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聲音|女權專輯
1、「你們可要牢記必須一再地使自己不再成為過去的自己,你們可必須以自身的奇特性創造你及你自己。」——朱麗婭·克里斯蒂娃
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原籍保加利亞,1966年移居法國,現為巴黎第七大學教授。其知識履歷橫越哲學、語言學、符號學、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文化批評、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一代思想宗師。
80年代以後,她在英語文化圈多被讀作法國女權主義的標誌性理論家,與西蘇和伊利格瑞構成「法國女權理論的新神聖三位一體」。
1974年5月,克里斯蒂娃等五位法國的批判知識分子來到中國,在這之前她曾在巴黎第七大學學過四年的中文,但還是被中國的「刻板的官方言論」打擊了積極性。雖然完成了《中國婦女》,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她無法真正把握住她所學習的古老漢語與中國當代社會的言語現實,以及她所預設的中國女人的生存狀態三者之間的關係。她的作品有《符號學:符義分析研究》、《恐怖的權力,論卑鄙》、《面對自我的陌生》、《心靈的新疾患》,小說包括《武士》、《老人與狼》、《特瑞斯我的愛》等。
以下是朱麗婭·克里斯蒂娃的一段採訪錄音。
2、「我只想為自己而活,自我安慰,自我懲戒,自我發泄,我再也不想成為社會中的一員了。我不再為人了。」——瑪莎·努斯鮑姆
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 1947),美國哲學家。出生於美國紐約,1969年畢業於紐約大學,1972年和1975年在哈佛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努斯鮑姆認為,人類對人的尊嚴和婦女權利的共識足以克服文化差異的限制。她的理論強調文化多元主義教育。
2012年5月16日,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評委會宣布,本年度該獎項社會科學獎由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獲得。評委會在公告中說,努斯鮑姆憑藉其在人文科學、法律、政治哲學以及經濟發展和道德觀等方面作出的貢獻贏得了評委會的認可,報告還稱讚這位女學者是「當代哲學界最具創新和最有影響力的聲音之一」。著有《善的脆弱性》。
回復v603收聽瑪莎·努斯鮑姆的一段採訪錄音。
3、「性究竟是什麼? 它是自然的、解剖的、染色體的,還是荷爾蒙的? 」——朱迪斯·巴特勒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1956),出生於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辭與比較文學系教授,當代最著名的後現代主義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研究、當代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等學術領域成就卓著。
其所提出的關於性別的「角色扮演」概念是酷兒理論中十分重要的觀點,她也因此被視為酷兒運動的理論先驅。巴特勒質疑在性與性別之間所做的這種生理的區分,主張我們除了由一整套的文化預期所以形成的特徵,並不存在任何現在的生物性特徵。通觀巴特勒的著作,其理論資源有如萬花筒,讓人應接不暇,加之其自身語言的晦澀繁複,理解這樣一位思想家有如攀爬德勒茲的「千高原」,山腳緲不可尋,只有群山疊嶂,讓人望而生畏。
代表作《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消解性別》、《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權力的精神生活》、《脆弱不安的生命》
回復v604收聽朱迪斯·巴特勒的一段採訪錄音。
推薦閱讀:
※喜歡你的聲音
※三月煙雨,聽花開的聲音
※你夠不夠魅力,聽你的聲音就知道了
※浪漫唯美個性簽名檔_她僅僅只是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聽,月光落地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