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我不尋找,我看見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0-1973.4),出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1900年10月進入巴黎,1973年4月8日逝與法國穆甘。1900-1904年是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4-1906年是他的「粉紅色時期」,1907-1925年為其「立體主義時期」。在立體主義時期同時,他還探索了新古典主義。1933年以後,還從事雕塑、插圖等創作,1947年開始陶器創作。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
畢加索,一個很難定義的畫家,罕有的天才藝術家。才情過人,必然地讓人難以捉摸。一生的藝術生命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卻都是真實的畢加索,憂鬱、激情、理性、稚趣、浪漫、超現實……充分展現了人類個體性情的多樣與多變,他的每一幅畫上彷彿都刻著一句「這就是我」。早期深厚的「傳統」,使他後來的變革與反叛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他的性情也預示了他出走的必然性。
我不尋找,我看見
人們稱我為尋找者,
我不尋找,我看見。
繪畫的價值
我注意到,
繪畫自身的價值不在於
對事物如實的描繪。
畫家不能光畫他所見之物,
而必須首先畫出他對事物的認識。
一幅畫能表達事物的可見之現象,
同樣也能表達出事物的觀念。
藝術是一種謊言
我們知道,
藝術不代表 就是真理。
藝術是一種謊言,
它教導我們去理解真理,
至少是那些我們作為人能夠理解的真理。
只想表現出內心的東西
當我們發現「立體主義」時,
我們沒有企圖去發現立體主義,
我們只想表現自己內心的東西。
藝術在形式中生存下去
立體主義主要是
一種描繪形式的藝術,
當形式實現後,
藝術便在形式中生存下去。
空談誤人
一些人,
把數學、幾何學、精神分析學、
音樂和其他學說
跟立體主義聯繫起來,
說這是為了更容易地理解立體主義。
所有這些都是純粹的空談,
甚至可以說,
是胡言亂語,
它帶來了壞結果:
以理論蒙蔽觀眾。
……
那些試圖解釋繪畫的人,
在大多情況下都在做傻事。
前不久,
斯坦因十分高興地告訴我,
她終於理解我的一幅畫表現的是什麼:
三個音樂家。
其實那是一組靜物。
如果每個人只想了解我們在幹什麼,
一看我們的作品便一目了然的話,
那還有什麼必要去談論它呢?
關於抽象藝術
不存在抽象藝術。
人總是從某一件事開始,
而後,
可以移去現實的外貌,
就不存在任何危險了,
對象的觀念就留下來不可磨滅的印跡。
對象喚醒了藝術家,
激發了他的思想,
釋放了他的情感。
這些觀念和情感就會永遠留在他的作品裡;
無論如何,
它們都不會從畫中流走;
即使它們的外象已不那麼容易被人辨出,
它們仍然是繪畫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管他願不願意,
人終歸是大自然的工具;
大自然把自己的特性和外貌
烙印在人類身上。
所有藝術流派的
共同原則皆為適用
立體主義沒有任何異於其他畫派之處,
它們共同的原則和因素皆為適用。
具象與非具象藝術
沒有具象與非具象藝術,
所有事物都以有形的方式向我們顯現。
即便在形而上學領域,
觀念也要通過形來表達;
那麼「沒有形態的繪畫」這種想法
該有多麼荒唐。
一個人物,
一個物體,
一個圓圈,
這些都是形態;
它們或多或少感染著我們。
有些形態接近我們的情緒,
另一些形態則更多地訴諸理智。
對所有的形式我都必須接受,
因為我的心靈同我的感官一樣,
對情感有強烈的渴求。
推薦閱讀:
※妻妾成群卻孤獨終老,畢加索其實是個"媽寶男"
※『有意思,把畢加索畫中的女人搬入現實』
※畢加索和《格爾尼卡》
※傳奇·畢加索藝術大展·杭州日報
※這些山水畫,有幾幅可以和梵高、畢加索P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