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去拼天賦
07-24
轉帖一篇。作者是個實在人,經驗也很實在,不似現在某些學習方法貼說得玄乎其乎,說到底,學習是靠積累的。[經驗交流]我的英語學習經驗之談原帖地址:http://tianya.cn/bbs/post-english-160496-1.shtml我的英語學習經驗之談 (附:本人已經能熟練使用英語讀、聽、說、寫,也能較熟練地使用日語讀、聽、說、寫,德語達中級,韓語達中高級,西班牙語達初中級,越南語達入門級。) 自從我在網上連載自己學習各類小語種(包括德語、韓語、西班牙語、越南語)的筆記以來,很多朋友加我的QQ,然後問我學習的各個方面的經驗。有一部分朋友,還是問最重要的英語如何學。英語是我學習的第一門外語,是十幾年前學的,我已經忘記了入門時是什麼一種感覺了,便覺得很難回答這些朋友的問題。 後來我想了一下。以我學過這麼多門語言得到的一個感覺,那就是語言的學習是一理通、百理明的,有其相通之處。或者我把自己以前學英語的情況談一下,不但對人數更遠為龐大的想學英語的朋友有助,對學習其他小語種的朋友一定也是有益的。事實上,此前我已經寫過關於德語、韓語、西班牙語的入門經驗談,即使不是學這些語言的朋友也可以去我的QQ空間看一下,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共同的啟迪。 簡單地歸納,一門語言的習得無非是看、聽、寫、說四個方面,而每個方面又涉及辭彙量(不僅指單獨的單詞,也包括習慣搭配的短語)和語法這兩個要素,從而構成一個4×2的矩陣平面。我就從這個矩陣平面出發,來介紹一下我學習英語的過程。 另外,以防讀者對我的情況不了解,我先說一下我當時學英語的情況。我那個年代,學校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的,而且我生活在一個小城鎮里,在我18歲之前除了在電視機上見過老外,再也沒有在身邊見過一個西方人,因此是沒有什麼老外可以幫忙練聽力、口語什麼的。那時也根本沒有互聯網可以提供海量的免費的學習資料。所以我學習英語的條件可以說是一點優勢都沒有,因此我想現在的大部分朋友比我當年的條件,只會更好,不會更差。 一、看(讀) 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中國式的英語教學。因此,從一開始就練得最強的,便是看(讀)的能力了。其實我個人覺得傳統的中國式的英語教學也沒什麼不好,對於初學入門的人來說,那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看、聽、寫、說四個方面,都要涉及到辭彙量和語法,因此應該在入門階段就儘快把辭彙量和語法這兩個要素解決了,然後當你覺得哪個方面欠缺,就能集中精力地解決那個方面的「短板」。而傳統的中國式的英語教學,正是最能快速、紮實地解決辭彙量和語法這兩個要素的。問題只不過在於,接下來是如何在看、聽、寫、說四個方面把這兩個已經積累起來的要素的能量發揮出來而已。 而辭彙量和語法,沒啥說的,就是背吧。很多人不喜歡背,但我覺得最省勁的方法其實就是背。背單詞、背能反映語法的典型例句、背課文,這些事情在初級入門的階段堅持做上一段時間,很快就能解決辭彙量和語法這要素,並同時已經把「看」這一方面完成了。 (一)辭彙量 以我學習英語為例。那時初中的課程很輕鬆,我們的學校嚴格地落實執行「減負」要求,下午幾乎全是自修課。(在我記憶中,只有星期一下午有一堂正課,星期四有一堂課外興趣班的課,星期五有一堂班會課。但每天下午都有兩堂課的時間,因此至少有一堂自修課。而第三堂課是學校留給我們到外面操場去進行體育運動的,如果你不需要每天都去進行一下體育運動的話,那堂課其實又是自修課了。)於是我往往很快就完成了當天的所有作業,剩下的時間就是在那裡反覆地背單詞。 背單詞的事情我一直進行到大學階段。讀中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辭彙量還不錯,考試時偶爾會出現一些課本里沒教過的單詞,別的同學遇到了就只能交白卷,我通常卻都認識,甚至在課堂上曾經糾正過英語老師在辭彙上的錯誤,以致很多年後那個老師還記得我,在我大學畢業後再去探訪他的時候,他感嘆說現在的學生雖然很早就學英語,但說到辭彙量之豐富,卻是比不上那個時候的我。 但進了大學,我才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因為畢竟我是來自於一個小城鎮,與那小鎮上的學生比,我的英語辭彙量是很厲害了;可一旦進入了一個全國性的重點大學,與全國的精英學生一比,那還真是差遠了。入學第一學期初的英語摸底考試,我的英語成績只夠進入中等班,英語精英雲集的快班是沒我份了。一向是學習尖子的我對此很受刺激,於是發奮圖強要急起直追。當時我反思自己的成績達不到進快班的原因,總結出兩條:第一,就是辭彙量不夠。第二,是聽力完全不行。這都是因為我來自普通小鎮的緣故,當時高考又不考聽力的,中學的學校也就根本不去費心給我們練聽力。其實我那初中的英語老師算很好了,一直堅持用英語給我們講課,而這是學校並沒作要求的。但到了高中,英語老師換了,就沒這樣做了。 聽力的事情且留待後面再說,這裡先說怎麼增加辭彙量。當時我先是去找了一本四六級辭彙手冊來背,後來背完了就再找到一本清華大學編的TOFEL辭彙手冊,再後來這個也背完了就找了本大約有三萬辭彙量的袖珍小詞典。後來這就成了我學習其它語言時增加辭彙量的不二法門——以一本有三萬辭彙量的袖珍小詞典作背單詞之用。 背單詞的辦法是這樣的:並不是從頭到尾一個接一個地背。而是去找該種語言的書籍來看,看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單詞就查這小詞典,把這個生詞划起來。一天完成一定的閱讀量,就會遇到一定量的生詞,當天就把這些生詞背下來。這些生詞因為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的,有上下文,背單詞時就回想一下這個生詞是在什麼上下文中出現的。因為閱讀的內容是有故事情節的,在一個有故事性的背景下記這些生詞,就比較容易記住它的意思,也不會是孤立地記這個生詞了。 當天記下的生詞,以後還要反覆地記背。把那小詞典(或辭彙手冊)按頁數分成六等份或七等份,一天溫習其中一等份,這樣一個星期(不算星期天是六天,算上星期天是七天)下來就能把你曾經在這小詞典里划過的單詞全部複習一遍了。發現有記不住的就把那一頁的小詞典折起來,當天與後一天再溫習它一遍。 事實上,我所有其它語言也是這樣學的。曾經用過一本日語小詞典,因為那詞典的紙質比較差,輕不起我這樣反覆地翻看、折頁,到最後是被我「折磨」到紙頁破碎、裝訂線都斷了。另一本德語小詞典,雖然紙質好一些,沒有給我折破了紙頁,但外面的軟皮封面還是給我翻斷了,後來我就索性把那軟皮封面拆下來扔掉。其它語言的小詞典雖然未到破爛不堪的境地,但也因為每天都被多次地反覆翻看而變得髒兮兮、黑乎乎了。 是的,什麼時候你把一本小詞典翻爛了,什麼時候你就可以不再去背單詞了。(現在我就不再需要天天背英語、日語、德語的單詞,韓語等背完了TOPIK高級之後也差不多可以放下了。)每門語言,大致上1000的辭彙量是入門級,2000的辭彙量是初級,3000的辭彙量是中級,5000到6000的辭彙量是高級。(日語所需的辭彙量要高一些,3000算是初級,6000算是中級,10000才是高級。但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詞,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是不需要背的,因此總體算下來,需要記背的日語辭彙量並不真的要那麼多。)當然,這樣的辭彙量是指你真的都懂、都掌握的,不是說你光認得那個單詞、模糊地記得它的意思。所以辭彙量其實不需要追求太多。GRE的辭彙手冊我就沒有去背,因為我又不打算出國讀書,裡面那些辭彙大多很偏門,平日根本用不上。 當然,根據你自己的專業或職業所需,你要擴展有關方面的辭彙量,這就要因人而異,還要因時而異了。 (二)語法 語法是應該學的,而且就應該在入門之時打下紮實的基礎。到了中、高級階段,反而不需要再考慮了。 現在很多人不齒於傳統的中國式的語言教學方式,推崇外國那一套「交際導向」的語言教學方式。是的,外國那種教學方式是可以讓你很快就能夠與外國人作簡單的交談,好像馬上就能用起來,很有作用似的。但是,我要說,也就僅止於此。如果不好好地掌握語法,你永遠無法深入,永遠就只能停留在跟人家說說「今天天氣真好」、「你身體還好嗎?」這類打哈哈的對話之上。如果你身處國外,還能有個語言環境讓你能慢慢潛移默化地學到中級水平。但像我們大部人身處國內,並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那就更是只能永遠停滯在入門、初級那種低水平上。 我曾見過一個歐洲青年,他精通多門外語,他介紹自己學習外語的經驗之談時,只說了一句:語法很重要! 我又記得曾兩任英國首相、以政治家之身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邱吉爾,在談及他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這可是他的母語!)能力時也說了一句:要學習語法! 語法怎麼學?快速上手的辦法還是背:背誦能反應語法要點的典型例句。這一點對於日語、韓語這些幾乎純粹是靠慣用型支撐起來的語言,尤其重要。而英語、德語、西班牙語等這類歐洲語言則還不夠,還必須背課文,在一個有上下文的語境里去體會語法所起的作用。 初中三年的英語教材,我把裡面所有課文都背下來了。那時我每天步行上學,單程是15分鐘,上午一來一回,下午一來一回,一天下來就是一個小時。在這一小時里,我就是一邊走,一邊低聲地把那個學期的英語教材里的課文一篇接一篇地背(有些老師都還沒教的,但我已經預習過了,就已經背下來了)。 學日語的時候,也是這樣。每天坐車到學校去,單程就是一個小時,一天是一個來回,就是兩個小時。也是利用這個時間背日語二級、一級的考試里要考到的慣用型的例句。 後來學德語、現在學西班牙語和韓語,都是這樣。至少是入門到初級那三個月的時間裡,都要背書的。背句子,背課文,在這過程里不但是記背了語法,還背了辭彙量、習慣用法,還培養了語感,有了初步的口語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三)閱讀 當然,這一節的重心其實還是在看(讀)的方面。這方面看似是傳統的中國式語言教學最擅長的,但這不等於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在課堂上學就夠了。課堂上那一點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自己在課外大量地進行閱讀。 我開始大量地進行英語的閱讀,是在大學階段,就是痛感自己的辭彙量不夠的時候開始通過大量閱讀來積累辭彙量。當時我的做法也很簡單:走到大學圖書館裡去,在「英語」那一分類之下找書看。我都是找小說看,尤其是通俗的流行小說。因為這類作品有情節,有趣味性,可以吸引你克服語言的障礙而堅持一直看下去。先看中國人改編的簡寫版(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看的第一本簡寫版的英語小說是史蒂文森的《金銀島》),然後在積累了相當的辭彙量後直接看原著。 找合適的讀物的方法也很簡單,你翻開其中一頁讀下去,發現一頁之內你不懂的生詞在5個左右,最多不超過10個,那就說明這本書的難度是適合你的。一天讀這本書5頁到10頁,先不查字典,憑上下文大致地猜意思。看完當天的指定量之後再去查字典確認你猜對了沒有,並且把這些生詞記背下來。當然,記背的時候回憶一下它是出現在小說的哪句話、是什麼樣的情節背景,從而為這個生詞構造一個鮮明生動的來源。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學中文的事。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會認字的,因為在我還沒有上學之前,我就已經會認字了,而父母也沒有專門地教過我。我大概是四、五歲的時候,在舅舅家裡,見到他的書架上有一本《一百零一夜》,就拿下來看起來。舅母見我這麼一個小孩拿著這麼一本大部頭在那裡看,以為我是在裝模作樣,取笑我說:「你看不懂就不要裝啊。」我馬上回答她:「我不是在裝,我都看懂了。」她不相信,從裡面選了一個故事要我念給她聽,我就一字一句都念出來了,只有極個別的字是不懂的。然後,據我的母親後來回憶,說我那時天天就背著這本大書到幼兒園,把裡面的故事念給同班的小朋友聽,小朋友們都愛聽我念裡面的故事,不喜歡聽幼兒園阿姨講的故事。 我有想過我是怎麼在完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學會認字的。我能想到的唯一可能性,是我哥哥當時已經在讀小學,晚上父母會輔導他做功課。那個年代不要說互聯網,連電視都是沒有的。我這小孩子沒有任何的娛樂,就只是坐在一邊看父母監督哥哥讀書。很可能是這樣,我就從父母教哥哥讀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 然後,我也是在完全沒有人教的情況之下,學會了繁體字。這繁體字是怎麼學會的,我倒是有點記憶了。因為那是小學時的事情了,我能記得那個時候的事情了。應該是因為家裡有很多繁體字印刷的舊書,而父親也會經常借些港台原版的武俠小說回家看,於是我跟著一起看這些繁體字的書。我能清楚地記得,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已經能完整地看完金庸的《笑傲江湖》繁體字版。有個別繁體字不認得的,或者是根據上下文猜,或者是根據相似的簡體字猜,實在還是猜不出來,並且嚴重影響我對小說內容的理解的,我就去查《新華字典》。(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漢字字典里是同時有標註繁體字的。) 學會繁體字對我後來學日語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基本上日語中的漢字就是繁體字,這讓我在記背日語辭彙的時候省了好多的勁。 (二)聽 聽力是學習英語(及很多其它外語)的心頭一大痛。因為我們中國國土面積很大,於是這就等於接觸到其它國家的機會很少,不像歐洲那裡小國林立,隨便收聽一個外國語言的電台很容易。 初級聽力怎麼練?英語(還有日語)我已經學了太久,不記得了。我只能以最近學習的其它外語的聽力是怎麼練起來的加以說明。我寫過一篇叫《神奇的三十分鐘與三個月》的帖子,說的就是初級階段的聽力怎麼練: ============== 最近輔導一位零基礎起步的朋友學日語,目標是要一年至一年半之後考取日語一級,以便可以到日本留學。為此我在網上搜到了一篇「我是如何一年內考取日語一級」的文章,其中介紹練習聽力的方法,恰恰正是我教那朋友的方法,就是做聽力練習:把聽力材料逐字逐句全部聽錄下來,聽懂一個詞就記一個詞,聽懂一句就記一句,聽不懂就反覆地聽,實在還是不行才看一下文本。那文章介紹的方法比我所說的更詳細之處,是它加上的時間的規定:一天至少聽半小時,至少堅持聽三個月。用那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突然之間,我發現我能聽懂日語了!」 最近,我自己也開始在練韓語的聽力。因為我已經學習到《標準韓國語》的第三冊,同時也在背TOPIK的辭彙表,高級辭彙都差不多背完了。有了這樣寬厚的辭彙量基礎,大致上我不大可能是因為不認識某個辭彙而聽不懂,只會是因為我對聲音反應不過來。我拿延世大學的《韓國語》做聽力資料。這本書一課有五小節,我就每天晚上聽寫一小節(連課文和練習在內),大致上要花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才能聽寫完。現在我才聽到第五課,也就是說,其實花了一個月時間還不到(而且中間有斷續,因為要加班或其它事忙的緣故而沒能天天晚上都做這個聽寫練習),但我已經覺得自己開始能聽懂韓語了。這所謂的「開始能聽懂」,是指一句話聽下來,我雖然不能每個單詞都抓住,但我已經能夠迅速地在腦子裡反應出句子的意思。這讓我信心大增,決定以後不管再怎麼忙,還是得每天都擠出至少半小時來聽寫韓語,哪怕這半小時並不足夠讓我聽完一小節課文。 ============== 初級聽力的練習就這麼簡單。不需要買什麼專門的聽力教材,就用其它入門級的教材的MP3來作聽寫練習就行。不過一般來說,聽力練習很難馬上就練,因為沒有相應的辭彙量的話,你即使聽到了那個音,但因為你不懂那個單詞,你還是聽不懂!韓語是因為我不太急於要學會,就一直沒練聽力,直到現在「看(讀)」的能力已經達到高級了,才開始動手去練聽力。如果你想比較平衡地發展你的閱讀和聽力的水平的話,應該在達到初級辭彙量之後就開始練聽力。也就是說,你用一本教材學語言,學完它的第一冊之後,你就可以找其它的教材的第一冊來作聽寫練習。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教材的第一冊,其辭彙量、語法都是大同小異的,有了其中一本的基礎之後再用另一本去練聽力,辭彙量構成的妨礙就不會太大。 至於進階的聽力,那就是直接聽廣播、看電視了。前面說過我進入大學後發現自己聽力太差,於是要急起直追。當時我的英語當然已經早就過了初級階段了,因此是屬於進階層次的聽力提高。方法還是很簡單,就是天天聽BBC、VOA。聽得懂聽不懂都努力地去辨認裡面的單詞和意思。我是這樣鼓勵自己的:只要每天多聽懂一個單詞,那就是有收穫有進步! 當然,現在有網路了,網上有海量的聽力資料。(尤其是英語!)大家根本不用愁找不到原汁原味的聽力資料去練習,無非就是堅持而已。看美劇時,不要看字幕。打開一個空白的「記事本」文本,把窗口的形狀拉成細長的條狀,把字幕的部分遮擋起來。 先找一部相對來說語速不算快、辭彙不算複雜的劇集,看一遍。當然不可能都看懂的,大致上掌握了該集的梗概,然後開始做上述的聽寫練習,把台詞一句一句地聽下來。也是一天做上半個小時。做完半小時的聽力練習之後,又把劇集看一遍。做過聽寫練習的部分你肯定聽得比較明白了,(雖然可能語速的緣故你還是不能把每個單詞都抓住。)還沒做聽寫練習的部分就當作是重複再聽一次,這次盡量抓住比第一次更多的單詞,而且運用你已經看過整整一集所得到的信息來協助你的耳朵去抓單詞。每天做半個小時的聽寫練習,同時天天又再重複看一次這劇集,到你把這一集全部聽寫下來之後,大概你已經把這一集重複聽了十幾次、甚至幾十次。這樣一集下來,花的時間當然比較多,開始時可能要一個月才聽完一集(我建議是選那種20分鐘就已經講完一個簡單故事的動畫來看,不要一上來就練那種45分鐘長、集與集之間還有關聯性的肥皂劇),但你會感到自己的聽力有明顯的進步。 然後再換一部難度高一些的劇集來練。其實不需要練很多集,堅持三幾個月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能達到聽懂電視劇的程度了。有了這樣水平的聽力,在目前的中國,基本上已經是無往而不利的了。 (三)寫 在語言學習中,「看」是最容易的,「聽」是其次的,但不管是看還是聽,都是屬於被動接受,因此相對來說都算是比較容易的。但「寫」和後面要談的「說」都是屬於主動表達,那就真的是比較困難了。而說又比寫更難,因為寫是可以慢慢地想,說卻是有時間限制的。這就跟聽比看難是一個道理。也正因為如此,其實最難的說是應該放到最後去練的。先把寫練好了,有了寫的基礎,再練說的時候無非只是把反應速度練起來而已。這跟前面我主張也是先練好看再練聽是一樣的:有了看的基礎,辭彙量和語法都不會成為妨礙之後去練聽,那聽的練習無非只是把你對聲音的反應速度練起來而已。 寫雖然比看和聽都難,但寫是可以在很早的時候就練的,因為反正寫什麼是由你自己決定的。當你辭彙量不多、語法沒有完全掌握之前,你可以先寫些簡單的東西,迴避使用複雜的辭彙和語法結構。 前面說了,我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但我在初中就已經開始用英語寫日記。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我不是很記得了,但應該是初二吧。那就是說,在我只學了一年到一年半的英語之後(而且還是學校那種進度甚慢的教學),就已經開始練習寫了。 用寫日記的方式來練習英語的寫,其實無非是把我學習中文寫作的辦法照搬到英語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參加了一次看圖作文比賽。比賽回來的途中,我聽到老師們在交談,說起怎麼才是最好的練習寫作的方法。其中一個老師的話我記住了,那就是:天天寫日記!這老師沒有教過我,她並不是要求我按她說的去做。但我聽到了她的話,我就馬上做了起來,而且一直堅持到讀大學的時候,還有天天寫日記。現在出來工作了,事忙,不可能天天寫,但只要遇上我覺得是重要的事情,或是有了重要的想法和感悟,還是會寫日記。 寫日記不難,難的是天天寫!我這個人應該是有點文字天賦的,但如果不是從小學四年級起一直堅持天天寫日記寫到大學,我想我的文字能力也不是憑空就會冒出來的。到初二的時候,我就把天天都正在寫的中文日記,一周抽出一天用英語來寫。寫了之後交給當時的英語老師給我修改。那英語老師對我這主動學習的行為只誇獎了一句:這樣的英語文章就是這學校里正讀著高中的學生也多半寫不出來。 剛才說寫可以遷就著自己掌握的辭彙量和語法來寫。不過我初中時練習寫英語日記,卻沒有太多的顧忌,都是把本來要用中文寫出來的日記換成用英語寫,不會因為英語學得不多就另想簡單的題材。反正有老師給我改,我想不出來怎麼寫的單詞就填一個中文在裡面,甚至有時整句話都不知道怎麼說,就整句話都用中文寫,讓老師給我一一地改過來。當然,還有些句子我是用英語寫了,但是不附合英語的習慣,老師也給我重寫了。我回去就好好對比、體會老師的修改。這樣一周一篇的寫下來,我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學會怎麼用英語寫東西了。 而到了現在,除非是嚴謹的法律文本與文學性的小說作品,平時用英語寫東西是不需要用很難的單詞與語法結構的。我們學英語也不是為了做文豪,小說作品可以不管了。而嚴謹的法律文本,那東西還是交給律師去做吧。不要說英語的,就算是中文的,這些東西都是由專業人士去處理比較安全可靠。因此,真的,初中階段所練起來的那英語寫作能力,其實已經足夠應付這一輩子的所需了。 再說一句題外話。其實我覺得寫這能力,主要還不是語言能力,而是你的文學能力。如果你的中文文章寫得好,你的其它語言的文章也會寫得好的。從小學到中學,我寫的語文文章幾乎每一次都被語文老師拿到班裡去作為範文朗讀。在大學的時候,英語老師也特別喜歡拿我的英語文章向全班朗讀。為此她還問我:「以你英語這麼好,為什麼是到了我這個中等班,不是到快班去?」在日本的時候,日語寫作課的老師也是經常拿我寫的日語文章讀給同學聽。其實以我當時的日語水平,無論是辭彙量還是語法,都遠遠不及很多已經在日本呆了很多年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很多第一外語就是日語的韓國留學生。因此絕不是因為我的日語能力很高,而是我擅於寫作,我知道怎樣迴避使用我不懂的辭彙和語法,把句子寫得簡單直接,降低犯語法錯誤的機率。 然後,最重要的是,我很會編故事!自從小學時起,我就已經把寫學生習作當編小說那樣寫,因此文章的內容有很強的情節性,也就很有趣味性、可讀性。於是,大家該明白了,那些英語老師啊、日語老師啊,其實是因為被我寫的故事吸引,而不是被我的英語或日語水平所震動。而因為我用的辭彙、句子簡單,語法錯誤極少,因此他們能看得懂。只要他們看懂了,他們就會愛看我寫(其實是編)的故事! 讓我舉一個例子吧。日語寫作課上,有一次的命題作文是「我的生日禮物」。這是一個被人寫爛了的題材,但我寫出了新意。我寫自己在日本過生日那天,因為初來日本,沒有什麼朋友,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的過。我自己給自己買了幾小塊生日蛋糕,(因為日本的物價太貴了,我可買不起一大個的那種生日蛋糕!)回家的路上卻遇上下雨,沒帶傘,於是蛋糕有大半被雨淋壞了,不能吃。回到家裡,我把還能吃的蛋糕放在桌上,去把淋濕的衣服脫下來洗個熱水澡。誰知回來的時候卻發現有野貓從開著的窗戶進來,把那僅余的蛋糕也偷吃掉了!在我生日的這一天,卻事事都那麼倒霉,我幾乎都要哭出來了。正在這時,遠在國內的父母打電話來祝我生日快樂,我把這些倒霉事向他們訴說,他們大笑了起來。聽著他們的笑聲,我也忍不住跟著笑了起來,於是那些不開心都一掃而空了。這,就是我收到過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以上就是我那篇日語文章的大概內容。當然我現在是用中文複述出來,所以用的辭彙比較複雜。但一個達到日語三級水平(也就是初級水平)的人——當時我大概也就是那麼個水平——,完全是可以用簡單的辭彙和句式把這個故事講述清楚的。那日語老師很喜愛這篇文章,一邊向著全班讀,一邊她自己都在不停地笑。其實她是為讀到一個有趣的故事而開心,而不是為著我的日語寫得很深奧很美妙。 其實,我在日本的時候有專門為著學日語而在圖書館裡把日本小學生的國語教材借出來仔細地閱讀,發現裡面的文章都出自一些散文名家之手,用到的辭彙和語法根本不難,所以才被選進了給小學生學習的教材里。但這些文章的魅力之強,可以說是看得我為之傾倒不已,從此才知道日本文學之美絕非在小說,而是在散文。(我個人認為日本的小說其實大部分很爛!) 所以,真的,好的文章不需要生僻深奧的辭彙,不需要繁複轉折的句型,用外語寫作其實更多是取決於你的文學功底,而不是你的語言能力。有初級水平的人,已經能寫不錯的文章。有中級水平的,那就更不用愁了。 (四)說 前面提過了,說其實是最難的,事實上我的英語最後練的也是這個。不久前有人問我:「你的英語口語那麼好,怎麼練的?」 這問題一時倒是把我難住了。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練起這個口語來的。讀大學時,當我把辭彙量和聽力的關闖得差不多的時候,我開始考慮要練口語,於是每個星期六或星期天就跑圖書館的英語角去。我能想到的、可能有助於我練起了口語的緣故,就只有這一點了。不過說真的,以我現在的記憶,我還真沒覺得當時那英語角對我有多大作用。我記得自己在那英語角里,似乎只是重複又重複地跟不同的人,說著些相同的、而且很淺層的話題,比如互相作個自我介紹。當然,也許英語角的作用是有的,只是一切發生在我不知不覺之間吧。反正出來工作之後,工作上需要我把英語說出來,我張口就開始說了。開始時當然難免有點結巴,但說著說著就進入狀態了,嘩啦嘩啦的只顧得上一個勁的往外倒。(我是個急性子的人,說話的語速都比較快,所以說英語時也說得很快的。) 我認為,說這能力是個厚積薄發的東西。當你辭彙量足夠多、語法足夠熟練,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你會說不出來。如果一開始說不出來,最多是因為你的性格比較內外,臉皮薄,容易害羞,不敢說話。這就算是在說母語的時候,也有些人天生就不怎麼能當眾說話的,一說就結巴,臉紅,兩腿發顫…… 前面我提到我曾寫過一個帖子《神奇的三十分鐘與三個月》,這帖子里提到一個人一年之內就考過了日語一級。他在那帖子里也談到他怎麼練日語的口語,無非就是大著膽子說出來。他說他在一個重點大學旁聽日語專業本科生的課,那些學生都用中文提問,只有他用日語提問,有時甚至把老師都難倒了。 我看了之後潛心想了一下,在課堂上用外語提問真的有那麼難嗎?其實不是的!在課堂上提問,要說的句子基本上就以下這幾個,例如:「對不起,老師,我想提個問題。……這個單詞(或句子、語法)我不懂,請您給我解釋一下好嗎?……這個單詞(或句子、語法)跟另一個類似的單詞(或句子、語法)有什麼區別?……謝謝,我明白了!」其實大部分時間要說話的是那個老師,不是你!這過程裡面要說有什麼難,難的是聽力,不是口語!如果你有心在課前做一下準備,把這些要用到的句式以外語寫下來,記住,然後上課的時候就大膽地說出來,一點都不難! 對了,這就是我剛才說過的,其實你應該先練好寫,然後說就變得很簡單了。當你在寫的方面沒問題的話,那麼說無非就是個根據目前的情景所需,把你曾經寫過的有關方面的辭彙、句型,從你的腦子裡迅速地調用出來而已。如果你已經寫過很多這方面的內容,已經很熟悉這方面的辭彙和要用到的句型,這調用也就很快了。 這裡也順便可以回答那位朋友問我,為什麼我的英語口語那麼好。其實是因為那是工作上的事情,我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很熟悉很了解,經常要用到的辭彙和句型其實數量是很有限的,對我來說已經是爛熟於胸了。但如果你忽然要我說一些工作以外的,我不熟悉的事情,我還真的一時不能說得那麼流利、那麼快。但這不是因為語言能力,而是因為內容我不熟。這不要說是用英語,就算是用我自己的母語,也未必說得出什麼話來。 這也讓我想起我的一位同事,她平時是個十分活潑健談的人,是我們的活寶,有她在就總是有歡聲笑語。但最近她跟我說起一件事,是她偶然地被邀請去跟一個與她平日的生活圈、交際圈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吃飯,居然一晚下來她說不了幾句話。因為那些人說的東西都是她不熟悉的,她根本就插不進話去! 因為她不是在說外語,所以她不會把問題歸咎於她的語言能力。可當我們是在說外語時,我們就會以為是我們的語言能力不行,導致我們說不出話來,於是感到很焦慮、很沮喪。其實不是的!只要前面三項(看、聽、寫)都過關了,說就只是個克服你的害羞心理的過程,以及你跟你的說話對象要真的有東西可談! 我又想起那位精通16門語言的匈牙利語言奇才卡莫?洛姆布在她的那本《我是怎樣學外語的》小書里談到的一件事:她有一次在一列火車上遇到一個蒙古婦人。儘管她精通那麼多門的外語,但還是不懂那蒙古婦人所會的任何一種語言。但她對於烹飪很感興趣,於是她跟這蒙古婦人通過用手比比劃劃,居然也「交談」甚歡,從那蒙古婦人那裡學會了怎麼做一道美味的蒙古食物,並事後在家裡做成了這道菜,從此成為她的孩子最鍾愛的餐台食物之一。這說明什麼?說明「交談」其實是可以不用懂語言的!像做菜這種也算頗為專業的話題,涉及到的辭彙絕不簡單,但這兩個人之間仍然能互相「聽」懂對方。這靠的是雙方對這一話題都感興趣,而且大致上是知道廚房用具、食物材料、工藝程序的概念(是概念,不是辭彙!),於是溝通就成為可能。 關於說,我最後再講一個其實應該很多人都提過的訣竅。那就是如果你不知道某個概念的單詞是什麼,你就用類似的辭彙代替,或用一個句子來進行解釋。以前讀過一個故事,不知道是真的還是編的,是說一個人在考試時記不起怎麼說「僧人」這個單詞,就用一個句子「住在廟裡、沒有頭髮的人」來代替。結果老外考官看了很讚賞,給了他高分。我自己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用英語跟人家說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腦子突然短路了,居然連「陌生人」(stranger)這個單詞都記不起來怎麼說,但我完全是不慌不忙,用一個重句「those I don』t konw」就把這個單詞替代了過去,對方一點都沒察覺我在那一剎那其實是忘記了如此簡單的辭彙,只有我自己是心知肚明的。 (五)關於考試,及外語學到什麼程度算是夠 前面已經把看、聽、寫、說都談了個遍,應該是這篇「經驗談」結束的時候了。但我還是想在這最後再加一部分。 很多人來問我應該學什麼小語種。我卻總是反問他們:你的英語學好了沒有?英語是最重要的,英語沒學好之前,不要學其它小語種。 然後很自然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才算是英語學好了呢? 我的回答也很簡單:如果你打算出國,至少你要考過TOFEL;如果你不打算出國,就要高分(至少是100分制下考到85分以上)考過英語六級。 於是又有人在網上看到我這個答案就譏笑我,說英語六級算什麼高難度啊?考過六級就能算是英語學好了嗎? 看來這些人不明白我所說的「考過」是什麼回事。考試這東西,其實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因為考試是有技巧的,只要你掌握了技巧,然後對考試的內容有很基本的掌握,就能考過。正因如此,新東方之類的專門培訓人們去考試的機構就應運而生,而且大發其達。這裡我不是批評新東方,而是從真的掌握一門語言的角度來說,怎麼去考試而又能考過了,才能說明你真正掌握了這門語言呢? 我所說的考過,是指絕對不允許使用像新東方那樣的有針對性的方法去做任何的備考工作,而是純粹地靠著你自己對這門語言的掌握,直接就去參加考試,而還能考到這樣的高分數,那就真的是你的本事了。 以我自己為例,我讀大學時考四六級,是沒有做過什麼應試的事情的,頂多是考前為著了解有什麼題型而做了一兩份真題。我是通過前面提到過的方法(看英語小說、聽英語廣播、寫英語周記、到英語角聊天,結合背小詞典、背反映語法的典型例句、背課文),積累起英語在看、聽、寫、說的全方位的能力,然後就去考試。當時四六級是100分制的,我的四級考了98分,六級考了92分。話說四級的那個聽力,當時我覺得那語速真是慢啊,聽得我幾乎就要睡著覺了。 這樣不作任何備考就參加考試而能考取高分,那靠的就是厚積薄發。因為你並沒有特意地為考試做過專門的準備,你事前完全不知道考點在哪裡,因此雖然一份試卷所能涉及的東西不可能太多,但你對那門語言的掌握必須有一座冰山那樣的體積,才能對這一份試卷所涉及的冰山一角應付自如。 話說回來,這本來才是考試的真正用意嘛! 當然,四六級或TOFEL都只是一個大而化之的考核。結合你自己的工作或專業所需,肯定是要再擴展有關領域的辭彙量和知識的。但有了那個大冰山為雄厚紮實的基礎,這些擴展是很容易,甚至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工作上夠用,那就行了。還是之前那句話,我們學語言不是為了做那種語言里的文豪。語言這東西本來也是學無止境的,我們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一種語言上去。重要的是打下了一個足夠紮實、也足夠寬厚的基礎,然後當你覺得不夠用的時候,在這基礎之上再加深加寬就是啦! 另一方面,語言是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要學得好,最終還是要經常地使用它。有不少朋友會來問我?你這樣學過了英語、日語就不再學了,轉去學其它小語種,會不會把它們忘了啊?怎麼會呢?高中之後,如果你讀的不是文學系,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再學中文,但你會把你的母語給忘掉嗎? 經常地使用一門語言,就是最好的保持記憶、進而是更進一步提高發展這門語言的最佳辦法。所以,我也經常向那樣問我應該學什麼小語種的朋友建議:找一門你真的能用得上的語言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天才的煉成,不過是一點天賦加上很多努力
※上帝說:這鍋我不背,背不動
※太一真人的銘文和出裝是什麼?
※努力竟然是一種天賦??
※每個人都有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