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自然科學屬性初探

漢字的自然科學屬性初探*[蒙城]張大衛提要本文試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即自然科學的觀點和方法,考察語言與文字的關係,文字的科學分類法及文字的首要功能。眾所公認的漢字具有超時-空性得自其蘊含數學素質,而後者是漢字構成所依標識原理賦予的。作者應用化學的分子原子論解析漢字,進一步證明漢字的自然科學屬性。作者依據構成原理提出一種新的文字分類方案,得出漢字屬標識文字,從而確定漢字在世界古今文字體系的位置,並對各家觀點予以分析和評論。本文作者認為所有成熟先進的文字的首要功能是表義而不是忠實紀錄語音,並提出斷定文字成熟先進的四點判據。作者在結語中討論漢字在信息時代的前景和用途,以及為達成全球華人社會書同文應做的努力。作者最後指出:繼續爭論漢字優越還是落後已沒有任何意義;面對新世紀科學技術的挑戰,漢字研究應當儘快轉向更深入、更艱苦、更細緻、更切實、也更具體的高水平和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 目次一、 導言:語言與文字的關係二、 漢字具有「數學」素質三、 漢字是標識文字四、 其他漢字類屬名稱與漢字內部分類五、 漢字與科學技術的關係六、 結語:漢字的前景與用途一、導言:語言與文字的關係語言與文字的關係,正統的看法是:語言先於文字,是文字的基礎;文字是記錄語言的,通過音以形表義1。也曾有一些文字學家根據對漢字特性的研究提出異議2,卻被扣上「徹頭徹尾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帽子3。即使在今天,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純屬學術性的爭論,仍未取得一致意見。因此,有必要對此問題予以重新考察。按照所謂正統觀點,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後於語言產生,其唯一的功能在於記錄語言(實際是記錄作為語言物質外殼的語音)。但是,思維、語言及文字三者的關係,語言和文字孰先孰後,正統看法並非定論。本文試圖應用自然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於語言文字研究,以期得出一種新的正確的結論。我們不妨姑且假定正統觀點是成立的,但這至少要附加一個時間條件,即文字初創時才有可能如此(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請參見後文)。語言和文字同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二者畢竟不是全同的(identical),而這一點是包括正統學派在內的各派語言文字學家一致同意的。換言之,語言和文字既有相同的一面即共性,又有相異的另一面即差異。而差異就意味著矛盾。讀者不難看出,我們是以正統觀點為重新考察的出發點的,下面仍沿襲這種觀點,承認文字作為這一矛盾統一體的一方在其初創時期對先於它存在的另一方即語言(實際上仍是語音)有某種依賴性,但自此之後文字便開始具有相對於語言的獨立性,甚至獲得了對語言施加影響和制約的能動性,而且依賴也從單向轉變成雙向,從而出現了語言和文字的相互依賴性。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從這時開始了,二者的關係同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應當是一樣的。考察有關聯的兩種事物的關係應當全面,既要看到相同的一面又要看到相異的一面。那麼,語言和文字的差異究竟是什麼呢?僅只後者記錄前者嗎?筆者認為,二者的差異在於它們在表「義」即對人類思維(包括思想和感情)的表達上採用的操作方式不同,語言以音表義作用於聽覺,文字則以形表義作用於視覺。正統語言文字學家強調,語言直接以音表義,文字卻只能通過音以形表義。中國人和也使用漢字的日本人的閱讀實踐證明,在認識相當數目的漢字後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時遇到未學過的字詞時往往雖不知其音但能知其義。使用字母文字的西方人在閱讀時遇到沒學過的詞卻每每雖能念出音但不知其義。需要指出,由於英文詞的拼法與其讀音距離較大,即使知其義有時也不能確知其讀音而不得不像中國人一樣只是為找到正確讀音而經常去查字典。東西方人的閱讀實踐表明,文字(任何一類文字,只是漢字更為明顯)以形表義時不一定通過音。同一漢字在漢語的諸多方言中讀音不同,但其義是相同的,這一事實更加清楚的證明認為文字表義是必須通過音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文字發展史表明,從文字的起源來看,最古老的文字,如中國的甲骨文,埃及文,起初都是表義的圖形,而不是也不可能把說話(假定語言已先於文字出現)的每一個音一個不漏的記錄下來,著名的「奧吉布娃(Ojibwa)情書」和納西族東巴文《創世經》的編插式表語段文字再現了這一情形。有人不承認「奧吉布娃情書」是一種原始的圖畫文字(早期象形文字),他們實際上是錯誤地認為文字的最小單元必須能與語言的音節或音素一一對應起來才算文字,而忽視文字乃是一種約定的符號體系,文字的最小單位既可以是音位(元、輔音),也可以是音節、詞和語段。4固守元輔音文字才是文字,並進而認為其他類型文字不是文字,至多是原始、落後的文字,遲早要發展成元輔音文字的見解,顯然是歐洲文化中心論的翻版。近代科技書刊使用的文字也是這種情形,如數學中的數字、符號等為世界通用,你可以不承認它們是語言,但不能不承認它們是文字或文字的一個亞類。漢語中的合音字,人們實際上可以隨意選擇讀一個音還是讀兩個音(儘管它寫出來是一個字),例如,「甭」讀作甭beng或buyong,「諸」讀作zhu或zhiyu,而「孔」在古漢語中的發音接近於現代漢語的「窟窿」(kulong)。文字的首要功能是表義,而不是表音(記錄語音),它在表義時與音無關。正統看法認為文字表義必須通過音,不符合文字起源和發展的事實,人們在實際使用文字時也不遵守這種人為的規定。然而應當承認,在文字從圖畫中脫胎出來,經過簡化、抽象逐漸發展成一種約定的符號體系的過程中,印歐語言的文字轉向側重表音的字母化路線上去,而漢字則保持固有的表義方向一直發展到今天。印歐人從原來表義的文字元號中選出一些來代表音素或音節,確實很聰明,但同時也表明他們在建立文字元號體系上的失敗。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面對日益增多的事物種類和人們對世界不斷加深認識而湧現出的新概念,感到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善於對多種範疇加以分類和概括,因而不能將原來是表義的文字整理並發展成像現代漢字這樣的成熟的文字體系。表音文字的缺點,他們從一開始就已經認識到了,古埃及文為了解決同音詞難顯其欲表達之義而不得不附加不發音的類符(相當於漢字形聲字的部首)。我們的祖先更為聰明,他們把原來使用的圖畫文字分析成為數遠比拉丁字母要少的幾種筆劃,再將筆劃組合成筆劃不多數目有限的單元即部首和偏旁,將這些單元上下左右拼合,便能構成從理論上講數目無限表義性極強的漢字。文字不是錄音機,如果主張文字的功能只是記錄語音,那麼對語言記錄的重視程度便自然而然的成為判定文字科學性和先進性的一條標準。然而,任何一種符號體系的首要功能在於表義,文字作為一種符號體系亦不例外。筆者認為,能直接表義的文字是先進的,而必須通過音才能表義的文字則是落後的。如前所述,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這裡指自源文字,而不是象日文那樣的借源文字)當初都是表義而不表音的,那麼如何說這種古老性又是先進的呢?其實,人類的歷史走的是一條曲折的道路,有時前進有時後退,考古發掘和對歷代典籍和實物的研究一再表明,許多古代先進的東西因種種原因失傳或被後人遺忘了。古不一定就不正確,不一定落後,也不一定不科學。可以說,漢字的發展一直未偏離原來的軌道,印歐語言的文字則走上一條新路,它們肯定不會輕易復返原來的路線,但是由於竭力保持業已遠離讀音的拼法不變,實質上已逐漸成爲可直接以形表義的文字。我們說,漢字走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是世界上最發達、最成熟的文字之一,根據是它從古至今一直具有一種獨特的,為其他所有文字望塵莫及的超方言特點。漢字的超方言特點來自它始終直接以形表義,對音的依賴程度幾近於零。文字在以形表義時對音的依賴程度乃是判斷其先進性的標誌,二者成負相關關係。有趣的是,語音的變化有時反而受字形的影響,有些字由於各種緣故由形獲音。例如,在大陸現已經規定把葉公好龍的「葉」字改讀作ye,所謂根據是「葉」被定作「葉」的簡體,便於小學生學習。還有一些字是先有形後有音的,如「卍」(佛教符號,讀如「萬」),英文中源自希臘、拉丁和阿拉伯文的詞素(詞根,前綴及後綴)的借形外來語和中、日文互借詞更是如此。當然,筆者並不否認文字有記錄語言的功能。漢字形聲字的聲符確實有表音的功能,識字不多的人用同音的別字寫信讀出來也能聽懂就是一個證明。常言「秀才識字讀半邊」,一方面說明可由字形知字義而不確知字音,但無礙理解,另一方面說明即使偏重表義的漢字也有表音的功能。但漢字的表音作用,與印歐語言偏重表音的字母文字相比,不是首要和必須的,而是非本質的。其實,古今中外的任何文字的首要功能都是記錄事件而不是記錄語言,因此有可能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較之最古老的語言出現的時間更為久遠。 這裡還想指出文字對語言的另一種影響,即文字通過直接表義的形還能起到豐富、提煉乃至創造語詞的作用,此即文字能動性和對語言制約性的表現。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漢字漢語中,而且在世界任何凡有文字的語言中都可看到,例如剛才提到歐洲諸語言常利用希臘、拉丁及阿拉伯語的詞素創造新詞,其中有些詞基本上與自源詞同義,但在修辭學上有細微差別,從而豐富了這些語言,增強了它們的表達力。漢字構成和由字組詞不需要這些外來成分,所用的獨特方法更為簡捷、合理,也更先進、更科學5。現代英語中日益增多的合成詞,如input(輸入)和output(輸出),實際是按照漢字表義性構詞方式創造的,而且出現了放棄介詞,依靠次序構成合成詞或短語這樣向漢語靠近的傾向。二、漢字具有「數學」素質6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揭示漢字的特質,並據之確定漢字在世界古今文字中的位置以及它的類屬名稱。為此,我們返回到關於漢字超方言特性的討論上來。英國著名科學家、卓越的漢學家兼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Needham,1900-1995)博士在1954年出版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卷一「漢語漢字簡解」一節中寫道:「一般地講,在漢字中,一個字的讀音與其書寫形式無關。在此意義上,寫出的字其意義實際是固定的,操任何方言的人都能看懂,但各自的讀音則可能完全不同,彼此無法聽懂。」7李約瑟指出的這種現象即是漢字的超方言特性。他接著指出,漢字的這一特性乃是它獨有的「『數學』素質」使然。在結束這一節前,他援引瑞典漢學家高本漢(KlasBernhardJohannesKarlgren,1889-1978)關於中國文學語言上千年不隨口頭語言演變的論述,表明他也意識到漢字的超時間性。最後,他得出他對漢字的總評價,稱漢字「具有一種凝鍊,簡潔和玉雕般的品格,給人的印象是樸素而典雅、精鍊而雄渾,超過任何其他已發明的人類交流工具。」8李約瑟從一個司空見慣、淺近明顯而且是活生生的語言文字現象出發,透過這一表面現象,以科學家和科學史家特有的敏銳、深邃的洞察力一舉抓住了漢字內在的本質屬性,並認為這是漢字的一大優點。在此不能不令人遺憾的指出,漢字的超方言現象雖然也為我國幾乎所有的語言文字學家所認同,但在過去往往被視為缺點。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漢字及其發展史的研究無非是想證實一個先入為主的虛偽的「規律」:「方塊漢字新陳代謝的全部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表音和簡化的歷史。」既然「表音和簡化」是歷史規律,那麼相應的舉措便是頒布了廢繁行簡的命令,為文字改革的終極目標——借用拉丁字母為漢語創製至今尚未證明適用於漢語的字母文字,徹底廢除方塊漢字——做準備。中國的語言文字學家終於醒悟了,有人大聲疾呼:「請不要破壞漢字」9!過去一直主張漢字應當簡化並最終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的學者,也認識到漢字「具有一定的超時代性和超語言性。在拼音文字的世界中,漢字『鶴立雞群』。」並進而建言「更新方法,研究漢字,是信息時代的需要。」10他們開始認識到漢字的優點,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漢字在信息時代顯現的先進性。其二是的是對比較法的重視和運用。而李約瑟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得出正確的科學斷言,靠的正是在其研究中國的文明和科學時一貫使用的比較法。李約瑟自謂:「如果我試圖準確地指出我為發現中國與西方的相似與相異所作考察的最根本特點,我就會說是比較法。」11李約瑟是一位西方科學家兼科學史家而不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家,竟能切中要旨做出漢字具有「數學」素質這一重大發現,固然難能可貴,卻也是情理中事。這啟示我們今後對漢語漢字的研究應自覺地利用現代科學方法,比較法是其重要的一種。三、漢字是標識文字沒有比較就不能分類。但要做到切實有效的比較和分類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透過表面現象抓住深層本質,二是要依據統一的標準。據《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文字」條,文字類型的劃分是:表形、表義及表音12;據梁東漢的分類,文字分為表意、音節及音素13。讓我們從漢字的角度來分析這兩種分類法的適用性。第二種分類法採用了多元標準,「表意」著眼於操作方式和對象,「音節」和「音素」則以語音單位的尺寸為劃分標準,因而不符和科學分類法。每個漢字都有相對固定的義,一般讀成一個音節,因此漢字既可歸入表意文字,又可歸入音節文字。第一種分類法更糟,它面對形義密合的漢字已顯得無能為力,若再計及漢字中形聲字兼表音義的功能,簡直形同虛設,了無意義。僅用一種文字測試,就出現了「字無定類」,這樣的分類本該拋棄,但當代漢字研究家襲用這兩種分類法為漢字確定類屬名稱者卻大有人在。例如,王永民主「表形」,張拱貴和張力偉主「表音」(張拱貴的觀點實際上是趙元任的,他在文章中聲明,他只是將「標音」14改為「表音」而已),張華主「表義」;眾說紛紜令人無所適從,僅漢字一種文字,便佔滿了原是為世界古今所有文字設計的分類表。如前所述,文字是約定的符號體系,對文字類型的劃分應當從符號學的立場出發。對文字元號的分類,從理論上講有三種方法:造形,功能及構成原理。按符號造形,文字可分為圖畫式、象形式、方塊式、線條式等等。按符號功能,文字可分為表語段、表詞、表音節、表音素(音位)型。按符號構成原理,文字可分為標識型與字母型兩大類。第一種分類法著眼於文字外形,粗分細分因人而異,數目不定難得一致意見。第二種分類法實際上是根據操作對象的長短,類型與類型之間的差異只是量的不同。第三種分類法最能揭示不同類型之間質的差異,不僅書寫形式的外觀不同,而且內在結構和操作方式或「流程」迥異。對於包括漢字在內的所有象徵性符號的構成原理,可稱之為標識原理(logographicprinciple)。至於印歐語言的文字的構成原理,因其由一串字母組成,在沒有更好的命名之前不妨暫稱為「字母原理」(alphabeticprinciple)。標識包括阿拉伯數碼,(代表抽象概念或具體事物的)希臘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或它們的變形以及加符號的字母,圖形標誌或其他象徵符號,它們可以表達一個或連貫的一組概念,替代一個詞素、一個詞或一個語段,例如用阿拉伯數碼錶示基數或序數,用拉丁字母表示化學元素,用$表示dollar(美元),用某種交通標誌表示「禁止通行」,用若干圖畫加符號表示一個語段(多個句子)。漢字中的一個字一般表示與思維的最小單元——概念——相對應的一個詞素或詞,因此屬於標識符號。印歐文字的字母、日文中的假名是表音符號,代表一個音素(英、法、德等語言的元、輔音)或一個音節(梵文字母和日文假名),通常不表示概念或詞,因而不是標識符號。由於標識符號簡短、易識、信息量大而準確,現代西方文字(書面語),特別是在數學和科技書刊中,引進大量的標識符號,或以首字母縮略詞替代整個詞或片語,以補充其文字的不足。說得再通俗一點,如果說字母文字是語言的書面符號,那麼屬於標識符號的漢字每一個都是「符號的符號」即更濃縮的,更高層次的符號。例如,英文dollar是詞(word),$是代表dollar的標識,而漢字「圓」既是代表貨幣的符號——詞,又是代表詞的符號——標識。(有人使用「¥」這個洋符號表示人民幣的圓,旨在外文中使用,但由於它也表示日元,英文中常出現的卻是yuan和RMB,它在財會的使用亦非正式。所以,這是一個多餘的符號。)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漢字的類屬名稱是標識文字(logographicscript)。考慮到一個漢字在漢語普通話中與一個音節對應,通常表示一個詞素15,完整的可命名為「單音節表詞素標識文字」。凡以表音字母拼寫的文字,被命名為「字母文字」(alphabeticscript,過去譯為「拼音文字」,不妥)。16上面關於世界古今文字類型和漢字「正名」的論述,出於兩個原因。首先,為漢字正名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決非釐定某個科技術語所能比擬,因為它關涉到對漢字的特質、科學性,由之產生的優越性、先進性的認識,乃至對漢字前途的估價。再者,漢字的類屬名稱在當今漢字研究界是意見分歧很大的問題之一。對某一問題眾說紛紜,一方面表明此問題有待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表明此問題重要,因而引起諸多研究者的關注。前文已經提到幾種觀點,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過分強調漢字的某個側面,忽視了漢字作為文字體系的整體性。本文與之相反,試圖在統觀全局這一高層面上,將漢字同字母文字加以比較,找出二者在表義流程上的根本異點,再通過將漢字同以往從不認為是文字的科技書面語使用的各類符號相比較,終於證實了漢字的特質,同時獲致一種新的世界古今文字分類方案。應當指出,筆者的觀點直接受到李約瑟「數學」素質說的啟發。錢偉長認為漢字是「符號文字」與本文的定名「標識文字」在涵義上完全相同。他在題為「振興中華,漢字大有作為」的講話中說:「我們的文字,嚴格來說應叫符號文字。」17什麼是符號文字呢?錢偉長解釋道:「符號文字應該是國際交流最有效的東西。現在全世界接受的符號只有幾種,一種是化合物的符號,全世界是一樣的。還有樂譜,五線譜,中外一樣。還有一種符號是1、2、3、4、5、6、7、8、9、10,這個符號全世界完全一樣。中國人念yi,er,san,si,wu……,美國人念one,two,three,four,five……,發音雖然不一樣,但寫下來都一樣。還有數學方程式,全世界統一。」18與阿拉伯數碼類似,漢字數碼一、二、三、四、五……的寫法也是固定的,但中國各地操不同方言的人對它們的念法各異。我們可以稱漢字的這種現象為超方言現象,考慮到日本人也用漢字,甚至可稱之為超語種現象,或通稱之為「超空間/超地域」現象(這裡「超」是「跨越」的意思)。這裡想強調的是,錢偉長的「符號」說與李約瑟的「數學」素質說如出一轍,二人都是當代著名的科學家,誠可謂「科學家所見略同」。正是這一點啟發筆者認識到漢字的自然科學屬性,進而去探索漢語漢字與自然科學的關係。下面轉到對關於漢字類屬名稱的不同觀點的評述,並附帶談談漢字的內部分類。四、其他漢字類屬名稱與漢字內部分類首先讓我們來看胡雙寶的「表詞-詞素意音」說。他在「從漢語特點看漢字」一文中寫道:「從語言和文字的關係看,漢字屬於表詞字或詞素字,而『表詞-詞素字』這一名稱可以概括古今漢字,從文字和語音的關係看,除了少部分表意字(象形、指事、會意)以外,絕大部分是意音字。綜合以上兩方面,可稱漢字為『表詞-詞素意音字』。」19胡雙寶試圖「從語言和文字的關係」和「從文字和語音的關係」「概括古今漢字」的立意可嘉,但是由於他作的分析和綜合遵循形如a+b+c=a+b+c這樣一個不可否認的恆等式,顯然是一種違反邏輯學的假概括。不過,我們還是從中發現了有價值的東西,其一是「表詞字」的提法,表詞字在一定程度上與前文提到的標識等價;其二是,他的概括雖不成功,但對漢字按字理分類頗有見地;其三是,考慮到漢字的各個側面經分析和綜合以求概括是找對了方向,總比突出一個側面而無視其他側面的「表形」、「表音」、「表意」三說更可取。其次,我們來看徐德江的意見:「文字以其物質外殼——字形來表音表義,這是一切文字共有的特點。因此用『表音』『表意』區別文字的性質易生誤解,改為『寫音』『寫意』比較準確。寫音文字的字母與寫意文字的筆劃、偏旁部首屬同一類型;每個方塊漢字與印歐文字每個單字(單詞)是同一類型的。」20徐德江說一切文字皆以形表音表義,又說「寫音文字的字母與寫意文字的筆劃」,「……漢字與印歐文字……單字」屬「同一類型」,除「寫音」、「寫意」外二者皆同,便斷言漢字是「寫意文字」。可是,他在講話中一開始就講,「漢字有形、音、義……」,「印歐文字的每一個單字……也都有字形、字音、字義」,又在第二段強調「文字的每一個最小單位——字都有形音義,三者缺一都不能稱為『字』。」既然漢字和「印歐文字」的「單字」都有形音義,而且「三者缺一都不能稱為『字』」,即是說,無論漢字還是「印歐文字」的「單字」,都是形音義密切結合、不可分割的,那麼有何根據把意(義)抽取給漢字,把音選送給「印歐文字」呢?實際上,以形表義才是一切文字的共同點,只是在表義時有直接、間接之分。至於改「表」為「寫」,只不過將操作過分具體化了,即無新意也無助於消除什麼「誤解」,非但不「準確」反而片面了。目前,用電腦寫作者越來越多,為此,是否又應該改作「打音」,「打意」呢?。坦率地講,徐文指的是何種誤解和何種標準下的準確,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徐德江認為「單字、單詞是同義語」,並且不無擔憂地說「如果不承認印歐文字的每個單字(單詞)是一個字,那麼就必然得出印歐文字只有字母和詞,而沒有字的結論。」。接著徐先生質問並感嘆道,「試問:『文字而無字』,這是什麼邏輯?豈不離奇荒唐嗎!」假如他知道「單體為文,合體為字」,他或許還要問:『文字而無文』,這又是什麼邏輯?豈不也離奇荒唐嗎!不難看出,徐先生的論述不僅「就是這樣不能自圓其說」,而且「離奇荒唐」(引號內皆徐德江語)。試以英文language為例,它是由字母l,a,n,g,u,a,g,e組成的一個詞,我們只看到了字母和詞,而看不到字。「文字」一詞在漢文中不僅有「文」而且有「字」,但在英文表示「文字」的characters,script,writing,writtenlanguage中找不到與漢字「字」對等的「字」,英語的word(詞)也不是。文字(文和字),實乃漢文所特有,不可推及其他種文字。正如徐朔方所說:「在西方,語言文字是基本上一致的。語言(language)兼指語言文字。同『語言』相當或相平行的『文字』一詞並不存在。」21  現在對漢字內部分類予以簡短討論。在分析漢字結構,對漢字進行分類時,所有學者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到六書。研究者們往往從漢字的起源出發,把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歸入「造字之法」,而把轉注、假借歸入「用字之法」。王力認為「說到會意與形聲,也顯然在象形、指事之後。因為它們是合體字,必須先有單體字,它們才能產生。」他於是得出結論:「剩下來,只有象形或指事可以說是漢字的起源了。」他把漢字分為兩大類:單體字(文)與合體字(字)。單體字分為象形、指事兩書;合體字分為會意、形聲兩書。22據此,可稱王力的漢字分類為「二類四書」說。但已有人證明轉注可以產生新字,假借既是用字之法,又是間接造字之法,這又恢復了六書同為「造字之本」的傳統看法。近幾十年,出現了不少所謂新的漢字分類方案,遠的有唐蘭的「三書」,近的有安子介的「四類」,對漢代許慎定義的六書理論不斷提出挑戰。本文不想提出什麼新方案,只想換一個視角觀察漢字的組成,並嘗試解決某些「書」之間界限不清的問題。詞可以分為詞素,分子可以分為原子。仿此,漢字中的字可以分為「字素」。詞素的定義是意義上不能再分的最小構詞單位。原子的定義是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的組成單質和化合物的分子的最小微粒。仿此,字素可以定義為意義上不能再分的最小構字單位。例如可以把單體字類比為化學上的單質,那麼合體字就類似於化合物。單體字由一個字素構成,合體字由兩個以上的字素構成。漢字的字素按所表示的是具體的東西還是抽象的概念可劃分為兩大類:具體符和抽象符。由一個具體符構成的字是表具體事物的象形字。筆者將傳統的指事字分為兩類:由一個抽象符構成的表抽象概念的指事字命名為指事字A,由一個具體符加一個抽象符構成的表具體事物的指事字命名為指事字B。這裡舉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兩個或三個分別表示具體事物的不同具體符即單體象形字構成的會意字表示的不再是具體事物而是性質或動作(相同的具體符,如由「木」疊加而成的「林」「森」仍為具體事物)。這裡給出兩個類似數學公式或化學反應式的表達式:具體符X具體符->(表抽象概念的)會意字     (1)例字:好,伐具體符X抽象符->(表具體事物的)指事字B       (2)例字:刃注意,與表抽象概念的指事字A不同,指事字B表示的是具體事物。我們由表達式(1)和(2)發現,具體符與抽象符的結合遵守數學中正、負數的乘法規則,因此式(1)、(2)左端用乘號而未用加號。具體符猶如負數,抽象符猶如正數。正(抽象)負(具體)相乘,積為負(具體);負(具體)負(具體)相乘,積為正(抽象)。漢字構成上的這一現象也體現了它特有的「數學」素質,確實可以象處理數字那樣去處理漢字。下面即利用這一性質來解決象形、指事、會意三書之間界限不清的問題。首先,援引許慎的定義: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王筠批評說,「視而可識則近於象形,察而見意則近於會意」。王筠不顧象形和會意的定義和定義中的例字,實乃斷章取義。  關於象形與指事的界限,關鍵在於是否「畫成其物」。象形字一般有三個特點:(一)代表有形可視之物;(二)多位單體,少數合體各字素均為具體符,有主副之分,所代表的只是為主的部分,為副的僅起烘托形象的作用,如「老」;(三)義單一,如有他義必是作為同音字被假借而成假借字(特別是在本義廢而借義行之後),如「來」。而指事字A完全由抽象符組成,指事字B則由具體符加抽象符組成,從形態上均不會與象形字相混。關於會意與指事的界限,已由前面表達式(1)和(2)確定。會意字的字素均為具體符,其字義不是各字素之義的簡單相加,而是經「化合」後生成的新義,此新義雖不等同其中任何一個字素或總合之義,但與每一字素之義均有關聯。換言之,會意字構成的要旨在於各字素之間意義的聯繫,也就是徐慎所說的「比類合誼」(「誼」於「義」同義,前者是本字,後者是假借字,「合誼」即「會義」或「會意」)。兩個分別表示兩個可視之物的具體符合在一起生成一個表示抽象概念的字,的確引人注目,充分顯示漢人富於聯想的思維特點。  最後談談象形和會意的區別。象形字「畫成其物」,來自對獨立物體的觀察和描摹,會意字「比類合誼」來自對多個相關物體之間關係的洞見、思考和分析、綜合,認識上高出一籌,許慎的界說已很完備,滿足了定義對充分和必要的兩項條件,二者界限如此明確,決不會混淆。在此節開頭說胡雙寶的「表詞-詞素意音」作為漢字類屬名稱是假概括,但如果胡先生允許將其說視為漢字分類,則應當說是真分析。因「詞-詞素」即是「意」,「意音字」當為「形聲字」,可知胡先生對漢字的分類主「二類(表意、表意音)四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說。正是因為這假概括兼真分析,本文對其他漢字類屬名稱的評述與筆者關於漢字內部分類的淺見放在同一節討論。五、漢字與科學技術的關係前文對漢字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已略有觸及,本節試圖對此問題作進一步討論。我們先人順乎漢語的特點創造了與之相配合的漢字,二者經過數千年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相互調整,愈益科學化和邏輯化。波蘭的赫米耶萊夫斯基(JanuszChmielewski)曾對漢語結構的邏輯推論作過研究,他的結論是:「漢語的一字一音、無字詞變化、無清楚界定的語法詞類,這些特點對中國文字的內在邏輯並無消極影響反而有益,它們使漢語更接近於現代邏輯的符號語言,印歐語言則很難說具有這種優點。」(採用錢邦寧的譯文)23梁厚甫告訴我們:「英文受到了高級技術的衝擊,英文幾乎站不住腳……」「在新的技術名詞中,英文也[像中文那樣]有用併合方法來構成的。……英文字雖有其例,但不如中文字之得心應手。」24原因何在呢?正是由於英文不具有漢字這樣的符號的優點。目前,高技術的衝擊力正方興未艾,將來會日益增強。也許,字母文字有承受不住強勁的高技術衝擊力的一天,為擺脫這種困境,印歐人可能要改革他們的文字了。那時,他們可能會求助於漢字,按標識原理來創造適合他們語言特點的標識文字。前述錢偉長先生的講話中有一點特別值得重視,那就是他根據漢字的符號性質大膽預言:「我們漢字這個符號文字,可能是未來世界語的一個基礎。……將來真正的國際文字應該是符號文字。」世界語者在宣傳、推廣紫門霍夫(L.Zamenhof)創始的世界語(Esperanto)時往往以其數字構成的合理性作為例證。而這種合理性則是漢語數字構成所固有的。然而,我發現二者相比,仍以漢語更合理也更簡捷。以10和2兩個數字組成12和20為例,在世界語中,10為dek,2為du,12為dekdu(分寫),20為dudek(連寫),漢語則無需區分連寫、分寫,寫成「十二」,「二十」即可。世界語的22必須寫作dudekdu,若寫成dudekdu,則為「兩打」(24)了,儘管24的正確寫法為dudekkvar。不過,人為的世界語作為國際輔助語,的確為各國人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比自然語言簡單易學的語言平台。探索以漢字為基礎的世界統一標識文字體系,為現存字母文字擬定輔助書寫方案,也不是沒有可能,至少不妨一試。實際上,一語雙文同時並存或因時更迭,皆不乏先例。  六、結語:漢字的前景與用途  最後,想就當前漢字現代化研究方法和任務談一些粗淺的看法。鑒於漢字特質的發現和漢字類屬名稱的確定皆由自然科學家率先提出的歷史經驗,今後對漢字的研究看來應當注意與自然科學相結合,以自然科學的眼光,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從全新的角度探索漢字與漢語,很有可能會獲致更多更有價值的發現。鑒於漢字具有如現代科學相同的邏輯結構,其字形組合對於科技術語的構成和科技思想的表達擁有無限的潛力,特別適用於現代科技,因此對漢字的簡化和繁簡字的整理,應考慮當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做出最適安排。在未有更好的改革方案之前,維持現狀也許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關於簡體字,有人提倡「識繁寫簡」,其實遠在沒有推行簡體之前人們一直是這樣做的。當務之急是規范包括繁體和簡體在內的所有漢字的印刷體和手寫體。這樣,便可以從過去廢繁行簡和堅持正體的分裂狀態通過識印刷體寫手寫體,最終統一漢字,再創全球華人社會「書同文」的新局面。判斷漢字簡化的得失,簡化漢字的初衷應是最好的衡量標準,那就是提高漢語學習和漢子書寫的效率。簡體字較之對應繁體字,蘊含的信息密度降低,可辨識率隨之下降。再者,學習簡體字與學習繁體字的步驟和進程相同,總體效率未見提高。因此,簡化漢字可能並沒有達到原來設想的目標。當然,簡體字較之對應繁體字,筆劃減少了,手書時比較簡便。在電腦進入家庭的今天,鍵入簡體抑或繁體所花時間是一樣多的。理智的做法是正視簡體字的存在的歷史和現實,不可全盤否定,企圖廢止簡體字更不可為。全球華人社會應協同工作,以進一步完善簡體字;其中,古已有之且已廣為流傳的可考慮保留,確實悖於字理的可考慮暫停使用。應該清醒地看到,信息密度是一把雙刃劍,信息密度高意味著信息熵高,因而不利於漢字信息處理。  今後應加強對漢字漢語的潛力的科學研究,並且要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並重。例如,對日本、朝鮮使用漢字和越南據漢字形聲法創造字喃的經驗,應進行專門研究。這些經驗可用來為使用字母文字的語言,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語言如英語,試製以漢字為基礎的輔助性標識文字,並在此基礎上擬定國際共同文字方案及其用作機器翻譯媒介文字的可行性。應當認識到世界上所有語言和文字都有存在的權利和價值,都是世界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我們應當像環境保護論者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那樣,來保護語言和文字多樣性,尤其是那些瀕臨絕滅的語言和文字。每當一種語言或文字滅絕,我們就失去了已延續數千年的語言譜系或文字譜系,也就失去了可供比較研究之用的珍貴資料。如前文所述,無論標識文字還是字母文字都可以作用於視覺直接以形表義,只要能準確記錄事件,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都同樣是先進的文字,與能否忠實記錄語音以及完備程度無關。對於作用於聽覺的語言,現在有比文字更先進的錄音工具,若需形諸文字還可以利用電腦通過語音輸入來實現。關於文字是否先進、成熟,主要看文字的(一)表義功能,(二)構詞能力,(三)適應其對應語言變化的能力及(四)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能力。實踐證明,作為標識文字的現代漢字和作為字母文字的現代英文,均具備以上四個條件,只是構成原理和表義手段各異(參見下表),二者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此意義而論,漢字和英文同屬先進、成熟的文字。漢英文字異同對比表漢文單字英文單詞構成原理|標識原理|字母原理表形單元|筆劃|字母表音單元|筆劃|音素/音節表義單元|形旁/單字|詞素/單詞同音字/詞辨識|異形|異形同形字/詞辨識|異讀(包括聲調改變)|異讀(包括重音位移)外來字/詞引進|借形(自日文等文字的漢字)/譯音|借形/譯音(自非拉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構造新字/詞能力|無限制|無限制聲調/重音|四聲(普通話)|重音最近,筆者在互聯網見到一種名為Yingzi(「英字」)的英文標識文字方案,但更多的是各種為漢語設計的「拼音字」即試圖替代漢字的漢語字母文字。科學崇尚實驗,相反方向的這兩種努力應同樣受到鼓勵,因為這類嘗試有益而無害。假如終有一天人們得以發現更便於人類交流的,適合任何語言的統一的文字體系,乃人類之大幸。在此筆者僅想建議,無論為現正使用標識文字的語言設計字母文字,抑或為現正使用字母文字的語言設計標識文字,都應悉心考察新文字能否滿足前述四個條件,持慎之又慎的態度,否則會徒然浪費時間和精力。筆者認為,繼續爭論漢字優越還是落後已沒有任何意義。面對新世紀科學技術的挑戰,漢字研究應當儘快轉向更深入、更艱苦、更細緻、更切實、也更具體的高水平和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  ——————————————————————————————————————文獻與注釋* 這是一篇舊稿,曾在一次關於漢字的會議上宣讀。鑒於目前在國內和國際上對漢字的優劣的爭論仍未停息,此稿或許可尚有供爭論雙方參考的價值,特重加修訂發表。1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年)頁3。2 唐蘭,「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文字改革基本問題」,《中國語文》1956年第1期。3 齊佩瑢在《中國文字學概要》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極不徹底的「象形和象意文字,也多是直接表意,與語言並未完全密和」的觀點,正是因「主張文字可以先於語言而存在」而遭到批判。4 筆者的老友,物理學家陳鳳至博士在文革期間閱讀過的一本文字學著作邊處寫了一段批註,現抄錄如下:「形而上學的判斷方法,是文字就不是畫,是畫就不是文字。這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文字和畫,當然可作如是的判斷。但對於研究文字的起源,這種判斷方法就見其局限性了。有些原始文字應當這樣判斷:畫也是文字或既不是畫也不是文字,因為它不過是由畫到文字的一種過渡形式。」所言極是。5 本文陳述漢字的優點所用的形容詞皆有所本,在此以這四個形容詞作為示例說明之。漢字以形直接表義,一次到位,不象初期字母文字以形表音,再依音尋義,二傳方能到位,因而比後者簡捷。據統計,漢字的認讀速度為英文的1.6倍,見字即知其義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原因是漢字的視覺解析度遠比字母為高,由於字的個性強,形體示差性直觀,特別是完善的解決了漢語同音詞過多的問題,所以說是合理的。漢字的先進性與漢語的先進性息息相關,一般而言,人類語言的發展趨勢是:孤立型->粘著型->屈折型->分析型,漢語早在春秋時期就已開始擺脫粘著、屈折規律的束縛,向分析型的現代語言發展,這種轉變比西方語言要早兩千年。一種文字是否科學,根本一點是看它能否準確表達思維,其次是能否適應不斷變化的對應語言,在這兩方面,漢字都是舉世無雙的。6 本文稱之為「特質」。數學具有的這種素質或特質普遍存在於各類標識作用的象徵性符號中,故更嚴格的稱之為「標識特質」。參見下面第三節。7 Needham,J.,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4,I.1:33.8 同注7,頁41。9 這是徐朔方的一篇文章的標題,見《中國文化》1990年第3期,頁142-146。10 周有光,<漢字在人類文字中的歷史地位>,《中國文化》1990年第3期,頁141。周先生說的「超時代性和超語言性」即本文說的超時-空性。11 原文為:IfIweretotrytopin-pointthemostessentialfeatureofsuchcomparisons,Iwouldsaythatitwasthecomparativemethod.引自李約瑟為在大陸出版的《李約瑟中?中國科學技術史》漢文全譯本撰寫的序言。參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序」「PrefacefortheIntegralTranslationof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刊於《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頁xiv(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的中譯文錯訛頗多,這裡採用筆者校定的譯文。參見拙文「李約瑟被誤讀與錯譯的語文和非語文原因探討之一——以《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SCC全譯本)第一卷『作者序』錯譯為例兼與此卷第二審定何紹庚先生商榷」。李約瑟關於漢語漢字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的影響及相互關係的的論述頗多,散見於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各卷冊。據李約瑟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至2000年已有七卷中前三卷和後四卷部分共23自然冊刊行。而漢文全譯本,令人遺憾的和不解的是,在1990年出版了SCC全譯本僅此前原有譯稿或曾出版的卷一《導論》,卷二《科學思想史》,以及卷五《化學及相關技術》的第一分冊《紙和印刷》之後,便如石沉大海達十年之久。直至1999年才又出一冊即《機械工程》,2002和2003兩年先後出了兩冊即《軍事技術:拋射武器和攻守城技術》與《物理學》。幸好有潘吉星先生主編的《李約瑟文集》(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收錄了李約瑟論及漢語漢字科技術語的文章可供參考。12 《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文字」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13 同注1,頁59。14 趙元任,《語言問題》(商務印書館,1980年),頁229。15 因有少數例外,所以說「通常表示一個詞素」。少數例外有兩種情形:用兩個漢字代表一個詞素,如「彷彿」,「葡萄」;一個漢字包含兩個詞素,如「甭」中有兩個詞素「不」和「用」,「別」中有兩個詞素「不」和「要」。16 科學分類法要求標準統一。本文首先將所有文字二分為標識文字和字母文字,標準是符號的構成原理。再將標識文字分為表詞素、表詞和表語段,將字母文字分為表音素和表音節,標準是符號所表示的對象——前者是義,後者是音——的尺寸。至於本文給出的漢字類屬名稱中的「單音節」只是為了表明一個漢字在現代漢語中對應於口語的一個音節,純屬描述性,不具有分類意義,與字母文字分為兩個亞類遵循的標準不是一回事。17 錢偉長,「振興中華,漢字大有作為」,《漢字文化》,1989年第4期,頁16。18 同注17。應當指出,錢偉長的觀點得到周有光先生認同:「從符號形式看,現代漢字是『字元文字』。」19 胡雙寶,「從漢語特點看漢字」,《漢字文化》,1989年創刊號(第1/2期),頁21。20 徐德江,「認識漢字的科學性對語文教學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漢字文化》,1989年創刊號(第1/2期),頁6。21 徐朔方,「請不要破壞漢字」,《中國文化》,1990年第3期,頁143。22 王力:《漢語講話》(文化教育出版社,1956年新二版),頁70。23 轉引自程貞一,「漢語同科技的關係」,《大自然探索》,1987年第2期,頁24。24 梁厚甫,「中文的優越性」,《漢字文化》,1990年第1期,頁62。——————————————————————————————————————————夏曆甲申年十月六日修訂於崇德齋作者簡介本文作者[蒙城]張大衛,筆名天工、聞力,1942年生於安徽蒙城,研究員,世界語者,語言文字和科學史學者。E-Mail:dz23@sina.com已刊主要著譯(不包括在萬維網發布的):(1)論著「從『跛』與『瘸』所想起的」(《文字改革》1963年第9期),「The『CalendarCase』intheEarlyQingDynastyRe-examined」,WesternLearningandChristanityinChina.TheContributionandImpactofJohannSchallvonBellS.J.(1592-1666),MonumentaSericaMonographSeriesXXXV,Volume1,p.p.475-495,SanktAugust,1998),「克里斯塔勒與中心地理論」(《人文地理》1989年第4期,後作為代序重刊於《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務印書館,1998),「印度古代地理學思想」(《大自然探索》1987年第11期),《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主編並撰寫部分篇章,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5年第二版,「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圖書」之一),「以油滴實驗聞名於世的物理學家——密立根」(與陶澄合撰,《現代化》1981年第4期),「漫談射電天文學的開創歷史」(《天文愛好者》1982年第七期),「大氣是從來這樣嗎?」(《化石》,1978年第二期),「地球年齡之爭」(與班武奇合撰,《湖北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第二期),「WallStreet似不可譯作『城牆街』——與葛傳椝先生商榷」(與楊健合撰,《翻譯通訊》1985年第7期),「威廉(比爾)?蓋茨——微型計算機發明的帶頭人」等7篇計算機科學家傳記(《微電腦世界》1996年第12期至1997年第12期),「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技術史》」(與文華合撰,《科技日報》1987年9月30日),《美國生活——赴美留學、旅遊、工作指南》(主編,南海出版公司,1996),《如何寫個人簡歷》(主編之一,南海出版公司,1997,2003),「古代印度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洪堡」(擴寫條目,《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等。(2)譯作「稀有元素在草原和荒漠中的蒸發濃縮」(《地理譯叢》1965年第二期)等三篇譯自俄文的文章,「PhenologicalCalendarsandKnowledgeofPhenology」(byCaoWanru,AncientChina』sTechnologyandScience,ForeignLanguagePress,1983),「根室半島海底底正引起的地殼變形與斷層模型」(譯自日文,《國外地震》1976年第11期),《狹義相對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男人、女人和孩子》(灕江出版社,1988),《天文史話》(科學出版社,1988),「一門新科學——力學的誕生」(譯自法文,《科學史譯叢》1985年第三/四期,在《科學史譯叢》發表的其他譯作數十篇從略),「麥卡托投影」(《科技日報》1987年1月20日,另有篇譯作刊於此報,從略),《天體運行論》第六卷(《天文學與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以及《廣義相對論與引力波》(與陳鳳至合譯,科學出版社,1977),《人體與思維》(與阮芳賦等合譯,科學出版社,1979),《太陽系》(與張鈺哲等合譯,全書經本文作者校訂,科學出版社,1981),《物理科學的概念和理論導論》(與戴年祖等合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通俗天文學》(與王鳴陽合譯,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地理學與地理學家》(商務印書館,1999),《古今科技名人辭典》(科學出版社,1988)等書的部分章節。(3)審校「日本湯川介子理論發展中方法論的探討」(劉祖慰譯,《科學史譯叢》1980年第一期),《英語關鍵詞英漢雙解詞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5),及《李約瑟文集》(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再次聆聽大洋兩岸的共鳴——回顧跨越太平洋的文化科學交流》(李約瑟與魯桂珍合著,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1),《阿基米德全集》(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西方名著入門?自然科學》(商務印書館),1995),《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第一分冊《物理學》部分章節等。
推薦閱讀:

生物信息百Jia軟體(五):fastqc
重大調整!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轉向製造「超級細胞」
《Science》:新型光合作用被發現,有望改寫教科書!
天王星雲層與臭雞蛋有什麼共同之處?
布谷鳥比我們想像的更壞!

TAG:自然科學 | 科學 | 自然 | 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