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馮子振 書贈入元日僧( TB-1176)東京國立博物館國寶:
(高清晰大圖 放大更精美)
元代14世紀 馮子振筆紙本墨書 規格:32.7×102.4cm
松平直亮氏捐贈 東京國立博物館國寶 TB-1176
馮子振(1257-1327左右)為中國元代的文人,湖南省攸縣人,字海粟,擅於詩文。晚年歸依禪宗,與中峰明本及古林清茂等多位禪僧相往來,當有多位日本僧人也曾向他求教。
本件為馮子振親自揮毫贈與日本僧人無隱元晦的書跡,內容為馮子振的三首七言絕句。無隱元晦為豐前人,於延慶一年(公元1308年)渡元,在中峰明本處修行,於嘉曆元年(公元1326年)返回日本,並成為京都建仁寺的住持。除了本件之外,尚有其它馮子振寫與無隱元晦的書跡傳世,由此可知馮子振十分重視無隱元晦。
明本,號中峰,俗姓孫。杭州路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人。幼於天目山參謁高峰原妙(1238~1295)。二十四歲(1287)從高峰出家,其後嗣其法統。元貞元年(1295)高峰去世,中峰明本為其守喪三年後,於大德元年(1297)離開天目山,遍游大江南北。大德二年和四年,分別結庵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弁山及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吳縣)雁盪。庵名皆稱「幻住」。大德八年,中峰明本回天目山,若干年後再次出走。其後一度居無定所,或泊船中,或止庵室,自稱幻住道人。仁宗曾招請其入朝,中峰明本固辭不受,僅受金襕袈裟及「佛慈圓照廣慧禪師」之號。延祐五年(1318),中峰重回天目。元英宗歸依之。至治三年(1323),中峰明本辭世。據說其所到之處,僧俗爭相瞻禮之,世譽為江南古佛。不僅如此,其聲名還遠播東瀛,前來中峰處參謁拜師的日本僧人始終絡繹不絕,僅有名可查的,就有二十餘人。他們在回國後,為日本禪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有一位僧人,他的名字就叫「無隱元晦」。
元晦(?-1358),日本臨濟宗幻住派僧,號無隱。豐前人。在遍參日本禪林後,於文保二年(延祐五年,1318)入元,此時恰逢中峰明本重返天目,元晦遂登門造訪,並隨其參禪。其後,一度離開中峰,謁見各地禪林前輩。最後,仍是回到中峰門下,並得其法嗣。中峰贈其「無隱」名號,並以自贊頂相賜之。中峰去世三年後的泰定三年(1326),無隱與渡日元僧清拙正澄(1274-1339)同船歸國。正慶二年(1333),清拙主持建仁寺,無隱應邀任前堂首座。建武二年(1335),因先後受九州武將大友貞宗(?-1334)及其子大友氏泰(1321-1362)的招請,無隱入住筑前顯孝寺。不久,成為筑前聖福寺第二十一世住持。貞和四年(1348),升為建仁寺第三十二代住持。五年,任南禪寺第二十一世住持。開創的寺院中,還有壹岐的海印寺,筑前的寶覺寺等。與著名的五山文學僧雪村友梅(1290-1346)、中岩圓月(1300-1375)等交往頻繁。延文三年(1358)十月示寂。其塔頭稱南禪寺幻住庵。康正二年(1456),後花園天皇賜其「法雲普濟禪師」謚號。
或許就是在馮子振拜訪中峰明本的某一天,遇見了隨侍中峰左右的無隱元晦。這時的子振,已降職為民,年華垂暮,少了幾分傲氣,多了些許失意。對於道行素高的無隱,馮子振顯然頗為欣賞,即興揮毫作詩,慷慨相贈。於是就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被東京國立博物館命名為「與無隱元晦法語」的這件日本國寶。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湘鄉縣山田街人。自幼勤奮好學,肄業於漣濱書院。元大德二年(1298)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彰德(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晚年歸鄉著述。世稱其「博洽經史,於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
推薦閱讀:
※中國建盞成了日本國寶
※花千芳:《為什麼熊貓是國寶》
※上博青銅館藏國寶青銅器欣賞
※《拍案說故宮》之國寶流失篇
※他巧用國寶秘方,救活了一個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