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心經》,過好這一生

寂靜之音 來自清涼地 03:50

《心經》,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者《心經》。

般若,很多剛接觸佛經的朋友讀作 bān ruò,其實也不能怪這些朋友,因為這是正確的普通話的發音。為什麼在這裡讀作 bō rě 呢?因為唐朝的官方語言類似粵語,在粵語里「般若」就基本讀作bō rě。還有「南無阿彌陀佛」,不讀 nán wú,而是讀作 nā mó,也是類似粵語的發音。

般若是什麼意思呢?它是古印度語梵文的音譯,為什麼不直接翻譯呢,這屬於佛經翻譯中的「尊重不翻」,因為在漢語里沒有一個詞可以等同這個般若。如果非要翻譯,可以叫大智慧,無上的圓滿的智慧,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聰明和智慧。

這個般若,是心的妙用,是我們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圓通神妙。不要覺得很玄乎,其實我們身邊有些人的智慧我們也理解不了,比如愛因斯坦的智慧,你能想像嗎?《相對論》世界上有幾人看得懂?《最強大腦》里那些人的智慧我們能理解嗎?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運算能力,超乎想像,周瑋可以口算16位數開14次方!這只是普通人能達到的水平,那麼羅漢、菩薩和佛的智慧,我們當然更無法想像。

我們的心,和佛的心,是同一個心,只不過佛菩薩的心是妙用,正確的用法,顯現了般若,而我們的心是誤用,遮蔽了般若,顯示了普通的智慧和小聰明。因為我們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和佛是平等的,皆有佛性,所以佛在徹悟以後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相」,所以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

那麼我們的心為什麼誤用了呢?因為我們有妄想執著,有貪嗔痴慢疑,等等,是這些東西導致了心的誤用,遮蔽了般若。我們為什麼會有妄想執著呢?是因為累生累劫的習氣堆積,也可以說也業力。有些朋友可能又覺得玄乎了,你看過周星馳的《濟公》嗎?裡面那個九世乞丐還記得嗎?乞討已經成了他的習慣,覺得自己窮、下賤,也成了習慣,這些都是習氣。當濟公給他一大堆金子,帶他去玩樂,他仍然自卑,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明天打個金碗,拿著金碗去要飯看誰還不給!我們細思一下,自己有多少習氣?沒什麼每個人生下來性格都不一樣?即使是雙胞胎性格也不同?就是累生累劫的習氣使然。

我們修行,首先就是要從戒掉「貪嗔痴」開始。

比如我們去競爭一個訂單。

沒有修為的人,看到一個大訂單,貪慾就出來了,想著得了這個大訂單,想著來很多錢,貪慾一來,就遮蔽了智慧和仁愛,有人可能就要不擇手段去競爭,甚至不惜去傷害對手。得了訂單,會得意忘形、慶祝狂歡;沒得訂單,嗔心就起來了,各種羨慕嫉妒恨,一大堆。貪和嗔,會導致一大堆錯誤的認知,就形成了痴。

有修為的人,看到一個大訂單,想到的是責任,小到全公司幾十幾百號人的利益,大到全社會的利益,有了責任心,眼界和格局有出來了,智慧和慈悲就顯現了。得了訂單,想到的是怎麼高質量的如期完成;沒得訂單,會由衷的慶祝對手,希望他能不負眾望。沒有貪和嗔,顯現的是大氣和智慧,會形成健康的、正確的認知。

這兩種人,在氣質、談吐和具體的競標細節上,都會不一樣,如果你是客戶,你願意把訂單給誰?你希望和誰長期合作?

上面的例子中,並沒有真正去掉「貪嗔痴」,只是初步,真的沒有了貪嗔痴,就超凡入聖了。但我們儘可能的做到,也會得人天福,得人間的上等智慧。

盡了人道,才能成佛道,所以我們不要著急,先學好做人,貪嗔痴慢疑一點一點去改掉,心的誤用就會慢慢向妙用上轉,般若也會慢慢的體現出來。

波羅,是一個比喻,「彼岸」的意思。假定有一條生死河,我們現在在苦惱的此岸,要渡到清凈快樂的彼岸。蜜,是「到」的意思,所以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倒裝語句哈。多,是「上面」的意思,就是到了彼岸的上面,光到岸邊還不行,要到岸上去才好,才是究竟的。

我們把渡河分成五步:

第一步:在此岸。就是我們現在的境界,還在有煩惱、有痛苦、生老病死的境界。

第二步:下河上船。就是初果羅漢了,腳已經離開此岸了,已經了生死了。

第三步:到河中間了。就是聲聞緣覺,在不斷提升境界,不斷靠近彼岸。

第四步:到彼岸邊了。就是十地以下的菩薩,馬上登岸了。

第五步:棄船登岸。棄船,就是捨去法見,佛法只是渡河的工具,最後也要舍掉,掃除一切執心,證得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和經,就不再詳細解讀了,相信你的理解也錯不了,以後有機會再說也行。

這就是對《心經》題目的解讀,重點在落實,在改變我們實際的人生和智慧。


推薦閱讀:

一生一瞬
一生中得記住這10個人 - 真光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這種八字特徵的人一生不愁沒錢
用我一生離亂,換你一世偏安【親情美文】
一生必讀的中國帝王史(二十、朱祁鎮)

TAG:心經 | 解讀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