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私教,我有成就感(視窗·探訪新職業①)
河南鄭州一位私人教練正在對健身者進行指導。人民視覺製圖:蔡華偉目前,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碰上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催生出一批炫酷、新鮮、有趣的新職業:互聯網私人健身教練、家庭營養健康顧問、在線旅遊諮詢師、電商導購員、自媒體編輯……這些新職業成為年輕一代的擇業新寵。新職業為什麼被看好?新職業有多大發展空間?從今日起,我們推出系列報道「探訪新職業」,聚焦在新消費大背景下湧現出的新型就業方式,走進新職業人群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真實的從業感受。——編者運動康復,矯正形體私教上門就像醫生送診到家「我平均每周工作14個小時,月收入8000元左右,與之前在健身房的收入相比差不多,但自由多了」北京西三環北路,某居民小區。在王濤家的客廳,地板上放著一根圓柱狀泡沫軸,經過幾次嘗試後,王濤好不容易站上去。「腳趾保持放鬆,不要摳軸。胸向前移動一點,臀向後移動一點,骨盆前傾一點……」在他身旁,健身教練李易文不停變換著指導語。這是李易文第二次來到王濤家,指導他做平衡性訓練,目的是改善腰椎曲度。王濤供職於北京某廣告公司,伏在辦公桌上寫策劃,經常一趴就是大半天,結果腰椎出了問題。「我想去健身房,找專業教練幫我指導一下形體鍛煉,但無奈工作太忙,很難抽出時間。」王濤說,「從網上看到李易文教練對物理治療很在行,我就約他上門服務。兩次課程後,真的感覺好很多。」運動康復、上門指導、矯正形體,乍一聽像社區醫生到家送診,其實,它們正是私人健身教練這個「老」職業的「新」內涵。職業私教並不是新事物,一對一式的私教模式前些年已開始流行。但依託互聯網平台的私教興起,是近兩年的事。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為私人教練的發展提供了新依託。Keep等健身APP、微信公眾號,燃點、河狸家、約教練等O2O健身平台,已經在業界有了很高知名度。就北京而言,如今每個平台都有數十位教練,總數在300人以上。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健康意識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選擇私教,量身定製個人健身計劃。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健身市場規模達300億元,有一定規模的健身俱樂部超過1萬家,持健身卡的用戶超過1500萬人,其中大概有1/3的會員希望選擇私教上門指導。李易文說,他的工作時間是這樣的:60%通過知識技能共享平台——「在行」,進行網路預約交易,接單後與客戶線下約見或者上門服務;剩下的40%分成三塊:為線下新客戶提供服務、給獵豹公司員工做器械訓練、在「貓角」工作室當形體指導。此外,李易文還是果殼網的健身科普作者,在愛奇藝上錄播健身教學視頻、在社交平台解答健身問題,從業方式「互聯網化」。從2008年第一次兼課動感單車算起,李易文在這行摸爬滾打了8年多,雖然中途換過很多崗位,但對人體解剖學、運動康復理論的培訓與學習,從未落下。「我現在每周『在行』接單數固定在3個,每小時價格為250元。」李易文對收入現狀還算滿意,「由於之前在業界積累了一定名氣,去年3月『在行』剛上線時,我的約單數爆棚,每周至少有7個;後來為保證服務質量,不得不限定數目。加上別的活兒,我平均每周工作14個小時,每月就能掙8000元左右,與之前在健身房的收入相比差不多,但自由多了,更有成就感。」專業指導,敦促鍛煉家庭居室成了濃縮版健身房「在家裡購買沙袋、啞鈴等器材總價通常不超過2000元,而現在低於2000元的商業健身房年卡幾乎沒有」李易文的上一個東家,是海淀區學院路附近一家健身俱樂部,他在那兒共待了兩年。去年10月,俱樂部新來的經理要求每位教練每月至少賣出8000元課程。由於李易文不喜歡推銷,在新的業績要求下,他沒能達標。與管理層幾次溝通無果後,李易文辭職了。「成為一名互聯網健身私教後,教練的價值不是被束縛在健身房的大型器械上,而是依託於口碑;有更多經驗、更好技術的人,一定會受歡迎。」在談到互聯網對私教職業的影響時,李易文說:「商業健身房的優勢主要是擁有大型器械,你只有辦卡成為會員,才能使用蝴蝶機、龍門架等器材。上門服務主要是技術指導,只需教練的理論、手法,必要時藉助一些小型工具,就能完成形體鍛煉與健身康復的目標。」曾經有個習慣性崴腳的客戶,走的道路稍不平坦就會崴腳,想解決這個問題卻找不到方法,他在網上看過李易文的科普文後,通過文章給出的鏈接約他上門。李易文憑手法治療、平衡訓練,兩個月後客戶的足踝運動功能就恢復了正常。客戶很感激,又向身邊朋友推薦了這位「靠譜的李教練」。李易文認為,互聯網改變了傳播途徑,讓信息傳播效率變得更高,更容易開發潛在客戶,「如果說傳統健身房最多輻射到所在街區的方圓3公里左右,那麼網上的私教,在全北京甚至全國都能接觸到潛在客戶。」目前,私教職業逐漸細化,分成形體、體能、體重管理、康復、健美、普拉提、瑜伽等。細分後的教練,傾向於只提供自己擅長專業範疇內的指導,「這反映了私教挑選準則從『最壯』向『最懂』的變化。」李易文說。李易文認為,請私教進家,除了提供技術指導,還能敦促學習。「把家裡變成一個濃縮版的健身房,從性價比來說也很划得來,在家裡購買沙袋、啞鈴等器材通常不超過2000元,而現在低於2000元的商業健身房年卡幾乎沒有。」門檻不高,人員複雜第三方平台監管難到位「上門服務需要很高的信任度與安全感,隱私性很強,如果提供教練的平台對教練的信息管理不到位,一旦發生了侵害事件,可能將無法追責」業內人士認為,能接、敢接上門服務的互聯網私教,在資質、經驗、技術、形象以及口才上,較之一般的傳統教練更好,付出的時間成本更多,收費也會高一些。雖然私教入駐、簽約的第三方網路平台都有審核機制,審核合格者才有派單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私教就沒問題。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發布的《2016年中國健身教練職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在從事健身教練的人群中,體育專業學生、退役運動員等專業背景的人群佔到72%,其中有42%來自體育專業畢業。在成為健身教練前,90%考取了相關職業證書,58%參與了俱樂部上崗培訓。雖然健身教練行業的規範性不斷增強,但由於私教門檻不高,人員複雜,一些私教專業性較差。有的私教依託互聯網平台評價體系進行的排名,做出類似於淘寶某些店鋪刷好評的口碑欺詐行為,干擾消費者選擇。對此,李易文認為,網路平台要發力,監督各種信息的真實性。「比如,互聯網健身平台可借鑒淘寶評判商家是否在刷好評的演算法,發現有私教刷好評,實行一票否決。同時,一旦發生糾紛,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按照追責流程走,提供相關的資料證明,輔助調查。」健身界出現過這樣一個極端案例:某學員想從85公斤減成75公斤,私教滿口答應,稱買40節課就行。等課程快結束,還未見明顯效果,教練就會悄悄在學員課後喝的補劑中添加脫水劑。喝完把體內的水分排掉,一稱體重,果然「輕」了很多。但實際上,藥效一過,體重又回來了。李易文認為,上門服務需要很高的信任度與安全感,隱私性很強,如果提供教練的平台對教練的信息管理不到位,一旦發生了侵害事件,可能將無法追責。「如果是健身房的會員被教練訓練壞了,他可以直接起訴健身房;但第三方平台提供的預約服務,一旦發生糾紛,只能在客戶與網路私教二者之間解決,平台最多提供輔助證明。」在福建泉州某健身俱樂部課程經理林凱明看來,保險購買也是隱憂:「我之前從業的健身俱樂部,教練都會買意外傷害險,倘若學員訓練發生事故,至少有保險兜底;但單獨上門服務的互聯網私教,在保險這一塊可能容易忽視。」林凱明還擔心,網路平台的下單服務都是明碼標價,但上門服務後的私教與客戶熟絡後,有可能拋開網路平台,以更優惠的價格,直接對接客戶,干擾市場秩序。科普常識,提升素養規範行業也需要消費者幫忙「隨著消費者健身素養提升,能形成倒逼機制,推動私教職業整體素質與規範化程度的提高」「說實話,我不願意被稱作『私教』,那會讓人想到是一群在健身俱樂部『賣課』的人;普通的肌肉訓練,活兒我都懂,也幹得很好,但我更願意將醫療護理屬性加入健身中,被稱為『康復教練』。」李易文說。林凱明認為,私教水平良莠不齊,「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把私教職業培訓和各大高校結合起來,將二者的實踐優勢與理論優勢互補,幫助私教提升水平。」比如,進入健身平台,常看到網上貼著明星教練們的「光輝」履歷:國家二級運動員、健美大賽冠軍、知名體育大學畢業、高級健身顧問、紅葉體系認證……一些剛步入社會的20歲毛頭小子已經私人授課1000小時,真實性讓人懷疑。各種頭銜、名號難辨虛實。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家認證證書、體校科班出身等,都代表不了什麼,招聘企業更看重應聘私教本身的能力。一次,李易文在某公司競聘,一同競爭上崗的私教中,不乏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持有者。但李易文把他在「在行」上的200多個好評頁面直接發過去後,公司一眼就相中了他。李易文認為,私教面臨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有國家認證,關鍵在於教練職業群體自身不斷學習,及時更新知識與技能,否則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另外,有教練指出:「消費者健身素養的提升,也能形成倒逼機制,推動私教職業整體素質與規範化程度的提高。」「很多健身消費者追求不切實際的減肥塑形目標,教練明知道不行,但在消費者一再央求後,也只好順坡下,說上完多少節課就可以達到目標,實際上根本不可能。這也可見健身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李易文說。「互聯網私教市場潛力大,但當一名成功的私教不容易。」李易文建議,為促進私教訓練效果的整體提升,可以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讓學員的健身檔案能在不同平台自由流動。這樣,即便學員換了教練,新教練也能像醫生拿到病人病歷一樣,根據病史,結合現狀,因人制宜開出更好的運動處方。
推薦閱讀:
※有什麼職業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成就感和自我價值、自我實現感特彆強?
※從事的工作令自己有成就感是一種什麼體驗?
※你的職業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麼?
※大家都說虛榮,有沒有「實榮」?
※為什麼總在追求別人的認同感,和自己的超越感 存在感 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