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材】【中國曆朝宰相生平簡介】(唐)
【謎材】 【中國曆朝宰相生平簡介】(唐)
【高祖朝】【李世民 裴寂 劉文靜 蕭瑀 竇威 竇抗 陳叔達 楊恭仁 封德彝 裴矩 高士廉 李元吉 宇文士及 長孫無忌 杜如晦 房玄齡】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戰功。即帝位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他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實現「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裴寂】蒲州桑泉(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位運城縣西北)人。隋末任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宮副監。與李淵交誼深厚,為李淵太原起兵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枚支援出兵。後李淵進兵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淵稱帝,唐建國後,他任尚書僕射,最為李淵所寵信。在新唐書《裴寂傳》中介紹相對完善 629年(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因罪放歸原籍,曾參預製定《唐律》。後流放靜州(今廣西昭平縣,位柳州市東)。貞觀6年(公元632年)卒,終年63歲。●【劉文靜】(568-619)唐初大臣。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字肇仁。是李淵太原起兵的三個元功謀臣之一,後被李淵冤殺。 世居京兆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隋末,任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令,與晉陽宮監裴寂結交。李淵時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他聯絡裴寂與李世民,協助李淵出兵反隋,並奉淵命出使突厥。李淵在太原起兵,他亦隨軍南下,俘隋大將屈突通。唐立,任納言,助修律令,並助李世民擊滅薛仁杲,任民部尚書、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封魯國公。619年,因裴寂更受李淵親信,這為劉文靜所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 劉文靜是慫恿唐高祖李淵取天下的首義功臣,隨李淵、李世民父子征討,功勛卓著,高祖即位後,官居吏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封魯國公。同時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勛,更受親信,這為劉文靜所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據《舊唐書》本傳載:劉文靜曾與他的弟弟通直散騎常侍文起酣宴,酒後狂言,拔刀擊柱道:「必當斬裴寂耳!」這原本是喝醉後感情衝動,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洩,但被一個失寵的姬妾聽見,把話報告了皇帝說他要謀反。唐高祖聽信裴寂讒言,將劉文靜、文起兄弟雙雙殺害,家產籍沒。●【蕭瑀】(575-648),字時文,祖藉黃連(今福建省清流縣)其祖父是後梁宣帝蕭詧,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蕭統。與唐朝爭地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皇后蕭氏是他親姐姐。蕭瑀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鯁正直,並深精佛理。以皇后親弟之重,蕭瑀在隋朝年紀輕輕就已做到銀青光祿大夫的官,參決要務,後來由於屢屢上諫忤旨,漸為隋煬帝疏斥。特別是蕭瑀諫煬帝應該舍高麗而防突厥,引起楊廣震怒,貶放為河池郡守。 唐高祖很器重蕭瑀,剛剛進京定位,就遣書招致,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李淵所以這麼親重他,一則蕭瑀為人正直,二則累世金枝金葉,三則他又是皇后獨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淵以心腹視之,每次臨朝聽政,都賜蕭瑀升於御榻而立,親切地呼之為「蕭郎」。唐朝革創,以蕭瑀最熟識國典朝儀,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淵信任。 唐太宗繼位,拜為尚書左僕射,當時房玄齡、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風頭上,蕭瑀深感不快,上書時辭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廢於家。不久太宗念其舊情,恢復了他的官爵。由於性情骨鯁,有一次又與大臣在太宗面前厲聲憤爭,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後很少再能進入太宗政事裁決的核心班子。 蕭瑀作為一個亡國皇家的後裔,他在唐朝的政治生涯,與唐高祖李淵的武德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朝相始終。始終在朝廷的權力中心。他的主要作用和功績是在武德朝。入貞觀朝後,五遭罷相,大起大落,都是以忠誠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而屢罷屢起。以後,他的孫子、曾孫、玄孫輩以及從子(侄子)一支有8人為相,與唐朝相始終可謂興旺發達,這在歷史上是少見的。●【竇威】(?-618年),唐朝的外戚、宰相。唐高祖太穆竇皇后的叔父,岐州平陸縣人,字文蔚。 隋朝太傅竇熾之子,竇氏一族皆以武勇稱世,而竇威文章秀美,好讀書。內史令李德林把他推薦給隋文帝,任秘書郎。其諸兄以軍功得顯位,竇威長期任閑職。蜀王楊秀召竇威為記室,楊秀多行不法,竇威稱病而去。楊秀被廢后,屬官治罪,竇威倖免。608年,累進內史舍人,對隋煬帝多有諫言,被貶官轉任考功郎中,因事連座罷免。 617年,李淵起兵攻入長安,召竇威任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天下大亂,禮典缺失,竇威熟知朝廷故事,對唐朝禮制的制定有很大的貢獻。李淵對裴寂說:「威,今之叔孫通也。」618年,唐朝建立,竇威任內史令。每當議論政治得失,必述古代規範,唐高祖李淵對他很信任。李淵對他說:「昔周有八柱國,吾與公家是也。今我為天子,而公為內史令,事固有不等耶?」竇威震恐回復:「臣家在漢,再為外戚。至元魏,有三皇后。今陛下龍興,臣復以姻戚進,夙夜懼不克任。「李淵笑答:「公以三後族誇我邪!關東人與崔、盧婚者,猶自矜大,公世為帝戚,不亦貴乎。」 不久,竇威病倒,李淵親自探問病狀。竇威去世後,李淵放聲慟哭,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謚號靖。竇威儉樸質素、沒有餘財,遺言要簡素薄葬。子竇惲後為岐州刺史。●【竇抗】,陳國公竇榮定子,扶風平陵人。美容儀,性通率,長於巧思。父卒後,恩遇彌厚,所賜錢帛金寶亦以鉅萬。位定州刺史,檢校幽州總管。煬帝即位,漢王諒反,以為抗與通謀,由是除名,以其弟竇慶襲封陳公。●【陳叔達】(573—635)字子聰,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人,陳宣帝頊之第十六子。約生於宣帝太建五年,卒於唐太宗貞觀九年,年約六十三歲。(兩唐書本傳均不載年歲。此依陳書推得其兄叔慎生年,再由其兄生年約推而得)太建十四年(582),封義陽王。接著任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元年(587),封丹陽尹。三年入關。叔達善容止,頗有才學。年十餘歲,嘗侍宴,賦詩十韻,援筆便成。僕射徐陵甚奇之。 隋大業中,拜內史舍人,官至絳郡太守。以郡歸李淵,授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與溫大雅同掌機密。後拜侍中,進封江國公、初唐宰相。嘗賜食御前,得蒲萄執而不食。高祖問故,以『母患口渴,求之不能致。欲歸以遺母』對。高祖喟然流涕,因賜物三百段。貞觀中,拜禮部尚書。後坐閣庭不理,為有司所劾。朝廷不欲彰其罪,聽以散秩歸第。卒,初謚繆,後改謚忠。 叔達著有文集十五卷,(舊唐書志作五卷。此從舊唐書本傳及新唐書志)傳於世,今存詩九首。●【楊恭仁】,以字行,隋文帝仁壽年間,楊恭仁為甘州刺史。他為政不糾纏細節,戎人、漢人各得其所。隋煬帝大業初年,楊恭仁轉任吏部侍郎。613年,楊玄感造反,煬帝命恭仁率兵經略,恭仁於破陵大敗楊玄感。楊玄感兄弟挺身逃走,楊恭仁與屈突通等追討擒獲。但因不阿附裴蘊,被排擠出朝廷,出任河南道大使,不久被朱粲打敗,奔還江都。後降唐,被李淵任命為門下省黃門侍郎,封為觀國公。李世民即位後,以楊恭仁為雍州牧,加左光祿大夫。631年,為洛州都督。楊恭仁為人謙恭,時人把他比成漢朝的石慶。639年,楊恭仁去世,陪葬昭陵,謚號孝。●【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祖父李崇義在北魏時期擔任過殷州(治所位於今河北省隆堯縣)刺史。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封德彝】,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隋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議論天下事。一日,楊素摸著他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入唐後,唐太宗令德彝舉賢,可是一直沒下文。唐太宗詢問他,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批評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官至尚書右僕射。貞觀元年(627年)卒。●【裴矩】(547-627),隋及唐初政治家。約生於梁太清元年(547)或更早。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諱而去世字。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矩一生最重要的活動是為煬帝經營西域。大業元年(605)至九年間,他至少4次來往於甘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沙州(今甘肅敦煌),大力招徠胡商。裴矩儘力搜集西域各國山川險易、君長姓族、風土物產等資料,繪畫各國王公庶人服飾儀形,撰成《西域圖記》3卷,並別造地圖,註記各地險要,獻於煬帝。煬帝即將經營西域事宜悉以委任給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入朝,並積極策劃打擊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五年,煬帝親征吐谷渾,拓地數千里。稍後,煬帝又派薛世雄進軍伊吾,於漢舊城東築新伊吾。矩同往經略,鞏固了隋與高昌的聯繫。大業十四年,反賊宇文化及弒煬帝,任裴矩為尚書右僕射。化及敗,矩轉事竇建德。建德敗,矩降唐,官至民部尚書。裴矩80歲精明不減,歷事諸主,均受禮遇,以熟悉故事,常受諮詢。所撰《西域圖記》記載了44國情況,可惜原書已佚。●【高士廉】(575年-647年)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漢族,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開國功臣,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高勱之子。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其妹為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妻,生一子一女,子為長孫無忌,女為長孫氏。妹夫長孫晟病故後,高士廉將妹、外甥全接到自已家中撫養,恩情甚厚。高士廉看到李淵次子李世民才能出眾,便將外甥女長孫氏許配給了他,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后 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致主動將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隋煬帝,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在貞觀年間,任侍中、義興郡公安州大都督(今湖北安陸)、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申國公。主持編撰《氏族志》。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高士廉位列第六。●【李元吉】 (603年—626年):唐高祖李淵第四子。小字三胡,中國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竇夫人所生。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大軍入關,留他守太原。唐建國後,封為齊王。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南侵併州,他棄太原歸長安。後與長兄建成合謀殺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元吉與建成同遇害,有五子一同被誅殺,終年24歲。有一女:文安縣公主(623年—648年)後來嫁李世民甥段儼。●【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隋朝右衛大將軍宇文述子,宇文化及弟,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隋文帝詔尚隋煬帝女南陽公主,封尚輦奉御。宇文化及兵敗後,投靠唐朝,隨秦王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竇建德有功,封新城縣公、郢國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後頗受寵而歷任中書令、殿中監。貞觀十六年(642年)卒,贈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陪葬昭陵。輯有《妝台方》(一作《妝台記》),已佚。●【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漢族,河南省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后的哥哥。李治繼位後,欲立武昭儀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高宗偏聽許敬宗誣陷,逐去其舅父長孫無忌的官爵,流放黔州,後令自縊,籍沒其家,天下至今哀之●【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從祖杲為北周、隋顯官。●【房玄齡】,(578-649),別名房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松),漢族,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章丘市)人,是中國唐朝時的開國宰相。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玄齡公去世後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房玄齡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傑出謀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書香世家」的純正儒生,跟隨秦王十年艱辛征戰;終生「效父清白」的飽學之士,輔佐太宗二十載穩任首宰。房玄齡智能高超、功勛卓越、地位顯赫。但他善用偉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群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是對他特有的名臣氣度、良相風格的贊言。作為一名雅士,他頗具可佩可學的典範;作為一代勛臣,他堪稱可歌可頌的英賢。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認為房玄齡是今天淄博人,其根據就在於《唐書》中房玄齡是「齊州臨淄人」的記載。這是一種誤解。隋唐的「齊州」並非漢魏時的齊郡,而是濟南郡所在地。隋朝末期,濟南郡一帶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所以《唐書》說他是「齊州臨淄人」。另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房玄齡的祖先「隨慕容德南遷,因居濟南。」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房玄齡確是濟南人,而非淄博人。
【太宗朝】【裴寂 蕭瑀 陳叔達 李靖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長孫無忌 杜如晦 房玄齡 高士廉 溫彥博 岑文本 魏徵 侯君集 楊師道 戴胄 李世績 劉洎 張亮 馬周 褚遂良 崔仁師 楊宏禮 王圭 杜淹 楊恭仁 許敬宗 高季輔 張行成】
●【溫彥博】,字大臨,生於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卒於唐貞觀十一年( 637年),隋朝至唐初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會善村人,溫大雅之弟。唐初宰相。 生於周武帝建德三年,卒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年六十三歲。字大臨,山西人。《新唐書》中記載有「溫彥博,通書記,警悟而辯。開皇末,對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內史省。隋亂,幽州總管羅藝引為司馬」。入唐後,官至尚書右僕射。聰悟有口辯,涉獵書記。隋開皇末,對策高第,授文林郎為幽州總管羅藝司馬,從藝歸唐。嘗以并州道行軍長史,與突厥戰於太谷,軍敗被執。突厥數問唐兵多少,及國內虛實,不肯對,乃囚之陰山苦寒地。太宗即位,突嵌歸款,始得還。貞觀中,遷中書令,封虞國公,進尚書僕射。彥博性周慎,既掌機務,謝賓客不通,進見必陳政事利害。帝數襃美之。卒,謚恭。彥博著有文集二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溫彥博青年時代即與兄溫大雅、弟溫大有皆以品行、學識、文章聞名於世,時號「三溫」。兄弟三人從小就被薛道衡斷言皆卿相才。曾被突厥流放陰山的溫彥博最終成為與房玄齡、魏徵等名臣共同輔政的宰相之一,死後獲得陪葬昭陵的殊榮。●【岑文本】,字景仁,南陽棘陽人,(595-645年)。祖父名善方,仕蕭察,吏部尚書。父名之象,隋末為邯鄲令。曾被人誣陷。岑聰慧敏捷,博通經史。他善於文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錄存其文20篇,《全唐詩》錄存其詩4首。 岑文本少年時代即聰穎明理,博覽經史。隋時,其父岑之象遭誣入獄,冤不能申。當時他14歲,到司隸處申冤,辯對哀暢。司隸命作《蓮花賦》,他一揮而就,受到讚賞,父冤遂申。●【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享有崇高的聲譽。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早年值隋末戰亂,曾投瓦崗起義軍。後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圖籍的洗馬官。太宗即位,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貞觀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於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次,勸戒唐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統,強調「明德慎罰」,「惟刑之恤」。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他把治理國家之需要有刑罰,比作駕車的人之需要有馬鞭,馬匹儘力跑時,馬鞭便沒有用處;如果人們的行為都合乎仁義,那麼刑罰也就沒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罰畢竟是不可少的,他認為法律是國家的權衡,時代的準繩,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輕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執法時「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於法」,而決不可「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否則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訟息」。這一點對君主來說尤其重要。所以在進諫時,他總是特別要求太宗率先嚴格遵守法制以督責臣下。在聽訟理獄方面,他特彆強調「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做到「求實」,而不「飾實」,嚴防獄吏舞文弄法,離開事實去嚴訊旁求,造成冤濫。他自己每奉詔參與尚書省評理疑難案件,都按照這些思想,著眼於大體,公平執法,依情理處斷,做到「人人悅服」。 魏徵所著有《隋書》的《序論》和梁、陳、齊各書的《總論》,另有《次禮記》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編的《群書治要》(一名《群書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侯君集】(?—643),漢族,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傳統說唱和戲劇中,活靈活現手段高超的瓦崗軍將領「小白猿」侯君集就是以其姓名命名的,但是性格、事迹大相徑庭,不是同一人物原型。 侯君集自少年時代就勇武為人稱頌,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戰有功,累遷左虞侯、車騎將軍。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間,他曾為李世民出謀劃策。貞觀年間,任左衛將軍、禮部尚書等職,先封潞國公,後封陳國公,作為唐24功臣之一,被唐太宗圖形凌煙閣。貞觀17年(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敗被誅。 唐太宗即位後,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實際有宰相之職。●【楊師道】,字景猷,華陰人,隋宗室也,清警有才思。入唐,尚桂陽公主,封安德郡公。貞觀中,拜侍中,參豫朝政,遷中書令,罷為吏部尚書。師道善草隸,工詩,每與有名士燕集,歌詠自適。帝每見其詩,必吟諷嗟賞。後賜宴,帝曰:「聞公每酣賞,捉筆賦詩,如宿構者,試為朕為之。」師道再拜,少選輒成,無所竄定,一座嗟伏。卒謚曰懿。 隋文帝族侄觀王楊雄之子。楊雄和高熲、虞慶則、蘇威在隋朝初年並稱四貴,楊師道的哥哥楊恭仁歷事隋唐二朝,並且是唐高祖的宰相。644年,唐太宗評價國家重臣時提到楊師道:「楊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而情實怯懦,未甚更事,緩急不可得力。」 645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楊師道隨駕並攝中書令。戰爭結束後,有人說他的壞話,貶為工部尚書,尋轉太常卿。647年楊師道去世,贈吏部尚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號懿,賜東園秘器,並為立碑●【戴胄】(?—633)唐初大臣。字玄胤,謚號忠,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隋末入仕,歸唐為秦王府曹參軍,太宗立擢大理少卿,數犯顏執法,帝益重之,歷遷尚書左丞、民部尚書、以檢校吏部尚書主選事。貞觀四年參預朝政,諫止帝修復洛陽宮。 貞觀七年(633年)六月,戴胄病卒。太宗罷朝三日,為之舉哀,並贈其尚書右僕射,追封為道國公,謚曰「忠」。又「以其居宅弊陋,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為之造廟」。●【李勣】(594-669),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劉洎】(?一646)男,漢族,字思道,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生年不詳,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十二月庚申(二十六)日(646年1月18日)。隋末,初仕蕭銑為黃門侍郎,歸唐後授南康州(治所在今江西贛縣)都督府長史。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升給事中,封清苑縣男,調任治書侍御史,授尚書右丞,加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代黃門侍郎。他敢於諫諍。勸唐大宗宜少與臣下辯駁,對政事建議慎於取捨。史書記載:太宗欲聞己過,洎曰:「頃上書有不稱旨,或面窮詰,無不羞汗,恐非所以進言路」。太宗征遼東時,令他兼太子中庶子(詔兼左庶子),輔佐皇太子李治監國,與褚遂良不相能。帝還,後被褚遂良誣陷而賜死。尚能文,劉洎著有文集十卷,(新唐志及舊唐書本傳)行於世。●【張亮】;凌煙閣功臣第十六。鄭州滎陽人。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史載,張亮「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貞觀二十年,陝人常德玄告刑部尚書張亮養假子五百人,與術士公孫常語,雲「名應圖讖」,又問術士程公穎云:「吾臂有龍鱗起,欲舉大事,可乎?」上命馬周等按其事,亮辭不服。上曰:「亮有假子五百人,養此輩何為?正欲反耳!」命百官議其獄,皆言亮反,當誅。獨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當死。」上遣長孫無忌、房玄齡就獄與亮訣曰:「法者天下之平,與公共之。公自不謹,與凶人往還,陷入於法,今將奈何!公好去。」己丑,亮與公穎俱斬西市,籍沒其家。●【馬周】(601-648)唐初大臣。字賓王,博州茌平(今山東省茌平縣茌平鎮馬庄)人。少孤貧,勤讀博學,精《詩》、《書》,善《春秋》。後到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餘事,深得太宗賞識,授監察御史,後累官至中書令。曾直諫太宗以隋為鑒,少興謠賦,提倡節儉,反對實行世封制。●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漢族,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晉末南遷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西)。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唐朝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讚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褚遂良在唐初書家四巨頭中,褚遂良算是晚輩了,其書體學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體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比前輩更顯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李世民曾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示褚,讓他鑒別真偽,他無一誤斷,足見他對王的書法研習之精熟。 由於繼傳統而能創格,《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意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崔仁師】,定州安喜(河北定縣)人。 武德初年應制舉,授管州錄事參軍,以薦拜右武衛錄事參軍。貞觀初年,任殿中侍御史。陳叔達薦為史官,與令狐德棻、岑文本等人修《周書》。青州(山東省青州市)有人造反被逮治,大理寺少卿孫伏伽要求從嚴審理,仁師責令寬恕,悉脫去犯人杻械,並給予飲食、沐浴。只抓魁首十多人,其他人皆釋放。不久唐太宗派人重新審訊囚犯,皆曰:「崔公平恕,事無枉濫,請速就死。」無一人異辭者。 貞觀末年累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褚遂良忌之。一日有伏合自訴者,仁師不奏,褚遂良告之太宗,帝大怒,以罔上罪配連州(一說龔州)。不久赦還。永徽初年授簡州刺史。不久卒。神龍初年以子崔挹為國子祭酒,恩例贈同州刺史。●【王圭】(570年-639年),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王圭少孤,叔父王頍因參與漢王楊諒謀反,被誅殺,王圭受到牽連,隱居於終南山,直到隋朝滅亡。 貞觀六年,唐太宗在丹霞殿設宴,叫王圭評品諸大臣。王圭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祥明,出納唯允,臣不如彥博。處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一日之長。」與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等齊名,《舊唐書》評價他:「性雅淡,少嗜欲,志量沇深,能安於貧賤,體道履正,交不苟合。」人稱唐初四大名相。卒贈吏部尚書。●【杜淹】(?—628)字執禮,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人,官宦之家,北周豫州刺史杜業孫、河內太守杜征之子。隋時隱太山,文帝惡之,謫戍江表。秦王引為天策府曹參軍,文學館學士,侍宴,賦詩尤工,賜金鐘。坐事流巂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參預朝政。卒。贈尚書右僕射。傳世詩三首:《召拜御史大夫贈袁天綱》、《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寄贈齊公》。●【楊恭仁】,以字行,隋文帝仁壽年間,楊恭仁為甘州刺史。他為政不糾纏細節,戎人、漢人各得其所。隋煬帝大業初年,楊恭仁轉任吏部侍郎。613年,楊玄感造反,煬帝命恭仁率兵經略,恭仁於破陵大敗楊玄感。楊玄感兄弟挺身逃走,楊恭仁與屈突通等追討擒獲。但因不阿附裴蘊,被排擠出朝廷,出任河南道大使,不久被朱粲打敗,奔還江都。後降唐,被李淵任命為門下省黃門侍郎,封為觀國公。李世民即位後,以楊恭仁為雍州牧,加左光祿大夫。631年,為洛州都督。楊恭仁為人謙恭,時人把他比成漢朝的石慶。639年,楊恭仁去世,陪葬昭陵,謚號孝。●【許敬宗】,(592-672年9月20日),字延族,杭州新城人。隋禮部侍郎善心子也。其先自高陽南渡,世仕江左。敬宗幼善屬文,舉秀才,授淮陽郡司法書佐,俄直謁者台,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難,善心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流轉,投於李密,密以為元帥府記室,與魏徵同為管記。 少有文名,隋大業中,舉秀才,授淮陽郡司法書佐,不久入謁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其父許善心被宇文化及殺害後,許敬宗即參加李密瓦崗起義軍,為元帥府記室。瓦崗軍失敗後降唐。後唐太宗聞其名,召為文學館學士。公元634年(貞觀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國史,不久改中書舍人。 643年(貞觀17年),因完成武德、貞觀兩朝《實錄》封高陽縣男,權檢校黃門侍郎。公元645年(貞觀19年),太宗親征高麗,許敬宗為本官檢校中書侍郎。太宗在遼陽駐蹕山大敗高麗兵,許敬宗立於馬前起草詔書,深得太宗讚賞,從此專掌誥令。唐高宗嗣位,任禮部尚書。後因子女嫁娶、受賄被彈劾,貶為鄭州刺史。 652年(永徽3年),入為衛尉卿,加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奉敕主編《文館詞林》一千卷,分類纂輯自先秦至唐代各體詩文,保存了大量文獻。公元655年(永徽6年),復拜禮部尚書。此年高宗欲立武則天為後,眾大臣諫阻,惟許敬宗促成其事。●【高季輔】(596—654)名馮,以字行,德州蓨(今河北景縣南)人。少好學,兼習武藝。武德初,率眾數千降唐,授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貞觀時任監察御史,不避權貴,敢於糾劾。累轉中書舍人,曾上書指陳時政,太宗稱善。十七年,授太子右庶子。十八年,兼吏部侍郎。二十三年五月,兼中書令。永徽二年為光祿大夫、行侍中、兼太子少保,旋因風疾而卒。永徽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654年1月16日)卒,年五十八。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謚曰憲。有文集二○卷,已逸。《全唐文》卷一三五收其文一篇,署作高馮。《舊唐書》卷七八、《新唐書》卷一○四有傳。●【張行成】(587年-653年),字德立,北平定公,唐朝唐高宗時期的宰相,定州義豐人。年幼時跟隨劉炫學習,勤學不倦。劉炫對門生說:「行成體局方正,廊廟(朝廷官員)才也。」隋煬帝大業末年,察孝廉,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王世充廢黜皇泰主楊侗,為鄭國皇帝,以張行成為度支尚書。
【唐高宗朝】【長孫無忌 褚遂良 于志寧 張行成 高季輔 李世績 柳奭 宇文節 韓瑗 來濟 崔敦禮 李義府 許敬宗 杜正倫 辛茂將 任雅相 盧承慶 許圉師 上官儀 劉祥道 竇德元 樂彥瑋 孫處約 姜恪 陸敦信 戴至德 劉仁軌 楊武 李安期 張文瓘 趙仁本 閻立本 李敬元 郝處俊 來恆 薛元超 李義琰 高智周 張大安 裴炎 崔知溫 岑長倩 郭正一 劉祥道】
●【于志寧】于謹的曾孫,於宣道之子,過繼叔父於宣敏。大業末年,于志寧任冠氏縣長,因為山東民變群起,于志寧辭官回鄉。617年,李淵起兵入關中,任其為銀青光祿大夫。629年,任中書侍郎,後加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陽縣公。640年,兼太子詹事。643年,李承乾被廢,東宮屬官都被問罪,只有于志寧受到表彰。李治被立為皇太子,于志寧再任太子左庶子。太宗去世,李治繼位,于志寧任侍中。650年,加光祿大夫之位,進封燕國公。652年,兼太子少師。656年,轉太子太傅。659年,任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665年,于志寧薨,贈幽州都督,謚號為定。●【柳奭】河東解人,字子邵,唐高宗宰相,累遷中書舍人,拜兵部侍郎,再遷中書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拜相,任中書侍郎,翌年改任中書令,兼修國史。永徽五年,因晉陞皇后的外孫女被除數漸被疏遠。柳奭請辭被免,左遷吏部尚書。王皇后被廢,柳奭被累貶愛州刺史。後以大逆罪被誅。●【宇文節】(?—654)。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北)人。宇文融祖。太宗貞觀初年為尚書右丞,明習法令,辦事幹練,寬宏大度。江夏王李道宗嘗以私事相托,他秉公直奏,太宗大悅,賜絹二百匹,並說:「朕所以不置左右僕射者,正以卿在省耳。」高宗永徽二年(651)拜相,以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次年,代于志寧為侍中。永徽四年,駙馬都尉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駙馬都尉薛萬徹、柴令武等「謀反」,房、薛、柴三駙馬均被誅。他因與房遺愛友善,流配桂州。●【韓瑗】(606—659)字伯王,雍州三原人。貞觀中累官兵部侍郎,襲爵潁川公。永徽中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拜侍中兼太子賓客,為許敬宗、李義府所譖,左授振州刺史。顯慶四年(659年)被處死,年54。神龍元年,武后遺制復其官爵。 據史籍記載,自唐迄明,被封建王朝貶謫、流放到崖州的賢相名臣,以及各種原因留居水南村的社會名流就有10餘人。最先來到水南村的漢族名宦是唐高宗朝宰相韓瑗,顯慶2年(公元657年)被貶為振州刺史,顯慶4年卒於貶所。●【來濟】(610年-662年)字不詳,揚州江都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六年,卒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年五十三歲。宇文化及之難,闔門遇害,獨濟得脫。幼遭家難,流離艱險,而篤志好學,有文詞。擢進士。貞觀中,為通事舍人。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撰晉書。永徽二年,拜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封南陽縣侯。帝將以武氏為後,濟疏諫,後銜之尋坐褚遂良事貶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濟總兵拒之,不介胄而馳入,沒于軍。濟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書志》傳於世。●【崔敦禮】,雍州咸陽人,隋禮部尚書崔仲方孫也。其先本居博陵,世為山東著姓,魏末徙關中。敦禮本名元禮,高祖改名焉。頗涉文史。重節義,嘗慕蘇子卿之為人。武德中,拜通事舍人。九年,太宗使敦禮往幽州召廬江王瑗。瑗舉兵反,執敦禮,問京師之事,敦禮竟無異詞。太宗聞而壯之,遷左衛郎將,賜以良馬及黃金雜物。 貞觀元年,擢拜中書舍人,遷兵部侍郎,頻使突厥。累轉靈州都督。二十年,征為兵部尚書。又奉詔安撫回紇、鐵勒部落。時延陀寇邊,敦禮與英國公李勣瀚海都督回紇吐迷度為其下所殺,詔敦禮往就部落綏輯之,因立其嗣子而還。敦禮深識蕃情,凡所奏請,事多允會。永徽四年,代高季輔為侍中,累封固安縣公,仍修國史。六年,加光祿大夫,代柳奭為中書令,尋又兼檢校太子詹事。敦禮以老疾屢陳乞請退。顯慶元年,拜太子少師,仍同中書門下三品。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馬餘慶,使侍其疾。尋卒,年六十餘。高宗舉哀於東雲龍門,賜東園秘器,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賻絹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碩,謚曰昭。子餘慶,官至兵部尚書。敦禮孫貞慎,神龍初為兵部侍郎。●【李義府】(614年-666年),饒陽縣人。後遷永泰(今四川鹽亭)。字不詳,瀛州饒陽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卒於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歲。太宗時,以為監察御史,詔侍晉王。王為太子,除舍人,崇賢館直學士。與來濟俱以文翰顯,時稱來、李。甚諂事太子,而文致若讜直。高宗時,累官吏部尚書。義府貌柔恭,與人言,嬉怡微笑,而陰賊褊忌著於心,時號義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稱為人貓。後以罪流於雋州死。義府著有文集四十卷,(舊唐書志作三十九卷此從新唐書志)傳於世●【杜正倫】(585-658)字不祥,相州洹水人。約生於陳宣帝太建中,卒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年約八十餘歲。隋仁壽中,舉秀才。隋代重舉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倫輿弟正玄、正藏俱擢第。一門三秀才,為當時稱美。調羽騎尉。唐太宗時,直秦王府文舉館。貞觀中,累進中書侍郎,論事稱旨。顯慶初,進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封襄陽縣公。李義府同執政,不能下,出補橫州刺史卒。正倫善屬文,著有文集十卷,(新唐書志及舊唐書本傳)行於世。隋仁壽中與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舉秀才者止十餘人,正倫一家有三秀才,甚為當時稱美。●【辛茂將】;隴西狄道人,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任雅相】,著名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曾為壩江道行軍總管、燕然都護等。元659年(唐顯慶四年),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後卒于軍中。●【盧承慶】,字子餘,是幽州琢人號幽憂子。父赤松,為隋河東令,與高祖雅故。聞兵興,迎見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慶美儀矩,博學而才,少襲爵。●【許圉師】,唐大臣。安州安陸人(今湖北安陸)人,許紹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許圉師進士出身,博學多才。顯慶二年,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三年,以修實錄功封平恩縣男,賜物三百段。龍朔中四遷為左相。龍朔二年(662年)冬十月,其子許自然因獵射殺人,圉師隱而不奏,為李義府所擠,許敬宗乘機奏說:「人臣如此,罪不容誅。」十一月,下獄。次年三月,貶官虔州(今江西贛州)刺史。後貶為相州刺史(今河南臨漳縣,又一說是貶襄州)。司憲楊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圉師在相州時,政存寬惠,嘗有官吏犯贓事露,圉師不令推究,但賜《清白詩》以激之,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其寬厚如此。離開相州後,當地百姓立碑紀念之。上元中,再遷戶部尚書。儀鳳四年卒,贈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謚曰「簡」,並陪葬乾陵。有子許文思。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一名許萱),是李白的第一個妻子.。●【上官儀】(約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陝州陝縣(今河南三門峽陝縣)人,家於江都。貞觀初,擢進士第,召授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唐高宗時供職門下省,頗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賞識。龍朔2年(662年),成為宰相。後來高宗不滿武后跋扈,上官儀向高宗建議廢后,高宗亦以為然,由上官儀草詔。武后涕泣陳請,事遂中綴,自此武后深惡上官儀。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儀被誅,家產和人口被抄沒,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時被誅殺。中宗即位後,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兒為昭容,對上官儀父子有所追贈,繡像凌煙閣,追封楚國公。●【劉祥道】(596—666),字同壽,魏州觀城(今山東莘縣)人。唐朝宰相。少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進封陽城縣侯刑部尚書。龍朔三年拜右相,轉司禮太常伯,進爵廣平郡公。乾封元年致仕,卒年71,贈幽州都督,謚曰宣。●【竇德元】,岐州平陵人,唐高宗時期曾任宰相。始為高祖監為御史大夫,遷司元太常伯。麟德初進檢校左丞,封鉅鹿男,卒年69,贈光祿大夫幽州都督,謚曰恭。●【樂彥瑋】,雍州長安人。顯慶中,為給事中。時故侍中劉洎之子詣闕上言,洎貞觀末為褚遂良所譖枉死,稱冤請雪,中書侍郎李義府又左右之。高宗以問近臣,眾希義府之旨,皆言其枉。彥瑋獨進曰:「劉洎大臣,舉措須合軌度,人主暫有不豫,豈得即擬負國?先朝所責,未是不愜。且國君無過舉,若雪洎之罪,豈可謂先帝用刑不當乎?」然其言,遂寢其事。為酷吏所殺。●【孫處約】,字道茂,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年輕時與朋友郝處俊、來濟、高智周一起到江都(今江蘇揚州),拜名士石仲覽為師。石仲覽面試他們的抱負,郝處俊先說:「大丈夫不做官則已,做官就要做到宰相才罷休。」來濟、高智周也發誓要官至相位。只有孫處約低調地表示:「做個中書舍人,在天子身邊參與機密,掌管百官朝見引納就行了。」後來四人相繼通過制舉考。孫處約從瀛州參軍的小官做起,經太子通事舍人轉任齊王李佑的記室參軍。李佑系太宗的妃子所生,好遊獵,貪玩樂,無才無德,且有野心,在兄弟中地位不高。孫處約三番五次直言勸諫李佑,望其改邪歸正。李佑不僅不聽,反而變本加厲,肆無忌憚。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佑在一幫姦邪的慫恿下,趕製兵器,擴充軍隊,設官分職,圖謀不軌。太宗偵悉李佑的舉動,派兵部尚書發兵征討。事平之後,檢索從李佑府中搜得的文書,發現孫處約的諫書義正辭嚴,太宗很欣賞他的正派,遂擢升為中書舍人知制誥。孫處約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成為皇帝信得過的親隨官員。孫處約勤懇無私,辦事幹練,太宗十分欣賞。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駕崩,高宗李治即位。中書令杜正倫請示增加中書舍人員額。高宗降旨:「孫處約一人,已足辦我事,要那麼多幹什麼?」高宗讓孫處約主持撰修《太宗實錄》,不久完成。此書實事求是,言簡意明。高宗看了很滿意,孫處約得到升遷,出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入宰相班子,做上了當朝宰相。史稱:孫處約「以忠清之行,致位樞要,恪恭匪懈,誠太平之君子。」●【姜恪】,唐朝時期秦州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姜維後裔,祖父姜遠曾為秦州剌史。父姜寶誼為左武衛大將軍。姜恪因戰功升為左相,閻立本因善繪事而為右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陸敦信】,蘇州吳縣人,十八學士之一陸德明的兒子,唐朝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舊唐書》、《新唐書》沒有他的傳,665年四月廿七,時任右侍極(即右散騎常侍)的陸敦信被任命為檢校右相(即中書令,西台即中書省的長官)。666年四月十四,陸敦信以年老多病向唐高宗請辭宰相,唐高宗允許,命他為大司成(即國子祭酒)兼左侍極,終年不詳。●【戴至德】(?-679年)字行之,又字碧護,相州安陽(今河南)人,戴胄養子。乾封中,累遷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後改戶部尚書,依舊知政事。擢尚書右僕射。儀風四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謚曰恭。●【劉仁軌】(601—685),字正則,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前大庄二組{別名劉響村})在此村的西邊橋頭有劉仁軌宰相的墓碑。唐朝大臣、著名軍事將領、海軍統帥。劉仁軌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雖生在動蕩年代,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間,歷任給事中、青州刺史。因征戰百濟而屢立戰功。●【楊武】;【諸事不詳】●【李安期】(?-670)字不詳,定州安平人,李百葯之子。生年不詳,約卒於唐高宗咸亨初年。幼聰辯,七歲能屬文。隋大業末,父貶桂州,行至太湖,遇盜,將加以刃。安期跪泣請代,盜哀釋之。唐貞觀初,累轉符璽郎。預修晉書成,除主客員外郎。高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又與李義府等於武德殿內修書,再轉黃門侍郎。龍朔中,為司列少常伯,參知軍國。上有事太山,詔安期為朝覲壇碑文。安期前後三為選部,頗有時譽。尋檢校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出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卒,謚烈。安期著有文集二十卷,《兩唐書志》行於世。●【張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出生於清河郡(今邢台市清河縣張寬鄉)張氏的名門望族。該族原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文瓘出生在世代為官的家庭里,自幼就飽讀經書深明禮義。他孝敬母親,尊敬兄長,以孝友聞名鄉里。 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之後的貞觀(公元627—649年)初年,張文瓘通過明經科考試,被補作并州參軍,步入了仕途。當時,英國公李績為并州長史,他協助李績料理軍政要務,無不得心應手。李績誇讚他為當代的管仲、蕭何,說他有名相之才,並對他以深厚的禮遇相待。●【趙仁本】,陝州河北人也。貞觀中,累轉殿中侍御史。自義寧已來,詔敕皆手自纂錄,臨事皆暗記之,甚為當時所伏。會有敕差一御史遠使,同列遞相辭托,仁本越次請行,言於治書侍御史馬周曰:「食君之祿,死君之事。雖復跋涉艱險,所不敢辭也。」及回,事又稱旨,擢吏部員外郎。 乾封中,歷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尋轉司列少常伯,知政事如故。時許敬宗為右相,頗任權勢,仁本拒其請託,遂為敬宗所構,俄授尚書左丞,罷知政事。咸亨初卒官。●【閻立本】(約601-673)工程學家。漢族,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 閻立本的繪畫藝術,先承家學,後師張僧繇、鄭法士。據傳他在荊州見到張僧繇壁畫,在畫下留宿十餘日,坐卧觀賞,捨不得離去。後人說他師法僧繇,人物、車馬、台閣都達到很高水平。閻立本除了擅長繪畫外,而且還頗有政治才幹,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庫直,太宗貞觀時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顯慶元年(656年)閻立德歿,他由將作大將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年)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咸亨元年(670年)遷中書令。咸亨四年十月壬午(初一)日(673)卒。●【李敬元】【諸事不詳】●【郝處俊】(607-681),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其父為郝相貴,許圉師的外甥,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十歲早孤,好讀書,嗜《漢書》。貞觀年間進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過甑山(漢川)縣令,故時人郝甑山。累遷吏部侍郎。武則天當政時,極力反對高宗讓位武則天。卒於唐高宗開曜元年(681),年75歲。郝處俊下葬後,有一書生路過其墓,嘆曰,「葬壓龍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司諫郎;郝南容,秘書郎。後來其孫郝象賢造反失敗,武則天下令將郝象賢的屍體割裂分解,再挖掘郝處俊的墳墓●【來恆】(?—678)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唐高宗年間官至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 來恆祖籍南陽新野,為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九世孫。高祖來成為北魏新野縣侯,後降於梁,遷居廣陵,遂以此為家。父來護兒是隋朝忠臣,曾擔任左驍衛大將軍、左翊衛大將軍、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封榮國公,恩禮隆密,朝臣無比。 隋大業14年(618年),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發動叛亂,弒隋煬帝。來護兒不屈於叛軍,被宇文化及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來恆的大哥散騎郎、朝散大夫來楷,二哥果毅郎將、金紫光祿大夫來弘,三哥武賁郎將、右光祿大夫來整。 來恆和弟弟來濟幸免於難。來濟在唐朝曾擔任,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封南陽縣侯。來恆曾任河南道黜陟使,唐高宗儀鳳元年至儀鳳三年出任宰相。●【薛元超】(622—683)唐代官員。字公升,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薛收子。歷官太子舍人,預撰《晉書》,給事中、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東台侍郎、簡州刺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武則天聽政,乞歸。薛元超,唐蒲州汾陽(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生於武德六年(623年),卒於光宅元年(684)。 薛元超祖父薛道衡仕隋,官至內史詩郎,父薛收,唐初曾為秦王李世民的記室參軍,頗受崇重,但不幸早逝。那時,薛元超僅三歲,幼年的薛元超生活是孤獨的。薛元超9歲得襲父爵,及年長,好學善於文辭,很得唐太宗的器重,並令他尚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和靜縣主為妻。這時,薛元超也已不斷遷升至太子舍人,參與《晉書》的修撰。●【李義琰】(?-688)唐魏州昌樂(今南樂縣)人,鱗德中為白水令,有能名,拜司刑員外郎,上元中累遷門下三品,反對武則天干政。雖位及宰相,不營私第,致仕歸農。其先出隴西望姓。及進士第,補太原尉。李績為都督,僚吏憚其威,義琰獨敢廷辨曲直,績甚禮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員外郎。義琰姿體魁秀,博學,有智識。累遷中書侍郎。上元中,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攝國政,義琰與郝處俊固爭,事得寢。章懷太子之廢,盡赦宮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義琰獨引咎涕泣,搢紳義之。帝每顧問,必鯁切不回。宅無正寢,弟義琎為市堂材送之。義琰曰:「以吾為國相,且自愧,尚營美宇,是速吾禍,豈愛我者邪?」義璡曰:「凡仕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難全遂,物不兩興。既處貴仕,又廣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許。後其木久腐,乃棄之。 義琰改葬其先,使舅家移塋而兆其所。帝聞,怒曰:是人不可使秉政。義琰懼,以疾乞骸骨,遷銀青光祿大夫,聽致仕,乃歸田裡。公卿以下悉祖餞通化門外,時人比漢疏廣。垂拱初,起為懷州刺史,自以失武后意,辭不拜,卒。●【高智周】(602-683)字不詳,常州晉陵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卒於唐高宗永淳二年,年82歲。少好學,舉進士。初補越王府參軍。遷費縣令,與丞尉均分俸錢,政化大行。人吏刻石頌其美。尋授秘書郎,弘文館直學士,預撰瑤山玉彩、文館辭林三遷蘭台大夫,以儒學為東宮侍讀。總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請假歸葬父母,因稱疾去職。俄起為壽州刺史,為政寬厚。每行部,必先召學官,見諸生,試其講誦,問以經義及時政得失,然後問及墾田獄訟之事。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俄轉御史大夫,拜右散騎常侍。又請致仕,許之。卒於家,謚曰定。智周著有文集五卷,《兩唐書志》行於世。●【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裴炎】(?-684),其父裴大同。少年時勤奮好學,為弘文生,精於《左氏春秋》、《漢書》。後明經及第,初仕濮州司倉參軍,歷官御史、起居舍人,黃門侍郎。680年入相。681年遷侍中,掌門下省。唐中宗即位,遷中書令,後來,因李顯欲任命韋皇后父親韋玄貞為宰相,太后武則天在裴炎支持下廢李顯,改立李旦。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裴炎反對,武后不悅而作罷。684年冬,徐敬業於揚州起兵反武。武則天問策,裴炎主張歸政,武后大怒。崔察彈劾其有異圖。下獄,由蹇味道、魚承曄審訊。十二月被斬於洛陽都亭驛前街,抄家籍沒,查無積蓄。●【崔知溫】(626—682),許州鄢陵人。祖樞,司農卿。父義真,陝州刺史。知溫初為左千牛。麟德中,累轉靈州都督府司馬。州界有渾、斛薛部落萬餘帳,數侵掠居人,百姓咸廢農業,習騎射以備之。知溫表請徙於河北,斛薛不願遷移。時將軍契苾何力為之言於高宗,遂寢其奏。知溫前後十五上詔,竟從之,於是百姓始就耕穫。後斛薛入朝,因過州謝曰:「前蒙奏徙河北,實有怨心。然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始荷公恩。」拜伏而去。 永隆二年七月,遷中書令。永淳三年三月卒,年57,贈荊州大都督。●【岑長倩】(?~691)唐朝宰相。荊州人。早孤,由叔父岑文本撫養成人,曾任兵部侍郎,高宗永淳元年(682)四月進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朝政。武則天垂拱年間,自夏官(兵部)尚書遷內史。垂拱四年(688),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則天,岑長倩出任武則天后軍大總管,征討越王李貞,獲勝。天授元年(690),拜文昌右相,封鄧國公,權勢僅在武則天侄兒武承嗣一人之下。天授二年(691)十月,有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岑長倩認為皇嗣(李旦)已在東宮,不可更立,拒不在奏表上署名,並奏請查辦上表者,因此得罪武承嗣及族人。加之他反對武則天詔天下建大雲寺,有忤武氏,遂罷相。任武威道行軍大總管,遠征吐蕃。途中,被詔回下獄。酷吏來俊臣脅誣其與宰相路輔元、歐陽通等數十族謀反,一同被誅。岑長倩5個兒子同時遇害。唐睿宗李旦複位後,於景雲元年(710)追復岑長倩官爵,備禮改葬●【郭正一】,字不詳,定州鼓城人。(《舊唐書》作彭城人。此從《新唐書》),生年不詳,卒於唐睿宗永昌元年。(補疑年錄及歷代名人年譜作生於周建德元年,卒於唐永徽四年,年八十二歲,不確。此從中國文學者生卒考及參舊唐書本傳)少以文辭稱。貞觀時,由進士歷弘文館學士。永淳中,遷中書侍郎。執政頗久,明習故事,文辭詔敕,多出其手。武后稱制,罷為國子祭灑。出檢校陝州刺史,為周興所誣構,被殺。●【劉祥道】(596—666),字同壽,魏州觀城(今山東莘縣)人。唐朝宰相。少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進封陽城縣侯刑部尚書。龍朔三年拜右相,轉司禮太常伯,進爵廣平郡公。乾封元年致仕,卒年七十一,贈幽州都督,謚曰宣。 【武則天朝】【劉仁軌 薛元超 郭正一 姚元崇 裴炎 袁恕己 敬暉 岑長倩 郭待舉 魏元同 劉齊賢 韋宏敏 桓彥范 劉褘之 武承嗣 崔察 李景諶 韋方質 裴居道 韋思謙 蘇良嗣 張光輔 韋待價 范履冰 傅遊藝 宗秦客 歐陽通 狄仁傑 任知古 崔神基 崔元綜 李昭德 婁師德 陸元方 豆盧欽望 王孝傑 楊再思 周允元 王方慶 宗楚客 武三思 吉頊 張錫 韋安石 朱敬則 唐休璟 張柬之 韋承慶】
●【姚元崇】(650-721),字元之,避唐玄宗「開元」年號諱,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硤石縣令,祖籍江蘇吳興,因先輩世代在陝州為官,遂定居陝州硤石(今屬陝縣硤石鄉)。崇出身於官僚家庭。年輕時喜好逸樂,年長以後,才刻苦讀書,大器晚成。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別是在玄宗朝早期為相,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姓名更替:武則天不喜其與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為了避諱「開元」的「元」字,復改為單名姚崇。●【袁恕己】(?-706)唐朝永靜軍人。滄州東光人。長安中,歷司刑少卿,預誅二張,又從相王統南衙兵,時任相王府司馬,備非常,收捕宰相韋承慶、房融等,以功為中書侍郎,進中書令,封南陽郡王。後貶死環州。武則天稱帝期間,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馬。唐長安四年(704)武則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張柬之等乘機發動兵變,誅殺武后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廢周國號,迎唐中宗李顯複位。袁因功右遷中書侍郎,封南陽郡公。袁恕已為官剛直廉潔。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慫恿家奴強搶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將惡奴逮捕歸案。安樂公主大怒,到中宗處告狀,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詔,袁恕己竟不奉詔,據理力爭,終於說服中宗,遂將惡奴斬首。大臣楊務廉因巧於營建宮殿樓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於奢侈遊樂而不思國事,數次彈劾「楊務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國安邦之策進於帝,而專事營造宮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貶謫,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中宗遂貶楊務廉為陵州刺史,晉陞袁為中書令。韋皇后勾結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異己。袁恕己被貶為竇州司馬,後流放環州,武三思復使其同黨周利貞假皇帝之命逼殺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雲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追謚為貞烈。德宗建中初年加贈太子太傅。●【敬暉】(?-706),字仲曄,絳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乘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政變,迎立唐中宗,封郡王。後遭到韋皇后貶謫謀殺而死,謚肅湣,贈太尉。●【郭待舉【諸事不詳】●【魏元同】;元同字和初,定州鼓城人。第進士,上元初累拜吏部侍郎,永淳元年詔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封鉅鹿男,宏道初拜文昌左丞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遷地官尚書撿校納言。河陽令周興誣元同言太后老宜復皇嗣,後怒,賜死於家,年七十三。●【劉齊賢】,魏州觀城(今山東莘縣)人,唐朝宰相劉祥道子。曾避章懷太子李賢諱,改名劉景先,永昌中(689年),為酷吏所陷,系州獄,自經死。●【韋宏敏】【諸事不詳】●【桓彥范】(653—706)字士則,唐代潤州丹陽人(《舊唐書》作潤州曲阿人。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卒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年五十四歲。為人慷慨俊爽。少以門蔭調補右翊衛,尋擢御史大夫,累遷中丞。長安中,(703年左右)為司刑少卿,屢疏請昭雪寃濫。張柬之將誅張易之等,引與定策,以為羽林將軍,屬以禁兵。中宗複位,以為侍中,執正敢言。未幾,為武三思所讒,罷政,加特進,封扶陽郡王。尋出為濠州刺史。三思復誣其謀逆,謫徙嶺外,矯制殺之。彥范著有文集三卷,《兩唐書志》傳於世。●【劉禕之】(631-687),字希美,中國唐朝大臣、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時的宰相。他開始是睿宗母親武太后(武則天)的謀士,但因為他勸說太后交權給皇帝惹怒了太后,687年,武則天逼他自殺。 生於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他的祖父劉興宗是南朝陳鄱陽王咨議參軍,他的父親劉子翼歷任隋朝、唐朝秘書監和著作郎,死在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永徽初年。劉禕之以文章知名,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併稱為劉、孟、高、郭。他們都在昭文館工作。●【武承嗣】(649-698)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則天侄。歷官秘書監,襲周國公。光宅元年(684),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同鳳閣鸞台三品。月余後罷。載初元年689),守納言。天授元年(690)進文昌左相。武則天專權,他建議誅殺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立武氏宗廟,並要求武則天立他為太子,遭到狄仁傑等人反對。長壽元年(692),罷為特進,後憂鬱而死。●【崔察】【諸事不詳】●【李景諶】【諸事不詳】●【韋方質】,韋雲起孫,扶陽郡公師實子,雍州萬年人。則天初鸞台侍郎、地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改修《垂拱格式》,方質多所損益,甚為時人所稱。俄而武承嗣、武三思當朝用事,諸宰相咸傾附之。方質疾假,承嗣等詣宅問疾,方質據床不為之禮。左右云:「踞見權貴,恐招危禍。」方質曰:「吉凶命也。大丈夫豈能折節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也。」尋為酷吏周興、來子珣所構,配流儋州,仍籍沒其家。尋卒。神龍初雪免。●【裴居道】(?-690)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時擔任宰相。生年不詳,但可以考證到他的家族來自絳州(今山西運城)。他的祖父裴鏡民曾任隋朝兵部侍郎,父親裴熙載曾任唐太宗的尚書左丞。大半的仕途生涯都不詳,只知道他在唐高宗年間任左金吾將軍,唐高宗把裴居道的女兒嫁給太子李弘為太子妃。●【韋思謙】(?—689),河南陽武(今河南原陽)人也;本名仁約,字思謙,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焉;唐朝丞相,為原陽十二丞相之一。其二子韋承慶,韋嗣立皆為丞相。《舊唐書》載:「父子三人,皆為宰相,又四職替代,有史以來,莫與為此」。韋思謙,進士出身,後任監察御史。唐高宗時,任尚書左丞,武則天光宅元年 (684)遷鳳閣鸞台三品(丞相)。韋思謙一生光明磊落,性格鯁直。●【蘇良嗣】(606-690),封爵溫國公,唐朝官員,陝西雍州武功人(今屬西安市),蘇世長之長子。受父親影響,蘇良嗣剛正不阿,高宗時,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後為雍州長史。武則天臨朝,蘇良嗣遷工部尚書,封溫國公。後為西京留守,武則天為之賦詩餞行,賞遇甚厚。不久,蘇良嗣被遷為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因遭人誣陷、牽連,心中鬱悶,抱疾而亡,終年八十五歲。武則天為此輟朝三天,舉哀於觀風門,敕令百官至宅赴吊。●【張光輔】,京兆人。少明辯,有吏干。累遷司農少卿、文昌右丞。688年,李貞在豫州起兵,反對武則天稱帝。武則天派宰相張光輔率30萬大軍征討,結果張光輔平滅了李貞,收復了豫州。 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韋待價】(?—約689),唐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韋沖之孫,韋挺之子,特進、太常卿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婿。高宗時,任肅州剌史、右武衛將軍。武后臨朝,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抵禦突厥。永昌元年(689),任安息道行軍大總管,進封扶陽郡公,督三十六總管攻吐蕃,敗於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西的寅識迦河,被流放鄉州(今廣西容縣西北)而死。●【范履冰】(?—689)字不詳,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后載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進士,始為周王府戶曹參軍。武后諷召諸文士論撰禁中,履冰亦預其選,時號「北門學士」。凡二十餘年。垂拱中(685—688)歷鸞台、天官二侍郎。尋遷春官尚書(禮部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曌改中書省為鳳閣,門下省為鸞台,「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既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後坐舉逆人,為酷吏所殺。●【傅遊藝】(?-691),唐武后朝同平章事。天授元年二年(690-691)在職。衛州汲(今河南汲縣西南)人。載初初,由合官主簿遷左補闕。武后奪政,他即上書詭說符瑞,勸武后當革姓以明受命,武后悅,遷給事中。閱三月,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拜鳳閣侍郎。武后乃黜唐稱周,廢唐宗廟,自稱皇帝,賜他姓武氏。因其升遷迅速,時人稱之為「四時仕宦」。逾月,罷為司禮少卿。他嘗夢登湛露殿,既寤,以語所親,有告其謀反者,下獄自殺。●【宗秦客】(?—約690),唐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武則天從姊子,宗楚客兄。垂拱時,暗勸武后代唐稱帝,累遷內史。復遷鳳閣侍郎。載初元年(689),改造「天」、「地」、「照」等十二字以獻,制行之。後坐贓貶欽州遵化尉,歲余而死。●【歐陽通】(?-~691)唐代官員、書法家。字通師,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書。初拜蘭台郎,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轉司禮卿判納言事,二年為相,因反武承嗣為太子被害。工於楷,書得父法而險峻過之,父子齊名,號「大小歐陽」。傳世作品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等。●【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後入為內史,後又封為梁國公。在武則天當政時,以不畏權貴著稱。 生於唐貞觀五年(630),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鳳閣鸞台平章事、內史。 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久視元年(700),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任知古,武周官員,曾短暫拜相。 儘管任知古身居高位,但他的家世和拜相前的仕途幾無記載。作為宰相,《舊唐書》和《新唐書》反常地都沒有他的傳,他甚至沒有被列入宰相世系中的任氏表。 691年,任知古在鳳閣侍郎任上被武則天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為實質宰相。次年,他和宰相狄仁傑、裴行本、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則天手下酷吏來俊臣彈劾謀反。由於狄仁傑將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讓家人帶回,得以向武則天澄清眾人並未謀反,眾人免於一死,但仍被流放。任知古被貶為江夏縣令。此後,史書沒有關於他的進一步記載。●【崔神基】,崔義玄子,貝州武城人也。襲爵,長壽中,為司賓卿、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為相月余,為酷吏所陷,減死配流。後漸錄用,中宗初,為大理卿。弟崔神慶。●【崔元綜】。新鄭人。武則天天授中,累遷秋官侍郎。長壽元年(692),擢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勤於內政,從不懈怠。但貌若敦厚,內實陰毒。每審案,必置人死地而後止。長壽二年(693),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亞市西),朝野稱慶。遇赦後任監察御史。中宗時,累官尚書左丞,官終蒲州(山西永濟)刺史。●【李昭德】(?-697年),京兆(雍州)長安人。唐朝大臣,如意元年拜鳳閣侍,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舊唐書》、《新唐書》皆有傳。武則天朝大臣。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武則天臨朝稱制時,他得到武則天的信任,升任宰相。他力圖維護李唐宗室對皇位的繼承權,是保護皇嗣派的骨幹人物,因遭酷吏來俊臣的誣陷被殺。●【婁師德】(630—699年),字宗仁,漢族,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縣師寨鎮安庄村)人,唐朝大臣、名將。唐高宗、武則天兩代大臣。699年八月,婁師德於會州(今甘肅靖遠)去世,終年七十歲。唐廷追贈他為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都督,謚曰貞。●【陸元方】(639—701)字希仲,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唐代大臣。歷官監察御史、武則天朝殿中侍御史、鳳閣舍人、長壽二年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證聖初貶綏州刺史,後復相,仕至文昌左丞,臨終盡焚草奏。●【豆盧欽望】(公元629年-公元709年),唐武則天時宰相。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因門蔭入仕,於武則天垂拱年間任司賓卿,長壽二年(公元639年)任內史。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宰相李昭德受酷吏來俊臣等誣陷下獄,他受株連,被貶為趙州刺史。次年入朝任司農卿,遷秋官尚書。曾出任河北道宣勞使。盧陵王李顯復太子位,他任皇太子宮尹。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升任文昌右相、同風閣鸞台三品。不久,改為太子賓客,罷致政事。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發生五王政變,推翻了武則天政權,李顯即位。因他曾任李顯的宮尹,被擢為尚書左僕射,執掌軍國要事。兼檢校安國相王李旦府長史、中書令、領兵部事及監修國史。神龍二年拜為開府儀同三司。景龍元年(公元709年)自請辭官,皇帝不允,當年十一月卒,時年八十一歲。贈司空、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王孝傑】(約632-697),耿國公,唐朝和武周的名將,參加對吐蕃、後突厥、契丹的戰爭。在武則天時代一度為相,在討伐契丹可汗孫萬榮的戰鬥中陣亡。●【楊再思】,湖南靖州人,生於唐咸通十年(869)卒於五代後周顯德四年(957),享年88歲。楊是唐末五代靖州「飛山」峒蠻「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紛爭,滿鎮割劇,其時敘州(治所在今黔陽縣西南黔城)南部一帶苗、瑤、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楊再思的領導下,逐漸興旺繁盛,形成一個以飛山(距靖州縣城5公里)為中心的民族集團--「飛山蠻」,後梁時期,馬殷戰友據湖南,稱鹽王。●【周允元】(636-695),字汝良,豫州安城人,為南朝時梁義、衡二州刺史,襲蓬陵侯周表之後,周基之子。周允元於弱冠之年即中進士。延載元年(694),累官至右肅政御史中丞,後拜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一次武后宴請朝中宰相,要求宰相們向其進善言。周允元說:「恥於君主不如堯、舜。」武三思聞聽此言後,便上疏奏劾周允元貶斥朝廷,應予問罪。武則天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其為政之卓識卻並不亞於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帝王。她不但沒有責怪周允元,反而說:「周允元此語足以為戒,怎麼能怪罪他呢?」周允元卒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死後被追贈為貝州刺史。武則天還親自作七言詩一首以示哀悼,可見她對周允元是非常賞識的。●【王方慶】(?—702),名綝,以字顯,唐代雍州咸陽(今陝西咸陽)人。起家越王府參軍。武后(武則天)時(684―704)封石泉縣子,歷遷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后嘗就求義之書,王方慶上十一世祖王導等二十八人書共十篇。武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詔中書舍人崔融序其代閥,號《寶章集》,復以賜方慶,士人歆其寵。卒贈兗州都督,謚曰貞。●【宗楚客】,唐詩人。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人,祖籍南陽(今河南南陽市)。武則天之侄。生卒年不詳,先祖河南南陽人,曾祖時徙居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因屬蒲州(今山西永濟)管轄,故史稱蒲州人。系武則天從姊子,偉岸白凈,明達聰慧.武后時舉進士,累遷戶部侍郎,官至宰相。●【武三思】,生年不詳,卒於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唐朝荊州都督武士彟之孫,女皇武則天異母兄武元慶之子,即為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是一個寡廉鮮恥的小人,為了利祿什麼都幹得出來,仗著自己姑媽武則天大行其道。最終,沒有死於大風大浪,沒有死於武則天被兵諫之時,卻在不經意中死在了血氣方剛的李重俊刀下。●【吉頊】;周唐時人,曾任武后時宰相,以殘忍著稱,是著名的酷吏。 據《舊唐書》記載,吉頊是洛州河南人,身長七尺,高大魁梧,進士及第,為人「刻毒敢言」。《新唐書》則記載吉頊的世係為:「易州刺史吉哲生吉頊(武后時宰相)、吉琚(戶縣縣令)。吉頊生吉渾(司勛郎中)。吉琚生吉溫(武部、禮部侍郎)。」●【張錫】,張文琮子,貝州武城人。則天時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先是,姊子李嶠知政事,錫拜官,而嶠罷相出為國子祭酒,舅甥相代為相,時人榮之。錫與鄭杲俱知天官選事,坐贓,則天將斬之以徇,臨刑而特赦之。 中宗時,累遷工部尚書,兼修國史,尋令於東都留守。中宗崩,韋庶人臨朝,詔錫與刑部尚書裴談並同中書門下三品。旬日,出為絳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以年老致仕而卒。●【韋安石】(648-712),唐武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出身於官僚世家,其曾祖韋孝寬是北周名將,其祖父、父親先後在隋末唐初為官。安石應明經舉及第,初任乾封縣尉。永昌元年(689),遷任雍州司兵參軍。宰相蘇良嗣賞識他有才幹,向武則天推薦,擢升為膳部員外郎,再遷并州司馬。在任有政績,武則天曾親筆致書慰勞說:「聞卿在彼,庶事存心,善政表於能官,仁明彰於鎮撫。如此稱職,深慰朕懷。」●【朱敬則】(635-709) 唐朝大臣、史學家。字少連,河南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生。他好學,重節義,愛助人。唐高宗時任右補厥。武后稱制,廣開密告之門,羅織誣陷,誅殺大臣。敬則進諫,武后採納他的建議,並提升他為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不久,檢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恆國公張易之的陷害被判處死刑,朝內的大臣都因懼怕張的權勢而不敢挺身諫阻,唯有敬則向武后勸阻說:「元忠對朝廷忠心耿耿,對他所加的罪名沒有事實,如果殺了他,會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后從諫,元忠才得赦免。後來,官至同鳳閣駕台平章事,治理國家事務常以用人為先決條件。但因他的性情直爽,觸犯了時政,被貶為鄭州刺史。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一人一馬別無所有。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卒,享年75歲。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唐休璟】(627—712),京兆始平人。少以明經擢第,後來做了營州都督府(治今遼寧朝陽)的戶曹參軍。唐高宗時被破格提拔為豐州(治今內蒙古五原南)司馬,委以在中路抵禦突厥的重任。垂拱年間(685-688年)遷為安西副都護。永昌元年升任西州都督後,積極籌劃收復安西失地。他上表請求收復棄於咸亨元年(670年)的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後來武則天命王孝傑率軍擊吐蕃,於長壽元年(692)冬收回了四鎮。●【張柬之】(625-706),字孟將,唐朝襄州襄陽人。張柬之中進士後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後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舉之,武則天將其提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傑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遂得以升為秋官侍郎,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國號。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後升為漢陽王。不久,張遭武三思排擠,被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隴州,氣憤致死。●【韋承慶】(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內郡陽武縣(今河南原陽)人。性謹畏,事繼母篤孝。第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在朝屢進讜言。轉天官侍郎,凡三掌選,銓授平允。長安中,(703年左右)拜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易之誅,承慶以素附離,流嶺表。歲余,以秘書員外少監召,兼修國史,封扶陽縣子。遷黃門郎,未拜卒,謚曰溫。承慶著有文集六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中宗朝】【袁恕己 武三思 李懷遠 劉景先 岑長倩 郭待舉 韋宏敏 崔元暐 楊再思 張柬之 房融 韋承慶 桓彥范 敬暉 祝欽明 魏元忠 豆盧欽望 韋巨源 李嶠 於惟謙 蘇瑰 宗楚客 紀處訥 張仁亶 韋嗣立 崔湜 趙彥昭 韋溫 鄭愔 裴談 岑羲 張嘉福】
●【袁恕己】(?~706)永靜軍人。滄州東光人。長安中,歷司刑少卿,預誅二張,又從相王統南衙兵,時任相王府司馬,備非常,收捕宰相韋承慶、房融等,以功為中書侍郎,進中書令,封南陽郡王。後貶死環州。武則天稱帝期間,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馬。唐長安四年(704)武則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張柬之等乘機發動兵變,誅殺武后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廢周國號,迎唐中宗李顯複位。袁因功右遷中書侍郎,封南陽郡公。袁恕已為官剛直廉潔。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慫恿家奴強搶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將惡奴逮捕歸案。安樂公主大怒,到中宗處告狀,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詔,袁恕己竟不奉詔,據理力爭,終於說服中宗,遂將惡奴斬首。大臣楊務廉因巧於營建宮殿樓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於奢侈遊樂而不思國事,數次彈劾「楊務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國安邦之策進於帝,而專事營造宮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貶謫,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中宗遂貶楊務廉為陵州刺史,晉陞袁為中書令。韋皇后勾結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異己。袁恕己被貶為竇州司馬,後流放環州,武三思復使其同黨周利貞假皇帝之命逼殺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雲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追謚為貞烈。德宗建中初年加贈太子太傅。●【李懷遠】(?-706)字廣德,邢州柏仁(今邢台隆堯)人。生年不詳,卒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少孤而貧,好學善屬文。擢四科第。累官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爵趙郡公。懷遠久貴,益約素,不治居室。嘗乘款段馬,僕射豆盧欽望見之,謂之曰:「公貴顯,顧當然耶」?懷遠曰:「吾幸其馴,不願騎他馬」。卒,帝賜錦衾斂,自為文祭之。謚曰成。懷遠著有文集八卷,《兩唐書志》傳於世●【劉景先】(?-689),本名劉齊賢,唐朝官員,在唐高宗晚年和武后(武則天)為唐中宗、唐睿宗攝政期間擔任宰相。684年,他為被指謀反的宰相裴炎辯護,得罪武后,被捕流放。689年,他再次被捕,自縊而亡。 劉景先出生於官宦世家,少時才學過人,以方正聞名,唐高宗李治非常賞識他,官拜侍御史。乾封元年(666) 父親劉祥道病逝,襲父爵為廣平郡公,高宗賜封他為晉州(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司馬。繼後累遷黃門侍郎,修國史。永淳元年(682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亦有記載:弘道元年(683年)年底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監國,裴炎「奉詔與黃門侍郎劉齊賢,中書侍郎郭正一併於東宮平章事,(拜相)」協助太子處理日常政務。時間相差一年,但劉齊賢當宰相均有記載。 永昌中(689),劉齊賢為酷吏陷害,關進吉州監獄。一個精明能幹的人才,遭受不白之冤幾經謫貶,除英雄無用武之地外,還遭酷吏陷害,自已想不通,在吉州監獄上吊而死,並被抄家。劉齊賢死後將近百年,唐德宗李適憐愛前賢,於建中三年(782年)贈劉齊賢太子太保。●【崔元暐】(諸事不詳)●【房融】,唐代河南洛陽人,生卒年不詳,(唐玄宗、唐肅宗時期宰相房琯之父);博識多聞,成進士業。武后時為縣令,刺史,到宰相、並為翻譯家●【桓彥范】(653年—706年)字士則,唐代潤州丹陽人(《舊唐書》作潤州曲阿人。此從《新唐書》)。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卒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年五十四歲。為人慷慨俊爽。少以門蔭調補右翊衛,尋擢御史大夫,累遷中丞。長安中,(703年左右)為司刑少卿,屢疏請昭雪寃濫。張柬之將誅張易之等,引與定策,以為羽林將軍,屬以禁兵。中宗複位,以為侍中,執正敢言。未幾,為武三思所讒,罷政,加特進,封扶陽郡王。尋出為濠州刺史。三思復誣其謀逆,謫徙嶺外,矯制殺之。彥范著有文集三卷,《兩唐書志》傳於世。●【祝欽明】,雍州始平人也。少通《五經》,兼涉眾史百家之說。舉明經。長安元年,累遷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館學士。中宗在春宮,欽明兼充侍讀。●【魏元忠】是唐代比較有名的政治家,他歷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兩次出任宰相,併兼具一定的軍事才能,為貞觀之治向開元盛世的順利過渡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唐代眾多的宰相中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韋巨源】(631-710),唐代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武則天長壽二年(693),以文昌右丞同平章事,為治委碎無大體。中宗複位,遷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旋進侍中、中書令,封舒國公。奉制與唐休璟等定《垂拱格》及《格後敕》。附韋後屬籍,敘為兄弟。陰導韋後行武后故事,代唐稱制。後李隆基起兵誅為後,韋巨源為亂軍所殺。●【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通鑒》推斷,生年應在貞觀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開元元年(713)。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後,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採過之。●【於惟謙】,唐中宗年間短暫拜相。雖然於惟謙官拜宰相,他拜相前的仕途幾無記載,作為宰相,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沒有傳,甚至也未被列入宰相世系表的於氏表。 706年,於惟謙在中書侍郎任上被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707年,他罷相改任國子祭酒。關於他的記載到此為止。●【蘇瑰】(639—710)字昌容,進士,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即狀元登第,成為史上之最,歷任刺史等官。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任尚書右丞。二年(706)升為戶部尚書兼侍中,留守京城。蘇瑰一生,剛正不阿,中宗李顯復政後,他犯顏直諫,堅持流放造妖言惑眾的秘書員外監鄭普思。再升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許國公。中宗死後,蘇瑰極力主張並支持相王輔政。韋後倒台,相王繼皇帝位,史稱睿宗。景雲元年(710)七月,蘇瑰為尚書左僕射,同年十一月病亡,享年72歲,追贈為司空、荊州大都督。次年三月歸葬武功。●【紀處訥】,秦州上邽人也。娶武三思妻之姊,由是累遷太府卿。神龍中,嘗因谷貴,中宗召處訥親問其故。武三思諷知太史事右驍衛將軍迦葉志忠、太史令傅孝忠奏言,「其夜有攝提星入太微,至帝座。此則王者與大臣私相接,大臣能納忠,故有斯應。」帝以為然,降敕褒述處訥,賜衣一副、彩六十段。無幾,進拜侍中,與宗楚客等同時伏誅。●【張仁亶】;又名張仁願,因為避唐睿宗李旦諱故改名張仁願,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唐中宗,睿宗時宰相。曾任朔方總管、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韋嗣立】(654—719),唐代詩人。字延構,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武則天時任萊蕪縣令。韋思謙子,韋承慶弟。少舉進士,任雙流令,政有殊績。武后、中宗時,歷位鳳閣侍郎、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崔湜】,字澄瀾,定州人。擢進士第,累轉左補闕。預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上官昭容,由考功員外郎驟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俄拜中書侍郎,檢校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御史劾奏,貶江州司馬。安樂公主從中申護,改襄州刺史。韋氏稱制,復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出為華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景雲中,太平公主引為中書令。明皇立,流嶺外。以嘗預逆謀,追及荊州,賜死。湜執政時,年三十八。常暮出端門,緩轡賦詩。張說見之,嘆曰:「文與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詩三十八首。●【趙彥昭】(?-714)字奐然,甘州張掖人。生年不詳,約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年後不久。少豪邁,風骨秀爽。及進士第,調南部尉。歷左台監察御史。中宗時,累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睿宗立,出為宋州刺史。後入為吏部侍郎,遷刑部尚書,封耿國公。尋貶江州別駕,卒。彥昭所作詩,《全唐詩錄》存一卷,傳於世。●【韋溫】,字弘育,唐京兆萬年人。祖肇,吏部侍郎。父綬,德宗朝翰林學士,以散騎常侍致仕。綬弟貫之。 溫在朝時,與李珏、楊嗣復周旋。及楊、李禍作,嘆曰:「楊三、李七若取我語,豈至是耶!」初溫以楊、李與德裕交怨,及居位,溫勸楊、李徵用德裕,釋憾解慍。二人不能用,故及禍。溫無子,女適薛蒙,善著文,續曹大家《女訓》十二章,士族傳寫,行於時。溫剛腸寡合,人多疏簡,唯與常侍蕭祐善。●【鄭愔】(?-710)唐詩人。字文靖,河北滄縣(屬滄州)人。卒於唐睿宗景雲元年。十七歲舉進士。武后時,張易之兄弟薦為殿中侍御史,張易之下台後,被貶為宣州司戶。唐中宗時,任中書舍人,太常少卿,與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稱「崔、冉、鄭,辭書時政。」●【裴談】。好佛法。中宗時擔任御史大夫。以懼內著稱,「畏之如嚴君」,當時有一首描述他的曲子,叫《回波詞》:回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只有裴談,內里無過李老。後官至刑部尚書。●【岑羲】(?-713)字伯華。荊州人。岑文本之孫。岑文本、岑長倩、岑羲即所謂「唐代一門三相」。進士出身。他的弟弟岑仲翔、岑仲秋,宗楚客說他們是江東三岑。都非常有政績,中宗神龍元年(705),由天官(吏部)員外郎升為中書舍人。此間武三思當權,侍中敬暉欲上表請削武氏王號,眾人畏懼不敢執筆,岑羲毅然草擬表書,辭情激切,由此得罪武三思,不久降為秘書少監,轉遷吏部侍郎。以清廉守正識拔人才備受稱讚。睿宗即位後,累官至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南陽郡公,參知政事,監修國史,刪定格令。睿宗延和元年(712),因參與太平公主謀害睿宗太子李隆基,事情敗露被斬,全家均遭誅殺。●【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唐睿宗朝】
【李隆基 李嶠 蕭至忠 張仁亶 韋嗣立 趙彥昭 韋安石 蘇瑰 唐休璟 裴談 張錫 岑羲 崔湜 劉幽求 鍾紹京 李日知 薛稷 姚元之 崔日用 宋璟 郭元振 張說 竇懷貞 魏知古 陸象先】
●【李隆基】(685-762),即歷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廟號為「玄宗」),亦稱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謚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故而多稱其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後期(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勢逐漸走向衰落。●【蕭至忠】(?~713),德言曾孫,祖籍南蘭陵,後徙居沂州(山東棗莊)。少為畿尉,以清謹稱。神龍初,自吏部員外擢御史中丞,遷吏部侍郎,掌選事,請謁杜絕。尋遷中書侍郎,兼中書令。睿宗立,出為晉州刺史。先天二年,復為中書令。與竇懷貞、魏知古、崔湜、陸象先、徐堅等撰《姓族系錄》二百卷,書成,加爵。後坐附太平公主伏誅。有詩九首。●【劉幽求】(655-715)字不詳,冀州武強人。生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卒於玄宗開元三年(715)十一月甲申(初六)日(12月6日),年61歲。聖歷中,(公元六九九年左右)舉制科中第。臨淄王入誅韋後,幽求參預其事,是夜所下制敕百餘道,皆出其手。以功授中書舍人。睿宗即位,行尚書右丞,遷吏部尚書,拜侍中。開元初,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為左丞相。後坐怨望貶杭、郴二州,恚憤卒於道。謚曰文獻。 劉幽求聖歷中,舉制科,中第。臨淄王入誅韋庶人,幽求預參大策,是夜所下制敕百餘道,皆出其手。以功授中書舍人。睿宗即位,行尚書右丞,遷吏部尚書,拜侍中。開元初,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為左丞相。後坐怨望,貶卒。詩一首。 唐中宗中毒暴死,皇后韋庶人臨朝,任用外戚分掌權力,圖謀篡逆。劉幽求協助李隆基策劃緊張的鎮壓行動。李隆基就是後來創立開元之治的唐玄宗,那時尚未登位。他們緊急地調動軍隊,一夜之間,經劉幽求手發出的敕令一百多道,把韋姓和武姓擅權的外戚剪除。睿宗即位,封官封爵封地以嘉幽求之功,還有金鐵詔書:「子子孫孫,傳國無絕,特赦卿十死罪,並書之金鐵,俾傳於後」。說得好聽,但由於宮庭內部傾軋,終於問劉幽求「以疏間親罪」,倖免一死,流放封州。他在封州約一年多,事迹沒有記載,不可考。其後朝廷如還。劉幽求以後官至尚書左丞相,又一次被貶,61歲死在貶遷途中。●【鍾紹京】,字可大,唐代興國清德鄉人,生於659年,歿於746年,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又是江南第一個宰相。●【李日知】(?一715) ,鄭州滎陽人。唐代進士出身,官至宰相。武則天天授年中 (690—691),累遷司刑丞,時法令嚴厲,吏爭為酷,獨日知執法寬平無冤濫,曾為一犯量刑與少卿胡元禮強爭,終免囚死。唐中宗神龍初(705),為給事中,尋加朝散大夫。唐睿宗景雲元年 (710),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不以進退為意。時安樂公主大興土木,營建館第,館成,中宗臨幸,宴飲從官,命賦詩文,日知獨以規誡,睿宗後來說:「雖朕亦不敢諫,非公挺直,何能爾?」景雲元年 (710),韋後被誅,以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次年進侍中。玄宗先天元年 (712),轉刑部尚書,罷知政事。日知事母至孝,廉潔奉公,不治田園,家產屢空。●【薛稷】(649-713)中國唐代畫家,書法家。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曾任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後被賜死獄中。工書法,師承褚遂良,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並列初唐四大書法家。善繪畫,長於人物、佛像、樹石、花鳥,尤精於畫鶴,能準確生動地表現出鶴的形貌神情。無作品傳世。●【姚元之】【諸事不詳】●【崔日用】,滑州靈昌人。舉進士。大足元年,為宗楚客稱薦,擢新豐尉。神龍中,附楚客、三思,驟遷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復預討韋庶人謀,授黃門侍郎,參知機務。開元中,拜吏部尚書,終并州大都督長史。●【宋璟】(663-737),字廣平,河北邢台市南和縣閻里鄉宋台人。其祖於北魏、北齊皆為名宦。璟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弱冠中進士,官曆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於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郭元振】(656-713) ,中國唐朝將領。名震,字元振。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北)人。據《舊唐書》記載,少有才智,18歲舉進士,任通泉縣尉。因參與平息皇室內亂有功,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為朔方道大總管。時玄宗於驪山講武,因軍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隨即又被起用為饒州司馬,抑鬱病逝途中。●【張說】(667-730)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竇懷貞】(?-713)唐京兆始平(今陝西興平東南)人,字從一。少有名譽,衣服儉素,與兄弟宗族況為豪侈者不同。初任清河令,有政績。中宗神龍時,為左御史大夫。續娶韋後乳母王氏,遂自稱「皇后阿zhe」,以自媚於後,韋後敗,手斬其妻,貶濠州司馬,遷益州長史。又與太平公主結為朋黨。景雲二年(711),起為宰相。睿宗為兩公主營建道觀,諫者不絕,他獨勸成,並親自督工。玄宗即位後,與太平公主謀作亂,被殺。●【魏知古】(647—715)陸澤(今河北深縣)人。性方直,有才名,弱冠舉進士。長安中,歷鳳閣舍人。神龍初,擢吏部侍郎。睿宗即位,以藩邸故吏,召拜黃門侍郎,遷散騎常侍,同平章事。開元初,改紫微令,終工部尚書。所薦洹水令呂太一、蒲州司功參軍齊浣、內率騎曹參軍柳澤、密尉宋遙、左補闕袁暉、右補闕封希顏、伊闕尉陳希烈,皆為聞人。宋璟嘗稱曰:「叔向古之遺直,子產古之遺愛,能兼之者,其在魏公。」集七卷,今存詩五首。●【陸象先】(665-736),蘇州吳(蘇州市)人。睿宗時宰相。初任揚州參軍,景雲二年(711年)拜相。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有名的話,是唐朝蒲州刺史陸象先說的,也算是他的執政格言。
【玄宗朝】
【劉幽求 韋安石 魏知古 崔湜 陸象先 竇懷貞 岑羲 蕭至忠 郭元振 張說 姚元之 盧懷慎 源干曜 宋璟 蘇頲 張嘉貞 王晙 李元紘 杜暹 蕭嵩 宇文融 裴光庭 韓休 裴耀卿 張九齡 李林甫 牛仙客 李適之 陳希烈 楊忠 韋見素 崔圓 房琯 崔渙】●【盧懷慎】本是范陽(今北京西南)望族盧氏之後,因祖父盧惁任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縣縣令,盧懷慎出生於靈昌,便將他列為靈昌人。盧懷慎生前雖有「伴食宰相」的貶稱,身後卻享受崇高的禮遇,並為後人所尊,就因為他雖官至宰相,家中卻一貧如洗,在位期間,又能舉賢薦能,正直敢言●【源乾曜】(?-731),相州臨漳人(今河北臨漳),封安陽公,唐朝官員,唐玄宗開元年間兩度擔任宰相,總計為相時間9年6個月,是大唐開元年間任相時間最長的宰相。源乾曜進士出身,開元四年(716),任黃門侍郎、同平章事,逾月而罷。開元八年(720),復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尋進侍中。時權勢之家多任京官,源乾曜三子皆為京官,自請出其二人,由是公卿子弟出外者百餘人。為相近十年,與張嘉貞、張說等同時秉政,政績顯赫。後遷太子少傅,卒年七十餘,贈幽州大都督。●【蘇頲】(670-727)字廷碩,唐朝大臣、文學家。京兆武功(今今陝西武功)人。弱冠敏悟,舉進士第,調烏程尉。武后朝,舉賢良方正異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參軍,遷監察御史,轉給事中、修文館學士,拜中書舍人。玄宗時襲封國公,進同紫黃門平章事。●【張嘉貞】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生於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死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他歷仕武則天、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四朝,官至中書令,累封河東侯,是唐朝頗有影響的大臣。●【王晙】(653~732.9.2),滄州景城人(今河北省滄縣崔爾庄鎮景城村),後徙居河南府陝州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王有方,官至岷州(今甘肅省岷縣)刺史;父親王行果,為長安尉,時頗有名氣。自幼父母又亡,由祖父王有方撫養成人。少年好學,為人豪曠,不樂為銜檢事。高宗咸亨三年20歲時擢明經第,調清苑尉,歷官殿中侍御史,出為渭南尉,授桂州都督,累遷太僕少卿、隴右群牧使,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并州都督長史,拜兵部尚書,朔方軍大總管,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充朔方軍節度大使,終戶部尚書。●【李元紘】,字大綱,京兆萬年人。 李道廣之子。本姓丙氏,曾祖父李粲率眾歸唐高祖,後賜姓李。元紘最初擔任雍州司戶,當時太平公主的家奴侵佔寺院的一座磨坊,寺僧不服告官。元紘要求她歸還百姓,雍州長史竇懷貞怕事,命令他改判。元紘說:「南山可移,此斷不可搖。」開元初年,拔擢為京兆尹。拜戶部侍郎●【杜暹】(678-740)唐玄宗宰相。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以至孝擢明經第,補婺州參軍、鄭尉。開元四年(716年)遷監察御史、拜安西副都護,鎮守邊關。在任安撫將士,不怕勤苦,清廉有節,頗得當地各族人民的歡迎。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拜相,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擢戶部尚書,以廉潔著稱。後因與宰相李元紘不和而被免相,左遷荊州長史。調用兵士修建宮殿、廟宇,深受皇帝寵愛,曾數次賜書與他。後又任魏州刺史、太原尹等職,並取代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封魏縣侯,卒贈尚書右丞相。開元十八年卒,謚號貞肅,改貞孝。●【蕭嵩】(668-749),著名唐朝丞相、軍事家。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拜相,為蕭氏唐朝拜相笫三人,後梁明皇帝蕭巋玄孫,高祖武德宰相蕭瑀曾侄孫。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晉封徐國公。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加拜太子大師。 蕭嵩是梁宣帝裔孫。初與陸象先為僚婿。陸象先,相門之子。當時蕭嵩尚未入仕,一看相者說:「陸郎十年內,位極人臣,然不及蕭郎,一門盡貴,官高多壽。」唐景雲元年,蕭嵩為醴泉尉,當時陸象先已為中書侍郎,他引蕭嵩為監察御史,驟遷殿中。 當時的唐玄宗皇帝非常器重蘇顄,準備任他作宰相,對他的禮遇和詢問問題,與其它的大臣都很不一樣。皇上秘密行動,不想讓左右的人知道,一直到了頒詔讓他升任宰相的前一天,等到深夜,才找人寫詔書。 唐開元初年,蕭嵩拜中書舍人,與王丘、齊浣同列,未之異,獨姚崇許其致遠。●【宇文融】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長安縣)人。明辨有吏干。開元初任監察御史。時土地兼并嚴重,人口流失,稅收受到影響。他建議檢括逃亡戶口和籍外占田,充使搜括戶口,並自任勸農使,率勸農判官20餘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戶80餘萬和大量土地。進御史中丞,出為魏州刺史。請復九河舊道,開稻田以利人,回易陸運。入為鴻臚卿,兼戶部侍郎,開元十七年(729),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善於薦舉人才,在相期間,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為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僅百日即罷貶為汝州刺史,又流嚴州,卒於途中●【裴光庭】字連城,生於唐上元三年(678年),卒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絳州聞喜人,裴行儉之子,開元晚期宰相。 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在上下兩千餘年間,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計其數。還多次與皇室聯姻,出過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馬21人。●【韓休】(673-739)字良士,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先天元年,登文可以經邦科,累授桃林丞。又舉賢良方正科,授左補闕,判主爵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起居郎、中書舍人,遷禮部侍郎,兼知制誥。開元十二年出為虢州刺史。以母喪去職。服除,除工部侍郎、仍知制誥。遷尚書右丞。開元二十一年三月,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既為相,犯顏敢諫,宋璟譽為「仁者之勇」。十二月,轉工部尚書,罷知政事。二十四年,遷太子少師,封宜陽縣子。二十七年卒。謚曰文忠。休工於文詞,張說曰:「韓休之文,有如太羹玄酒,雖雅有典則,而薄於滋味。」(《大唐新語》卷八《文章》)張孝嵩出塞,張九齡、韓休等皆有詩送行,編為《朝英集》三卷,今佚。《全唐文》卷二九五錄其文一一篇。《全唐詩》卷一一一錄其詩三首,《全唐詩補編·續拾》卷一一輯補一首。生平事迹見《舊唐書》卷九八、《新唐書》卷一二六本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上。●【裴耀卿】(681-743),唐代大臣,字煥之,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縣)人。幼年中童子舉,開元初任長安令。歷任濟州刺史、京兆尹、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擔任過江淮、河南的轉運使。史書對裴耀卿的評價是「遠財劾奸」,有功於國家,明政的地方官。●【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鑒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25年(737),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開元二十八年(740)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於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李林甫】(683-752),唐宗室,小字哥奴。善音律,會機變,善鑽營。開元中,遷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深結唐玄宗寵妃武惠妃及宦官等,僭伺帝意,故奏對皆稱旨。開元22年(734)五月,拜相,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二十四年(736)底代張九齡為中書令,大權獨握。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專政自恣,杜絕言路,助成安史之亂。天寶十一載(752年)十月抱病而終。李林甫死後遭楊國忠誣陷,時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子孫流嶺南,家產沒官,改以小棺如庶人禮葬之。●【牛仙客】(675—742),涇州鶉觚縣人(今甘肅平涼),隋人牛弘後裔。 牛仙客初為縣小吏,深得縣令傅文靜器重,傅文靜任隴右營田使,以仙客為佐吏,並因軍功拜官洮州司馬。後來,牛仙客佐助河西節度使蕭嵩,蕭嵩將軍政大權全部交予仙客。仙客為人忠厚,注重禮節,工作勤勉,受人擁戴。不久,升任太僕少卿、河西節度使、殿中監。 開元24年(736)秋,牛仙客離開河西,赴任朔方行軍大總管。不久,唐玄宗因其治理河西時厲行節約,積蓄財物,充實河西力量,政績顯著,先後升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居宰鋪。 牛仙客擔任宰相期間,處事待人,謹小慎微,「獨善其身,唯諾而己」,當百官請求決斷大事時,他便說:「但依令式可也」。皇帝賞賜的財物,他不敢揮霍享用,而是如數存放,妥為保管。後來,仙客被封為國公,其父牛意贈官禮部尚書,祖父牛會贈官滄州刺史,滿門顯貴,榮耀一時。 天寶元年(742),牛仙客任左相,兼任尚書。同年,因病逝世,享年68歲。●【李適之】(694-747),唐朝隴西成紀人。其為李承乾之孫,歷官通州刺史、刑部尚書等職,天寶元年,任左相,因與李林甫爭權失敗而罷相,後任太子少保的閑職。天寶六載,貶死袁州。李適之酒量極大,與賀知章、李琎、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共尊為「飲中八仙」。●【陳希烈】(?—758)。唐代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唐玄宗時任左宰相,天寶五年四月至十三年八月,歷時八年五個月。詩人。於書無所不覽,尤精玄學。開元中,常在宮中講《老子》、《周易》。累遷至秘書省監,代張九齡判集賢院事。明皇凡有撰述,必經其手。李林甫(右相)知上眷待,知其易制,引為宰相。寵遇侔於林甫,後為楊國忠所嫉,罷知政事,守太子太師。希烈失恩,心頗怏怏。祿山之亂,與張埠、達奚旬同為偽相,受偽命為中書令。(757)收復兩京後,達奚珣等一十八人處斬。,原皆合殊,肅宗以上皇素遇舊恩特原之,至德二載(757)歲末陳希烈等七人賜自盡於家,前大理卿張均特宜免死,長流合浦郡。 《全唐詩》錄陳希烈詩三首:《奉和聖制三月三日》《省試白雲起封中》《賦得雲生棟樑間》。●【楊國忠】;本名楊釗,蒲州永樂人。楊貴妃同曾祖兄。張易之之甥。卒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六月。楊玉環得寵於唐玄宗之後,升任宰相,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與太子李亨的矛盾最終使楊國忠被殺。●【韋見素】(697-762),字會微,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湊子。第進士,襲父爵,擢累諫議大夫。天寶十三載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學士,從玄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國公。肅宗立,除右僕射,罷知政事,授太子太師,加開府儀同三司。寶應元年卒,年76,贈司空,謚曰忠貞。●【崔圓】(705-768),唐代青州益都人,為崔亮的八世孫。崔圓少年家境貧寒,志向遠大,好讀兵書,有經國濟世之才。開始,崔圓以「鈐謀射策」授武職官,但崔圓以文才自負,不願擔任武職。「安史之亂」初起,崔圓任劍南節度副使,便積極整修軍備,建造宮舍,儲存什具,預作打算。長安被安祿山攻破,唐玄宗倉皇出逃,在馬嵬坡賜死楊貴妃,隨後避亂西川。崔圓上書迎駕,說:「蜀土腴谷羨,儲供易辦」,唐玄宗大為感動,流著淚說:「世亂識忠臣。」為即拜崔圓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劍南節度使。皇帝到了劍南,看到朝廷以及百司所用的殿宇、帷幔等設施都準備停當,更加賞識崔圓,特令製作「遺愛碑」,表示對崔圓的寵信。 天寶15年(756),唐玄宗讓位,自稱太上皇;唐肅宗繼位,崔圓與房琯、韋見素一起輔佐唐肅宗,指揮平息「安史之亂」,以功拜中書令,封趙國公。乾元元年(758),罷相,留守東都洛陽。 次年,唐朝軍隊在相州(今河南安陽)作戰失敗,敗軍潰卒經過東都,剽掠居民,崔圓懼怕,棄城不守,南奔襄陽。為此,唐肅宗下詔剝奪了崔圓的各種官職。不久,由於名將李光弼的推薦,又擔任懷州刺史、汾州刺史,以治行稱,政績突出,升任淮南節度使,駐揚州。在鎮六年,得到吏民的讚譽,調任回京時,吏民挽留。後來,雖然相繼任檢校尚書右僕射、左僕射、入知省事等官職,但未再被重用。64歲去世,贈官太子太師,謚「昭襄」。●【崔渙】(?-769年),祖玄暐,神龍功臣,封博陵郡王。父璩,文學知名,位至禮部侍郎。渙少以士行聞,博綜經籍,尤善談論,累遷尚書司門員外郎。天寶末,楊國忠出不附己者,渙出為劍州刺史。天寶十五載七月,玄宗幸蜀,渙迎謁於路,抗詞忠懇,皆究理體,玄宗嘉之,以為得渙晚。宰臣房琯又薦之,即日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扈從成都府。 肅宗靈武即位。8月,與左相韋見素、同平章事房琯、崔圓同齎冊赴行在。時未復京師,舉選路絕,詔渙充江淮宣諭選補使,以收遺逸。惑於聽受,為下吏所鬻,濫進者非一,以不稱職聞。乃罷知政事,除左散騎常侍,兼餘杭太守、江東採訪防禦使。旋授正議大夫、太子賓客。乾元三年正月,轉大理卿。再遷吏部侍郎、檢校工部尚書、集賢院待詔。性尚簡澹,不交世務,頗為時望所歸。遷御史大夫,加稅地青苗錢物使。時以此錢充給京百官料,渙為屬吏希中,以下估為使料,上估為百官料。其時為皇城副留守張清發之,詔下有司訊鞫,渙無詞以對,坐是貶道州刺史。大曆三年十二月壬寅(769年1月14日),以疾終。
【肅宗朝】【韋見素 崔圓 裴冕 崔渙 李麟 苗晉卿 張鎬 王玙 呂諲 李峴 第五琦 李揆 蕭華 裴遵慶 元載】
●【裴冕】字章甫,河東(今山西永濟蒲州)人也,為河東冠族。天寶初,以門蔭再遷渭南縣尉,以吏道聞。御史中丞王鉷充京畿採訪使,表為判官。遷監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冕雖無學術,守職通明,果於臨事,鉷甚委之。及鉷得罪伏法,時宰臣李林甫方竊權柄,人咸懼之,鉷賓佐數百,不敢窺鉷門。冕獨收鉷屍,親自護喪,瘞於近郊,冕自是知名。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表為行軍司馬,累遷員外郎中。玄宗幸蜀,至益昌郡,遙詔太子充天下兵馬元帥,以冕為御史中丞兼左庶子,為之副。是時,冕為河西行軍司馬,授御史中丞,詔赴朝廷。遇太子於平涼,具陳事勢,勸之朔方,亟入靈武。冕與杜鴻漸、崔漪等勸進曰:「主上厭勤大位,南幸蜀川,宗社神器,須有所歸,天意人事,不可固違。若逡巡退讓,失億兆心,則大事去矣!臣等猶知之,況賢智乎!」太子曰:「南平寇逆,奉迎鑾輿,退居儲貳,侍膳左右,豈不樂哉!公等何言之過也?」冕與杜鴻漸又進曰:「殿下藉累聖之資,有天下之表。元貞萬國,二十餘年,殷憂啟聖,正在今日。所從殿下六軍將士,皆關輔百姓,日夜思歸。大軍一散,不可復集,不如因而撫之以從眾,臣等敢以死請。」凡勸進五上,乃依。肅宗即位,以定策功,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倚以為政。●【李麟】(694-759),唐宗室,唐肅宗時任宰相。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好學能文,少以父任補職,授京兆府戶曹參軍,累遷河東太守,封渭源縣男。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舉宗室異能,轉殿中侍御史,歷戶部考功,國子祭酒等職。天寶十四年(755年)六月,隨唐玄宗李隆基赴四川成都,拜戶部侍郎、憲部尚書。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拜相,憲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又進封褒國公。為相正身謹事,不阿附權臣李輔國,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被免相,左遷太子少傅。翌年病卒,享年66歲,謚號德.著有《聚皇朝已來制集》五十卷。●【苗晉卿】字元輔,唐潞州壺關(今山西壺關縣)人,出生於女皇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祖上以儒學著稱於世,父親當過縣丞一般的小官吏。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候,得以高中進士,步入了他漫長的仕途生涯。他先後活躍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永泰元年(765年)苗晉卿病老去世,終年81歲。唐代宗因此輟朝3日,為他舉喪,謚號「懿獻」,後又改為「文貞」。大曆七年(772年)他作為重臣列入唐肅宗祭廟享受祭祀。●【張鎬】(?-764)字從周。今聊城市人。少有大志,精通經史。天寶末,官拜左拾遺,隨從玄宗入川。肅宗即位,往輔之,拜諫議大夫,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肅宗「安養蒼生」為要,勿信佛事。他奉命兼河南節度使,都統淮南等道諸軍,討伐安史叛軍。他嚴明軍紀,杖殺不聽軍令,逗留不進的將領;他密奏肅宗,勸其不要接受史思明的偽降,要提防滑州防禦使許叔冀的叛亂。由於張鎬淡泊名利,不事權貴,遂被宦官誣陷而被罷相。後來,史思明、許叔冀皆如張鎬所言,果都叛唐。於是張鎬又被召為太子賓客,左散騎常侍。代宗初,封平原郡公,任撫州刺史、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卒。他在政壇30餘年,一生清廉,不營產業,廉恭下士,善議而識大體。●【王玙】少習禮學,博求祠祭儀注以干時。開元末,玄宗方尊道術,靡神不宗。玙抗疏引古今祀典,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遷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由是過承恩遇。肅宗即位,累遷太常卿,以祠禱每多賜賚。乾元三年七月,兼蒲州刺史,充蒲、同、絳等州節度使。中書令崔圓罷相,乃以玙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人物時望,素不為眾所稱,及當樞務,聲問頓減。玙又奏置太一神壇於南郊之東,請上躬行祀事。肅宗嘗不豫,太卜云:「崇在山川。」玙乃遣女巫分行天下,祈祭名山大川。巫皆盛服乘傳而行,上令中使監之,因緣為奸,所至干托長吏,以邀賂遺。一巫盛年而美,以惡少年數十自隨,尤為蠹弊,與其徒宿於黃州傳舍。刺史左震晨至,驛門扃鐍,不可啟,震破鎖而入,曳女巫階下斬之,所從惡少年皆斃。閱其贓賂數十萬,震籍以上聞,仍請贓錢代貧民租稅,其中使發遣歸京,肅宗不能詰。肅宗親謁九宮神,殷勤於祠禱,皆玙所啟也。歲余,罷知政事,為刑部尚書。上元二年,兼揚州長史、御史大夫。兗淮南節度使。肅宗南郊禮畢,以玙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充浙江東道節度觀察處置使,本官兼御史大夫,祠祭使如故。入為太子少保,轉少師。大曆三年六月卒。●【呂諲】(yīn),蒲州河東人。天寶初進士,累歷虞部員外郎、侍御史。肅宗即位於靈武,諲馳赴行在,拜御史中丞,從幸鳳翔,遷武部侍郎。乾元二年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黃門侍郎。上元元年同中書門下三品,累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東平男。坐昵中官馬上言貶太子賓客,拜江陵府尹。卒年五十一,贈吏部尚書,謚曰肅。●【李峴】(709—767)吳王李恪孫也。折節下士,長吏治。天寶時,累遷京兆尹。玄宗歲幸溫湯,甸內巧供億以媚上,峴獨無所獻,帝異之。楊國忠使客騫昂、何盈擿安祿山陰事,諷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來等與祿山反狀,縊殺之。祿山怒,上書自言,帝懼變,出峴為零陵太守。峴為政得人心,時京師米翔貴,百姓乃相與謠曰:「欲粟賤,追李峴。」尋徙長沙。永王為江陵大都督,假峴為長史。至德初,肅宗召之,拜扶風太守,兼御史大夫。明年,擢京兆尹,封梁國公。●【第五琦】曾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因主持金融幣制改革而聞名。他根據貨幣名目主義理論,主張少許增加鑄幣的銅含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鑄幣面值。其主張施行之後造成通貨膨脹,經濟動蕩。生年不詳,卒於唐建中三年(782年),享年70歲,一說71歲。●【李揆】(711-784)字端卿,滎陽(今河南滎陽)人。開元末進士。封姑臧縣伯,官至國子祭酒,禮部尚書,卒年七十四,謚曰恭。美風儀,善奏對。肅宗嘆曰:「卿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故時稱三絕。善文章,尤工書。《唐書本傳》、《書史會要》●【蕭華】(699-769),唐朝丞相。蕭氏唐朝拜相第四人。唐玄宗朝宰相蕭嵩之子。蕭華曾為工部侍郎,其弟蕭衡因娶玄宗女新昌公主,以帝婿的身份任官三品。唐玄宗天寶年間為轉兵部侍郎。安史之亂,從駕不及,陷於叛軍之手,蕭華任偽魏州刺史。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郭子儀與九節度之師渡河攻安慶緒於相州。蕭華暗地裡與官軍通信,希望官軍至時為內應。叛軍知道後,禁錮蕭華於獄中。 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拜相,766年(上元五年)嗣徐國公。後來得罪了權臣李輔國,矯詔罷為禮部侍郎,後貶道峽州當司馬,不久病逝,留詩一首。●【裴遵慶】(?-775),字少良,絳州聞喜人。幼強學,該綜圖傳,外晦內明,不幹當世。年既長,始以仕家推蔭為興寧陵丞,調大理丞。邊將蕭克濟督役苛暴,役者有醜言,有司以大逆論,遵慶曰:「財不足聚人,力不足加眾,焉能反?」由是全救數十族。頻擢吏部員外郎,判南曹。天寶時,選者歲萬計,遵慶性強敏,視簿牒,詳而不苛,世稱吏事第一。肅宗時,為吏部侍郎。蕭華輔政,屢薦之,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宗初,僕固懷恩反,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懷恩聽命將入朝,既而為其將范志誠沮止。時帝在陝,遵慶脫身赴行在。帝還,遷太子少傅。罷為集賢院待制,改吏部尚書,以尚書右僕射復知選事,朝廷優其老,聽就第注官,時以為榮。●【元載】(?-777)子公輔,鳳翔岐山(今陝西鳳翔縣)人,唐朝中期政治人物。其妻是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女兒王韞秀。天寶初,因熟讀莊子、老子、列子、文子之學,而考上進士,後任新平尉,肅宗時,因與掌權宦官李輔國之妻同族而受到重用,管理漕運,代宗時,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後又授與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因先後助代宗殺了李輔國以及後來的魚朝恩兩個掌權宦官而更加受到皇帝信任,此後營專其私產,大興土木,排除異己,最後因為貪賄被殺抄家。其著作有全集十卷。 李輔國想當宰相,但受到蕭華(當時的宰相)的抵制,沒有得逞。因此每次看到宰相蕭華,李輔國的眼神都像是要吃人。 寶應元年(762)三月,朝廷任命戶部侍郎元載為京兆尹。 元載是李輔國的人,他不滿這項任命,就跑去跟李輔國辭職,表示堅決不幹。李輔國很清楚,元載這個戶部侍郎銜是個分管財政賦稅的肥缺,他當然不捨得拿它去換什麼不大不小的京兆尹! 李輔國眼珠子一轉,忽然有了主意。當天他就向肅宗李亨提出,蕭華專權跋扈,不適合當宰相,應該罷免,改任元載。李亨起初不同意,可李輔國的眼神告訴他:這不是一項可以否決的請求,而是一項必須執行的決定。天子迫不得已,只好點頭。幾天後,朝廷改任司農卿陶銳為京兆尹;罷免蕭華的宰相之職,改任禮部尚書;同時擢升元載為同平章事(二級宰相),原職務照舊。
【代宗朝】【李適 苗晉卿 裴遵慶 元載 李輔國 劉晏 李峴 王縉 杜鴻漸 裴冕 楊綰 常袞】●【李適】,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在位26年,享壽64歲。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後,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德宗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在執政後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於貞元21年(805)逝世。●【李輔國】(704-762),本名靜忠,唐肅宗時當權宦官。 曾賜名護國,後改輔國,相貌奇醜無比。李輔國四十歲之前無所作為。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唐肅宗即位後,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並改名為輔國。之後又因擁立代宗即位,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後李輔國更加為所欲為,最後被人刺殺身亡。●【劉晏】,是唐代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和理財家。字士安,曹州南華(今東明縣)人。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明朝時列名《三字經》。歷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實施了一系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讒臣當道,被敕自盡。●【王縉】(700-781)字夏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少好學,與兄王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子賓客。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大曆十年(775)元載所撰唐贈兵部尚書王忠嗣碑,為其所行書。卒年八十二。事迹收錄於《金石錄》、《唐書本傳》、《述書賦注》。 王縉還是一位散文作家兼詩人,惜作品留存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冊等體,意義不大,詩作與王維的風格相似,具有一種平淡清新之美。●【杜鴻漸】(709-769)唐濮陽(今濮陽市)人。字之選,鵬舉之子。進士及第,初為朔方節度判官。安史之亂中,他詣平涼向肅宗上進守之策,並參與擁立肅宗即位靈武,授兵部郎中知書舍人事,轉武部侍郎,又先後出任河西節度使、荊南節度使。入為尚書右丞、太常卿充禮儀使,議定泰建二陵制度,封衛國公。廣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中書侍郎。崔旰殺郭英又據成都並與蜀中諸將混戰,他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劍南東川副元帥、劍南西川節度副使職前往鎮撫,因憚肝雄悍,不敢詰責,反而以禮待之。歸任門下侍郎。大曆三年兼東都留守,充河南淮西南東道副元帥。大曆四年(769),鴻漸病篤,辭宰相職,罷三日而卒,年61歲,贈太尉,謚文憲。唐代醫生,里居欠詳。與崔沔同學醫於蕭亮,盡得師傳,後果為名醫。●【楊綰】,字公權,華州華陰人也。祖溫玉,則天朝為戶部侍郎、國子祭酒。父侃,開元中醴泉令,皆以儒行稱。綰生聰惠,年四歲,處群從之中,敏識過人。嘗夜宴親賓,各舉坐中物以四聲呼之,諸賓未言,綰應聲指鐵燈樹曰:「燈盞柄曲。」眾咸異之。及長,好學不倦,博通經史,九流七略,無不該覽,尤工文辭,藻思清贍。而宗尚玄理,沉靜寡慾,常獨處一室,左右經書,凝塵滿席,澹如也。含光晦用,不欲名彰,每屬文,恥於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而見。●【常袞】(729-785),字夷甫,唐代著名狀元宰相。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於唐玄宗開元17年(729),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乙未科狀元及第。累官至宰相後貶為福建觀察使。其父常無為是三原縣丞。常袞登第後由太子正字授補闕起居郎,永泰元年(765)授中書舍人。廣德元年(763)以右補闕充翰林學士,不久任考功員外郎。期間宦官魚朝恩恃寵專權,群臣競獻珠寶邀寵,常袞上書曰:所貢寶物,源出於民,是斂怨以媚上也,請皆還之。代宗讚許,加封常袞為集賢院學士。大曆九年(774)升禮部侍郎。連續三年主科考。處事謹慎、墨守成規。大曆十二年(777)拜相,楊綰病故後,獨攬朝政。以文辭出眾而又登科第為用人標準,堵塞買官之路。對朝中眾官俸祿亦視其好惡而酌定。封河內郡公。德宗即位後,被貶為河南少尹,又貶為潮州刺史。不久為福建觀察史。常袞注重教育,增設鄉校,親自講授,閩地文風為之一振,在其獎掖下,唐德宗貞元年間潘湖榜眼歐陽詹、徐村狀元徐晦等一代又一代士子「騰於江淮,達於京師」。卒於唐德宗貞元元年(785)享年五十五歲,追贈為尚書左僕射。 常袞性清高孤傲,不妄交遊。為政苛細崇尚節儉,反對腐敗。有文集十卷、詔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詩》存其詩九首。
【德宗朝】【崔佑甫 常袞 李勉 楊炎 盧杞 馬燧 關播 蕭復 喬琳 劉從一 姜公輔 李晟 張延賞 韓滉 崔造柳 渾李泌 董晉 趙憬 陸贄 賈耽 盧邁 崔損 趙宗儒 鄭餘慶 齊抗 高郢 鄭珣瑜 張鎰 齊映 渾瑊 竇參】
●【崔佑甫】(721-780),字貽孫,京兆長安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九年,卒於德宗建中元年,年六十歲。第進士,調壽安尉。自起居舍人累遷中書舍人。性剛直,遇事不阿。德宗時,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改中書侍郎。薦拔人才,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幾八百人,莫不諧允。淄青李正已表獻錢三十萬緡,佑甫請就賜將士,正己慚服。卒,謚文貞。佑甫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書志及舊唐書本傳)行於世。●【李勉】(717-788)字玄卿,唐朝宗室,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唐代中期名臣,平叛御邊皆有大功,忠於朝廷。鄭王李元懿的曾孫,父親李擇言,曾為漢、褒、相、岐四州刺史、安德郡公。李勉幼通經史,長大後沉雅清峻,頗有長名,官至開封尉,當時天下承平,且汴州水陸所湊,邑居龐雜,最號難治,李勉洞察民情,為民所信服。安史之亂後,李勉跟隨唐肅宗來到靈武,拜為監察御史,特別注意維持朝廷禮儀,深得唐肅宗的信任。唐軍克複長安後,李勉升為河南少尹,擔任河東節度王思禮、朔方河東都統李國貞的行軍司馬,後任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觀察使。 貞元四年,李勉病逝,時年72歲。●【楊炎】,生於唐玄宗開元15年,卒於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歲。美鬚眉,峻風寓,文藻雄麗,豪爽尚氣。父喪廬墓,號慕不廢聲。河西節度使呂崇辟掌書記。德宗時,累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兩稅法,一變租庸調舊制。當時便之。初炎矯飭志節,頗得名。後黨元載,坐貶。及得政,睚眥必仇,果於用私。以劉晏劾載及己,貶晏忠州,誣而殺之。及罷相,為廬杞所構,賜死。後詔復官,謚平厲。炎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系蘇弁所編,並行於世。他是中國唐代財政改革家,兩稅法的倡行人。唐德宗時任宰相約兩年,在財政方面進行了重要改革。他將國家賦稅從歸皇帝私有、由宦官掌握的大盈庫收歸國庫大藏庫,恢復了安史之亂前國家公賦予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維護了國家公賦收支獨立的原則。●【盧杞】(?-約785)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以蔭歷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內升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為人陰險狡詐,居相位期間,忌能妒賢,先後陷害楊炎、顏真卿,排斥宰相張鎰等。又徵收房屋「間架稅」、「除陌稅」,天下怨聲載道。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京師失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屢上疏彈劾其罪,遂貶新州司馬,旋徙澧州別駕死。●【馬燧】(726-795),唐朝名將。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學兵書戰策,沉勇多智略。安祿山反唐時,往說留守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的叛將賈循倒戈,事敗逃脫。●【關播】字務元。汲(今河南省衛輝)人,唐德宗時的宰相,關羽的後人。為人謹小慎微,庸碌無能,是奸相盧杞提拔並控制的傀儡,在位幾乎沒有作為。●【蕭復】(732—788),字履初。祖籍南蘭陵,父駙馬蕭衡,母新昌公主,唐玄宗李隆基外孫,開元宰相蕭嵩孫。著名唐朝丞相。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蕭氏唐朝拜相第五人。蕭復出身名門,志勵名節。伯父蕭華常誇其「此子當興吾宗。」蕭復以祖蔭襲為黃門郎,數年後,歷任歙州、池州和常州刺史。他勤於政事,正直廉潔,其政績在當朝群臣中名列第一。●【喬琳】生年不佯,卒於唐德宗貞元元午(784年),唐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後朝大臣。喬琳少年貧孤,立志於學,後以文詞見稱。他性格洒脫,但荒誕不經,言談滑稽,不守禮節。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軍在長安嘩變,唐德宗奔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在京師稱帝。喬琳隨唐德宗逃往奉天后,任吏部尚書。升為太子少師。興元元年(784年),奉天被朱泚軍圍困。河中節度使李懷光奉命至奉天解圍,因遭白志貞的阻攔未能見到唐德宗也相繼反叛,喬琳又跟從唐德宗自奉天奔往梁州。途中,喬琳借口馬困行走不便,提出要與唐德宗分手,唐德宗念喬琳名臣,對他十分敬重,親口慰諭,並賜御馬一匹。喬琳又推辭年老體病,山路崎嶇,不堪行走,德宗見無法挽留,與喬琳分別,並把自己的手杖賜給喬琳,作為留念。數日後,喬琳削髮為僧,隱居於仙游寺。朱泚聞知後,特地派數十騎前往聘請,命喬琳為正部尚書,並讓宰相源休送去朝服與美食。喬琳受偽命,任朱泚的史部尚書,主持銓選,但不關心政務,命官不問可否,看來,喬琳授偽職是迫不得已,並不想真心為朱泚出力。 朱泚敗後,喬琳當處極刑,時年70餘歲,中書令憐其年邁,上表唐德宗減死。唐德宗認為喬琳久經重任,而失臣節,受朱泚逆命後,又攻擊詆毀朝廷,背恩負義,決不能赦,於是喬琳被處以斬刑。●【劉從一】中書侍郎林甫之玄孫也。祖令植,禮部侍郎。父孺之,京兆府少尹。從一少舉進士,大曆中宏詞,授秘書省校書郎,以調中第,補渭南尉,雅為常袞所推重。及袞為相,遷監察御史。居無何,丁母憂。服除,宰相盧杞薦之,超遷侍御史。居數月,以親避除刑部員外郎。建中末,普王之為元帥也,遷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為元帥判官。德宗居奉天,拜刑部侍郎、平章事,從幸梁州。明年六月,改中書侍郎、平章事。歲中,加集賢殿大學士、修史。上遇之甚厚,以容身遠罪而已,不能有所匡輔。無幾,以疾請告,至是,病甚辭位,章疏六上,乃許,除戶部尚書。尋卒,年四十四,輟朝三日,贈太子太傅。初,林甫生祥道,麟德初為右相,祥道即從一曾伯祖也。令植從父兄齊賢,弘道初為侍中。自祥道至從一,劉氏凡三相。●【姜公輔】字德文,欽州遵化人。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軍進攻奉天,姜護駕,獻策有功,升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言忤德宗,罷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貶泉州別駕。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即位,起用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於九日山。姜公輔來到泉州。時席相為泉州刺史,對姜公輔禮待優容。中唐著名詩人秦系,天寶末年避「安史之亂」隱居浙中剡溪二十餘載,建中初到南安九日山西峰隱居。姜公輔到泉州聞秦系隱居九日山,即往拜訪。 姜公輔是「布衣崛起秉洪鈞,料事當年有若神」、「一時直道犯龍鱗」、「流落空聞棄海濱」。他與秦系一見傾心,十分投契。於是,姜公輔在九日山東峰築室,與秦系對峰而居,朝夕相處。東峰形似麒麟,原名麒麟山,後因姜公輔隱居,又稱姜相峰。有北宋?慶曆四年泉州同安人蘇紳題刻「姜相峰」。清*洪錫疇《甲戌重陽後五日游九日山》:「山以秦姜重,非人山不靈。千秋雙隱士,九日一孤亭。姜公輔游過的石台,稱「姜相台」。社壇村百姓將一口古井稱「相公泉」。秦系、姜公輔、韓偓,均為外地人隱居九日山者,泉州名士歐陽詹常到九日山從秦系、姜公輔游。宋紹興二十一年泉州太守趙令衿建二賢祠,祀秦系與姜公輔。後人又建三賢祠,祀秦系、姜公輔與韓偓;建四賢祠,祀秦系、姜公輔、韓偓及歐陽詹。 姜公輔在九日山隱居13年,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客死九日山。秦係為其葬於九日山東峰南麓。姜相墳居中豎立石墓碑,陰刻碗粗楷書「唐?相國忠肅姜公封塋」九個大字。墓前分別兩尊石將軍,其下卧伏石羊、石獅各一對,並立一對圓頂角柱。後經宋、明、清幾代修葺,保存至今。 於唐德宗(778-805年在位)時登進士第,為校書郎。應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遺,召入翰林院為學士,兼京兆尹戶曹參軍。●【李晟】(727-793),唐朝名將。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貞元九年(793)八月李晟去世,終年67歲。德宗親臨弔祭,廢朝五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贈為太師。●【張延賞】(727-787)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嘉貞子。本名寶符,玄宗賜名延賞。歷事玄宗、肅宗、德宗,仕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謚曰成肅。少稟師訓,妙合鍾、張,尺牘尤為合作。卒年六十一。《唐書本傳》《法書要錄序》●【韓滉】(723-787)唐畫家。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貞元初,官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政治上要求國家統一,曾參予平定藩鎮叛亂的鬥爭。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子等動物尤佳。所作《五牛圖》,元趙孟頫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和《文苑圖》並存於世,以蔭補騎曹參軍。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畫家,歷經玄宗至德宗四代,從地方官到藩鎮、宰相,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政治家●【崔造】(737-787),字玄宰,博陵安平人。少涉學,永泰中,與韓會、盧東美、張正則為友,皆僑居上元,好談經濟之略,嘗以王佐自許,時人號為「四夔」。浙西觀察使李棲筠引為賓僚,累至左司員外郎。與劉晏善,及晏遭楊炎、庾准誣奏伏誅,造累貶信州長史。●【柳渾】(714—789),字夷曠,一字惟深,本名載。柳悛六世孫。襄陽人。唐代名相。生於唐玄宗開元3年,卒於德宗貞元5年,年75歲。少孤,志學棲貧。舉進士,為監察御史。魏少游鎮江西,奏署判官。後為袁州刺史,遷左散騎常侍。拜宜城縣伯,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渾著有文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李泌】字長源,京兆(今西安)人。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肅宗即位靈武,召他參謀軍事,又為幸臣李輔國等誣陷,復隱衡岳。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又屢為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出為外官。●【董晉】字混成,唐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生於開元11年 (723年),死於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 董晉在唐玄宗後期中明經,唐肅宗即位後,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供職翰林。之後,還任過汾州司馬、淮南節度使崔圓的判官,及主客員外郎等職。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董晉曾隨同李涵護送崇徽公主嫁回紇,因不辱使命,回朝後拜司勛郎中,後遷轉秘書少監、左金吾將軍等職。●【趙憬】(736年-796年10月3日),字退翁,渭州隴西人。曾祖仁本,仕為吏部侍郎、同東西台三品。憬志行峻潔,不自炫賈。寶應中,方營泰、建二陵,用度廣,又吐蕃盜邊,天下荐饑,憬褐衣上疏,請殺禮從儉,士林嘆美。試江夏尉,佐諸使府,進太子舍人。母喪免,有芝生壤樹。建中初,擢水部員外郎。湖南觀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卒,遂代之。召還,闔門不與人交。李泌薦之,對殿中,占奏明辯,通古今,德宗欽悅,拜給事中。●【陸贄】(754-805) 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字敬輿。大曆八年(773年)進士,中博學宏辭、書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學士。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兩年後即因與裴延齡有矛盾,被貶充忠州(今重慶忠縣)別駕(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貞元年卒於任所,謚號宣。有《陸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賈耽】(730至805),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學家。 天寶(742至756)中舉明經,貞元(785至805)中歷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對魏國公,順宗(805)立,進檢校司空左僕射,謚元靖。正書宗虞世南。卒年七十六。●【盧邁】(739—798)祖籍范陽,先輩遷入河南。他於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83年)擔任宰相職,達到權力頂峰,為眾大臣所景仰。盧邁自小尊敬師長,友愛同伴,為人誠實忠厚,責已嚴而責人寬,受到時人好評。盧邁歷任藍田尉、河南主簿、集賢殿校理、滁州刺史、右諫議大夫、尚書右丞等職。他當官時奉公守紀、不謀私利;胸懷坦蕩、待人謙恭;作風正派、不拉幫結派。唐德宗貞元九年在眾大臣一致舉存下,登上宰輔之位。德宗皇帝曾下詔書表彰盧邁。詔書講盧邁「自居台輔,益見忠清。方藉謀猷,遽嬰疾疹」。朝野對盧邁均有好評。●【崔損】(?-803),字至無,博陵人。高祖行功已後,名位卑替。損大曆末進士擢第,登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再授咸陽尉。外舅王翃為京兆尹,改大理評事,累遷兵部郎中。貞元十一年,遷右諫議大夫。會門下侍郎平章事趙憬卒。
貞元十九年卒,贈太子太傅,賻布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趙宗儒】(746—832)字秉文,唐代鄧州穰縣(今河南鄧州市)人。八代祖彤,仕後魏為征南將軍。 父趙驊,官秘書少監。德宗大曆進士,初授弘文館校書郎,一年後補陸渾主簿。歷官右拾遺,充翰林學士,與父同日任命,一時傳為佳話。建中時,官屯田司門司勛員郎,轉屯田員外郎。貞元中進考功郎中,貞元十二年,以給事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相後,為右庶子。晚年以司空致仕,為四朝元老。●【鄭餘慶】字居業,滎陽人,為唐代宰相,著名散文家。 少年時期的鄭餘慶即善於作文,其書法亦遒勁有力。因學業卓著,唐代宗李豫大曆12年(777),鄭餘慶考中進士,從而步入仕途生涯。鄭餘慶最初在山南西(今陝西漢中)節度使嚴震幕府任職。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被召回京城長安,授予戶部郎中、翰林學士等要職,不久又被任命為工部侍郎知吏部選,負責為朝廷選拔官員。因鄭餘慶辦事公正廉明,眾官員都很敬佩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曾說:「鄭餘慶銓選極公。被選之人,若得其任命,幸也。余同祖兄弟被選,本已授湖州縣尉,後被鄭餘慶喚回並告知,若爾這般優者,全場不過五六人,不應草率相待,當重褒獎。如此方體現銓選之公也。」 當時,不滿20歲的韓愈曾在京城長安投文於公卿顯貴間,常遭冷落。鄭餘慶見到韓愈的文章後,慧眼識真金,不禁大加讚譽並向其他官員推薦。於是,韓愈開始聲名鵲起。貞元十四年(798),鄭餘慶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奏對直言被德宗貶為郴州司馬。 唐順宗李誦永貞元年(805),鄭餘慶任尚書左丞。同年八月,因順宗患病,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和藩鎮,逼其退位,並傳位於太子李純。●【齊抗】(740-804)字遐舉,自幼聰穎過人,定州義豐(今河北省安國)人,歷仕監察御史、侍御史、戶部員外郎、倉部郎中等職,後被唐德宗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為官必求至精,無遠智大略。德宗時,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太子賓客。卒年65。謚曰成。有文雅,工書,嘗書唐緱氏趙道光碑。《唐書本傳、墨池編》●【高郢】(740-811),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歲通《春秋》,能屬文。天寶末,盜據京邑,父伯祥先為好畤尉,抵賊禁,將加極刑。 「久辱高位,無任由衷瀝懇之至。」乃授尚書右僕射致仕。六年七月卒,年72。贈太子太保,謚曰貞。●【鄭珣瑜】(738-805)唐代宰相。字元伯,河南滎澤(今鄭州市)人。少孤,值天寶亂,退耕陸渾山養母。代宗大曆中以諷諫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評事,累遷吏部侍郎,為河南尹,清靜惠下,頗有政績。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順宗立,以王叔文,韋執誼用事,憂憤而卧家七日不出。罷為吏部尚書,數月病卒,謚號文獻。●【張鎰】唐經學家。字季權,一字公度,吳郡崑山人。父朔方節度使,以父蔭授左衛兵曹參軍。郭子儀錶為元帥府判官。累遷殿中侍御史。肅宗乾元初貶撫州司戶參軍。徙晉陵令。後遷屯田右司二員外郎。居母憂,以孝聞。與楊琯、朱祐甫善。代宗大曆初出為濠州刺史。政務清簡,延經術士,講教生徒,撰《三禮圖》九卷、《五經微旨》十四卷、《孟子音義》三卷。李靈耀反,鎰嚴守御,擢侍御史,兼緣維鎮守使,遷壽州刺史,歷江西河中觀察使,改汴滑節度使,以病辭。建中二年(781),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中書侍郎為鳳翔、隴右節度使。楚琳作亂,被殺。●【齊映】為瀛州高陽人(今屬河北省)。22歲高中狀元後,歷任監察御史、刑部員外郎、判官等職,為人豪爽,為官清廉,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後被貶職,卒年僅48歲。字皎弟。舉進士,中博學寵詞,貞元二年(七八六)以舍人同中書六下平章事,封河間縣男。謚曰忠。性雅正好學,善山水,與兄齊名。《歷代名畫記、唐書本傳》●【渾瑊】(736-800)。本名進。皋蘭州(今寧夏青銅峽南)人,鐵勒族渾部。 曾任中郎將、左廂兵馬使、大都護、節度使、左金吾衛大將軍等職。善騎射,屢立戰功,以忠勇著稱。在唐平安史之亂中,先後隨李光弼、郭子儀、僕固懷恩)出戰河北,收復兩京,討史朝義。唐永泰年間,吐蕃10萬大軍攻唐,他戍奉天(今陝西乾縣),率 200驍騎領先沖入吐蕃營,生擒蕃將,勇冠諸軍。經多次激戰,斬5000餘人。大曆年間,屢破吐蕃兵進擾。後又擊退回紇軍對太原(今太原西南)的進攻,升檢校工部尚書、單于大都護等職。建中四年(783),涇原叛軍佔據長安(今西安),德宗李適逃入奉天,渾領兵數千堅守危城,鑿地道,燒雲梯,擊退數萬叛軍的圍攻,保住了奉天。不久,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叛變,渾□護衛德宗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興元元年(784),渾□任行營兵馬副元帥,率軍出斜谷,在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 擊敗叛軍一部,進屯奉天,然後協同李晟所領的神策軍共殲叛軍,攻克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因功晉陞侍中,封咸寧郡王。不久,又任朔方行營副元帥,參加討伐李懷光,平定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加檢校司空,出鎮河中。渾功高不驕,深受德宗信任。貞元3年(787),奉命與吐蕃相尚結贊會盟,因無戒備為吐蕃軍所劫,隻身逃歸,入朝請罪。德宗不予追究,令還河中。貞元十五年十二月卒。●【竇參】(733-792),字時中,中唐大臣。平陵(今陝西咸陽市秦都區西北)人。工部尚書竇誕之玄孫。以門蔭累官御史中丞。參習法令,通政術,「為人矜嚴悻直,果於斷」。唐德宗時以為宰相,「陰狡而愎,恃權而貪」,因故貶至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宣武節度使劉士寧送給竇參絹五十匹,湖南觀察使李巽上疏檢舉他「交通藩鎮」。德宗怒欲殺之。陸贄替竇參說情,才未被殺,貶作郴州(湖南省郴州市)別駕(總秘書長),隔年,再貶驩州(現越南榮市)司馬。不久賜死。全部家產、奴僕送至長安,連頭上戴的發簪也充公。
【順宗朝】【賈耽 杜佑 鄭珣瑜 高郢 韋執誼 杜黃裳 袁滋】
●【杜佑】政治家、史學家,出身世宦家庭,而能體恤民間疾苦,在地方及中央任上均有出色政績,並完成了歷史著作——《通典》,其孫之一為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附近)人。生於世宦之家。父杜希望,官至鄯州都督、隴右節度留後。佑以門資入仕,歷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經略使、水陸轉運使、度支郎中兼和糴使等,又以戶部侍郎判度支。後出為嶺南、淮南節度使。在淮南期間,開雷陂以廣灌溉,辟海濱荒地為良田,積米至五十萬斛。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歷順宗、憲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唐憲宗元和初,杜佑以年老,屢次請求致仕,元和七年(812)六月,始獲准以守太保致仕。11月病卒。●【韋執誼】(769-814),字宗仁,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的長安韋氏是個「宰相世家」,據說曾出過十四位宰相。不過韋執誼的父親只當過「巴州刺史」,不算顯達,韋之所以後來能成為宰相,靠的是他本人的聰明才智。在今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雅詠村西有一座唐代古墓,墓主是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的尚書左丞、同平章事韋執誼。韋執誼的這個職務就是宰相,只是當朝的宰相不止他一人。●【杜黃裳】(738-808)唐朝大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京兆杜陵人,字遵素。寶應進士。初為郭子儀朔方從事,曾代主留後事務。貞元末為太常卿,反對王叔文用事,唐憲宗以太子總軍國事時,用為宰相。元和元年(806),力主討西川節度副使劉辟之叛,並薦神策軍使高崇文為將,為憲宗採納。後又力主削弱藩鎮勢力。二年,兼河中尹,河中、晉、絳等州節度使,封邠國公。●【袁滋】字德深,陳郡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弱歲強學,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結有重名,往來依焉。以處士薦授試校書郎。貞元(785至805)中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嗣為劍南西川節度使。贈太子少保。工篆、籀書,雅有古法。元和八年(813)許孟容撰唐尚書省新修記,滋為篆額。又虢州刺史王顏撰唐軒轅鑄鼎原銘,亦滋籀書。
【憲宗朝】【賈耽 韋執誼 杜佑 杜黃裳 袁滋 鄭餘慶 於頔 鄭絪 武元衡 李吉甫 韓宏 裴洎 李藩 權德輿 李絳 張宏靖 韋貫之 王涯 崔群 李墉 李夷簡 皇甫鎛 程異 令狐楚 蕭俯 段文昌 崔植】
●【於頔】(?-818)字允元,行二十九,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後周太師謹七世孫。鮮卑族。字允元,京兆高陵(今陝西高陵縣)人。其祖輩自北周時遷入關中,世代為官。初以門蔭入仕,補千牛,自華陰尉累遷侍御史。充入吐蕃計會使,時論以有出使之才。擢長安令、駕部郎中。●【鄭絪】(752年-829年)唐德宗時宰相。字文明,鄭州榮陽人。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卒於文宗太和3年,年78歲。幼有奇志,善屬文,所交皆天下名士。擢進士、宏辭高第。累遷中書舍人。憲宗即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門下侍郎。居相位凡四年。後自河中節度入為檢校尚書左僕射。絪守道寡慾,治事篤實,世以耆德推之。太和中,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謚曰宣。絪著有文集三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武元衡】(758-815) 詩人、政治家,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建中四年,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至監察御史,後改華原縣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歲內,三遷至右司郎中,尋擢御史中丞。順宗立,罷為右庶子。憲宗即位,復前官,進戶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出為劍南節度使。八年,征還秉政,早朝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贈司徒,謚忠愍。《臨淮集》十卷,今編詩二卷。●【李吉甫】(758-814) 唐憲宗時宰相,地理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贊皇縣)人。父棲筠,唐代宗朝為御史大夫。吉甫以門蔭入仕,德宗時,任駕部員外郎,頗為宰相李泌、竇參推重,後出為郴州刺史。憲宗即位,征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誥。不久,入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得憲宗信任。元和元樂(806)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劉辟據蜀,憲宗和宰相杜黃裳想發兵征討,未決。吉甫密贊其謀,並請徵發江淮軍隊,從三峽入川,以分劉辟之力,憲宗從之,同年,西川平。次年,吉甫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因贊助平浙西(今江蘇鎮江)節度使李錡之亂,以功封贊皇縣侯,徙趙國公。三年,發生了一起貶謫制科考官和壓抑對策高第的牛僧孺等的事件,吉甫因此遭到輿論指責(見牛李黨爭)。吉甫與御史中丞竇群不睦,為竇群所劾,遂自請出為淮南(今江蘇揚川北)節度使。在淮南三年,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數千頃,又修浚漕渠,使其暢通。六年,吉甫復入為相,奏准精簡冗官八百零八員,吏一千七百六十九員,廢京城諸僧的莊田、水磑免稅主特權,以減輕貧民負擔。他還恢復了夏州(今內蒙古白城子)到天德(今內蒙古五原東)的廢館(驛站),重新設置久廢的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南),修築天德軍舊城,加強北方防禦。 安史之亂平定後,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吳少陽跋扈不臣。元和九年,吳少陽死,子吳元濟自領軍務。吉甫認為淮西在內地,不能依照河北強藩父死子繼的慣例,主張乘時進取,此議與憲宗意合。征伐淮西的策劃由吉甫負責,但他於同年暴疾死。宰相武元衡、裴度等堅持討伐,終於十二年平定淮西。 吉甫深明時政,為相時多所建樹,著有《元和國計簿》十卷(已佚),匯總全國方鎮、府、州、縣之數與戶口、賦稅、兵員之狀況;《百司舉要》一卷(已佚),闡述職官源流職掌;《元和郡縣圖志》,為地理名著,深為後世學者所稱道。李吉甫是唐代名相李德裕父親。●【韓宏】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年(754年)登進士第。肅宗寶應元年(762年),侯希逸為淄青節度使,聘為其幕中從事。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為其部將所逐,韓宏在長安閑居10年。大曆後期入汴宋節度使田神功、田神玉幕,後又佐李希烈、李勉等節度使幕。建中初年(780年),德宗親自點名用他為中書舍人,並因當時有兩個韓宏,特為批示指明是詠「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詩)的韓宏,可見其詩名之盛。約在貞元初去世。●【裴洎】【諸事不詳】●【李藩】,字叔翰,趙郡人。曾祖至遠,天后時李昭德薦為天官侍郎,不詣昭德謝恩,時昭德怒,奏黜為壁州刺史。祖畲,開元時為考功郎中,事母孝謹,母卒,不勝喪死。至遠、畲皆以志行名重一時。父承,為湖南觀察使,亦有名。藩少恬淡修檢,雅容儀,好學。父卒,家富於財,親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務散施,不數年而貧。年四十餘未仕,讀書揚州,困於自給,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亞居守東都,以故人子署為從事。●【權德輿】,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後人稱為權文公。●【李絳】,字深之,贊皇人。擢進士,補渭南尉,拜監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元和六年(811年)人閣拜相,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因與權貴有隙,以足疾求免,罷為禮部尚書,後入為兵部尚書。文宗時,召為太常卿,以檢校司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大和四年(830年),李絳奉旨募兵千人赴四川討逆,被楊叔元亂軍所害,終年67歲。李絳一生時值中唐,國勢漸衰,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朝中朋黨之爭愈演愈烈。李絳潛心匡時濟世,屢屢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後亂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用治生於憂危,亂生於放肆的道理勸諫憲宗,勸其選賢舉能,任賢政治,並提出賢則當任,任則當久的主張,他任宰相期間,曾多次建議皇帝削藩平黨,並積极參与謀劃。利用藩鎮內部矛盾,使魏博節度使田興聽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鎮勢力。李絳喜實厭虛,在朝勇於犯顏直諫。他曾說:身居國家重要職位,只圖惜身不敢直諫,是臣辜負於君王若臣子為國為民不看聖上臉色說話,敢於做出不順從聖上的事,而被治罪,是聖上負於臣子。憲宗聽罷很受感動,說道:卿告朕以人所難言者,疾風知勁草,卿當之矣。李絳還反對大臣無原則奉迎上意,粉飾太平。為此,常與人爭辯殿上。一次,同鄉宰相李吉甫盛讚皇帝威德,李絳當場給予尖刻批評,憲宗帝贊李絳:絳言骨鯁,真宰相也李絳在任華州剌史時,還禁止獵捕鳥獸,以保護自然生態。李絳著作,有《李相國論事集》、《李深之文集》。死後冊贈司徒,謚貞。●【張宏靖】【諸事不詳】●【韋貫之】,本名純,以憲宗廟諱,遂以字稱。八代祖敻,仕周,號逍遙公。父肇,官至吏部侍郎,有重名於時。貫之即其第二子。少舉進士。貞元初,登賢良科,授校書郎。秩滿,從調判入等,再轉長安縣丞。●【王涯】字廣津,太原人。博學,工屬文。貞元中,擢進士。又舉宏辭,調藍田尉,以左拾遺為翰林學士,進起居舍人。憲宗元和初,貶虢州司馬,徙袁州刺史。以兵部員外郎召知制誥,再為翰林學士,累遷工部侍郎。涯文有雅思,永貞、元和間,訓誥溫麗,多所槁定。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罷,再遷吏部侍郎。穆宗立,出為劍南、東川節度使。長慶三年,入為御史大夫,遷戶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敬宗寶曆時,復出領山南西道節度使。文宗嗣位,召拜太常卿,以吏部尚書總鹽鐵。歲中,進尚書右僕射、代郡公。久之,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檢校司空、兼門下侍郎。李訓敗,乃及禍。其詩語言婉麗卻有風骨,題材上多寫邊塞戎旅、春情閨思。代表作有《塞下曲二首》、《塞上曲二首》、《春閨思》、《閨人贈遠五首》、《秋夜曲》、《秋思贈遠二首》等,其中以《塞下曲二首》(其二)為最著名,該詩寫少年遊俠辭家從軍去仗劍邀勛,血氣方剛、年輕氣盛,「不知馬骨傷寒水,唯見龍城起暮雲」,真是不愧英雄少年,給人印象深刻。集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四十六)。●【崔群】(772—832)唐代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敦詩,號養浩。貞元進士。初為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初,為翰林學士,遷禮部侍郎,選拔人才較公允。十二年(817),為宰相。以反對用皇甫鎛為相,出為湖南觀察都團練使。穆宗時,任御史中丞,出任武寧軍節度使,被節度副使王智興所逐。還朝授秘書監,歷華、宣二州刺史,荊南節度使,後為吏部尚書。6年卒,年61,贈司空。●【李墉】【諸事不詳】●【李夷簡】(757-823),字易之。李唐宗室。 鄭惠王李元懿四世孫。李夷簡早年為鄭縣丞,貞元二年(786年)進士,累遷殿中侍御史。元和時,拜御史中丞,彈劾京兆尹楊憑貪污僭侈,楊憑被貶臨賀尉,至交親人無敢相送,獨徐晦送之於藍田李夷簡推薦徐晦為監察御史,徐晦不知為何陞官,李夷簡說:「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歷官山南節度,御史大夫,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元和十三年七月,罷相。由程異接任宰相。為淮南節度使。唐穆宗時,以檢校左僕射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長慶三年卒,贈太子太保。●【皇甫鎛】。涇州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位慶陽縣西南)人,一說安定朝那(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人。為唐代大臣,德宗(李適)貞元間進士。為監察御史,後遷吏部員外郎、判度支,改戶部侍郎。憲宗(李純)伐蔡(今河南省汝南縣,位駐馬店市東),因急於用度,他勾削嚴急,尅扣將士糧餉和牲畜草料,專事供奉,又加御史大夫。蔡州平定後,次年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猶繼領度支,又薦方士,為憲宗制「長生藥」,以求寵信。820(憲宗元和10年)憲宗服藥致死,貶為崖州(今海南島瓊山東南)司戶參軍。後卒於貶所。●【程異】(?-819),字師舉,唐憲宗朝大臣。京兆長安(今西安市)人。德宗貞元初舉明經及第,授揚州海陵縣主簿。再應「開元禮」舉,授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尉。後轉河中節度府幕僚。貞元末年,以其精於吏干,被擢為監察御史。 貞元21年(805)正月,德宗病卒,順宗李誦即位。李誦居東宮時,最寵侍臣王伾、王叔文。王叔文關心國政,意在改革貞元後期的弊政。李誦即位後,王叔文主斷朝政,推薦了柳宗元、劉禹錫、程異等人,組成了一個銳意改革的革新派。程異長於理財,擢為虞部員外郎,充鹽鐵轉運、揚子院留後。革新派改革鹽稅,降低鹽價,打擊了宦官和藩鎮將帥抬高鹽價盤剝人民的行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但改革遭到內外保守勢力的反對。是年,宦官俱文珍聯合劍南西川、河東、山南等鎮將,上表請皇太子李純主持國政。李純監國,保守派奪得政權,革新派受到打擊,主要成員均遭貶謫,程異被貶為郴州(今湖南郴縣)司馬。 憲宗元和初年,鹽鐵使李巽舉薦程異善理財稅,「請棄瑕錄用,擢為侍御史,復為揚子留後,累檢校兵部郎中、淮南等五道兩稅使」。他在江淮經營貢賦,除弊興利,迅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由於他顯示了非凡的才能,被調入朝任太府少卿,歷遷太府卿、衛尉卿,兼御史中丞,充鹽鐵轉運副使。元和八年(813),淮西吳元濟叛亂,朝廷調軍隊征討。諸將不肯儘力,戰爭相持數年,軍需供應緊張。程異出使江表以調征賦,「尤通萬貨盈虛,使馳傳江淮,裒財用以給軍興,兵得無乏」。有力支持了參戰各軍的錢糧供應。憲宗嘉贊,命他專任鹽鐵轉運使、兼御史大夫。十三年(818)九月,以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居宰相,仍領轉運使。 程異以善理財稅,發展經濟,增加國庫得以位居宰相,但朝中的權貴階層向來鄙視經濟人才,認為他資歷淺薄,不堪大任。程異自己亦恐威望不足,難服百官,因而推辭入相。當時,西北邊境軍政吏治皆不善,程異建議設置巡邊使,加強朝廷對軍鎮的控制,並自請出任巡邊使。尚未下詔,逢程異卒,時為元和十四年(819)四月,追贈左僕射。●【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學家。漢族,字殼士。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貞元7年 (791)登進士第。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懷節度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節度使鎮上。謚曰文。●【蕭俯】字思謙,梁武帝後裔。貞元7年(791)舉進士。登賢良方正制科,拜右拾遺。元和六年(811),召為翰林學土,累遷御史中丞。穆宗即位,為令狐楚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段文昌獻「銷兵」之議,致河朔再叛。長慶元年(821)十月,改兵部尚書。二年,授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寶曆二年(826),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今河南洛陽)。文宗即位初,授檢校左僕射、守太子少師致仕,隱居濟源(今河南)。會昌二年(842)卒。●【段文昌】(773-835)字墨卿,一字景初,其先位齊州臨淄人,世居荊州。(舊唐書作西河人。此從新唐書)生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卒於唐文宗太和九年,年63歲。 段文昌是武則天曾侄孫、晚唐著名詩人武元衡之女婿。唐穆宗時著名宰相。他出身官宦世家。高祖段志玄,隨末從李淵起兵,授右傾大都督府軍頭,陪葬昭陵,圖形凌煙閣。祖父段德皎,贈給事中。父親段鍔,是支江縣宰,後來任江陵縣令。 段文昌性格疏爽,講義氣,不拘小節。自入仕途後,經歷了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政治風雲。初為韋皋薦之為校書郎,拜監察御史,遷祠部郎中,加知制誥。穆宗時,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後授西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治尚寬靜。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鄒平郡公,自檢校左僕射徙帥荊南。後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以卒。文昌著有文集三十卷,詔誥二十卷,食經五十卷,(均《新唐書藝文志》)並傳於世。 德宗貞元15年(公元799年),入蜀初授校書郎。因與同僚劉辟不和,被其進讒言貶到靈池縣(今成都龍泉)任縣尉多年。崔植(772年-829年2月)字公修,宰相佑甫猶子,立為嗣。長慶初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刑部尚書,旋授岳鄂觀察使,遷嶺南節度使,入拜戶部尚書,出為華州刺史。太和三年卒,年58,贈尚書左僕射。太和九年(835)盧中規撰唐馬先生廟碑,為其所書。
【穆宗朝】【韓宏 裴度 李夷簡 皇甫鎛 令狐楚 張宏靖 蕭俯 段文昌 崔植元稹 杜元穎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後期傑出的政治家。 生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貞元五年(789)進士。憲宗元和時拜相,率兵討平淮西割據者吳元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後又以擁立文宗有功,進位至中書令。死後贈太傅。●【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杜元穎】(775-838)字不詳,京兆杜陵人,如晦五世孫。父佐,官卑。元穎,貞元十六年登第,又擢宏詞,累官司勛員外。穆宗時,拜中書舍人。不閱歲,至宰相,再期,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太和中,貶循州司馬。元和中為左拾遺、右補闕,召入翰林,充學士。手筆敏速,憲宗稱之。吳元濟平,以書詔之勤,賜緋魚袋。轉司勛員外郎,知制誥。穆宗即位,召對思政殿,賜金紫,超拜中書舍人。其年冬,拜戶部侍郎承旨。長慶元年三月,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上柱國、建安男。元穎自穆宗登極,自補闕至侍郎,不周歲居輔相之地。辭臣速達,未有如元穎之比也。●【王播】字明敭,原籍太原(今太原),其父王恕,曾任揚州(今江蘇揚州)倉曹參軍,遂以揚州為家。王播生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卒於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唐德宗貞元十年(791)考中進土,同年又應制舉賢良方正科,成績優異,補盩至(今陝西西周至)尉。 在任期間,王播剖斷獄訟,明察秋毫,深得御史中丞李汶的賞識,被推薦任監察御史。當時,官場黑暗,政治腐敗,賄胳公行。王播身為監察御史,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曾冒著丟官的危險彈劾並罷免了把有賄賂罪的雲陽(今陝西境內)丞源咸季,將擢升為侍御史。 貞元未年,王播因得罪驕橫的京兆尹李實,被貶為三原(今陝西富平西南)縣令。他在任職期間,縣中豪強犯法,也以法繩之,不予寬宥,年終考課,政績為「畿邑之最」。 唐順宗即位,任命王播為駕部員外郎。他執法嚴明,嚴厲打擊不逞之徒,政績突出。擢任工部郎中、知御史雜事。後來,王播出任長安縣令。當時,正值關中饑荒,諸鎮禁止糧食出境。王播奏明朝廷,下詔令各地賑援畿輔,關中地區的老百姓賴以渡過饑荒。王播屢遷刑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 從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起,王播一直兼任諸道鹽鐵轉運使,負責運送朝廷徵收的財賦收入,因其政績突出,為同僚所稱讚,並多次得到皇帝的表彰。●【李逢吉】字虛舟,系出隴西。父顏,有痼疾,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舉明經,又擢進士第。范希朝表為振武掌書記,薦之德宗,拜左拾遺。元和時,遷給事中、皇太子侍讀。改中書舍人,知禮部貢舉。未已事,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詔禮部尚書王播署榜。 李逢吉才思俊麗,能文工詩曾與令狐楚同編者名《斷金集》,今存八首,有《享惠昭太子廟樂章》《望京樓上寄令狐華州》《再赴襄陽,辱宣武相公貽詩,今用奉酬》《奉送李相公重鎮襄陽》《和嚴揆省中宿齋遇令狐員外當直之作》《奉酬忠武李相公見寄》《酬致政楊祭酒見寄》,其他詩集均佚,晚年曾與劉禹錫、令狐楚來往較多。●【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集五卷,今存詩四首。
【敬宗朝】【李程 竇易直 杜元穎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竇易直 裴度 韋處厚 楊嗣復 李珏 李宗閔 段文昌 宋申錫 李德裕 李固言】●【李程】貞元中試日五色賦,先榜落矣。初出試,楊於陵省宿歸第,遇程於省門,詢之所試。程探靴靿中得賦稿。●【竇易直】字宗玄,京兆始平(今陝西興平南)人。明經及第,補秘書省校書郎,授藍田(今陝西)尉。累遷吏部郎中。元和六年(811),遷御史中丞。八年九月,出任陝虢(今河南陝縣)觀察使。八為京兆尹,按問萬年尉韓晤奸贓不實,貶金州(今陝西安康)刺史。十三年六月,遷宣歙(今安徽宣城)觀察使。長慶二年(822),平定大將王國清作亂,入朝為吏部侍郎,遷御史大夫、判度支。四年五月,拜同平章事。太和二年(828)十月罷相,歷山南東(今湖北襄樊)節度使。移鎮鳳翔。七年(833)以病卒。
【文宗朝】【裴度 韋處厚 楊嗣復 李珏 李宗閔 段文昌 宋申錫 李德裕 李固言 鄭覃 王涯 李訓 賈餗 舒元輿 李石 陳夷行 崔珙 崔鄲 李紳】
●【韋處厚】(773-828),唐文宗朝宰相。字德載,原名韋淳,為避憲宗李純名字的諧音,改為「處厚」。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自幼酷愛讀書,博涉經史,一生手不釋卷,勤奮著述。在朝為官二十多年,歷仕憲、穆、敬、文四個皇帝,忠厚寬和,耿直無私,頗受愛重。 憲宗元和初(806)進士擢第,三年(808),應賢良方正,以優異成績登才識兼茂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宰相裴拍監修國史,奏處厚以本官直史館,遷右拾遺。後在任左補闕時,曾數次上疏進諫,憲宗稱他人忠言切,元和中後期,歷任考功員外郎、開州刺史、戶部郎中,知制誥。●【楊嗣復】(783—848),字繼之,是楊於陵的二兒子。20歲被主考官權德輿(759-818)錄為進士,21歲登『博學宏辭科』,宰相武元衡很欣賞他。他擔任過許多官職,曾在唐文宗、武宗時期(838-841年)任宰相,勤於政務。●【李珏】字待價,其先出趙郡,客居淮陰。開成中,楊嗣復得君,引珏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固言皆善。後遷門下侍郎,為文宗山陵使。又貶江西觀察使,再貶昭州刺史。宣宗立,內徙郴、舒二州,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遷河陽節度使。俄檢校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珏顧己大臣,誼不以內外自異,表請立皇太子維天下心。江淮旱,發倉廩賑流民,以軍羨儲殺半價與人。卒,年六十九,贈司空,謚曰貞穆●【李宗閔】(?-843)唐宗室。唐高祖第十三子鄭王李元懿之後。字損之,行七。貞元二十一年登進士第,元和三年又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洛陽尉。七年入為監察御史,累遷禮部員外郎。十二年宰相裴度討淮西,署為彰義軍觀察判官。淮西平,遷駕部郎中知制誥。十五年拜中書舍人。長慶元年貶劍州刺史,尋復入為中書舍人。三年權知禮部侍郎,四年知貢舉。十月權知兵部侍郎,寶曆元年正拜。大和二年為吏部侍郎,三年八月拜相,累轉中書侍郎,集賢大學士。七年罷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八年復入相,九年貶潮州司戶。開成元年移杭州司馬,三年為杭州刺史,四年冬改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三年為杭州刺史,四年復貶漳州長史,尋長流封州。六年八月徙郴州司馬,未行卒。宗閔與牛僧孺善,引之入相,與李德裕交惡,凡其黨皆逐之,史稱牛李黨爭。工詩文,長於碑銘。《全唐詩》卷473存其詩1首,《全唐文》卷714編其文為1卷。生平見《舊唐書》卷176、《新唐書》卷174本傳。●【申錫公】字慶臣,今湖南省汝城縣泉水鄉石塘(唐朝時原義昌縣府駐地)人。生於公元760年。寶曆三年826年任禮部員外郎,828年進中書舍人,翰林學士,830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834年卒於開州貶所,836年詔追復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兵部尚書,謚曰文懿。●【宋申錫(760-834),字慶臣,生於公元760年。寶曆三年826年任禮部員外郎,828年進中書舍人,翰林學士,830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834年卒於開州貶所,836年詔追復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兵部尚書,謚曰文懿。 在唐文宗年間短暫擔任宰相。他意圖幫助文宗清除權閹,反被誣指企圖推翻文宗改立其皇弟(漳王李湊)而遭貶死。 汝城宋氏,老家廣平郡人,成公肇基(約690)。義傳二十三代至宋景。宋景初登進士,擢義昌(今汝城)縣令,後累遷至廣州都督、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生九子,因次子宋成娶韶關張九齡(唐朝宰相、詩人)次女為妻,故留宋成居義昌石塘(約720年),成公即成為汝城宋氏的肇基之祖,成公生申錫,申錫公為汝城宋氏的二世祖。●【李德裕】(787—849),字文饒,趙州(今河北趙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卒。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共計7年3個月。●【李固言】,河北趙郡(今河北贊皇)人。字仲樞,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行九。 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狀元及第。 李固言生在農村。敦厚老實。元和六年入京參加進士科考試,住在表親柳氏家中,表兄弟以其憨厚嘲弄他。當時,舉子為求登科,有「行卷」之說,即將自己的佳作呈教於達官貴人,求他們賞識,提高聲譽,以便中第。柳氏兄弟特意讓李固言先拜官職低微的許孟容,許一時羞愧難當,言明情況,但見李固言性本質樸,便默寫於心,第二年,恰值許孟容升兵部侍郎,出任主考官,即取李固言為狀元。李固言任華州刺史時嚴懲奸吏,打擊地方豪強。他處事認真不謀私利,不為親友謀官。為政不計親疏,主張任人唯賢。任河中節度使期間能革除弊政,後為太子少師、東都留守、太子太傅,終年七十八歲,贈太尉。 李固言有口吃的毛病,平常不善言辭,然而每每議事論政則頭頭是道,一反常態,言辭清晰,很有條理。他文章很好,為官清正,屢有建樹,出將入相,歷任四朝,人才難得。 李固言身處牛李兩黨爭鬥漩渦之中,牛黨頭面人物李宗閔、牛僧孺等大都是科舉正途出身,對新進士特別重視,而李固言又是趙郡李姓的世家子弟,與李黨代表人物李德裕同宗,因此,他既是牛黨拉攏的對象,又是李黨樂於接納的對象。同時,當朝宦官專權。李固言既要明哲保身,又要與邪惡勢力爭奪,實屬不易。●【鄭覃】(?-842),封滎陽公,唐朝官員,唐文宗年間任宰相。他被視為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之一鄭覃生年不詳。他出自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鄭珣瑜在唐德宗、唐順宗父子年間任宰相,他也因此得以在弘文館擔任校書郎,步入仕途。鄭覃此後擔任過拾遺、補闕這樣的小官,後又歷任考功員外郎、刑部郎中。●【李訓】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位天水市北)人。字公垂,初名仲言。為唐代大臣,擢進士第。834年(文宗太和八年)由宦官王守澄引薦,由四門助教升至翰林侍講。次年,升禮部侍郎,同平章事,與鄭注結為黨援,遂之排擠宰臣李德裕、李宗閔,為文宗策劃「太平之策」。宣稱「應首除宦官,次收復河湟,再次收復河北」,先後殺死宦官陳及、王守澄等,後又與鄭注合謀並設計消滅宦官集團,偽稱大明宮左金吾廳石榴樹上有甘露下降,引宦官出現。事泄,宦官仇士良等率軍捕殺朝臣,史稱「甘露之變」。他逃至終南山(位西安市南)被殺。 以進士進入京師。曾以上疏收復河湟、清除藩鎮、誅滅宦官受到唐文宗重用,任宰相。誅宦官陳弘志、王守澄。公元835年以宮中石榴樹上有甘露為名,誘貪錢橫暴的宦官仇士良觀看,謀裡應外合誅殺。不慎泄露,李訓、舒元輿、王涯等良臣被殺。史稱「甘露之變」,留下了千古遺恨。●【賈餗】字子美,河南人,第進士。太和初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轉兵部,授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封姑臧縣男。九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李訓謀誅宦官,事敗,餗罹其禍。●【舒元輿】(791-835)字升遠。浙江婺州東陽人。一說江州(今九江市)人。唐元和八年(813)進士。初仕即以幹練知名。宰相裴度薦為興元書記,所作文檄豪健,一時推許。元輿負才,銳意進取。太和五年(831)上疏自薦,反覆八萬言,文辭精粹,出入今古,獲文宗李昂嘉許。以擅文敢諫著稱。宰相李宗閔謂其浮躁誕肆不可用。及李訓得寵,召為左司郎中,充知雜事侍御史。九年七月權御史中丞。文宗省察記錄囚徒罪狀,因元輿奏辨明審,九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兩部侍郎,同平章事。時宦官仇士良專權。十一月,李訓、舒元輿和鳳翔節度使鄭注等,密謀內外協勢,剷除宦官勢力。以左金吾衛石榴樹上夜有甘露為名,誘使仇士良等往觀,謀加誅殺。因所伏兵甲暴露,事敗。元輿單騎出走,為仇士良神策軍生擒,不日遭腰斬。史稱「甘露之變」。弟元褒、元肱、元迥官同時。元褒早卒,余全被族誅。所著《牡丹賦有序》一篇,時稱其工,一日,文宗繞欄微吟,為之泣下。大中八年(854)昭雪。著有《舒元輿集》,以散佚。《全唐文》錄存其文16篇。其文《貽諸第勵石命》、《錄桃源畫記》收入《唐代散文選》,其詩入《全唐詩》6首。●【李石】字中玉,隴西人。祖堅,父明。石,元和十三年進士擢第,從涼國公李聽歷四鎮從事。石機辯有方略,尤精吏術,藩府稱之。自聽征伐,常司留使務,事無不辦。太和三年,為鄭滑行軍司馬。時聽握兵河北,令石入朝奏事,占對明辯,文宗目而嘉之。府罷,入為工部郎中,判鹽鐵案。五年,改刑部郎中。由兵部郎中令狐楚請為太原節度副使。七年,拜給事中。九年七月,權知京兆尹事。十月,遷戶部侍郎,判度支事。●【陳夷行】(?-844),字周道,潁川許昌(今屬河南)人。他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間兩度擔任宰相,被視為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導人物。●【崔珙】博陵安平人。詩人祖懿。父頲,貞元初進士登第。元和初累官至少府監。四年,出為同州刺史,卒。頲有子八人,皆至達官,時人比漢之荀氏,外稱「八龍」。●【崔鄲】生年不詳,出身清河(今河北邢台)崔氏小房一支,他的先祖們自稱是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氏的後代。崔鄲在漢朝、劉宋、北魏和唐朝的先祖都可考,包括崔琰。崔鄲的祖父崔佶曾任太子屬官,父親崔陲任御史中丞。 崔鄲至少有七個兄弟:哥哥崔邠、崔鄷、崔郾、崔郇、崔邯、崔鄯,弟弟崔鄜。在眾兄弟中,崔邠最為知名,事迹在《舊唐書》《新唐書》中有大量記載;其中六兄弟在唐朝政府中身居高位。●【李紳】(772—846)毫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陞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武宗朝】【李固言 李石 楊嗣復 崔鄲 牛僧孺 崔珙 李德裕 陳夷行 李紳 李讓夷 崔鉉 杜悰 李回 鄭肅】
●【李讓夷】字達心,隴西人。祖悅,父應規。讓夷,元和十四年擢進士第,釋褐諸侯府。太和初入朝,為右拾遺,召充翰林學士,轉左補闕。三年,遷職方員外郎、左司郎中,充職。九年,拜諫議大夫。●【崔鉉】(?-?)唐代大臣。字台碩。今聊城市人。崔元略之子。擢進士第,遷中書舍人、學士承旨。唐會昌三年(84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與李德裕不和,罷為陝虢觀察使。宣宗初,擢河東節度使。大中三年(849),以御史大夫召,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博陵郡公。大中九年(855),出為淮南節度使。咸通初,徙山南東道、荊南二鎮,封魏國公。卒於江陵。他是柳公權書《神策軍碑》的撰寫者。唐德宗時,蘇冕編纂《會要》40卷,創立了典志類史書的會要體,記載從高祖到德宗九朝的典章制度,爾後崔鉉據此寫成《續會要》四十卷,續編德宗到宣宗的史事。●【杜悰】(cóng)(794—873)字允裕(一說永裕),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唐中葉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詩人杜牧之堂兄,又與李商隱為表兄弟。父杜式方為杜佑次子,杜悰以蔭遷太子司儀郎,元和九年娶唐憲宗第十一女岐陽公主為妻,授予從四品上階的殿中少監,加封銀青光祿大夫銜。歷官京兆尹、淮南節度使、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劍南東川節度使。復鎮淮南,再拜相。以檢校司徒為鳳翔、荊州節度使,加太傅,封邠國公。 《資治通鑒》稱他為「宗閔黨也」,宋代孫光憲又言:「無他才,未嘗延接寒素,甘食竊位而已」。●【李回】字昭度,宗室郇王禕之後。父如仙。回本名躔,以避武宗廟諱。朝為兵部尚書,復出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卒,贈司徒,謚曰文懿。●【鄭肅】(?-847) :唐武宗宰相字義敬,滎陽人,儒學世家。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第進士,書判拔萃,補興平尉,歷佐使府。文宗大和初(827)入朝為尚書郎。六年(832)轉太常少卿。長於經學,博士有疑,必就決之。以諫議大夫兼長史進尚書右丞。文宗開成初(836)出為陝虢觀察使。開成二年(837),召拜吏部侍郎。帝以肅嘗輔導東宮,言論典正,詔兼太子賓客,為太子李永授經。既而太子母愛廢馳,終以憂死,肅出為檢校禮部尚書、河中節度使。武宗立,累遷戶部、兵部尚書,遷山南東道節度使。武宗會昌五年(845)以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同心輔政。宣宗即位,遷中書侍郎,罷為荊南節度使。卒贈司空,謚曰文簡。蘇州市吳中區的洞庭西山、湖島西南端堂里嶺下的堂里古鎮堂里古村集聚的唐、宋、元、明、清的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廳堂大大小小有十餘處;以唐代相國鄭肅為代表的唐宋古墓有20餘處,這在江南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宣宗朝】【李讓夷 李紳 鄭肅 李回 白敏中 韋琮 崔元式 李德裕 盧商 馬植 周墀 崔龜從 任銘 魏扶 裴休 魏謨 崔慎由 鄭朗 蕭鄴 劉瑑 夏侯孜 蔣伸】
●【白敏中】(792-863),晚唐名相,華州下邽人,字用晦,白居易從弟。長慶年間進士。會昌初,為殿中侍御史,轉戶部員外郎。李德裕薦為知制誥,授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學士承旨。宣宗立,以兵部侍郎進同平章事。李德裕罷相,乘機排之,為時論所非。大中五年,出為邠寧節度使。六年,遷西川節度使。治蜀五年,頗有政績。十一年,遷荊南節度使。懿宗即位,入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輔政。咸通二年出為鳳翔節度使。卒於鎮。●【韋琮】(生卒年不詳),唐宣宗時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父親是韋乾度。公元843年五月,壬寅(十四日),唐武宗任命翰林學士承旨崔璇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鉉是崔元略的兒子。此前,武宗在夜裡召見翰林學士韋琮,把崔鉉的名字告訴他,令他起草任命的制書,宰相和樞密使都不得知。這時,樞密使劉行深、楊欽義二人都謹慎樸實,不敢幹預朝政。老宦官們都埋怨二人說:「這都是由於劉、楊二人懦弱膽怯,敗壞以往風氣的緣故。」韋琮是韋乾度的兒子。
公元847年二月,到白敏中任宰相執政之時,凡以前受李德裕鄙薄的人,都一個接一個地加以重用。唐宣宗聽白敏中的薦舉,任命陸商為武昌節度使。任命刑部尚書、判度支崔元式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韋琮為中書侍郎,三人並為同平章事。●【崔元式】(?-?)。今聊城市人。崔元略之弟。舉進士後,始署帥府僚佐,累官湖南觀察使。唐會昌初,澤潞用兵,遂遷河中,拜河東、義成節度使。會昌六年(846)入為刑部尚書。宣宗初,以刑部尚書判度支,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兼戶部尚書。卒,贈司空,謚「庄」。●【盧商】(778—848),字為臣,范陽人,盧廣子,盧翰族孫,盧植二十世孫。舉進士,由校書郎累遷大理卿、蘇州刺史、進浙西觀察使,人為刑部侍郎、京兆尹、戶部侍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元年罷為武昌節度使,以疾解職。拜戶部尚書卒。封范陽郡公。●【馬植】扶風人。父曛。植,元和十四年進士擢第,又登制策科,釋褐壽州團練副使。得秘書省校書郎,三遷饒州刺史。開成初,遷安南都護、御史中丞、安南招討使。 植文雅之餘,長於吏術。三年,奏:「當管羈縻州首領,或居巢穴自固,或為南蠻所誘,不可招諭,事有可虞。臣自到鎮,約之以信誠,曉之以逆順。今諸首領,總發忠言,願納賦稅。其武陸縣請升為州,以首領為刺史。」從之。又奏陸州界廢珠池復生珠。以能政,就加檢校左散騎常侍,加中散大夫,轉黔中觀察使。會昌中,入為大理卿。 植以文學政事為時所知。久在邊遠,及還朝,不獲顯官,必微有望,李德裕素不重之。宣宗即位,宰相白敏中與德裕有隙,凡德裕所薄者,必不次拔擢之。乃加植金紫光祿大夫,行刑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使。轉戶部侍郎,領使如故。俄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敏中罷相,植亦罷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數年,出為許州刺史、檢校刑部尚書、忠武軍節度觀察等使。大中末,遷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觀察等使。卒於鎮。●【周墀】(796-855)字德升,汝南(今河南汝南)人。進士。長史學,屬辭高古。武宗(840至846)時官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尚書右僕射。工小篆,見稱一時,字畫頗佳。嘗輿崔球、張次宗、孔溫業等校讎經籍刊於石。《唐書本傳、鄭覃傳書小史》●【崔龜從】字玄告,清河人。祖璜,父誠,官微。龜從,元和十二年擢進士第,又登賢良方正制科,及書判拔萃二科,釋褐拜右拾遺。太和二年,改太常博士。龜從長於禮學,精歷代沿革,問無不通。時饗宗廟於敬宗室,祝板稱皇帝孝弟。●【任銘】【諸事不詳】●【魏扶】,太和4年進士第。大中3年,為宣宗正議大夫、行兵部侍郎、判戶部事。封上柱國、鉅鹿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魏扶守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任宰相,至大中11年2月辛巳,方以檢校戶部尚書、平章事罷為西川節度使。魏扶頗具文采。有詩流傳於世。後世得以流傳的「剝皮詩」,亦稱「擬古詩」,這種詩通常以前人較有名氣的詩為基礎,運用刪節、增添、顛倒、改動或仿擬的手法,使所得的詩產生與原詩對比鮮明的新意,以及嬉笑怒罵、詼諧幽默的效果,為人們喜聞樂見。●【裴休】(791-846)字公美,河東聞喜人(今山西運城聞喜人),但《唐書本傳》作孟州濟源人(今屬河南省)人。官至吏部尚書,封河東縣子,贈太尉。善文章,工書,以歐、柳為宗。寺剎多請其題額,河南廬山亦多題銘。為晚唐著名書家,然存世書跡僅一件。●【魏謨】(794--859)字申之,巨鹿(今屬河北)人鄭公徵五世孫,登進士第。文宗時,為右拾遺,擢諫議大夫。武宗立,貶信州長史。宣宗嗣位,召授給事中,遷御史中丞,兼戶部侍郎,俄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十年,領劍南西川節度使。上疾求代,拜吏部尚書,尋授檢校尚書右僕射。集十卷,今存詩一首:《和重陽錫宴御制詩》●【崔慎由】宣宗時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字敬止,崔從之子。清河武城(今河北清河西)人。文宗大和初,擢進士第,又登賢良方正制科。宣宗大中初入朝,授右拾遺、員外郎、知制誥。後充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工部侍郎。大中十年(856)拜相,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進封上柱國,加太中大夫兼禮部尚書。他與蕭鄴同在翰林任職時,互相積怨。崔慎由為相時,罷去蕭鄴翰林學士。不久,蕭鄴從判度支拜相,又反過來排擠他。加上崔慎由在立太子問題上引起宣宗不滿,蕭鄴藉機彈劾,大中十二年罷相,改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出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懿宗咸通初,轉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加檢校司空、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尋入為吏部尚書。因疾請老,拜太子太保,分司東都。●【鄭朗】(?-856)字有融,河南滎澤(今鄭州市)人,鄭珣瑜次子,鄭覃弟。穆宗長慶元年(821)登進士甲科,入遷右拾遺。開成中,擢起居郎,累遷諫議大夫,為侍講學士。會昌初,任給事中,出為華州刺史,遷定州刺史,入拜御史中丞、戶部侍郎,出為鄂岳浙西觀察使,進義武、宣武二節度使。後入朝歷工部尚書、御史大夫,復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遷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大中十年(856),因病辭職,官終太子少師,卒贈司空。●【蕭鄴】字啟之,祖籍南蘭陵,長沙宣周武王蕭懿九世孫。著名唐朝丞相。蕭鄴是進士出身,後累遷監察御史,翰林學士、衡州刺史。
唐宣宗大中年間,蕭鄴被召回朝,復為翰林學士,拜中書舍人,遷戶部侍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農曆7月,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農曆8月,唐宣宗服長生藥致死,懿宗李漼即位。是年農曆11月,蕭鄴罷相,出任荊南節度使。後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南詔入侵,蕭鄴無力制寇,降職為檢校右僕射、山南西道觀察使,後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右僕射,以平章事節度河東。●【劉瑑】彭城人。祖璠,父煟。瑑,開成初進士擢第。會昌末,累遷尚書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大中初,轉刑部侍郎。瑑精於法律,選大中以前二百四十四年制敕可行用者二千八百六十五條,分為六百四十六門,議其輕重,別成一家法書,號《大中統類》,奏行用之。出為河南尹,遷檢校工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十一年五月,加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觀察等使。其年十二月入朝,拜戶部侍郎,判度支。尋以本官同平章事,領使如故。十二年,累加集賢殿大學士。罷相,又歷方鎮,卒。●【夏侯孜】字妤學,亳州譙人,累遷婺州剌史、絳州刺史等職。唐宣宗時,自兵部侍郎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唐懿宗登基,進司空,尋罷,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唐代宰相。●【蔣伸】字大直,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今宜興芳庄鎮五牧村人。蔣伸是唐宣宗初進士。曾任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大中十三年,蔣伸任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不久,被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懿宗即位後,蔣伸先後兼刑部尚書、任河中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保、太子太傅。因年事已高,辭官回鄉。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去世,贈太尉。
【懿宗朝】【令狐綯 白敏中 蕭鄴 夏侯孜 蔣伸 杜審權 杜悰 畢諴 楊收 曹確 高璩 蕭置 徐商 路岩 於琮 韋保衡 王鐸 劉鄴 趙隱 蕭仿 崔彥昭 蕭仿 崔彥昭】●【令狐綯】(795-872)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東南)人。字子直。令狐楚子。性懦,精文學。文宗李昂太和間進士。武宗時任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刺使宣宗時,累官至宰相。懿宗時,歷任河中、宣武、淮南等節度使。後召入知制誥,輔政十年,拜司空、檢校司徒,封涼國公。868年(咸通九年)龐勛起義軍攻佔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他受命為徐州南面招討使,屢為龐勛所敗。僖宗時召入任為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節度使,後又召為太子太保,徙封趙。卒於封地。●【杜審權】字殷衡,京兆人也。釋褐江西觀察判官,又以書判拔萃,拜右拾遺,轉左補闕。大中初,遷司勛員外郎,轉郎中知雜。又以本官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十年,權知禮部貢舉。十一年,選士三十人,後多至達官。正拜禮部侍郎。其年冬,出為陝州大都督府長史、陝虢都團練觀察使,加檢校戶部尚書、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懿宗即位,召拜吏部尚書。三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加門下侍郎、右僕射。九年罷相,檢校司空,兼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蘇杭常州觀察使。時徐州戍將龐勛自桂州擅還,據徐、泗,大擾淮南。審權與淮南節度使令狐綯、荊南節度使崔鉉,奉詔出師,掎角討賊;而浙西饋運不絕,繼破徐戎。賊平,召拜尚書左僕射。●【畢諴】(802—864),字存之,鄆州須昌人也。伯祖構,高宗時吏部尚書。構弟栩,酆王府司馬,生凌。(864年2月4日),卒於鎮,時年62。●【楊收】字藏之,同州馮翊人。身長六尺二寸,廣顙深頤,疏眉秀目;寡言笑,方於事上,博聞強記。初,家寄涔陽,甚貧。收七歲喪父,居喪有如成人。而長孫夫人知書,親自教授。十三,略通諸經義,善於文詠,吳人呼為「神童」。收以仲兄假未登第,久之不從鄉賦。開成末,假擢第;是冬,收之長安,明年,一舉登第,年才二十六。●【曹確】字剛中,河南人。父景伯,貞元十九年進士擢第,又登制科。確,開成二年登進士第,歷聘藩府。入朝為侍御史,以工部員外郎知制誥,轉郎中,入內署為學士,正拜中書舍人,賜金紫,權知河南尹事。入為兵部侍郎。咸通五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監修國史。確精儒術,器識謹重,動循法度。懿宗以伶官李可及為威衛將軍,確執奏曰:「臣覽貞觀故事,太宗初定官品令,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員,顧謂房玄齡曰:『朕設此官員,以待賢士。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逾儕類,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太和中,文宗欲以樂官尉遲璋為王府率,拾遺竇洵直極諫,乃改授光州長史。伏乞以兩朝故事,別授可及之官。」帝不之聽。●【高璩】【諸事不詳】●【蕭置】【諸事不詳】●【路岩】,字魯瞻,路群之子,冠氏(今冠縣)人,唐代大中間進士,曾任屯田員外郎、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左僕射等職。 36歲居相位,國家權力落入他與韋保衡手中,「二人勢動天下」。後因權位之爭與韋保衡交惡,被貶出京城,出任劍南節度使,之後再入京,升遷為中書令,封魏國公,重掌大權。後被視為有「異圖」坐罪。先移任荊南節度使,赴任途中被貶為新州刺史,後又被免官、流放、抄家。至新州,皇帝下詔賜死,並割取喉管驗證。●【於琮】,於敖子,河南人也。落拓有大志,雖以門資為吏,久不見用。大中朝,駙馬都尉鄭顥以琮世故,獨以器度奇之。會有詔於士族中選人才尚公主,衣冠多避之。顥謂琮曰:「子人才甚佳,但不護細行,為世譽所抑,久而不調,能應此命乎?」琮然之。會李藩知貢舉,顥托之登第;其年遂升諫列,尚廣德公主,拜駙馬都尉。累踐台閣,揚歷藩府。乾符中同平章事。 娶唐宣宗女廣德公主為妻。一開始,許琮娶永福公主。有一次公主與宣宗吃飯,怒折匕箸。唐宣宗說:「此可為士人妻乎?」便讓許琮娶了廣德公主。後許琮被貶韶州,公主一直追隨許琮。許琮為黃巢所害,公主哭訴道:「今日誼不獨存,賊宜殺我!」黃巢不許,公主便在室中自縊而亡。●【韋保衡】(?—?),保衡娶唐懿宗李漼女同昌公主為妻。當時有流言,韋保衡與同昌公主的母親郭淑妃淫亂,莫得其端。後來公主逝世。唐僖宗登基後,韋保衡因為其它的罪行被人所揭發,再加上昔日的誹謗,被貶至死。●【王鐸】(?-884)字昭范,宰相播昆弟子。會昌初年擢進士第,咸通中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司徒,封晉國公,終義成節度使。工書,咸通三年(862)畢誠所撰唐白敏中碑,為其所書。《唐書本傳》、《金石略》 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鐸,厚於奉養,過魏州,侍妾成列,服御鮮華,如承平之態。魏博節度使樂彥禎之子從訓,伏卒數百人於漳南高雞泊,圍而殺之,及賓僚從者三百餘人皆死,掠其資裝侍妾而還。彥禎奏云為盜所殺,朝廷不能詰。——《資治通鑒》第二百五十六卷。●【劉鄴】(?-880)字漢藩,潤州句容人,劉三複之子。生年不祥,卒於唐僖宗廣明元年。咸通中,從藩幕召入內庭,特賜及第。歷相位。僖宗朝,再遷尚書左僕射。死於黃巢之難。鄴著有甘棠集三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趙隱】唐京兆奉天(今乾縣)人。趙植之孫。父趙存約,唐文宗大和三年(829)為興元從事。當時軍隊叛亂,存約與節度使李絳正宴會交談,吏報:「新軍叛亂,突然攻入府廨,請你們趕快隱避!」李絳正言說:「我是帥臣,怎能逃避?」他讓存約立即遁避,趙存約慷慨地說:「你厚待於我,我豈能背恩以求苟免!」即欲率部分兵士抗拒叛賊,二人同被叛軍殺害。趙隱因父親慘遭殺害,悲痛異常,閉門讀書,不事科舉。會昌年間(841~846),趙隱父親的一位朋友官居顯要,敦勉趙隱應試。宣宗大中三年(849),始應進士登第,歷任郡守、尚書郎、給事中、河南尹,並先後擔任戶部、兵部侍郎,領鹽鐵轉運使等。懿宗咸通末年,以本官平章事,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進階特進,加爵天水伯,食邑七百戶。趙隱性格寬和,與弟趙騭相處友善,孝敬母親。幼時家貧,耕稼農桑,以奉養老母,從不連累親戚。做了宰輔之後,也不以權位自高。每每退朝回到私第,換上便服,侍候母親左右。僖宗乾符年間罷相,檢校兵部尚書、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等。後又調入朝廷做太常卿,轉吏部尚書,累加尚書左僕射。光明年間卒。子光逢、光裔、光胤,皆歷顯位。●【蕭仿】唐懿宗時宰相。大和中,擢進士第。除累給事中。宣宗力治,喜直言,嘗以李璲為嶺南節度使,遣優工趨出追之,未及璲所而還。後以封敕脫誤,法當罰,侍講學士孔德裕曰:「給事中駁奏,為朝廷論得失,與有事奏事不類,不應罰。詔可。」蕭仿工於詩賦,如有《享太廟樂章·懿宗舞》:「金枝繁茂,玉葉延長。」●【崔彥昭】字思文,清河人。父豈。彥昭,大中三年進士擢第,釋褐諸侯府。咸通初,累遷兵部員外郎,轉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再遷戶部侍郎,判本司事。
【僖宗朝】【鄭畋 盧攜 王鐸 李蔚 鄭從讜 崔沆 豆盧瑑 王徽 裴澈 蕭遘 韋昭度 鄭昌圖 杜讓能 孔緯 張浚 韋保衡 趙隱 劉鄴 裴坦 劉瞻 劉崇望】●【鄭畋】(823-882),字台文,河南滎陽人,會昌二年(842)進士及第。劉瞻鎮北門,闢為從事。瞻作相,薦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尋出為鳳翔節度使,拒巢賊有功,授檢校尚書左僕射。詩一卷,。《全唐詩》錄存十六首。性寬厚,能詩文。●【盧攜】(824~880)字子升,范陽(今河北涿縣)人。祖盧損,父盧求為寶曆元年(825)進士,被許多府第徵召,最終位至郡守。 天祐元年(904),任河南縣尉,被柳璨所殺。 盧攜工書法,著臨池妙訣。首敘書法傳授源流,自謂得永興家法,乃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為目有八。●【王鐸】(?-885),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昭范。會昌進士。累遷右補闕、集賢殿直學士。唐懿宗時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咸通十二年(871),由禮部尚書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出為宣武節度使。乾符二年(875),復任宰相。六年,自請督軍鎮壓北上的黃巢起義軍,充荊南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鎮守江陵。及起義軍進入潭州(今湖南長沙),即不戰而遁,被免職。黃巢佔領長安後,他又於中和二年(882)以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營於盩厔(今陝西周至)東,糾合藩鎮兵力及徵召李克用沙陀兵鎮壓起義軍。中和三年(883),罷都統。後任義昌節度使,赴任路上被魏博節度使樂彥禎子從訓所殺。●【李蔚】,字茂休,隴西人。祖上公,位司農卿,元和初為陝虢觀察使。父景素,太和中進士。蔚,開成末進士擢第,釋褐襄陽從事。會昌末調選,又以書判拔萃,拜監察御史,轉殿中監。大中七年,以員外郎知台雜,尋知制誥,轉郎中,正拜中書舍人。咸通五年,權知禮部貢舉。六年,拜禮部侍郎,轉尚書右丞。●【鄭從讜】(?-887),字正求,河南滎陽人,唐代名相鄭餘慶之子,唐末任河東節度使,平叛、御邊多有功勞,為唐代名臣之一。●【崔沆】(?-881年),字內融。唐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宰相崔鉉子。累遷中書舍人。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崔沆的從妹夫殷裕告發郭淑妃之弟內作坊使郭敬述的荒淫隱私,懿宗怒,杖殺殷裕,崔沆被貶循州(惠州)司馬,不懂惠州方言,「時循人稀可與言者」,唯與鄭隱友好。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被召還。時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改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 乾符二年(875),任主考官,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被譏為「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張直方冒險收留崔沆、豆盧瑑等人。事泄,黃巢怒誅直方三族。崔沆等人皆為黃巢所殺。●【豆盧瑑】河東人。祖願,父籍,皆以進士擢第。瑑,大中十三年亦登進士科。咸通末,累遷兵部員外郎,轉戶部郎中知制誥,召充翰林學士,正拜中書舍人。乾符中,累遷戶部侍郎、學士承旨。六年,與吏部侍郎崔沆同日拜平章事。宣制曰,大風雷雨拔樹。左丞韋蟾與王瑑善,往賀之。瑑言及雷雨之異,蟾曰:「此應相公為霖作解之祥也。」瑑笑答曰:「霖何甚耶?」及巢賊犯京師,從僖宗出開遠門,為盜所制,乃匿於張直方之家,遇害。識者以風雷,不令之兆也。●【王徽】(約818-891)。字昭文。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進士擢第,初仕為秘書省校書郎,後擔任判度支沈詢的巡官、宰相徐商的參佐。懿宗咸通初年,歷宣武、淮南兩節度使府掌書記,得大理評事。在朝任右拾遺時,先後上疏23次,議論朝政事務,指陳時弊無所迴避,犯顏直諫,受人士稱讚。 咸通十年(869),徐商罷相出任荊南節度使,奏授殿中侍御史,出為荊南節度府判官。後由侍御史知雜事轉考功員外郎。以前的考功簿上用硃紅色標註上、中、下三等,時間久了色退不易分辨,有的官吏私下塗改。他建議改用墨書,遂絕此弊。乾符初(874)遷司封郎中、長安縣令。咸通末年,宰相蕭仿器重他,擢翰林學士,改職方郎中、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再遷戶部侍郎、學士承旨、尚書左丞。 廣明元年十二月三日(881),黃巢起義軍攻破潼關。是日,僖宗命王徽以本官同平章事,當夜僖宗倉惶逃走,王徽及同僚逃至半路被起義軍抓獲。義軍要他任職,他裝病不從,在家住月余,義軍派醫工診視。他趁看守不嚴,乘機逃往河中,再派人去蜀中向僖宗送絹奉表,僖宗詔授他光祿大夫,守兵部尚書。不久,又命他以本官任京城東面宣慰催陣使。中和元年(881),沙陀部李克用率部曲攻陷忻、代二州,南下潞州一帶(今山西長治市)。王徽知唐軍難以打敗義軍,更無力去抵抗李克用,便建議朝廷聯合李克用,借沙陀兵力來攻擊起義軍,僖宗詔准。當年夏,因李克用的騎兵參戰,義軍逐漸不支,被迫退出關中,京城長安為唐軍所復。僖宗以王徽有功,加授右僕射。●【裴澈】【諸事不詳】●【蕭遘】(gòu)(?-887)祖籍南蘭陵(今江蘇武進),字得聖,唐德宗時宰相蕭復的曾孫。少負大節,以王佐自許。咸通五年((864)乙巳科狀元,該科進士及第27人,試題為《轅門箴》等,主考官上都是尚書右丞賈至,以及東都為禮部侍郎楊綰,授秘書省校書郎。乾符(874-879)僖宗幸蜀時,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楚國公。光啟二年(886)初,朱玫主張另立新君,蕭遘反對,拒絕草擬文告。田令孜挾僖宗倉皇出奔寶雞,蕭遘未及跟隨。光啟三年(887),朱玫被殺,宰相孔緯將此事牽連至蕭遘,誣陷蕭遘拒絕前往寶雞見僖宗,被賜死於永樂。時人哀之。蕭遘有七子,次子蕭禎,為避禍,隱居在徽州(今安徽歙縣)指江為姓,改姓江。 遘之字書,雖罕傳於世,觀其景公、幽公二帖,筆跡有廊廟之氣,而足規矩。《全唐詩》收錄有蕭遘的詩三首。●【鄭昌圖】字光業。籍貫及生卒年不詳。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壬辰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三十人。 鄭昌圖身材魁梧,不拘小節,胸懷大度。本欲罷舉不試,在親友好言相勸下應試。咸通十三年赴考時,朝廷因應試者之車馬服飾過於奢侈,下令應試者均不得乘馬,改騎驢。鄭昌圖因身材高大,頗感難受,曾作詩嘲諷此事。後一舉得中。 至廣明元年(880)任鳳翔副使,曾官司勛員外郎,官至戶部侍郎。●【杜讓能】(841—893),唐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字群懿。咸通進士。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興元時為宰相。昭宗立,任太尉。後因禁軍攻李茂貞兵敗,昭宗諉過於他,迫死。 杜如晦七世孫,父杜審權。咸通進士,在宣武王唐鋅府里當推官。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興元時為宰相。昭宗時任太尉。有子杜光義,次子杜曉。●【張浚】(1097—1164),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宰相。西漢留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後。●【裴坦】唐代聞喜人。生卒年不詳。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簡儉。子娶楊牧女,陪嫁多飾金玉,坦命撤去,曰:「亂我家法。」居太平里,時稱「太平宰相」。●【劉瞻】字幾之,唐代連州人。父親劉景曾就教於詩人劉禹錫。劉景進士及第,開了連州學子進士之先例。劉禹錫欣然寫詩以贈:湘中才子是劉郎,望在長沙住桂陽。昨日鴻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讓青光。劉瞻則是於唐大中年間登進士第的。因「貌奇偉,有文學,才思豐敏」,大得當時宰相劉琢的賞識,薦為翰林大學士,拜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即為宰相。時為唐懿宗九年(869)。另有金代詩人劉瞻。●【劉崇望】(838-899)字希徒,先居代郡,後徙河南洛陽。生於唐文宗開成三年,卒於昭宗光化二年,年62歲。咸通15年,(公元874年)登進士第。以員外郎主南曹,選事清辦。僖宗幸山南,王重榮不肯率職,崇望以諫議大夫持節往。既至,陳君臣大義動之。重榮順服。昭宗時,為門下侍郎,判度支。楊守信反,帝列兵延喜門,命崇望守度支庫。禁卒將大掠,崇望駐馬勞曰:「公等不啻前殺賊取功,而反欲剽掠成惡名乎?」士皆唯唯。至長樂門,賊望兵至,乃遁去。仕終兵部尚書。崇望著有中和制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昭宗朝】
【朱溫 韋昭度 孔緯 杜讓能 張濬 楊行密 劉崇望 崔昭緯 徐彥若 鄭延昌 王摶 崔胤 李溪 陸扆 孫偓 鄭綮 朱朴 崔遠 裴贄 裴樞 王溥 獨孤損 柳璨 陸希聲 蘇檢 盧光啟 韋貽範】●【朱溫】(852年-912年)曾被賜名朱全忠,稱帝後改名朱晃。宋州碭山午溝里(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家世為儒,祖朱信,父朱誠,皆以教授為業。幼年喪父,家貧,母王氏佣食於蕭縣劉崇家。朱溫成人後,與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溫尤兇悍」,「不事生業,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擢進士第,踐歷華近,累遷中書舍人。僖宗西狩,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從。未幾,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還京,授司空。再狩山南,還次鳳翔。李昌符亂興倉卒,昭度質家族于禁軍,誓共討賊,士感動,乃平昌符。遷太保,兼侍中。昭宗即位,守中書令,封岐國公。●【孔緯】字化文。曲阜(今屬山東)人。生年不詳,卒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孔子第四十世孫。唐兩朝宰相(約927-991),字化文。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第40代孫,唐代僖宗、昭宗兩朝宰相。少年喪父,有弟孔緘、孔纁,兄弟三人皆由叔父養大。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己卯科狀元,授秘書省校書郎。大弟孔纁為咸通十四年狀元;二弟孔緘為干符三年(876年)狀元;其子孔崇弼亦進士出身。●【張濬】字禹川,河間人。祖仲素,位至中書舍人。父鐐,官卑,家寓州。濬倜儻不羈,涉獵文史,好大言,為士友之所擯棄。初從鄉賦隨計,咸薄其為人。濬憤憤不得志,乃田衣野服,隱於金鳳山,學鬼谷縱橫之術,欲以捭闔取貴仕。●【楊行密】(852-905)字化源,廬州(今合肥長豐縣)人,唐末江淮地區割據勢力。天復二年(902)封吳王,902-905在吳王位,為五代十國中南吳國的實際開國者。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11月病死,謚武忠王,武義年間改謚孝武王,後來其子楊溥稱帝時又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崔昭緯】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蘊曜,生年無考。卒於唐昭宗乾寧2年(895)。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癸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三十人。考官:禮部侍郎夏侯潭。 崔昭緯出身望族,登第後於昭宗大順二年(891)拜相,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內結宦官,外通藩鎮,每當不利於己時,便使人密告強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對,自己則暗地裡相助,甚至借三鎮勢力壓於皇帝之上。昭宗深惡昭緯,於乾寧二年(895)罷相,累貶梧州司馬,後又下詔賜死。 崔昭緯性情陰險,心術不正,善弄權術,是晚唐奸相。●【徐彥若】(?-901)天后朝大理卿有功之裔。咸通十二年進士擢第。乾符末,以尚書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昭宗即位,遷御史中丞,轉吏部侍郎,檢校戶部尚書,代李茂貞為鳳翔隴節度使。茂貞不受代,復拜中丞,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進加中書侍郎,累兼左僕射、監修國史。扈昭宗石門還宮,加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進封齊國公,太清宮、修奉太廟等使,加弘文館大學士,賜「扶危匡國致理功臣」名。昭宗自華還宮,進位太保、門下侍郎。時崔胤專權,以彥若在己上,欲事權萃於其門。二年九月,以彥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廣州刺史、清海軍節度、嶺南東道節度等使。卒於鎮。●【鄭延昌】字光遠,咸通末進士。遷監察御史,擢司勛員外郎、翰林學士。累進兵部侍郎,拜戶部尚書。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刑部尚書,以病罷,拜尚書左僕射。●【王摶】字昭逸,唐昭宗在位時,出任宰相。他是武則天時宰相王方慶的第九世孫、肅宗時宰相王玙的曾孫。 他中進士後,先到滑州節度使幕府中任幕僚,累遷為蘇州刺史。久之,以戶部侍郎判戶部。乾寧初年(894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董昌被誅後,王摶出任威勝節度使。未行,加檢校尚書右僕射、浙東浙西宣撫使。此時,浙東、浙西為割據勢力錢鏐勢力範圍,王摶再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度支。唐昭宗建謫後,拜其為右僕射,遷司空,封魯國公。其時,朱全忠據中原及汴、兗、鄆、滑、魏諸鎮,李克用據河東,劉仁慕據幽州,楊行密據淮南,王建據四川,李茂貞據鳳翔,馬殷據楚,王審知據閩,錢鏐據兩浙。而宦官權盛,昭宗欲裁抑之。王摶認為宦官專權,勢力很大,未可猝除,當慢慢以計去之,而事急,「且有變」。崔胤與王摶同時為相,平常忌王摶明達有謀,便彈劾他為宦官外應。恰巧此時崔胤被罷相,崔胤懷疑是王摶擠斥自己所致,便勾結朱全忠推薦自己輔政,誣陷王摶與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交私,將危及社稷。光化三年(900年),王摶被罷為工部侍郎,貶溪州刺史。繼之,又貶為崖州司戶參軍,賜死於藍田驛。●【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說字垂休。乾寧二年(公元895年)進士及第,累遷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為宰相。與朱溫相結,欲倚之除宦官。屢罷政事,均以朱溫的支持再起,先後四拜宰相,時號「崔四人」。天復元年(901),遺書朱溫,令出兵迎駕,宦官韓全誨先劫昭宗赴鳳翔倚李茂貞。天復三年,昭宗還長安後,他勸朱溫盡殺宦官,自任判六軍十二衛事,謀另建禁軍。次年,為溫所殺。●【李溪】字景望(?-895),江夏(今湖北武昌)人。祖鄘,北海太守邕之侄孫。溪博學多通,文章秀絕。大中進士,昭宗時歷遷禮部尚書,中書門下平章事。聚書至多,時人號曰李書樓。詮曰文子。工書,其書見於楷法,皆有勝韻。嘗書唐泗州重修鼓角樓記。●【陸扆】(847—905),初名允迪,字群文,祥文,陸贊、陸贄族孫。原籍嘉興,客居於陝西。唐光啟2年(886)從僖宗幸南山,第進士,為巡官。累官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陸扆工屬辭,文思敏捷。昭宗曾作賦,詔學士皆和,扆最先就,昭宗讚歎說:「貞元時陸贄、吳通玄兄弟善內廷文書,後無繼者,今朕得之。」乾寧初年,歷任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尚書左丞,封嘉興縣男,徙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覃王兵犯鳳翔,昭宗要派兵鎮壓,陸扆以為時局剛剛安定,不宜征戰,觸犯昭宗,貶為峽州刺史。乾寧四年(897)授工部尚書,後轉兵部尚書、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光化三年(900)兼戶部尚書,封吳郡開國公。九月,轉為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天復元年(901)進階特進,兼兵(一作戶)部尚書。藩鎮朱全忠逼昭宗遷都洛陽,時崔胤執政,貶陸扆為沂王傅、分司東都。昭宗被害後,陸扆貶為濮州司戶參軍,最後被殺於滑州白馬驛。卒年五十九。善作真字,有贈恐光草書歌,筆跡不減古人。著有文集7卷。事迹收錄於《唐書本傳》、《宣和書譜》等。●【孫偓】(?-?)唐代大臣。字龍光。今東昌府區沙鎮人。第進士,歷顯官。以戶部侍郎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鳳翔四面行營都統,後又兼禮部尚書等職。封安東郡侯。●【鄭綮】(?-899年)字蘊武,鄭州榮陽人。生年不詳,卒於唐昭宗光化二年。第進士,累官廬州刺史。歲滿去,贏餞千緡,藏州庫。後盜至終不犯鄭使君錢。遷右散騎常侍。昭宗時,以禮部侍郎同平章事。綮善詩,多詼諧語,時號「鄭五歇後體」。及拜相,宗戚詣賀。綮搔首曰:「歇後鄭五作宰相,事可知矣」!立朝侃然,無復故態。未三月,引疾,以太子少保致仕,卒。綮著有開天傳信記一卷,民間盛傳的「唐明皇游月宮」故事,即出此書,其書之名貴可知。今尚存。●【朱朴】(約889年前後在世)(文獻通考作朱抃。此從兩唐書)字不詳,襄州襄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龍紀元年前後在世。以三史舉,由荊門令進京兆府司錄參軍,改著作郎。乾寧初,(公元八九四年)為國子博士。道士許岩士出入禁中,言朴有經濟才。昭宗召見,對以經義,甚悅,即日拜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數月,岩士為韓建所殺。朴三貶郴州司戶參軍,卒。朴著有詩集四卷,雜表一卷,(並新唐書藝文志)及致理書十卷,《文獻通考》並傳於世。●【崔遠】(?—905),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河中節度使崔玙孫子,崔珙侄子,崔澹的兒子。龍紀元年(公元889年)登第,大順初以員外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正拜中書舍人。乾寧三年(公元896年)轉戶部侍郎博陵縣男,轉兵部,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天祐初從昭宗東遷洛陽,罷相守僕射。二年(公元905年),柳璨希朱全忠旨,貶白州長史,被殺於白馬驛。
●【裴贄】字敬臣。及進士第,擢累右補闕、御史中丞、刑部尚書。昭宗時,拜中書侍郎,兼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帝幸鳳翔,為大明宮留守。罷,俄進尚書左僕射,以司空致仕,為朱全忠所害。●【裴樞】(841—905)字紀聖。絳州聞喜人。叔父裴耀卿,唐玄宗時官至宰相。咸通12年進士,升為藍田尉,值宏文館。跟隋唐僖宗入蜀,擢拔為殿中侍御史。龍紀初年官至給事中,改為京兆尹,常以清流自居。●【王溥】(922─982),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字齊物。五代後漢乾祐元年(948)戊申科狀元。授職秘書郎。郭威登基稱帝。後周廣順元年,隨周太祖郭威平叛,為穩定朝廷諫免與叛軍有瓜葛之諸廷臣罪。歷任左諫議大夫、樞密院直學士、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至中書侍郎平章事,帝臨終托以輔政後事。柴榮即位為周世宗,王溥出任宰相外,加禮部尚書、監修國史、參知樞密院事。周恭帝即位。又加王溥右僕射官。宋太祖即位。留歸降的王溥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乾德二年免相,授太子太保。乾德五年,授太子太傅。開寶二年,升太子太師。宋太宗即位,封王溥為祁國公。太平興國七年,病逝開封,贈侍中。初謚文獻,後改謚文康。●【獨孤損】(?—905),字又損,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唐代大臣。天復三年(903),拜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祐元年(904),進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次年,出為靜海軍節度使,未行,為朱全忠所殺。●【柳璨】(生年不詳-906年),字照之,唐朝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中國唐朝末年大臣、文學家及史學家。●【陸希聲】,字鴻磬,自號君陽遁叟(一稱君陽道人),唐代蘇州府人氏。博學善屬文,昭宗(888至904)時召為給事中,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師罷。家世有書名,六世伯父柬之以草書高天下,四世祖景融博學工書,至希聲一出,遂能復振家法。●【蘇檢】武功(今江蘇武功)人。字聖用。唐昭宗乾寧元年(894)甲寅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8人。有韋莊等人。考官:禮部侍郎李擇。 據傳,取狀元後歸家省親,於途中夢與妻子話別,至家,其妻果然死於作夢之時。服喪完即赴京入仕。官洋州刺史,中書舍人等職。天復二年(902)拜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處於唐後期,朝政混亂,群臣傾軋,蘇檢後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環州,隨之被賜死。●【盧光啟】(?-903)字子忠,進士,兵部侍郎、左諫議大夫、兵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保、吏部侍郎。世存文有《初舉子》。●【韋貽範】(?—902)唐末人。字垂憲。以龍州剌史貶通州。天復元年(901),聞昭宗在鳳翔,奔赴行在,行遷給事中。由李茂貞薦升為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度支。旋病死。
【哀帝朝】【裴樞 獨孤損 崔遠 柳璨 張文蔚 楊涉】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楊涉】字祖收,唐懿宗時宰相;父嚴,官至兵部侍郎。涉舉進士,昭宗時為吏部尚書。哀帝即位,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涉,唐名家,世守禮法,而性特謹厚,不幸遭唐之亂,拜相之日,與家人相對泣下,顧謂其子凝式曰:「吾不能脫此網羅,禍將至矣,必累爾等。」唐亡,事梁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位三年,俯首無所施為,罷為左僕射,知貢舉,後數年卒。子凝式,有文詞,善筆札,歷事梁、唐、晉、漢、周,常以心疾致仕,居於洛陽,官至太子太保。
【註:有些宰相跨越幾朝任職,記其第一次任相時情況】
推薦閱讀:
※(12)子平閱微筆記(23):吾與宰相命之比較
※大唐王朝一共有三百多個宰相,司馬光卻只服他一人
※中晚唐大宦官,曾殺二王一妃四宰相,兩句話道出能長期得寵的秘訣
※宰相怒問:誰收了你的買官錢,我斃了他!行賄者冷笑:那樣您就得守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