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開在麵包樹上的花朵

  麵包與愛情的選擇;物質與精神的選擇,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脫離了麵包的愛情;脫離了物質的精神就像無根之植物,無源之水,遲早會枯死,乾涸。所以只有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愛情、精神文明才能長久存在。開在麵包樹上的花朵也會更加艷麗多姿。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說過假如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的確是這樣,我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應該追求精神的享受。物質的滿足僅僅是維持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當物質財富積累超越了基本需求時,剩餘的物質就要換取精神的享受。所以精神享受應該是比物質財富更高級別的需求。鮮花是我們的精神享受;果子是我們的物質享受,欣賞鮮花與品嘗果子並不矛盾。

  

  需求是人們為了佔有一定生存和發展條件的心理傾向,是行為活動的心理動力來源。男女追求愛情理所當然是人們建立婚姻家庭環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於愛情的詮釋,自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精僻的論述。席慕蓉認為愛原來就為了是相聚為的是不再分離若有一種愛永不能相見永不能啟口永不能再想起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種孤獨地凝望著黑暗的天空。席慕蓉用一首抽象的詩,對什麼是愛作了深刻的概括。她認為愛應該是含蓄的難以啟口的內心反映;愛應該是若即若離的情感反映;愛應該是埋在內心的火種,是黑暗中獨自享用的星空。對普通人來說愛情沒有那麼多的浪漫,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愛是每天晨起的梳梳洗洗;愛是夜裡和你數星星的安閑和舒適;愛是無微不至的窩心呵護。愛就是這樣簡單,愛就是平淡的生活。

  

  浪漫的愛情的確令人神往,但浪漫的愛情只是愛情的一種形式。它猶如一道菜肴中的味精;一道菜肴中的點綴。為何人們欲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因為愛情是精神食糧,而婚姻是實在的生活,是麵包和鮮花的關係。喜劇大師莎士比亞說過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纏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是建立在共同基礎上的。愛情是建立在共同基礎上,應該現解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物質基礎等,也就是說鮮花是開在麵包樹上的。

  

  拿一朵水仙花去換一塊麵包,這涉及到價值觀的理解。這樣的一種交換是否有價值可取?我認為價值的取向要看本人的需求的緊迫性而定,如果自己連最基本的溫飽沒有解決,那麼也談不上用麵包交換鮮花的問題,而是首先應是填飽肚子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沒有經濟基礎就不可能有精神享受,這應該是量力而行的問題。就像我們旅行一樣,經濟條件差的可以在自己周邊縣市遊玩;經濟條件稍好的可以在本省遊玩;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可以去全國各地遊玩;經濟條件極好的可以出國遊玩。經濟條件的改善,麵包的豐厚,自己吃不完當然可以用過剩的麵包換取鮮花,從而獲得精神的享受。

  

  正因為每個人的理想,共同興趣愛好不同,其追求的目標也不同。有的人追求物質享受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人追求精神的東西多一些。如果要評價那個目標更有意義,要看所評價的人站的角度來看。就像我們觀察一尊雕像,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象。本人認為相對來說,追求精神享受的人比單純追求物質享受的人,從心理上來看要樂觀得多。物質財富豐厚的人不見得生活得快樂。相反窮開心也有快樂的時候。

  

  物質財富的創造除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外,還應該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如果物質生活是為了能生存,那麼精神生活就是為了生存的意義。物質生活是為精神生活提供物質基礎,如果沒有物質基礎這個保障,精神生活的享受難以實現。反過來精神生活的享受更加可以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供精上的動力。心情愉悅了,人的創造思維也可以活耀,創造物質財富的機會也更多。如果離開物質基礎談精神生活多數成為空談。如果離開精神生活只追求物質生活,那麼生活就會失去更多意義。所以只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追求齊頭並進,均衡發展,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美好生活。

  

  麵包與愛情的選擇結果,當然是建立在有麵包的享受上的愛情追求更顯得牢固。脫離了麵包的愛情不會久遠,沒有愛情只有麵包也會失去生活的意義,同樣,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先擇結果,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的精神生活,才符合我們現實的生活,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目標。

  

     

推薦閱讀:

天然酵母軟歐包5-----烘烤的神奇
愛上椰蓉味 又一款椰蓉麵包
老闆,要一個土豆乳酪麵包外帶!
氣泡水也可以用來製作麵包,你試過嗎?
?二十餘款100%實用的法式麵包!

TAG:麵包 | 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