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投行命運多舛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只剩高盛與摩根
目前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只剩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與高盛(Goldman Sachs)以申請轉型商業銀行來熬過衝擊。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現況
公司 |
創立年代 |
變動日期 |
主要變動 |
Bear Stearns |
1923 |
2008.3.16 |
出售予摩根大通銀行 |
Merrill Lynch |
1914 |
2008.9.14 |
出售予美國銀行 |
Lehman Brothers |
1850 |
2008.9.15 |
申請破產重整 |
Goldman Sachs |
1869 |
2008.9.21 |
由投資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 |
Morgan Stanley |
1935 |
2008.9.21 |
由投資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 |
這一場大海嘯讓金融機構的風險控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也讓華爾街與全球的金融菁英們重新評估風險之於利潤孰輕孰重。
筆者即將推出的「現在投資銀行」第三版完整的介紹投資銀行的業務內容與運作模式,書中對於投資銀行實務與時事知識的整理,更是讓讀者能在理論知識外,能對國際金融市場與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現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次的改版除了以金融海嘯後的投資銀行做為重點,介紹金融海嘯的成因 – 資產證券化和金融海嘯,其對於投資銀行業務衝擊如此嚴重的原因,以及風暴過後投資銀行的新發展方向等。
另一個重點則在於國內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的討論,自再版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腳步變化快速,許多投資銀行業務在這幾年中開始成為熱門話題,如台商回台發行TDR之承銷業務、融資收購(Leverage Buyout)案件、專案融資案例-高鐵BOT案件以及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發展等。
雖然全球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比重較高的金融機構),在此次的金融海嘯中受創慘重,紛紛採取保守的策略,並致力於去槓桿化等政策,但仔細檢視金融機構的業務內容後,可以發現投資銀行業務並未因此而消失,各種金融商品的交易與創新、為法人客戶提供的承銷、顧問服務等活動仍持續進行,並未因此停歇;在歷經一段時間的休養與回復後,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各個國家逐漸出現復甦的訊號下,投資銀行相關業務也隨著景氣的腳步再度活躍。
投資銀行的業務運作與一般產業、金融業等法人客戶皆息息相關,只要全球經濟持續發展、個體之間的交易腳步不間斷,投資銀行的業務就會持續不斷的運作下去以滿足客戶之需求並持續創造收益。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只剩高盛與摩根士丹利
全美第四大券商雷曼兄弟周一宣布破產,美林證券也已確定出售給美國銀行,使得美國金融業版圖重畫,五大投資銀行目前只剩下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兩大,同時也使得投資者對美國金融業前景更加擔心。而高盛與摩根士丹利這兩家金融業者本周都將公布業績,雖然分析師預測都將較去年同期遜色許多,不過尚能維持獲利,顯示沒有立即的危險。
《工商時報》報道,雷曼兄弟上一季大虧39億美元,目前陷入紅色警戒的華爾街股市,對於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即將公布的財報莫不繃緊神經。分析師表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預料將分別有10億美元到20億美元的資產減損,即將公布的第三季獲利數字雖然不會太好,但因許多部門的表現都差強人意,因此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第三季仍將維持獲利。高盛將於周二公布業績,摩根士丹利則是在周三。
分析師在最近幾周多次下修這兩家金融巨擘的獲利預估,根據Thomas Reuters上周針對分析師群調查的最新結果預估,高盛可能是兩者之中表現較差的一家,本會計年度第三季的每股獲利將在1.73美元上下,較去年同期大減72%,是該公司自次貸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另外分析師預估,摩根士丹利的每股獲利約為77美分,年減44%。
直到最近,高盛均巧妙躲開許多次貸地雷,不但先前看出次級房貸可能陷入泥淖,並避掉其它災難,但由於該公司在同業中涉入股市最深,今年以來跌跌不休的股市,侵蝕相關業務的獲利。
僅半年,美國前五大投行垮掉三家
救市背景是華爾街的震蕩。曾為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美國銀行則宣布收購同樣陷入困境的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加上半年前賣給摩根大通的貝爾斯登公司,曾經的華爾街5大投行僅剩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公司。
3月16日
第五大投行被收購
貝爾斯登公司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急先鋒。隨著次貸風暴席捲全球,貝爾斯登公司成為第一家葬送於次貸市場的著名投行。
摩根大通公司和貝爾斯登公司3月16日發表聲明說,摩根大通公司同意出價2.36億美元收購貝爾斯登公司,價格不及貝爾斯登公司上周市值的十分之一。貝爾斯登公司的股票3月14日報收於每股30.85美元,公司市值35億美元,賬麵價值每股80多美分。
走過85年風雨歷程,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於6月關門停業。
9月15日
第三大投行美林證券被收購
美國銀行15日發表聲明,宣布以接近500億美元總價、約合每股29美元收購美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這是美國銀行今年二度出手收購在信貸危機中處於困境的對手,此番收購有望造就一家全球銀行業巨無霸。美林被認為是美第三大投資銀行和世界最大證券經紀商,美國銀行被看作是美最大個人銀行和最大吸儲機構。美聯銀行退休首席執行官小約翰·梅德林說:「在個人業務上最大的銀行收購最大券商當然具有歷史性。」
收購使美林免於成為全球信貸危機下一破產者。美林擁有94年歷史,卻未能躲過信貸風暴襲擊。其股價從去年1月的每股97.53美元最高點至今已暴跌80%,與抵押貸款相關業務凈損失大約190億美元。過去一星期里,美林的股票貶值36%。
9月15日
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產
擁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由於涉及次貸虧損嚴重,公司股價一年內已下跌了近95%。由於同韓國開發銀行的收購談判無果而終以及公司第三季度財報將出現56億美元的資產減記,上周雷曼兄弟股價暴跌近77%。曾在美國抵押貸款債券業務上連續40年獨佔鰲頭的雷曼兄弟被迫尋找買家。由於美國政府拒絕為這次收購提供保證,包括美國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等潛在收購者14日相繼退出談判。雷曼兄弟公司15日凌晨發表聲明說,公司將於當日遞交破產保護申請。
根據聲明,遞交破產保護申請的將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而不包括旗下金融企業。一旦申請得到批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將在破產法庭監督下走上重組之路。這也將是垃圾債券專門公司德崇證券商品公司1990年破產之後美國金融界最大的一宗破產案。
大摩與高盛:
華爾街下一步:大摩或與高盛合併
48小時之內,美國銀行的移情別戀改變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下稱雷曼兄弟)和美林集團的命運。在保爾森拯救雷曼的緊急會議結束之際,美國銀行和媒體集團達成協議,宣布斥資500億美元收購美林集團。
因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金融風暴尚未就此結束。加上雷曼兄弟和美林證券,美國五大投行已經有3家在次貸風暴中陷入嚴重危機。導致各方對美國金融業的擔憂。如今,華爾街的目光將轉向剩下的兩家大型證券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MS)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或許不久之後,華爾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資銀行了。
事實上,有可能收購摩根士丹利的美國公司只有高盛一家。
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已先後牽頭對陷入困境的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房地美和房利美進行了援助。但在「拯救雷曼」行動中,美聯儲和財政部表示不會動用聯邦基金救助雷曼兄弟,而將依靠私人部門。
《華爾街日報》周日晚間報導稱,美國銀行與美林公司達成了一項協議,美國銀行同意通過一項規模為500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美林公司。
美國銀行收購美林公司所需跨越的障礙似乎是可以應付的。NAB Research的銀行業分析師南希·布希(Nancy Bush)表示,美國銀行可能需要獲得監管部門的特許,從而可以不用滿足一定的資本要求以及10%的全美存款要求。
事實上,今年3月份,監管機構在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o. Incorporated)救助陷入困境的貝爾斯登公司時給其提供了類似的資本方面的寬限。為了促成美林與一家更為強大的公司合併,監管機構自然樂於批准類似的條件。
大型證券公司接二連三地倒下。貝爾斯登於3月份被收購,得以避免破產的命運。而由於周末沒有買家願意收購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該公司已於15日宣布破產。現在美林也被逼進行合併。所有這些公司都因抵押貸款引發的危機而身陷困境。
目前,投資者或許會猜測摩根士丹利是否也將被迫與其他公司合併。但在美國銀行收購美林之後,很多觀察人士認為,目前美國已經沒有哪家大型銀行有能力收購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 WFC)和金融服務公司U.S. Bancorp (USB)或許有能力收購一家投資銀行,但兩者似乎都沒有意願去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交易。
曾參與收購併最終放棄雷曼兄弟交易的巴克萊集團或許是諸多有意收購摩根士丹利的外國公司之一。
南希·布希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可能會與高盛合併,這樣華爾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資銀行了。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備受市場關注
繼美林被出售之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備受市場關注。分析師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被收購的可能,而高盛可能是唯一的一家美國公司。
綜合外電9月15日報道,由於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已在收購美林公司(MerrillLynch& Co.),市場目光將轉向剩下的兩家大型證券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和高盛集團(GoldmanSachs Group Inc.)。
分析師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被收購的可能,但收購方很有可能是巴克萊集團(BarclaysPLC)等大型外國銀行,而不是美國商業銀行。事實上,有可能收購摩根士丹利的美國公司只有高盛一家。
《華爾街日報》(The WallStreetJournal)14日晚間報導稱,美國銀行與美林公司迅速達成了一項協議,美國銀行同意通過一項規模為500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美林公司。
NABResearch的銀行業分析師NancyBush表示,美國銀行可能需要獲得監管部門的特許,從而可以不用滿足一定的資本要求以及10%的全美存款要求。
由於周末沒有買家願意收購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HoldingsInc.),該公司也在14日晚間面臨被清算的可能性。而現在美林也被逼進行合併。所有這些公司都因抵押貸款引發的危機而身陷困境。
目前投資者或許會猜測摩根士丹利是否也將被迫與其他公司合併。但在美國銀行收購美林之後,很多觀察人士認為,目前美國已經沒有哪家大型銀行有能力收購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WellsFargo& Co.)和U.S.Bancorp(USB)或許有能力收購一家投資銀行,但兩者似乎都沒有意願去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交易。
巴克萊集團或許是諸多有意收購摩根士丹利的外國公司之一。Bush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可能會與高盛合併,這樣華爾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資銀行了。
高盛集團:三季度多數業務深陷困境
在華爾街各大投行為擺脫次貸危機絞盡腦汁之際,媒體一直盛讚另一家投行是金剛不壞之身,它就是高盛。然而,各項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高盛集團可能既沒那麼「高」也沒那麼「盛」。不過與雷曼兄弟控股和美林相比,高盛讓這一切看起來還算輕鬆。
高盛9月16日將公布收益報告,分析師認為,到時候可不會那麼好看。
雖然沒有明顯的跡象顯示高盛出現了巨大的交易損失,但是隨著交易活動和投行業務的低迷,第三季度高盛的很多業務都處境艱難。
據湯森路透的數據,近幾周分析師已經將該公司的每股收益預期從8月15日的3.29美元下調至2.13美元,總收益也縮水至9.53億美元。即使降到這個水平,期望仍可能還是過高。少數預期每股收益為1.50美元的分析師或許才是最明智的。高盛去年同期的每股收益為6.13美元,總收益為28.5億美元。
罪魁禍首是:某些產品的交易量8月份出現大幅下滑。舉例來講,據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的數據,月度美國股票交易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0%。這會進而波及高盛的其他一系列業務。客戶交易量減少會損害機構經紀等盈利能力強的業務。這些都很可能對高盛的主要業務和交易業務帶來衝擊,此類業務二季度佔了高盛總收入的59%。
高盛的另一個盈利業務——投行也很疲弱。舉例來講,據湯森路透的數據,8月份,高盛完成的全球併購交易量較2007年幾乎下滑了60%。
除此之外,該公司170億美元的商業房地產投資組合很可能會發生沖減。
貝爾斯登:次貸最慘烈犧牲品 貝爾斯登哀歌
擁有85年歷史的「華爾街孤狼」,如何一步步成為自己所引發的次債危機的最慘烈犧牲品。
艾倫?施瓦茨,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首席執行官,對外界宣稱他的公司運轉良好,尤其是在最近信貸市場波動的不利情況下依然如此。
貝爾斯登在施瓦茨的前任詹姆斯?凱恩的帶領下,成為了華爾街主要的次級債打包者和交易者。由於參與次級抵押市場業務,貝爾斯登成為了第一個感覺到危機震動的公司。該公司旗下兩隻對沖基金在最初顯示出強勁的勢頭之後終於難逃倒閉的命運。像凱恩一樣,今年一月接過帥印的施瓦茨同樣是貝爾斯登的老兵。兩人同在貝爾斯登工作超過30年,在外界看來對該公司的運作可謂了如指掌。因此,該公司被美聯儲和摩根大通聯合拯救的消息震驚了華爾街。
這種震驚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在過去數月中,無論是凱恩還是施瓦茨發表的關於該公司金融健康程度的聲明都是那麼令人寬慰。當次級債危機拉開序幕的時候,凱恩不見蹤影。他正花時間在高爾夫球場上,而非在麥迪遜大街的辦公室里。正在逐漸暴露的問題在他看來似乎並不足以引起他過分的擔心。而施瓦茨彷彿很享受這場危機,因為他曾說過這種市場狀況正是貝爾斯登擅長處理的。該公司以擅於在各種市場環境下進行交易而聞名。信貸市場的問題儘管充滿挑戰,但並非不可為。
然而就在美聯儲宣布其拯救計劃的那一刻,所有的市場信心都被粉碎了。美聯儲誕生近一個世紀以來,主要關注對象一直都是商業銀行。事實上,它的直接權威只適用於那些曾經是美聯儲成員的銀行。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律,賦予美聯儲為所有接納存款的機構設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權力。即便如此,投資銀行仍然不在其列。在美聯儲諸多職權中,確有一項權力比較模糊地允許美聯儲資助非銀行金融機構,但這項權力除了1960年代一個小小的例外,從未被啟動過。然而隨著市場問題在三月中旬進一步惡化,美聯儲突然宣布將對那些經美聯儲承認,並與之在公開市場中進行交易的一級市場交易商啟動回購協議。這立即被解讀成一項美聯儲對貨幣市場的讓步。今年伊始貨幣市場信貸的糟糕局面明顯加劇。於是美聯儲準備接受更多質量較差的債券,以此為券商注入更多流動性。
但是最終的震驚是在美聯儲宣布回購協議的兩天之後,美聯儲宣布對貝爾斯登實施全面拯救。很明顯,僅僅回購的舉措恐怕不能幫助貝爾斯登,它需要美聯儲的插手,只有這樣它才能對抗流動性問題和破產危機。美聯儲選擇了摩根大通作為它的中間方,通過向摩根大通貸款,最終為貝爾斯登注資。在交易中扮演白衣騎士對於摩根大通來說可謂有利可圖。該行欲以每股2美元的超低價格收購貝爾斯登。要知道一年半以前,貝爾斯登每股價格還高達170美元。最終美聯儲同意摩根大通以大約2.4億美元收購貝爾斯登。這是一個令華爾街以及所有貝爾斯登股東震驚的消息。就在一個星期以前,該公司股價還是65美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媒體都不會放過這樣一個細節:就在危機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的時候,很多貝爾斯登的高管還在橋牌錦標賽上拼殺。
儘管華爾街驚訝於美聯儲介入的方式和速度,但出手拯救貝爾斯登並非沒有先例。在歷史上,摩根大通曾經多次參與各種救市方案,扮演聽命於美聯儲的拯救者角色。甚至在美聯儲1913年成立之前,摩根大通就已經因歷次拯救行為而聞名於華爾街了。
兩個最著名的例子分別發生在1894 年和1907年。1894年,摩根大通通過提供黃金供應而幫助美國財政部免於危難。14年後的1907年,美國遭遇了20世紀第一次嚴重的股市危機,摩根大通通過向貨幣市場不斷注入流動性進行救市。這兩個成功的故事為1913年逝世的老摩根(J.P. Morgan)贏得了「國家拯救者」的別號。當然,摩根大通也有拯救失手的時候。1929年,摩根大通在大蕭條開始時便試圖用各種方式穩定市場,但仍舊沒有這場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的爆發。
多年以後,摩根大通再次協助美聯儲,在三個著名的個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4年,它幫助組織了一個財團,為當時陷入流動性危機的伊力諾依大陸銀行注資。1987年它幫助拯救了陷入第三世界債務危機的墨西哥。最近的一次是1998年,它在為拯救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而成立的財團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實,拯救貝爾斯登幾乎花不了摩根大通什麼錢。美聯儲同意提供300億美元用於購買貝爾斯登庫存的債券,因此摩根大通的資產負債表不會面臨任何風險。2美元一股的價格在很多人看來只是名義上的,因為2.4億美元的總收購價只是價值12億美元的貝爾斯登麥迪遜大街總部大樓的20%,這樣看來似乎摩根大通為扮演拯救的角色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回報。
美聯儲之所以如此迅速,摩根大通之所以加入,這些都與籠罩在貨幣市場的擔憂有關。近幾個月以來,無論是潛在的房屋所有者,還是已經購置了房屋,抑或是大公司,銀行都不願意發放貸款。銀行和投資銀行每周舉辦的與市政府有關的機構借款者拍賣會也日漸冷清,致使許多有價值的借款人都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像貝爾斯登這樣一個一級市場交易商的失敗只會讓這種慘淡的情況加劇,讓籠罩在金融市場上的陰雲更難驅散。評論家們堅稱,美聯儲不應該動用自己特殊的權力去拯救貝爾斯登。一些華爾街的工作人員認為,如此大規模的失敗會意味著市場已經見底,那麼接下來信貸市場將迎來恢復期。每一次大危機都會有至少一個機構犧牲,而這一次,輪到了貝爾斯登。
然而這種解讀與事實並非完全吻合。沒錯,1990年德崇證券在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在垃圾債券危機中數項違規操作以及1980年代內幕交易醜聞起訴後,該公司獲准宣布破產。但是該項懲罰是基於刑事違法指控,與此次身陷危機的貝爾斯登不同。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由於在國內和國際債券市場中擴張過度,內部問題隨之暴露。但是在這次危機中,問題的本身是一級交易商的管理失當。貝爾斯登破產的潛在影響很嚴重,將為美聯儲對其他公司破產的放任不管提供先例。這個市場現在需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交易商,而非越來越少的參與者。還有一部分觀點認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應該允許直接干預,失敗的公司理應從市場中消失。與這個做法相違背即是與嚴格的資本主義信條「游泳或下沉」背道而馳。但是這種殘酷的詮釋既違背了美國歷史,又違背了政府應扮演的對市場行為進行普遍干預的角色。1929年以後的狀況就是最好的例子:政府需要糾正不規範的市場所引發的災難。
金融市場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市場中不規範的領域引發的,比如最近的抵押問題。1920年代,美國市場完全沒有規範可言,這種管制真空引發了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市場缺乏透明度以及短線炒作和保證金交易的濫用引發了絕大多數問題。這些問題在若干年後才被意識到,美國也緊接著相繼通過了《1933年證券法》,《1933年銀行法》」(格拉斯-斯蒂高爾法案)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其中後者以法律形式締造了證券交易委員會,賦予該組織監管有組織的股票交易的行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美國監管體系是一個以具體法規為基礎的系統,而非一個以某種原則為基礎的系統。這意味著,在某一項具體法條遭到破壞之前,監管者無權對某個問題做出反應。在一個以原則性規定為基礎的系統中,監管者可以隨時就券商遠離約定俗成或不謹慎的職業行為提出批評,而不需要等到一場災難或者經濟危機爆發了,才有權進行調查。1933 年和1934年通過的法律雖然都是以具體法條為基礎的,在執行方面可能會有滯後性,但是在接下來的60年里,它們著實發揮了良好的監管作用。然而一旦既定法律體系發生鬆動,外部環境便為現在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美國1999年通過的法律名為《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這項法律賦予了很多1990年代新晉誕生的市場行為以合法地位。商業銀行由此可以重新涉足投資銀行業務,以及曾被《1933年銀行法》禁止的其他金融服務。此外,銀行的資本要求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各家銀行對自己風險情況的計算。這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成為了摧毀舊模式的重要力量。但是此時的美國監管系統仍然是以法律法規為基礎的。這就造成了最近的次級債危機、大規模的信貸市場危機以及尚未完全暴露的金融衍生品問題。
不幸的是,美國金融危機在英國金融市場的問題中也有所反映。在英國,證券化同樣引發了對消費者以及購房者鬆散的借貸。英國消費者人均的債務實際上高於美國,這成了擺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英國銀行業已經感覺到了英格蘭銀行拯救北岩銀行的效果,房地產價格開始走低。這兩個聯繫緊密的金融市場在同一時間感受到了同樣的束縛。英國市場的監管法律雖不像美國一樣嚴格,但是仍舊難逃證券化猖獗的命運。不論法律系統的本質如何,證券化是逃脫了監管者掌控的金融創新中的一種。數年來,多虧了證券化,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聯邦全國房貸協會( Fannie Mae)和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Freddie Mac)等超大型借款者才得以在抵押市場中為眾多購房者提供服務。不幸的是,黑暗中的薄弱環節已經被放置在了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顯微鏡下。目前的市場危機表明,市場太大了,以至於無法放鬆監管。市場與市場之間的交叉影響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在後一種情況下,正是這種模糊使得市場最終走向了危機和金融崩潰。對市場的監管顯然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付諸行動的問題。
美林集團:美國銀行500億美元收購美林集團
9月15日凌晨,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在宣布退出競購雷曼兄弟的談判後,隨即宣布了收購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的消息。
彭博社報道說,兩家公司董事會在14日晚間批准了合併協議。根據協議,美國銀行將以每股29美元的價格,以換股方式收購美林證券,總價約500億美元。這個價格雖然比美林集團上周五的收盤價溢價70%,但僅有美林股價峰值的三成。
美林集團被迫出售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林集團是在美聯儲的壓力下被迫出售的,因為他們擔心美林證券會步雷曼兄弟的後塵。
在過去的15個月中,美林集團的資產負債表上擁有數百億美元的高風險、流動性不良的資產,負債權益比率超過了20倍。
2007年年中信貸危機襲來之時,這些資產價值一路下滑,難以輕易售出,嚴重影響其緩衝資本。
美林集團現首席執行長約翰·賽恩上任之後,採取了比其他很多美國金融巨頭更多的措施,試圖使美林集團能夠在去年開始的這場金融危機中保全自己。
美林集團曾籌集了巨額資本,清除了問題資產,出售了所持的大筆股權資產。但這一切都未能使美林集團擺脫困局。
由於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可能破產引發的恐慌情緒蔓延的影響,美林集團的股價在上星期出現暴跌。截至9月12日,美林集團當周的股價跌幅高達36%,市值縮水150億美元。
受次貸危機重創,美林集團財務一度極為糟糕,2007年四季度業績更創下十餘年的最差記錄,準備金減計160億美元。其中,CDO(債務抵押憑證)減計達125億美元。當時,美林集團尚有218億美元的CDO相關資產以及840億美元與房地產相關的資產。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奧尼爾在困境中黯然引咎辭職。上周五,美林證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收盤價僅為每股17.05美元,公司市值為260億美元。
在美國銀行之前,美林集團曾與摩根斯坦利有過接觸,但因為摩根斯坦利需要對美林集團進行評估,而美林集團已經不能繼續等待,雙方的談判由此作罷。
美國銀行或成金融霸主
此前,美國銀行也曾考慮收購雷曼兄弟,但因美國政府拒絕為此提供資金幫助,隨後美國銀行就將注意力轉向了美林集團。
在美國銀行首席執行長肯尼思·劉易斯的推動下,該行已經進行了規模不等的數十樁併購交易。
在收購了美林後,將造就一家業務範圍廣泛的銀行巨頭,觸角幾乎涉及了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遍布信用卡、汽車貸款、債券和股票承銷、併購諮詢和資產管理各個方面。
收購美林集團有助於美國銀行增強全球實力,包括在印度等新興市場。除此之外,美林集團在承銷業務上也有很強的實力,美國銀行上周在投資者大會上表示,希望在這個領域大舉推進。
如果此項收購達成,美國銀行將成為全美最大的金融集團,業務涵蓋商業銀行、信用卡、經紀業務、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各個類型。
華爾街的分析師Nancy Bush認為,美國銀行此番出手並非意外,「劉易斯喜歡做最大的一筆買賣。」華爾街認為,此番併購將是劉易斯職業生涯的重大考驗。
推薦閱讀:
※?盤點勁爆、刺激的美國動作大片,都是高分佳作!
※美國籌建40國反恐聯盟有名無實
※美國猶太幫
※跳舞馬拉松,風靡美國近百年
※朴槿惠不再孤單,因為此事美國開始卸磨殺驢?文在寅在劫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