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殺人如麻 票房如麻(中國青年報 2006-12-27)
殺人如麻 票房如麻 |
2006-12-27 |
尹鴻 |
《滿城盡帶黃金甲》對票房和金錢的渴望,可以說已經有一種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執著了。 張藝謀電影一直善於用開幕式般的「海量規模」製造奇觀,在這部電影中發揮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殺人如麻、殺手如麻、死人如麻、宮殿如麻、豐乳如麻、藥師如麻、菊花如麻、金黃如麻、鮮血如麻……如麻、如麻,用無數的如麻來換取票房的如麻。 其實,我不反對商業電影,而且往往為商業電影辯護。但是,我不贊成一切都僅僅為了商業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從一開始的肉體奇觀與夜馬賓士的交叉剪輯,就已將那種為奇觀而奇觀、為票房而電影的路子完全暴露出來了。 雖然本片在對那群南腔北調的演員的現場控制方面、在台詞的處理上甚至在人物關係的刻畫上,與以前出現的幾部「大片」相比,有了一些「技術進步」,但是影片在美學上所表現的墮落卻遠遠超過了這種技術換來的價值。為了追求那些場面上的奇觀、情節上的怪異,影片不惜犧牲所有的歷史感,哪怕是假定的歷史感;犧牲人物的豐富性,哪怕是戲劇化的豐富性;甚至犧牲技術上的完美性,那些人物與虛擬宮殿通過電腦數字合成以後,失去了所有的背景細節和人物面部細節,就像這部影片本身一樣,剩餘的只是一種沒有任何質感的空洞的豪華。 老實說,儘管《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票房肯定會創造新高,但是,與《夜宴》相比,後者雖然有種種人物處理和細節處理的缺陷,但至少在美術、音樂、節奏、風格方面還多少表現出一種對藝術的熱愛和一種藝術的精緻,而《滿城盡帶黃金甲》卻是一種地道的生意。 《英雄》中的張藝謀,還留戀一種意境、一種情緒、一種美麗,那一段段音樂、那些場景、那種感覺,至今還能夠讓人記憶。經過《十面埋伏》的迷亂以後,他便逐漸失去了對藝術的虔誠和平衡。《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也許唯一還能夠讓我們感覺到曾經那個張藝謀的,可能就是影片最後,在太平盛世的頌歌中、花簇涌動的繁華中、漫天煙火的輝煌中,演繹著殺戮和爭奪,這似乎保留著對「傳統」中國文化和政治的一種諷喻。然而,這種繁華後面的糜爛,又何嘗不是對《滿城盡帶黃金甲》自己的諷喻呢。 當今世界上的大導演,無論是好萊塢號稱商業電影大師的斯皮爾伯格,或是西班牙的阿爾莫多瓦,以及法國的呂克·貝松,儘管他們的電影也很商業,但終歸還是會為自己的藝術感覺、為自己的人性關懷、為自己的藝術家身份保留一份尊嚴,至少還會努力去營造一種假定的歷史感、一種統一的逼真性、一種合邏輯的奇觀性。像《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赤裸裸的媚俗,似乎與一個「世界級大導演」的身份有些不相稱。 商業電影也需要商業電影的美學品格,更何況,張藝謀並沒有義務讓每一部電影一定要用盡一切媚俗方式去換取數以億計的票房! 本來,對大片,我一直寬容有加,畢竟它使中國電影市場得到壯大,使中國電影走向了國際主流電影市場,也顯示了中國電影達到的製作水平和規模。但是,好票房並不等於好電影。我估計,在國際電影界,《滿城盡帶黃金甲》不可能獲得真正專業意義上的褒揚,甚至很可能會招來「惡評如潮」。 如果大片照《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路子繼續走下去,無限膨脹的投資與無限膨脹的票房慾望也許會將張藝謀或「中國式大片」帶上一條不歸之媚俗「錢途」。更何況,我們已經都艷俗到這種程度了,接下來我們還能有什麼更艷的呢?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水鄉——周庄
※工業機器人大舉進入「中國製造」
※中國四大名茶
※中國小城鎮向何處去
※熱話題與冷思考 ——從蘇聯模式到中國道路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