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第一本禁書
揭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第一本禁書
核心提示:1949年9月出版後曾引起熱烈反響,但在這次批判以後卻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禁書。後來,它被稱為共和國第一部禁書。
鳳凰衛視7月22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1950年,載著金色的冠冕,含著微笑,向我們走來了,我們向你歡迎,用勝利的進軍,殲滅最後一個敵人,用勤奮的耕耘,離開因戰爭而荒蕪了的田園,用急速轉動的輪子和引擎,讓祖國旋流著鮮貨的血液,使親愛的祖國重新得到青春。
這是1950年《人民文學》「新年號」刊發的一首詩歌,它代了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澎湃著的心潮和激情,然而,令然預想不到的是,一場暴風雨卻很快地澆滅了這種熱情。在隨後降臨的文藝整風運動當中,一批實力派作家的命運被強力改寫,此後,在文藝界銷聲匿跡,至今都幾乎無人知曉,無人提及。
解說:幾年來,教條主義者打擊得我已經喪失了正視生活的勇氣,弄得頭昏眼花,鬧不清現實主義是怎麼回事了,以為勝利者只需要粉飾太平,太陽會轉到東方來的,可是陽光會照在我頭上,這是一位作家留下的日記。
日記中對一個時代的迷盲和無力流露其間。這個作家名叫王林,今天很少有人知道這位作家的名字和他的作品。
記者:就是您印象當中,您父親經常都是這種感覺出來。
王端陽(作家王林之子):我父親他也挺愛照相的,也給別人照,但自己照得不多,照得比較少。
解說:王端陽是王林的兒子,今年已經66歲的王端陽說,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他同很多人一樣,對自己的父親並不了解,2006年,王端陽在整理自己父親遺物的時候,發現了這一本本的日記。
這些長達300萬字的日記,完整地記錄了一位作家再一個時代的生存和思考。
王端陽:有將近40來本,就光日記,筆記還不算,這些都是他的當時的日記啊,這都是親筆寫的,但是遺憾是有的,就覺得,我當初怎麼沒在我父親在的時候,為什麼沒那麼多了解,幹了那麼多蠢事,就寫了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我要早,父親生前我要早幾年知道這個價值,我就會做更多的事情,他可以談出很多來,我父親最後自己連回憶錄都沒有寫,這個東西你後悔也沒有用啊,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我就覺得我做得太晚了,知道得太晚了。
解說:正是這些日記,迫使王端陽開始正視,並走近這個名叫王林的人,也因此打開了一段被時代淹沒的記憶。
我們帶著十二分的惋惜,鄭重地指出,這部小說無論在選擇英雄形象上,反映農村內部鬥爭上,描寫黨內鬥爭和黨的領導上,都存在著本質上的重大缺點,這些缺點和小說全面地糾結在一起。
1950年,中共機關文藝理論刊物《文藝報》,在第27、28期連續發表了長達兩萬多字的長,《評王林的長篇小說(腹地)》。這篇批判文章的作者為時任該報副主編的陳企霞。
被陳企霞如此長篇大論,上綱上線批判的這本小說,就出自作家王林,這部以1942年日軍五一大掃蕩為背景,被著名作家孫犁稱為一幅偉大的民族苦難圖和民族苦戰圖的優秀作品,1949年9月出版後曾引起熱烈反響,但在這次批判以後卻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禁書。後來,它被稱為共和國第一部禁書。
王端陽:1949年第一版就印了一萬冊,當時剛解放,30號出來,不到三個月賣完了,馬上三個月以後又印了一萬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剛建國初期這個發行量是很大的,所以他覺得你發得太快了,丁玲也說,所以,他們覺得按捺不住了,他們就反對了,陳企霞他們馬上組織文章,23000多字,一下子就開始批了。
解說:與王林有著同樣命運的,還有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蕭也牧和他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這篇描寫知識分子進城後心路歷程的小說發表於1950年《人民文學》第1卷第3期,當時的反響很是熱烈,《光明日報》等四家報刊發表推薦文章,上海崑崙影片公司也很快將它推上了銀幕。
然而,它很快也被以依據小資產階級的觀念,趣味,來觀察生活,表現生活的不健康傾向,歪曲了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和籌划了工農耨不為由,進行了大肆批判,作者蕭也牧也由此成為建國後第一個遭受批判的作家。
與王林和蕭也牧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作家秦兆陽,描寫地主蛻變的《改造》,作家朱定和路翎,以朝鮮戰爭為背景的《關連長》《窪地上的戰役》等作品。
邢小群(文學史研究者):1949以後,這個《文藝報》比較左,陸陸續續不停地來批判人,批判王林的《腹地》,長篇小說《腹地》,批判《關連長》,批判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這個批判的很多,那會兒大家都覺得,怎麼這個《文藝報》的火藥味兒這麼濃。
解說:創辦於1949年的《文藝報》是中共建立政權後創辦的第一家,也是最重要的文藝理論報紙,由全國文聯直接主持,它與幾乎同時創辦的全國文協直屬機關刊物《人民文學》共同組成了新政權,最為顯赫的文學平台。
徐慶全(歷史文化學者):(《人民文學)也是國家最高級的刊物,你看它第一期有毛的題詞,人民文學,這幾個字還是郭沫若題的,然後毛的照片,有毛的照片,毛的題詞,就是《人民文學》的確立,我認為它是中共確立一個最高的一種文學創作的一種方式,它所倡導的作品,是在1949年體制當中最需要的東西。
石灣(原作家文摘報主編):當時就是培養青年作家嘛,現在建國以後的一大批中堅的力量,一開始都是在《人民文學》上發作品,因為當時全國有影響的刊物比較少,不像現在,刊物那麼多,《人民文學》就叫國刊,叫皇家刊物,那麼就是,能夠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作品的,那就是在全國就應該有地位了。
|
1 2 3 |
|
[責任編輯:高颺] 標籤:王林 蕭也牧 丁玲 禁書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人們傾其所有買房 是為逃離租房亂象|人民日報|買房|租房亂象
※人民網—胡蘿蔔白蘿蔔別一起吃(營養ABC)
※專題十二: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人民網評:從鐵榔頭到鐵教頭,永不言敗!
※姚桓:「四個全面」的核心追求是增加人民福祉 李君如: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