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安全與政治體制改革
在民族國家作為國際交往和處理國內事務首要主體的條件下,國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僅關係到一個民族的興衰,而且直接關係到每個國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當前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維護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穩定,對於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對於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響因素
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國家主權、領土疆界、民族尊嚴、意識形態、價值文化、國家制度和權力體制等方面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自主,並免受各種干擾、侵襲、威脅和危害的能力和狀態。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徵,是國家利益的最高目標。只有當政治安全獲得保證的條件下,才能有效地謀求和維護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態等其他領域的安全。一般認為,政治安全的內涵主要包括國家主權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政治秩序安全等四個要素。對於中國來說,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實現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領域的安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經濟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組成部分),對政治安全產生著尤為重要的影響。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出了問題,政治也會出問題。從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看,在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比較尖銳的情況下,由天災導致的饑荒和民不聊生,往往會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從西漢末年直至清朝中後期,歷史一直圍繞著經濟領域的治亂循環為軸心旋轉著。即使是現代社會也難以逃出這條鐵律的規制。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印尼經濟陷入困境,引發政治危機,導致統治印尼32年的蘇哈托政權於1998年倒台。同樣,南美的庇隆、皮諾切特、藤森等政權興衰乃至蘇東劇變,其動因也都在於經濟領域的危機。有鑒於此,鄧小平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等論斷,明確指出了經濟發展對於保持政權穩定和政治安全的決定性影響。當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問題也可能反作用於經濟安全領域,這在蘇東劇變以來的原社會主義國家、近年來的泰國、菲律賓以及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的現實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證。總之,在思考經濟安全與政治安全的關係時,完全可以將其視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關係在國家安全領域的投射。
意識形態既是政治安全的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個政權,除了依靠國家機器和經濟利益兩手來維繫,統治階級倡導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能否為多數民眾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權穩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學者龔自珍有句名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說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識形態對政治安全的重要影響。毛澤東說,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是要先造成輿論,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於每一個執政黨或執政階級而言,能夠產生立竿見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與民眾自身相關的經濟利益要素,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夠重視的政治安全要素,因為政治安全的積極影響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來的,需要長期持續的資源投入和對政治文化、社會輿論前沿的跟蹤和引導,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歷史上許多執政集團喪失政權是始於喪失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與政治安全
決定一國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那麼,一個政權或執政黨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呢?說到底,就在於它能不能給人民帶來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帶來利益,人民就擁護,政權就鞏固;如果會損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對,政權就不穩固。我們可以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中加深對這一規律的認識。
1949年以前,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欺凌,國內政局不穩、戰亂不止,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顛沛流離。擺脫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結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是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誰能帶領人民實現這個任務,誰就維護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所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國家統一、政局安定以後,就要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新中國成立後,黨帶領人民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國民經濟得到快速恢複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於受特殊的國際環境影響,加上極「左」思想在黨內泛濫,黨的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沒能得到有效貫徹。政治運動接連不斷,經濟建設受到嚴重干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能充分發揮出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果斷結束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 「文革」,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了生產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之所以能夠穩定快速發展,國家政治安全,從根本上講,還是得益於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各項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來的同時,只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持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在中國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一方面繼承了鄧小平使人民富起來的歷史使命,繼續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於解決富起來以後出現的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腐敗現象蔓延等問題,保證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黨的建設的創新發展,也是對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創新發展。
如何在國家發展和人民富裕起來以後,讓社會更公平、更和諧,人民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問題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在慶祝建黨90周年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起來以後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在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只要始終堅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黨員幹部脫離群眾,國家就能長治久安,這已經成為了全黨上下的共識。
通過上述不同歷史時期黨中央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成果,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條貫穿其間的紅線——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體系中,以人民利益為最根本出發點,是黨始終沒有動搖過的。正因為如此,我們黨才可能克服那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在確保社會主義政治的人民性本質的前提下,不斷夯實政治安全的基礎。
推薦閱讀:
※梧州市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工作綜述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突破口在哪裡
※對政治體制改革不要「談虎色變」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推崇儒學的鬧劇將嚴重阻礙政治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