這場消耗戰中元氣大傷, 於是「顓頊死即復甦」, 進入了鯀的時代。這個鯀, 號魚婦, 史稱「魚鳧」。   這便是古蜀國由「蛇乃化為魚」的歷史真相。從此揭開了魚族世家在巴蜀治國理水的英雄篇章。   猶如魚鳧可與鯀對應一樣, 蜀先王鱉靈、開明也可與禹、啟一一對應。

叢帝鱉靈

.鯀死為鱉靈, 復活後即是禹。《國語·晉語》、《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都說鯀死化為黃 ( 能) 即三足鱉, ⑤也即是鱉靈。《水經注·江水》卷三十三引《本蜀論》:「荊人鱉令( 靈) 死, 其屍隨水上, 荊人求之不得也。令( 靈) 至汶山下, 復生, 起見望帝。……望帝立為相。」鱉靈本是鯀屍, 再生, 應即是禹, 其神格、事功與禹契合。「復生」, 又可訓讀為「腹生」。《山海經·海內經》曰:「鯀復生禹。」《楚辭·天問》曰:「伯鯀腹禹。」皆為「腹中生出」之意。故《初學記》二二引《歸藏·啟筮》有此神話:「鯀殛死, 三歲不腐, 付之以吳刀, 是用出禹。」注意前述鱉令( 靈) 至汶山下復生的文字, 與禹為四川汶山縣人相合, 亦證明鱉靈即禹, 應是同格帝王。   蜀帝開明同夏後開, 即啟。啟改開, 因漢代人避景帝劉啟諱而改。   筆者認為, 自魚鳧(鯀)而下, 巴蜀歷史明顯地帶有了中原文明的投影, 其交疊重複, 反映了巴蜀已經喪失其獨立性, 而水乳交融加入到中華文化圈中了。   ————————————————————————   ①《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蜀王本紀》作蠶叢、柏濩、魚鳧、杜宇、鱉靈(開明)、盧保(開明)。《漢唐地理書鈔》引《蜀王本紀》作蠶從、伯灌、魚鳧、蒲澤、開明。   ②見《大戴禮·帝系》、《史記·五爺本紀》、《世本·帝系篇》、《竹書紀年》、《隨巢子》等。   ③水神有魚的形象, 又可見《酉陽雜俎·諾皋記上》所說的河伯:「河伯……人面魚身。」   ④《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拾遺錄》:「夏鯀治水無功, 沉於羽淵, 化為玄魚。……後世聖人以魚為神化之物,以玄字合於魚為鯀字。」   ⑤《爾雅·釋魚》:「鱉三足, 能。」束皙《發矇記》:「鱉三足曰 。」

古蜀國距今大約有4000餘年,在遙遠的歷史上,蠶叢縱目、魚鳧神化仙去、杜宇化鵑、開明復活

相傳,上古時,居住在古青藏高原的古羌族人向東南遷居,進入了岷山地區和成都平原。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後來,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生下兒子蠶叢,蠶叢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國,代代相傳,經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朝代。

你可以了解一下三星堆文化 ,古蜀的文化有記載的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據《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於湔。

望叢祠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開明位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黃白黑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王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豔,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後,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隴歸之曲》。其親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縣內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如之,長老傳言:五丁士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嘆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川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古蜀國區域圖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蜀郡,以張若為蜀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六年,陳壯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七年,封〔公〕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赧王〕五年,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門置觀樓,射蘭。成都縣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內城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並長、丞。修整里闠,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其築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魚,今萬歲池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城北又有龍?池,城東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其園囿因之。平陽山亦有池澤,蜀王漁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惲祭山川,獻饋於秦昭襄王,惲後母害其寵,加毒以進王。王將嘗之。後母曰:「饋從二千里來,當試之。」王與近臣,近臣即斃。王大怒,遣司馬錯賜惲劍,使自裁。惲懼,夫婦自殺。秦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惲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綰為蜀侯。十七年,聞惲無罪冤枉死,使使迎喪入葬郭內。初則炎旱三月,後又霖雨七月,車溺不得行。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入地中。因葬焉。蜀人因名北門曰咸陽門。為蜀侯惲立祠。其神有靈,能興雲致雨。水旱禱之。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焉。


推薦閱讀:

荊楚傳說之漢東霸主楚武王
吳剛與桂花酒的傳說
傳說中一株可以救活三千人的仙草,撿到就賺了
[轉載]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錫拉庫薩*義大利】
【搞笑圖文】 傳說的屌炸天

TAG:傳說 | 山海經 | 古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