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尹建莉:恰到好處才是真愛

沒有一個父母不愛孩子,但愛也是需要技巧、需要掌握分寸的。過度保護會降低孩子的適應能力,而過於「狠心」的愛讓孩子恐懼,只有恰到好處的愛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如何教育孩子是個藝術,不能套公式,也不是別人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

恰到好處才是真愛

文=洪蘭、尹建莉

過度保護會降低孩子的適應能力

最近一次吃飯,席間聽到很多人在談師範大學研究生在山上作研究,遇到大雪,他想堅持留在山上,並做了相應的自我保護措施,可父母強要他下山,並向救助隊求救。就該不該強制他下山之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從父母的角度考慮,有的從社會成本的角度出發,所有的人都覺得應該要強制他下山,就是沒有人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問他願不願意下山。

我覺得研究生的年齡、閱歷都達到了法定成年人的標準,應該可以為自己的事負責,他如果沒有開口,我們旁人不應該「為了他好」就強制他下山。

歷史上有多少遺憾事都是「為了他好」而發生,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很多小孩子盼長大,就是因為處處要聽大人的,而大人看事情的角度與孩子不同,常讓孩子覺得是「被迫」去做。心不甘情不願時,做出來的成績不好,被父母責罵,徒增親子間的摩擦。

其實真的要為孩子好,就要放手讓他去做,自己在後面作後援。即便他失敗了,這個教訓也會使他終身不忘,他的一生會比那些從來不曾犯錯的人過得有意義。就動物來說,被人飼養的豬牛羊,它們的大腦都比原野上的同類小了三分之一;因為不需要為自己的生存去競爭,一切都有人在照應,腦就變小了。

我去幼兒教育研習會演講,講完後有好幾位老師跟我討論現在幼教的困難。其中之一,竟然是有幼兒園小朋友吃香蕉不懂得先剝皮,連皮帶肉一起塞進嘴裡。我聽了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因為連猴子、猩猩吃香蕉都剝皮,怎麼在「香蕉王國」長大的孩子反而不會了呢?一問之下,原來這些孩子從小被伺候得太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的食物都是切好後擺在盤子里的,所以不知道吃香蕉要剝皮。

還有一個老師告訴我,她班上有個小女孩,除了蘋果,什麼水果都不吃,因為家中只給她吃蘋果。我聽了除了嘆息,不知道說什麼好,這是「愛之足以害之」。我們怎能保證孩子一輩子豐衣足食,有人伺候?教他獨立生活,不依靠別人才是為人父母之道。尤其只給孩子吃某種食物的父母,更是限制了子女以後在新情境的適應力。因為動物天生就有「懼新症」,對於任何沒有吃過的新東西都會害怕,會本能地避開它,這是一個演化來保護我們的機制。

自然界的食物很多,除非我們是樹袋熊,只吃桉樹的葉子,不然我們怎麼知道哪些食物有沒有毒,吃了會不會送命呢?所以大自然讓我們演化出來一種「懼新症」,除了小時候媽媽餵食過的食物,其他新的東西,一概是先迴避再說。

我們在老鼠的實驗上看到,頭一次接觸陌生食物的老鼠會非常小心地只吃一小口。如果24小時沒有生病,它再回來吃多一點,要慢慢等它習慣這個味道,確信這種食物吃了不會致命後,它才會大口地吃。這是為什麼老鼠藥都是劇毒的原因,因為如果沒有在第一次時把老鼠毒死,它是不會回來再吃第二口的。

雖然人類不像老鼠那樣,但是每個人的適應力還是會因為小時候的習慣而有不同。人類也是演化來的,我們的孩子也有這種「懼新症」。大約兩歲以後,他們就只吃以前吃過的食物,對於新的種類就不太願意嘗試。所以美國嬰兒食品的種類非常之多,南瓜泥、豌豆泥、菠菜泥……就是為了要養成孩子從小吃各種食物的好習慣。偏食除了對孩子的健康不好之外,對他以後的人際關係也有妨礙——女主人一般不喜歡邀請吃東西挑剔的客人。

對於智慧,現在的新定義是「在新環境中適應新情境的能力」。孩子有多元化的習慣才能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需求,只給孩子吃某一種食物或把他保護得太好都不是正確的愛孩子之道。真正愛孩子應該是把他訓練得在沒有你的時候過得也一樣好。從小培養孩子接受新奇東西的習慣,他以後才能接納異己。

翅膀不硬不可強迫飛

我去一個幼兒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啜泣。我問老師怎麼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聲哭,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地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了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閑事了。

我問她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地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五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三樓。我晚上偷偷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了……」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做噩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了自己孩子跟別人的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如何教育孩子是個藝術,不能套公式,也不是別人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所以父母不要讓孩子小小年紀就遭受強迫分離的創傷。例如,孩子還沒做好準備就上學,寶寶哭了硬是不抱他哄他……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驚嚇與恐慌,帶來長久的不安。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式蛋撻、甜甜圈、股市投資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地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親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在報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媽媽說她狠下心讓孩子自己搭校車上下學。雖然孩子一直很不安,還哀求說搭車是件很恐怖的事,但是「為了孩子好」,她還是要孩子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結果孩子坐過了好幾站,一個人無助彷徨地流落在陌生的地方。最後終於想起了家裡的電話,才打電話回家求助。當父親載著孩子終於到家時,孩子紅著眼,猛力關上車門,憤怒地衝進房間。他拒絕與任何人說話,假裝埋頭做功課,對媽媽敲門喊吃飯充耳不聞。

這位媽媽寫道:雖然心疼孩子在迷途那一個小時的驚恐,但卻更堅定了放手讓孩子自己搭校車的決心。結尾說:菟絲花是無法獨自生存的,她要孩子了解,想像中的庇護所是從不曾真實存在的。

看完了文章,我掩卷嘆息,因為這位母親完全錯了。

要孩子獨自搭校車的第一件事,是要讓孩子熟悉走的路線及自家的站牌。舉例來說,我的孩子以前也是搭公交車上下學,但是我會事先帶他坐很多次,讓他熟悉沿路的地標,知道到了那個地標就代表離家還有幾站。之後還要確定到站之前,孩子會先站起來去刷卡。事先演練過好幾次後,我才放心讓他自己坐。

孩子頭一次自己搭車時,我會替他準備好家中電話號碼和零錢,告訴他如果坐錯車或坐過站不要驚慌,只要打電話,我就會立刻坐計程車去找他,他只要不離開打電話的地方就行了。我們把可能發生的情況先演練了一遍,我才放心讓他獨飛。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培養孩子獨立,不是在他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硬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做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相對比較疏離。孔子不是說「不教而殺謂之虐」嗎?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哭的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卧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抱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我在加州大學有個同學,說他一生最恐怖的事情,便是5歲時跟著媽媽去南加州最大的購物中心買聖誕禮物那次。出發前母親已再三交代要抓緊,所以他緊緊拉著媽媽的裙子,絲毫不敢放鬆。但是聖誕節時購物中心人潮擁擠,他正慶幸自己都沒有鬆開手、很安全時,突然發現裙子上面的那張臉不是媽媽的,他不知什麼時候和母親失散了。在陌生的地方迷路,對孩子來說,驚恐的程度不亞於經歷九·二一地震(20世紀末期台灣最大的地震,發生時間為1999年9月21日,里氏震級達7.6)。

這一驚非同小可,他說40年了依然記憶猶新,一想起來還會冒出一身冷汗。所以他自己的孩子小時候,若要上街他一定把孩子背在背上,因為他不願孩子也經歷這種痛苦。對孩子來說,迷失在陌生的地方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驚嚇經驗,這位母親不了解,它在心理層次上的傷害,是屬於創傷級的。

孩子一定要學會獨立,因為父母不可能跟著他一輩子。但是在他心裡尚未準備好,尚在恐懼不安,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時候放手太快了,孩子一定會覺得是被父母拋棄了。

孩子要的是安全感。一個永遠在那裡保護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情緒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安全感來源。學習獨立與被拋棄是兩回事,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安全感是情緒成長的基石。請讓孩子準備好了再放手,也請讓他知道「家」是一張安全網,有了它,走鋼絲時就不需害怕;因為「家」讓他無後顧之憂,是他永遠的後盾。

—·END·—


推薦閱讀:

真愛都智障
女人「最臟」的3個地方,你親過嗎?男人親過是真愛!
出軌就是出軌,別說什麼遇到真愛!
《找回內心的真愛CD》-台灣原版催眠音樂-張芝華(聆聽積極音樂,保持好頻率) - Qzon...

TAG:真愛 | 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