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與歐洲火器對比,差距顯而易見

明朝初年的時候中國的火器仍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明朝中期以後中國的火器就慢慢的落後於西方,十八十九世紀後,中國的火器完全無法與歐洲抗衡。

如果我們放下民族偏見,以嚴謹客觀的態度審視歷史,那麼得出的結論將截然不同:在明末,中國的軍事科技同歐洲之間就已經有了非常大的代差,這種落後絕不是滿清統治中國之後才開始的。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原因造成這麼大的差距。

下面我們簡單的比較一下明軍和同時期的三十年戰爭中的歐洲軍隊在單兵輕火器裝備上的兩大差距。

第一、十七世紀的大明朝依然在大量使用落後的火門槍

眾所周知,各式各樣的火門槍,或稱「手銃」(handgun),是世界火器發展史中最初級的一個階段。這種粗糙簡單的火器大多是一根簡單的金屬短管,後面連接著一根木棍作為握柄。後世槍械的扳機、準星等部件,火門槍都不具備,只能簡單的把明火插入火門(引火孔)來燃放,從這種蹩腳的姿勢就可以看出,火門槍的射擊難以精確瞄準,精度很差。同時,大多數火門槍短粗的槍管也不能賦予彈丸太多的做功距離,使火門槍的殺傷力與射程都很難令人滿意。

使用火門槍的中世紀歐洲士兵與明朝三眼銃手

歐洲火器發明家們在十五世紀開始對火門槍進行改進,發明了早期的火繩槍。在十六世紀後期,歐洲火繩槍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狀態。和火門槍相比,火繩槍的優勢非常明顯,它通過槍機上的拉杆來將緩燃火繩插入火門發射,射手在一隻手按下扳機的同時可以專心用火繩槍上的準星來「三點一線」的瞄準目標,再加上火繩槍的槍管長度比早期的手銃要長的多,火藥燃氣推動彈丸的距離更長,使得火繩槍的射擊精度、威力與射程都有了里程碑式的進步。在十六世紀晚期,歐洲火門槍就已經基本完全退出歷史舞台;而到了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中,假如有哪個歐洲步兵團長給自己手下的士兵裝備火門槍,那他的手下非嘩變不可:「你丫讓我們拿這種過時的燒火棍去和敵人戰鬥,是想讓我們去送死嗎?」

可是此時在地球另一邊的大明朝,從朝廷那裡分到三眼銃、快槍等火門槍的明軍士兵就沒這樣的脾氣可發了,明末軍隊裝備火門槍實在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明朝晚期最常見的幾種單兵火器

快槍、三眼銃、夾靶銃、神槍、鳥嘴銃

明朝人並非不知道火繩槍的優勢,早在十六世紀的戚繼光抗倭戰爭時期,明軍就已經從倭寇手裡見識到了葡萄牙人引入東亞的火繩槍,這種新式武器很快就被明軍使用,並得到了明朝軍人的好評。戚繼光在他的《練兵實紀》中把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意思是連飛鳥都可以擊落的火器,他認為鳥銃的命中率是火門槍的十倍、弓箭的

五倍,並且威力強勁,「利能洞甲」。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在其著作《神器譜》中,也聲稱「自鳥銃流傳中國,則諸器又失其為利矣」,意思是火繩槍的強大把所有的明朝國產火門槍都比下去了。

然而,由於財政問題和守舊心理的雙重作用,直到1644年明朝滅亡,明朝士兵也沒有完全普及火繩槍,除了少數建軍思想先進的精銳部隊如戚家軍外,各種原始的火門槍依然佔了總火器數量的大部分。

「工部將發過援遼軍需,自萬曆四十六年起至天啟元年止,總數開具以聞:天威大將軍十位、神武二將軍、十位轟雷三將軍三百三十位、飛電四將軍三百八十四位、捷勝五將軍四百位、滅虜炮一千五百三十位、虎蹲炮六百位、旋風炮五百位、神炮二百位、神槍一萬四千四十桿、威遠炮十九位、涌珠炮三千二百八位、連珠炮三千

七百九十三位、翼虎炮一百一十位、鐵銃五百四十位、鳥銃六千四百二十五門、五龍槍七百五十二桿、夾靶槍七千二百桿、雙頭槍三百桿、鐵鞭槍六千桿、鉤槍六千五百桿、快槍五百一十桿、長槍五千桿、三四眼槍六千七百九十桿」

這是一份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起至天啟元年(1621年)這三年里明朝從各地發往遼東地區的軍械數目表。可見其中的單兵火器是各種火門槍佔了大頭,6425支火繩槍和14040桿神槍、7200支夾靶槍、6790支三四眼銃相比,還不到總數的五分之一。

又如明末東林黨大臣孫承宗計劃組建的車營,裝備的輕型單兵火器包括1728把三眼銃,卻只有256支鳥銃,才佔十分之一。

第二、明朝裝備的火繩槍水平要大大低於同時代的歐洲步兵火繩槍。

前文已經說過,明末軍隊的單兵火器中落後的火門槍佔了非常大的比例。那麼對於那些有幸得到鳥銃的明朝士兵而言,他們是否一定就有了和歐洲同行平起平坐的資本呢?

事實是非常殘酷的:否。

因為,即使同為火繩槍,也分三六九等。明朝的鳥銃與同時代歐洲軍隊的火繩槍相比,往往性能也差了一大截。

這裡需要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三十年戰爭時期歐洲軍隊的火繩槍。在三十年戰爭前期,一個滿編的3000人步兵團,其火器配置如下:

包括1500支Musket火繩槍、300支caliver火繩槍。

下圖為重型火繩槍Musket與輕型火繩槍caliver

其中,重型支架火繩槍Musket是絕對主力。Musket最早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被發明出來,這個詞原意是「老鷹」,後來成為較長較重的單兵火槍的代稱。Musket的裝藥量、彈重、槍管長度都大大超過了十六世紀早期的輕型火繩槍,非常適合對付穿戴著板甲的目標,因此很快從發明地西班牙擴散到全歐洲,成了所有歐洲軍隊的主力單兵火器。

大明朝是個混用火門槍和火繩槍的國家,而且火門槍比火繩槍還多,而且明朝火繩槍不如歐洲火繩槍;

歐洲軍隊處於混用火繩槍和簧輪槍的時代,而且簧輪槍的數量一點也不少,而且歐洲火繩槍比大明朝的火繩槍更厲害。

可見,早在十七世紀,在「萬惡之源」滿清朝廷統治中國之前,中國和西方的軍事科技水平就已經有了巨大而難以彌補的差距。

同樣都是一個時代的騎兵,大明朝的騎兵手裡拿的東西和洋人比起來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推薦閱讀:

公元1643年,推演崇禎皇帝如何平李闖、滅滿清,救大明
明朝藩王列表14福王、桂王
明朝國師留題的公侯大地
中國文化之文人畫的演進(三)
你如何看待明朝初年洪洞移民?你的祖先是他們中的人嗎?

TAG:歐洲 | 明朝 | 差距 | 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