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心路歷程
在我並不算長的投資經歷中,剛開始階段更多用於熟悉公司分析和估值技術等,但後面的階段則更注重投資心理和投資哲學的思考。畢竟投資本身是在非確定性環境下做出選擇和決策的過程,心理反應和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投資結果。我逐步發現,導致投資失敗的根本原因來源於投資心理和行為上的基本錯誤,你可以在任何失敗的投資人身上看到這些錯誤的影子。而最常見的錯誤包括:過度交易、過度自信和過度期望。
過度交易
過度交易是投資中最常見的錯誤之一。我們可以用年周轉率來檢測一個投資者的交易頻率。年周轉率為100%意味著他所持有的股票每年換手一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表明周轉率和投資績效成反比關係。過去10年中美國最頂級的10%的基金經理的換手率只有18%,這意味著他們的持股時間可能長達5-6年,而最差的10%的基金經理的換手率則高達160%。這倒並不是說股票只要拿住就能收益高,而是說優秀的基金經理對所持股票經過深刻思考,這樣也才能拿得住。與美國相比,最近幾年中國市場基金持股的年周轉率平均超過200%。當然,這有著市場結構差異的原因。中國市場主要以周期股為主,周期股普遍波段短且以波段操作為主要獲利方式;而美國市場主要以消費股為主,消費股相對波段長且以長期成長為特徵。不過,中國市場也有過投資人長期持有蘇寧、茅台等消費類股票獲得高額收益的經典案例。而在未來幾年中,中國股市中的消費類股票比重會逐步提升(與中國經濟轉型相關),這就更加要求投資人多想少動,在投資上切忌做「忙碌的傻瓜」。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恰恰是投資中的大忌。過度自信暗含的假設是未來可以被預測和控制,這顯然不是事實。今年以來連續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如中東騷亂、日本海嘯、美國「標普事件」等)究竟有多少被預見到了呢?即使是每年公司業績預測這類常規性的預測工作中也會出現大量的意外(surprise),能夠連續4個季度準確預測公司財報的投資人不足1%。另外,投資人也無法通過佔有更多的信息來消除不確定性。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給賭馬者更多的關於賽馬的信息並不能真正提高預測的準確性,而只是導致了賭馬者的信心膨脹,對自己的預測產生了盲目的自信,儘管這種盲信可能導致嚴重的損失。投資界也是一樣,儘管我們可以佔有浩如煙海的信息,但並不能等量地提高預測的準確度。我對此的建議是,其實不必事事都要去預測,多幾分謹慎與懷疑,多預備幾種投資方案來應對可能的變化,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過度期望
前些日子有家投資銀行做了一項投資人調查,發現80%以上的投資者認為自己的投資能力高於平均水平。儘管業內很多人拿這個事來自嘲,但的確說明了不切實際的期望在投資界很普遍,這特別表現在對業績排名有著不合常理的追求。我們舉個例子,投資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持續地戰勝市場或者是同業,但這幾乎是無法實現的。美國一家知名的評級公司分析發現,如果把10年作為一個投資考核周期,美國最頂尖的10%的投資經理也無法持續戰勝市場,這些頂尖的基金經理中有96%的人會在某個3年考核期中遜於市場平均水平,而47%的人甚至會在某個3年考核期中落到最差的一組中。儘管這些基金經理10年的長期業績表現不錯,但他們都會經歷某種程度的低谷。優秀的基金經理往往是行為冷靜和不隨大流的,這有助於他們在長跑中超越他人,但並不能保證年年都能戰勝市場。
如果上面所說的過度交易、過度自信和過度期望都是錯誤的投資心理和行為,為什麼這些錯誤還會廣泛存在、而且特別是存在於更高端的職業投資經理中?這恐怕和當前投資機構中(特別是共同基金)存在的公司文化有關。投資機構中的職業投資經理比普通投資人面臨更深層次的壓力,他們在投資過程中不僅要使自己信服自己的行為,還要使他的同事、老闆和客戶同樣信服。這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客戶和領導更願意看到忙碌的行為而不是冷靜的思考,因而投資經理會進行過多無效的交易行為,以表現得似乎很努力;客戶和領導更願意看到信誓旦旦而不是謹慎應對,因而鼓勵了過度自信的存在,以表現得好像非常強幹;客戶和領導對短期業績欠佳沒有太多憐憫和耐心,這也強化了投資經理對績效表現的過度期望。我們很難想像那些獨立思考、冷靜客觀和打破常規的投資經理能夠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得到激勵。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共同基金的投資經理並沒有表現出令人尊敬的投資業績。
巴菲特曾把投資表述為「簡單,但並不容易」。說其容易,是指投資並不是太空物理學,常規的智慧就可以理解投資中的所有理論和概念。說其不易,是指避免投資中常犯的錯誤並不容易,特別是當別人或者是市場說你錯的時候,還能夠堅持原本正確的做法。
推薦閱讀:
※無處收留:三桂的心路歷程(上)
※一位資深獵頭的心路歷程
※從地獄到人間:我成功戒淫的心路歷程
※春半如秋意轉迷 梁啟超民初歸國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