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維偉:俄羅斯:徘徊在歐洲的邊緣與中心之間
2015年2月12日,德國、法國、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領導人就烏克蘭問題政治解決方案以及烏東部停火在明斯克達成協議。此次會議前,包括德國總理、法國總統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領導人呼籲歐洲與俄羅斯進行政治協商,盡全力促使烏克蘭問題得以解決。
從歷史上看,俄歐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消極循環」:俄羅斯封閉落後——俄羅斯向西方學習——俄羅斯實力增長——俄歐關係緊張——俄羅斯封閉落後。隨著烏克蘭局勢的動蕩起伏,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進入了緊張階段。歐盟實施對俄經濟制裁以及石油價格下跌、盧布貶值,俄羅斯呈現經濟下滑態勢,這是否預示著俄羅斯要進入「封閉落後」的循環階段?
歷史上俄羅斯曾主動向歐洲,特別是向西歐的先進國家學習,也有進一步融入歐洲的願望,但同時又對歐洲列強心存戒備,而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恐懼和不信任也從未消失。俄羅斯一直徘徊在歐洲的邊緣與中心之間。
俄歐歷史上的「消極循環」
16~17世紀當西歐的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拓展海外殖民地的時候,俄國還實行著農奴制,領土雖然不斷擴張,但是軍事、經濟、文化水平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彼得一世時期(1682年~1725年在位),俄國在這位強力沙皇的統治下實行了西方化政策,從文化教育、軍事制度、工廠貿易等方面學習西歐。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統治時期,俄國實行開明專制,改革司法和行政,從思想和制度上向西歐學習。隨著實力的日益強大,俄國具備了參與歐洲地區事務和影響歐洲國際關係的實力。
19世紀初與拿破崙帝國的戰爭使得俄國第一次站到了歐洲舞台的中心。俄法戰爭中,俄國的廣闊領土和嚴寒讓拿破崙的60萬大軍慘敗而歸,之後俄國成為反法聯盟的重要力量,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聯盟大軍推翻了拿破崙帝國。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俄國侵佔了芬蘭及波蘭的大部分領土,之後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發起下,建立了所謂的「神聖同盟」,聯合奧地利、普魯士、法國,維護歐洲君主政體,鎮壓革命,俄國也成了「歐洲憲兵」。
此後,日益強大的俄國與歐洲強國之間圍繞歐洲霸權的鬥爭愈演愈烈。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1853年~1856年俄國與英、法、土耳其等國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最後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此次戰爭暴露出沙俄不僅在武器裝備方面落後於英、法,更重要的是英、法等西歐國家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在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可以打敗軍隊人數更多的俄國。戰爭的失敗更是激化了俄國的國內矛盾,1858年~1860年爆發的農民暴動和起義總計約290次。至此俄歐之間完成了第一個歷史的循環。
認識到自身落後的俄國再次向西方學習,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改革,使俄國終於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又一次捲入了歐洲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漩渦中。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俄帝國的軍隊鮮有上佳表現,反而被德國打得失地陷城,在一戰後期引發了國內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後蘇聯不斷強大起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德國法西斯,拯救了歐洲。戰後蘇聯不僅主導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也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意識形態、戰略利益的對立,西歐加入了美國領導下的陣營,與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針鋒相對。在與西方的對峙環境中,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日益僵化,綜合國力逐漸落後於歐美,最終蘇聯解體。
這是一個歷史循環的終結,同時又是另一個歷史循環的開始。冷戰後,俄羅斯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上追求西化。然而,歐美等西方國家並沒有敞開懷抱接納俄羅斯。在拒絕俄羅斯加入的情況下,北約和歐盟東擴的範圍不僅包括了此前被俄羅斯看做是西部緩衝帶的東歐、巴爾幹地區,甚至染指了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新世紀以來俄羅斯度過了困難期,經濟、軍事實力得以逐漸恢復。去年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向西方展現了強硬的態度,這表明,俄羅斯在被排擠在歐洲之外的前提下是不肯向西方低頭的,而俄羅斯的強硬態度卻更加重了歐洲其他國家對它的疑慮,如前文所說,俄歐關係似乎要進入下一個歷史循環階段。
俄羅斯自身特點影響著俄歐關係
俄歐關係這種循環發展的現象與俄羅斯所處的地理環境、民族性格以及發展歷程等方面的特點密切相關,也導致了俄歐關係長期的起伏不定。
俄羅斯地跨歐亞、幅員遼闊,但是東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開發程度較低,其主要經濟中心集中在歐洲部分。俄羅斯的西部邊界是一馬平川的波德平原,無險可守,歷史上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曾在較短的時間內長驅直入威脅到俄羅斯的心臟地帶。因此,俄羅斯歷來重視西部邊界的安全,為此不斷向西擴大邊界或者將西部鄰國變為自己的附屬國,從而形成安全緩衝帶。這種防禦型擴張政策往往被西歐看成是帝國擴張行為,從而引起猜忌和不滿。
俄羅斯民族的優越感使其不甘於投靠西方,而希望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在俄羅斯的思想史上,雖然不斷有人主張向西歐學習,但是「俄羅斯的精神、靈魂、道路」也是歷代俄國知識分子討論的主題。有一批精英認為「俄羅斯是東正教的中心,是上帝的選民,有救世主義的使命,是斯拉夫人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是惟一享有獨立地位的斯拉夫國家」。這種民族優越感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會發展成俄羅斯利益至上的「大國沙文主義」,往往會傷害到其他歐洲國家,這種傷害的長期積累勢必阻礙俄歐關係的發展。
俄羅斯在歷史上為整個歐洲做出過很多貢獻,但卻不被歐洲廣泛認同,另外也遭受過一些歐洲國家的入侵,這使得俄羅斯民族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民族主義的攻擊性因此更加明顯,甚至具有了侵略性。
總之,面對俄羅斯如此龐大的國家和個性如此鮮明的民族,歐洲是否有足夠的胸懷和能力改善同俄羅斯的關係,甚至接納俄羅斯,都存在著很大疑問。
怎樣走出俄歐關係的「死循環」
俄歐關係的這種死循環能否化解或者朝著積極的方面轉化呢?從歷史和現實的宏觀層面來看,俄歐之間關係的改善和發展並不是沒有希望的。
首先,歷史上俄歐關係雖然出現過緊張時期,但是並沒有發生俄羅斯與整個歐洲的激烈戰爭(即使冷戰時期雙方也都基本保持了剋制態度),而且當歐洲出現拿破崙、希特勒這樣極端霸權力量時,俄歐之間可以合作一致對敵,俄歐不會為了某個局部利益而徹底鬧翻,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其次,西歐已經不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多極化格局日漸清晰,歐洲必須聯合起來繼續走一體化的道路,才能在世界上保有一席之地。俄羅斯傳統上是一個歐洲國家,其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均在歐洲,俄羅斯與歐洲的穩定、發展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從現實利益考慮俄歐關係的改善是一種雙贏。
最後,全球一體化、網路化的飛速發展對俄歐之間互相了解、消除隔閡是十分有益的,再加上歐洲歷來善於創造各種政治模式、國際關係理論,相信有識之士會提出將俄羅斯納入歐洲的方法和路徑。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歐盟對俄羅斯採取了多輪經濟制裁,但同時德法兩個歐洲大國的政治精英們,希望歐洲國家正視俄羅斯對歐洲的歷史功績,理解俄羅斯對國家安全的關切,並改善俄歐關係。雖然目前俄歐關係狀況仍不容樂觀,但根據歷史經驗,俄歐關係不可能永久處於對抗狀態,特別是歐洲有關國家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如果能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俄歐之間的緊張關係得以和解並不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揭秘俄羅斯的「天上人間」(組圖)
※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三百年恩仇
※弗羅斯特詩選(來自豆瓣小組)
※組圖:解放軍亮相俄羅斯紅場閱兵式綵排
※【#俄羅斯紅場閱兵#綵排:空軍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