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老先生講透「瀉心湯類方」
導讀
《傷寒論》中,瀉心湯類五方的組成、功效及組方原則,你都清楚嗎?
為何瀉心湯類方中,要加入旋覆代赭湯?
用3分鐘的時間,跟隨本文,跟隨劉老,來看一看吧!
瀉心湯類共有五方,即半夏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為了比類發明,並把旋覆代赭湯列於其後。
瀉心湯是治療心下痞氣的主方。它是因於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使氣痞於心下所致。
因此,它兼有胃氣不降的嘔吐、噫氣和脾氣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證。
至於熱邪結於心下的熱痞,以及上熱下寒導致的衛陽不能固表的惡寒汗出之痞,雖不能完全歸咎於脾胃的氣機升降失調,然氣機痞於心下,而使胃脘之氣不和則一。
所以,五個瀉心湯中,調和脾胃陰陽而治心下痞氣則只有半夏瀉心、生薑瀉心、甘草瀉心湯三方。
余如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乃是針對寒熱具體情況而制定的,它們雖有心下痞證,而其病機似應另當別論。
旋覆代赭湯證,也兼見心下痞,可以作為瀉心湯的類證,但病機屬於胃虛肝逆,
而又痰氣相因,故雖有噫氣不除之特點,然無嘔吐下利之變,而與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為一談。
半夏瀉心湯
【藥物組成】
半夏(洗)半升 黃芩 乾薑 人蔘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適應證】
本證的特點: 中見心下痞滿不舒,上見嘔吐或帶酸苦,下見大便瀉利,舌苔白膩,脈多見滑,而是其候。
【原文】
第149 條。
【方義】
本方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而成。
半夏瀉心湯屬於和解劑之一,其病由於中州氣機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故以芩連之苦寒以降之;
脾氣不升而生寒,故用乾薑之辛熱以溫之;
痰飲擾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飲降逆止吐;
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參草棗以補之。
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為治療心下痞的主方。
【選注】
尤在涇:「痞者,滿則不實之謂。夫客邪內陷,即不可從汗泄,而滿而不實,又不可從下奪,故惟半夏、乾薑之辛,能善開其結;
黃連、黃苓之苦,能泄其滿。而其所以泄與散者,雖葯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用參草棗者,以下後中虛,故以之益氣,而助其葯之能也,」
【按語】
本方由小柴胡湯加減變化而成。方中寒溫並用,辛開苦降甘調於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
本方為治療脾胃疾病開闢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基寒證較易醫治,而對於脾胃運化失常所產生的寒熱夾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目前,本方廣泛應用於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病證。如運用得當,常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方歌】
半夏瀉心芩連姜,人蔘草棗合成方;
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滓重煎調胃腸。
【醫案選錄】
張某,男,司機,素嗜酒。1969 年發現嘔吐,心下痞悶,大便每日兩三次而不成形。
經多方治療效不顯。其脈弦滑,舌苔白,辨為酒濕傷胃,郁而生痰,痰濁為邪,胃氣復虛,影響升降之機,則上見嘔吐,中見痞滿,下見腹瀉。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為主。
擬方:
半夏12克,乾薑6克,黃芩6克,
黃連6克,党參9克,
炙甘草9克,大棗7枚。
服一劑,大便瀉下白色膠涎甚多,嘔吐十去其七。
又服一劑,則痞利皆減。凡四劑痊癒。
(劉渡舟醫案)
大黃黃連瀉心湯
【藥物組成】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適應證】
(一)心下痞滿,按之不痛,心煩溲赤,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脈浮或數。
(二)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熱迫血妄行證。
【原文】
第154條、164條。
【方義】
大黃苦寒,泄熱而破結; 配黃連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俾火邪去而氣和,則痞滿可除。
【選注】
成無己:「《內經》曰:火熱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瀉虛熱。」
錢潢曰:「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
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
其脈關上浮者,浮為陽邪,浮主在上,關為中焦,寸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關上浮也。
按之濡,乃無形之邪熱也。熱雖無形,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故以此湯主之。」
【按語】
本方乃治療熱痞的正治之法。成注所云「虛熱」意指無形邪熱結於心下,其中並無實物可言。
故服用本方不必煎煮,而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後絞汁去滓即可服用。
這種製藥方法,在於取其寒氣之輕揚以泄熱,避其苦味之重獨以攻下。
本方僅以大黃、黃連二味,然附子瀉心湯則用大黃、黃連、黃芩三味,恐前方中亦有黃芩,而後但加附子。
又《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黃芩」,再考《金匱· 驚悸吐衄篇》的瀉心湯亦芩連並用,可見本方有黃芩為理想,以增強清熱泄痞之功。
本方臨床上應用較廣,不僅是治療熱痞的主方,也能治療因於火邪的諸般血證。
《聖惠方》還用本方治療: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之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糞門腫痛等證,反映了其清熱的作用為優。
【方歌】
大黃黃連瀉心湯,黃芩黃連和大黃;
清熱泄痞沸湯漬,擅治煩躁吐衄殃。
【醫案選錄】
甘肅高寨孫某,60歲。鼻衄如注,心煩不眠,心下痞滿,小便發黃,大便不爽,舌質紅而苔薄黃,六脈皆數。
辨為心胃之火上炎,擾動氣血。
氣不和則心下痞滿,血被灼則鼻衄不止。
治當瀉心清熱,則氣血自安。
處方:
生大黃9克,黃連6克,黃芩6克。
用滾湯浸藥片刻,飲一碗,而衄痞皆愈。
(劉渡舟醫案)
附子瀉心湯
【藥物組成】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一枚
【煎服法】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適應證】
上述之熱痞,而又兼見惡寒汗出之證。
【原文】
第155 條。
【方義】
大黃、黃連、黃芩苦寒泄熱,沸水浸漬以泄氣分之痞;
附子辛熱,別煮取汁,用以扶陽固表止汗。
共為寒熱並用,正邪兼顧之劑。
【選注】
尤在涇:「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
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
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方以麻沸湯漬寒葯,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葯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
【按語】
本方中三黃生用,沸水浸漬,是取其輕清之氣,以泄上焦之熱。
尤妙在附子熟用另煎,是取其醇厚之味,以溫下焦之寒。
如是,陽得附子而復,則惡寒汗出愈;
熱得三黃而除,則心下痞滿自消。
本湯證應與熱痞兼表未解者相鑒別。
如果其人惡寒汗出,而又有發熱脈浮、頭項強痛等證,則宜漢遵先表后里的治療原則,
宜用桂枝湯先解其表,表解後,方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泄其痞。
【方歌】
附子瀉心芩連黃,惡寒汗出痞為殃;
專煎輕漬須記住,瀉熱之中又扶陽。
【醫案選錄】
寧鄉學生某,得外感數月,屢治不愈。延診時,自雲腹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
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
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
閱二日複診,雲葯完二劑,疾如失矣。
為疏善後方而歸。
(摘《園醫案》)
生薑瀉心湯
【藥物組成】
生薑(切)四兩 甘草(炙) 三兩 人蔘三兩 乾薑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洗)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瀉心湯,本雲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
生薑瀉心湯,本雲理中人蔘黃芩湯去桂枝、術,加黃連,並瀉肝法)。
【適應證】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腸鳴下利,或脅下作痛,小便不利,脈沉弦,舌苔水滑。
【原文】
第157 條。
【方義】
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加生薑而成。
證屬脾胃虛弱,中氣不運,故飲食難於消化,致使水飲內停而成痞。
藥用生薑健胃以散水飲,佐以半夏滌痰消痞氣;
乾薑溫中以去寒邪;
人蔘、甘草、大棗甘溫扶虛,補中益氣;
黃芩、黃連苦寒而降,以治胃氣上逆。
【選注】
《醫宗金鑒》「名生薑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
生薑、半夏散脅下之水氣;
人蔘、大棗補中州之土虛;
乾薑、甘草以溫里寒;
黃芩、黃連以泄痞熱。
此方備乎虛水寒熱之治,對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尤在涇:「汗解之後,胃中不和,既不能運行真氣,並不能消化飲食,於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
《金匱》所謂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
噫,噯食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土得不及而水邪為殃也。
故以瀉心消痞,加生薑以和胃。」
【按語】
本方治胃不和而有水氣之痞,此證水氣雖已波及脅下,但病根猶在於胃。
因寒熱互結較重,故心下痞滿且硬。
胃虛食滯,故見干噫食臭等證。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相比,而以水氣之患為突出。水氣不化而橫流,故脅下作痛;
若水走腸間,則腹中雷鳴下利。
所以,本方重用生薑之辛散以和胃散水,他葯則與半夏瀉心湯同。
本證如見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為要。
【方歌】
生薑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
噫氣下利芩連草,參棗半夏與二姜。
【醫案選錄】
潘某,女,49歲,湖北潛江人。主訴心下宿塞, 當胃脘處高起如雞卵大小,噫氣頻作,嘔吐酸苦,大便溏稀,腸鳴漉漉,飲食少思。
查其人體胖,面浮腫,色青黃而不澤;
視其心下隆起一包,按之則沒,抬手則起。
六脈滑而無力,舌苔水滑。
辨為脾胃之氣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挾水飲,故而成痞。
氣聚不達則心下隆起,然按之無物,但氣痞耳,故按之則消。
為疏生薑瀉心湯加茯苓,連服八劑,痞消包平而愈。
(劉渡舟醫案)
甘草瀉心湯
【藥物組成】
甘草(炙) 四兩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半夏(洗)半升 大棗(擘)十二枚 黃連一兩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適應證】
心下痞硬而滿,腹中雷鳴,下利頻作,水谷不化,乾嘔心煩不得安。
【原文】
第158 條。
【方義】
本方即半夏瀉心湯減人蔘,加重甘草之劑量而成。
方以甘草命名,義在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
佐以大棗之甘,則扶虛之力為大;
半夏辛降,和胃消痞;
芩連清其客熱,乾薑溫其里寒。務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則愈。
【選注】
尤在涇:「傷寒中風者,成氏所謂傷寒或中風者是也。
邪盛於表而反下之,為下利谷不化,腹中雷鳴,為心下痞硬而滿,為乾嘔心煩不得安,是表邪內陷心間,而復上攻下注,非中氣空虛,何致邪氣淫溢至此哉?
醫以為結熱未去,而復下之,是已虛而益虛也。
虛則氣不得化,邪愈上逆,而痞硬有加矣。
故與瀉心消痞,加甘草以益中氣。」
《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也。
用甘草、大棗之甘,補中之虛,緩中之急;
半夏之辛,降逆止嘔;
芩連之寒,瀉陽陷之痞熱;
乾薑之熱,散陰瀉痞除煩,凝之痞寒,緩中降逆,寒熱並用也。」
【按語】
本方由於反覆誤下,脾胃氣虛較重,成痞利俱甚的心下痞證。
但本方卻無人蔘,與半夏瀉心湯相比較,只是增加了一兩甘草,卻少了三兩人蔘。
按林億所云此方無人蔘,乃脫落之過,故本方當有人蔘為是。
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均為治療心下痞的方劑,皆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熱錯雜而出現的心下痞滿與嘔利等證為主。
三方藥物相仿,治療略同,但同中有異。
其中辛開苦降甘調而各有偏重。
如半夏瀉心湯證以心下痞兼嘔為主;
生薑瀉心湯證則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與下利為主;
甘草瀉心湯證則以痞利俱甚,谷氣不化,客氣上逆,乾嘔心煩不得安為主。
臨床應細心體察每方的特點,而選擇運用。
【方歌】
甘草瀉心用芩連,乾薑半夏參棗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熱煩。
【醫案選錄】
鄭某,女,32歲。
其證上則口腔經常糜爛作痛,而不易癒合;
下則前陰黏膜潰破,既痛且癢;
中則心下痞滿,飲食乏味。
切其脈弦而無力,舌有薄白之苔,頰
部黏膜潰爛成瘡。
問其小便尚稱正常,唯大便每日兩次而成形,辨為脾虛不運,升降失常,氣痞於中,而又挾有?毒之害。治宜健脾調中,兼解蟲毒。
處方:
炙甘草12克,黃芩9克,
人蔘9克,乾薑9克,
黃連6克,半夏10克,大棗7枚。
此方共服十數劑,而諸症逐漸得瘳。
(劉渡舟醫案)
旋覆代赭湯
【藥物組成】
旋覆花三兩 人蔘三兩 生薑(切)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炙) 三兩 半夏(洗)半升 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適應證】
胃虛而肝氣挾痰飲以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甚至嘔吐痰涎,頭目眩暈,舌質淡,苔白滑,脈來弦。
【原文】
第161條。
【方義】
旋覆花疏肝利肺,除水下氣;
代赭石質重下沉,鎮肝降逆;
更以半夏、生薑溫化痰飲,消痞散結;
人蔘、炙甘草、大棗補中益氣,以照顧中土之虛。
【選注】
羅天益:「汗吐下解後,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
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是以邪氣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也。
方中以人蔘、甘草養正補虛,生薑、大棗和脾養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更以代赭石之重,斂浮鎮逆;
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氣滌飲,佐人蔘以歸氣於下,佐半夏以蠲飲於上。
濁降則痞硬可消,清升則噫氣可除矣。
觀仲景治少陰水氣上凌,用真武湯鎮之;
治下焦滑脫不守,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之。
此胃虛氣失升降,復用此法理之,則胸中轉否為泰。其為歸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按語】
本方原文中有「噫氣不除」一證,考其意義有三:
一則噫氣不除,持續不斷,頻頻發作;
二則心下痞硬,不因噫氣而減;
三則或已服生薑瀉心湯,而噫氣與心下
痞硬不除。
因本證為中虛有飲,雖與生薑瀉心湯證同,但土虛木乘,肝氣上逆,故噫氣不除乃是本證的特點。
且噫氣不除,重於干噫食臭,而無腹中雷鳴下利等證,故既要補虛和胃化飲,更須要降逆平肝,方能獲效。
方用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生薑五兩,三葯之劑量比例有一定的治療意義,切不得任意改動。
本方用於治療雜病的呃逆、嘔吐,反胃等證,凡符合本病情的也同樣有效。
有人在臨床用治美尼爾氏綜合征的嘔吐,據說效果很好。
【方歌】
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
參草姜棗半夏子,赭輕姜重方奏功。
【醫案選錄】
魏生診治一婦女,噫氣頻作而心下痞悶,脈來弦潰,按之無力。
辨為脾虛肝逆,痰氣上攻之證。
為疏:
旋覆花9克,党參9克,
半夏9克,生薑3片,代赭石30克,
炙甘草9克,大棗3枚。
令服三劑,然效果不顯,乃請余會診。
診畢,視方辨證無誤,乃將生薑劑量增至15克,代赭石則減至6克,囑再服三劑,而病競大減。
魏生不解其故。余曰:仲景此方的劑量原來如此。
因飲與氣搏於心下,非重用生薑不能開散。
代赭能鎮肝逆,使氣下降,但用至30克則直驅下焦,反掣生薑、半夏之肘,而於中焦之宿則無功,故減其劑量則獲效。
可見經方之藥量亦不可不講究也。魏生稱謝。
(劉渡舟醫案)
本文摘自劉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劉老為近代傷寒大家,瀉心湯類方在臨床亦較為常用,
推薦閱讀:
※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2)
※王佳芝為何放走易先生?(色,戒)影評
※國人離真正的文明有多遠?(黑白先生)
※【書單】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
※吳景略先生的古琴演奏藝術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