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地緣政治聯盟興衰

作者:偉座zwjzwj11   lz,請教一個問題。  印尼與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都位於赤道附近,而且都是熱帶雨林氣候。為什麼印尼可以有2億左右的人口,而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卻是人跡罕至的地區?  可否解釋一下?  ==============================================================  其實象中國這樣,中緯度地區的農業經驗,放在赤道附近這種低緯度地區,是不適用的。在中緯度地區,往往平原越大,農業潛力越好(也是需要人類改造的)。但低緯度由於只分雨、旱兩季。地勢越低,越平坦,就意味著土壤的肥力越難保存。每年雨季一來,之前積累的那點礦物質、有機物,基本都被沖刷走了。與赤道地區相比,東亞四季分明的氣候,就不會對土壤保存肥力,有那麼大的影響了。當然,也不是每個地區的土壤天生都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比如江南的很多紅土就有些過酸。但經過數千年來,千百萬農民的的精耕細作,農田表面的土壤,已經改造很適合農作物生長了。而南美亞馬遜平原那樣年復一年,被水泡著的土壤,就太過貧瘠了,在經過千萬年的沖刷之後,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又超高(重金屬不容易沖走)。即使真把雨林砍光了,在有現代技術輔助的情況下,想在在地表培育出適合農作物生產的土壤層,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南美的古典文明——印加文明,是根植於西部狹長的「安第斯山脈」中。而不是能夠象華夏文明這樣,走出高地後,能開拓更為廣闊的華北平原。並由此而積累出更為豐富的農業經驗。印尼也是一樣,文明的基礎在於高地,當然,他們也沒有什麼平原發揮想像空間。如果爪哇島這些大島,是一馬平川的話,是絕無可能支撐這麼多人口的。而在火熱的赤道地區,高地所賦予的相對涼爽的氣候,也更適合提高工作效率、生存質量(這點在印加文明的生存環境中,尤為明顯)。  另外象爪哇島這些印尼大島,之所以能夠支撐超量的人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密布的火山所帶來的火山灰,給土壤天然補充了肥力(使之在農業技術非常低下的情況下,也能有不錯的收成)。象日本農業,也從火山灰中受益不少。中國的農民就沒那麼「幸運」了,年復一年的焚燒麥桿農業副產品,以維持土壤肥力,也算是在踐行一種「人定勝天」的理念吧。所以以後大家再見到農民焚燒秸桿,千萬不要再覺得這是對環境的一種破壞。須知正是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做法,一點點把土地,改造成我們的生存之本。可以說,阿拉伯人放棄約旦河上游的截流工程,以色列的空中打擊是直接的戰術原因,但這項計劃最終沒有實施,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戰略上。因為阿拉伯人始終無法在軍事上,特別是空中打擊力量上,對以色列形成優勢。前面也有朋友問了,為什麼阿拉伯國家不去打擊以色列的水利設施,以消弱以色列的戰爭能力,這就是直接原因。  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對抗當中,軍事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政治才是決定雙方力量對比的關鍵。這裡說的政治因素,即包括外部勢力的干涉,也包括雙方內部,是否能力形成合力。從內部結構的角度來看,猶太人的凝聚力無疑是強過阿拉伯人的。這並不僅僅是因為,猶太人只有一個國家,沒有合作中產生的摩擦。更在於,基於擁有「祖國」的渴望,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能夠從外部補給以色列。而阿拉伯方面的情況就要複雜多了。  說起來,國際政治發展到今天,一大特點就是以「國家」為政治體的主要表現形式,並且這種「國家」,有著明確的技術標準。比如,你必須在聯合國擁有一個席位,並以此為法律基礎,遵守或利用現有的國際規則。而在古典時期,所謂「國家」的概念,就不那麼重要了。宗教、文化、人種、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緊密政治體形成基礎。就阿拉伯人的歷史來說,宗教和民族之間的認同感,是要強過「國家」概念的。而在20世紀中葉,邊界、主權分明的現代意義國家,開始分割整個地球時,那些之前國家觀念不強的地區,在觀念上也就存在一個轉變過程了。  對於阿拉伯人來說,宗教和民族認同感,向來都是最重要的地緣因素。當他們內部諸板塊,不得不依照西方人的標準,包裹上現代意義的國家標籤之時,並不能很快習慣這種分割。也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無論是政治家,還是普通民眾的心目中,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利益,應該是置於所謂「國家利益」之上的。這也是為什麼阿拉伯國家(甚至非阿拉伯系的穆斯林國家),會願意聯合起來對付以色列的根本原因,即使這個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沒有任何的利益衝突。不過既然「國家」這種政治板塊劃分方式,已經成為了國際標準,那麼阿拉伯的政治家們,也必須開始面對這個現實,即你的國家利益,是否應該高過阿拉伯的整體利益。  當大家都開始過渡到以國家為基礎考慮問題時,合作之間的消耗也就開始變大了。當然,通過國家同盟的方式,解決權力集中使用的問題,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不過比如各項資源,在一個國家內進行調配,同盟的力量始終是無法達到1+1=2的理想狀態的。對於這一點,想必當年誓奪武林至尊的左冷禪心裡是十分清楚的(也可以說金庸心裡清楚)。否則他也不會在穩做五嶽劍派盟主之位時,還是冒險將聯盟升級為「五嶽派」。若不如此,他如何有機會斗得過,令出一門,結構嚴密的「日月神教」。(相信力保歐洲政治一體化的政治家,也十分清楚這點)。  單從爭奪阿拉伯國家「盟主」的角度來看,我們之前也分析過了,無論是沙特家族,掌控聖地的優勢,還是哈希姆家族的神聖血統,都無法支撐他們窺伺盟主之位。整體的地緣實力,才是亘古不變的後盾。就這點來看,坐擁尼羅河三角洲、蘇伊運河,集生存環境、區位兩大優勢於一身的埃及,無疑是盟主之位最有利的競爭者。而通過第二次中東戰爭,「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掌控權,更加使得埃及,真正坐實了阿拉伯盟主之位。  雖然從政治角度來看,埃及應該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之中的贏家,但埃及人心裡很清楚,在軍事上他們其實是失敗的。如果埃及人想坐穩盟主之位,並在今後的日子裡,帶領阿拉伯兄弟們消滅以色列,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強自身實力。當一個聯盟中的帶頭大哥,能夠和對方的實力對等時,那些小弟們的實力即使再不濟,也可以在平衡的天平上,起到決定勝負的作用。當然,這種計算的前提是,小弟們不能跑到對方陣營中去。好在雖然從個體的角度看,的確有阿拉伯人為了利益,在為猶太人工作(比如內蓋夫沙漠中的貝都因人),但在這種大是大非面前,阿拉伯國家中產決不會有敢於站到以色列一邊的國家(最多觀望了)。  埃及人做大自己的方式,除了挖掘內部潛力,比如建造阿斯旺大壩,增加有效國土以外,開疆擴土也是一個辦法。具體的辦法就是,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正是在這種地緣背景下,由埃及——敘利亞組成的,並準備吸收伊拉克加入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1958年成立了。作者:探春520   樓主:  你說過對一些能夠改變地緣的大事,你會做些解讀,不知可否解讀以下兩件事:  1、美國在亞太大力推動TPP,而日本、韓國、台灣、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很積極,特別是日本、台灣,加入TPP就等於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要把糧食、農產品這一國之根本交給美國了。  2、緬甸有迅速倒向西方的傾向,並且似乎要以中國作為投名狀。  你覺得這兩件事意義大嗎?  ============================================================  解答第一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經濟全球化」。我們現在所說的全球化概念,無疑是在冷戰結束之後,世界不再被鐵幕分隔為二塊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全球分工合作概念。這個概念能夠實踐,冷戰之後,全球唯一的霸主——美國的推動是分不開的。從技術上看,這不是個壞主意。大家各依所長,各負責一塊,分工合作。問題是,誰才有資格,站在這個金字塔結構的頂端呢?很顯然,這些高附加值的產業。如金融、高科技等等,應該是由美國和它的西方盟友來負責的。以大家現實的能力來說,這看上去應該是個「合理」方案。但問題是,如果就此把全球的產業格局固定下來了。那麼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有地緣潛力的發展中大國,就很難有機會,趕上發達國家的腳步了。而美國和它的盟友們,自然也可以一直主導這個世界了。  在理解美國所倡導的「全球化」到底是怎麼回事之前。我們先把視線,投向亞洲的南部,先去探討一下印度的「種姓」制度生的的地緣背景,以及所起的作用。之前也曾經說過,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印度對抗外來文化入侵中,起了重了作用。這其中的內部原因就是,雅利安人所創立的這社會結構,結合宗教信仰,使大家都安於天命。在種姓制度的框架下,完成和固化了社會分工。  雅利安人之所以創立這套制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入侵後,發生自己和南亞次大陸的原住民,在人種上有非常之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遠大於東亞黃種人內部的差異)。為了維護自己民族(種族)的純潔性,以及次大陸的統治權不至於回到原住民手中,因此將社會結構做出了這樣的劃分。而南亞次大陸的原住民本身,也同樣仿效這種結構劃分法,對自己族群內部做了或分(所以現在高種姓也有很「黑」的)。其實這類似情況,在蒙古人和滿洲人入主中原後,也同樣發生過(元朝是四等,清朝實際是兩等)。只不過在他們進來之時,東亞的華夏文明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無法將這種東亞「種姓」制度固化下來(種族上的差異小,也是技術上的原因)。  既然南亞次大陸的社會結構,已經做好了劃分,並且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那麼雅利安人之後入主印度的民族,就不需要花費大力氣,對整個印度的社會結構作出改造了。他們只需要搞掂印度社會的上層建築,並使自己的族群,同樣取得高姓階層的待遇,就可以在印度建立帝國了(未必要成為種姓和印度教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伊斯蘭系的莫卧爾王朝,以及後來的英國人)。  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如果我們將種姓制度的來龍去脈搞明白了,就會發現美國人所主張的全球化,其實就是一種新的「種姓」制度。在技術上有所不同的是,這種新「種姓」制度,所希望固化的是國際經濟結構,並由此來影響世界政治結構。其「進步」之處在於,個人並不會完全受這種結構制約。如果你有能力和價值的話,美國是非常願意,張開他「博大」的胸懷,歡迎你加入這個金字塔之巔的。這樣做,當然不是因為美國的主導者們,比當年的雅利安人要「善良」。只不過是從技術角度為自己吸收新鮮血液,使自己國民的整體素質,能夠持續支撐自己的主導地位罷了。這樣做也相當於,給那些食物鏈底端國家的國民以希望(所以你會發現,美國人在擴張美國文化時,特別講究「人權」,而不是「主權」),只是能夠在底物鏈底端脫穎而出出的精英人物,畢竟是少數。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大部分人很難擺脫處在金字塔下方的命運。  現在我們來說說中國在這場全球化盛宴中所扮演的角色了。可以說,以中國的人口基數,工業化的程度來看,即使在沒有全球化這個概念,這個國家和美國也能夠成為「互補」的最佳拍檔。而中國高速發展的這三十年來(1978——2008),中國也的確「忠誠」的為美國履行了製造低端工業產品的職責。可惜的是,原始積累了這麼久,中國對於在全球經濟結構中升級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了。其實這也不能怪中國,誰不想往金字塔的頂上爬,去賺更「高端」的錢呢?當年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也都曾經經歷過這樣一個升級過程。只是以這些地區的體量而言,即使在意識形態上不受美國所影響,也無法撼動美國的霸主地位(日本倒是試過,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最終所能夠接受的結局,無非是在全球經濟結構中,尋找某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產業,作為立身之本。而作為一個金字塔結構,美國也需要有這樣在某一方面能力出眾的助手,來分擔一些更有科技含量的產業。只要他們不要試圖在深度和廣度上,試圖布局挑戰美國的最高地位就行了。  如果不是這個自古以來,就自視為「中央之國」的國度,始終把形成一套完全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作為目標的話,美國人並不介意在它主導的「全球化模式」中,給中國安排一個類似日本的位置。不過中國人,顯然認為自己「並聯」在這個金字塔體系上,即「大家都需要我,而我可以不需要大家」(想想鴉片戰爭之前的狀態)更有利於自己的安全。與美國人,希望穩做世界經濟結構中的最高層相比,中國這種被概括為「高、中、低」能吃的產業布局,顯得更有攻擊力。對美國的霸主地位,也最具挑戰性。因為一個完全獨立,自給自足的體系,你很難從外部施壓影響它。當然,中國要想走到這一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個趨勢,相信經過這麼多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大家都已經心知肚明了。而這個體系,在防禦方面的優勢,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更是表露無疑。  正是因為中國很明顯的,不會按照美國所期望的方式發展,所以美國才希望在對於中國來說,地緣關係最為緊密的亞太地區,打造了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自由貿易體系,也就是現在熱炒的TPP。一方面,是為自己重新打造,更易受控制的低端產業製造者;另一方面,也是減少中國,從全球化經濟體系中所獲得的收益。至於說這個體系,能不能真的把中國孤立起來,我的意見是技術上無法做到。一方面,現在不是冷戰時期,在沒有鐵幕的情況下,無論你組建什麼樣的經濟組織都不可能完全封閉(就象現在,你也無法確定,到底有多少中國產品貼上某個製造的標籤,繞過了現行的貿易壁壘)。那些加入TPP的國家和地區,也絕對不會就此放棄,與中國建立排除美國在外的經濟體的機會。  最後說一下,在這場中、美競爭中,誰更具有優勢呢。怎麼說呢,就美國的霸主地位來說,他在很多方面當然還是有先發優勢的。但說到地緣優勢,身處歐亞大陸的中國,所具有的就不僅僅是距離上的優勢了。以這場競爭中,最重要的板塊——中南半島來說,如果美國人能夠幫助這些國家修水壩,並必須在水資源的使用權方面進行協調、連通以高鐵為核心的,陸地交通線、提供物廉價美的「高科技產品」。。。。。那麼,我們可以認為,美國會更有地緣優勢。  上述關於中、美競爭中南半島的分析,也同樣適用在緬甸問題上。坦率的說,如果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有機會在兩個競爭者之間尋求平衡,是最能夠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從這個角度看,緬甸之前自絕西方的行為方式,並非正常狀態。這也促使他無論主觀意願如何,都必須更加依靠它那強大的鄰居。在這種情況下,回調一下是很正常的。當然,認為緬甸就此便會倒向美國也是犯了非黑即白的錯誤,平衡才是緬甸所需要的。埃及人所主導建立的這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我們在埃及部分也曾經提到了。我們並不能說,這個新國家的建立,僅僅是為了對付以色列。事實上,這是泛阿拉伯主義者們,試圖在阿拉伯世界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第一步。而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和整個西方世界的對抗中,扭轉劣勢。只不過,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角度來看,以色列都無可避免的,成為了阻礙泛阿拉伯主義者們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最大障礙。對於新生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來說,它甚至無法將形成一個整體。  一個一分為二,兩塊國土之間的地緣實力,又不存在質的差異的國家,它最大的問題在於,誰才是國家的中心。因為無論你把政治中心放在那一邊(或者說由哪一邊來主導),並由此來掌握政治、經濟的主導權,都勢必會引起另一邊的不滿,持續一段時間後,分裂也就成了必然的選項了。這和處在二者之間的,是否是敵對國家無關。就像很多觀點認為,印度的介入,是導致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分裂出去的直接原因。但實際上,無論中間是哪個國家,象東、西兩巴這樣的國土結構,都必將走向分裂。反之,如果二者之間的地緣實力,存在質的差異,這種風險就會小的多。就象目前看來,阿拉斯加並無從美國分裂出去的風險一樣。  對於上述風險,埃及人當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唯一的解決辦法,還是拔除掉以色列這顆釘子,真正將埃及、敘利亞,以及其他準備吸收的阿拉伯國家聯通起來。不過這裡面存在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一方面埃及需要消除以色列的存在,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個在地理結構上,具有完整性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並對其他阿拉伯國家構成向心力;另一方面,如果阿拉伯國家,不能通過聯合成一個國家的形式,達到1+1大於2的效果。那麼他們又很難在實力上壓倒以色列。甚至有可能因為內部整合,而消弱本來的力量。  上面所說的問題,很快就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運作當中顯現出來了。在埃及人取得了共和國領導權的情況下,敘利亞人很快就發現,自己所憧憬的阿拉伯民族復興事業,在為自己取得預期收益之前,就已經被迫喪失了原有的權力(敘利亞的政治、經濟權力,都由埃及人控制了)。也許從長遠的利益來看,你可以責怪這些敘利亞人不顧全大局,但敘利亞人也同樣可以想。既然大家現在是一家人了,那為什麼不是敘利亞人到埃及去主政呢?對於這種因明顯的地緣分割,而無法融合為一個整體的現實,緊隨敘利亞加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北葉門」,就看的比較清楚。與敘利亞完全將自己的主權,交給埃及人不同的是,葉門人認為先以聯邦的形式加入,會更符合這種支離破碎的現狀。  說起來,以阿拉伯世界內部的地緣結構,將之整合為一個國家的確是非常困難的。其困難之處,不僅在於以色列的存在。更在於阿拉伯內部,本身存在諸多類型的地緣矛盾。比如什葉派就對於這種泛阿拉伯主義,不感興趣。在整體人數上處於劣勢的他們。更願意在自己處在相對多數的板塊,建立一個自己能有更多話語權的國家。另外,以埃及現有的政治結構而言,他那實踐泛阿拉伯主義的共和國,所能夠吸引的只能是那些同樣革命化的國家。對於那些君主國來說,除非他們的君主們願意放棄自己的王位。否則在技術上是沒有辦法和埃及「共和」的。顯然,讓君主們主動放棄權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君主們不願意放棄權力,並不代表埃及和它的革命戰友們,就會放棄他們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想法。而因地理位置原因,約旦、伊拉克很自然的成為了下一步目標。而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統治這兩個國家的哈希姆家族,也緊急溝通,準備成立新的泛阿拉伯國家——「哈希姆阿拉伯聯邦」。  現在,在阿拉伯世界統一的進程中,等於存在了兩個體系。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處在第一線的哈希姆家族頂不住了的話。佔據阿拉伯半島腹地的沙特家族,一定會和其他非嫡系的海灣君主國們抱團,組建第三個泛阿拉伯國家政治體系(現實中他們也通過「海合會」抱團了),以避免被阿拉伯世界的革命者奪權。  從意識形態對抗的角度來看,「君主制」與「共和制」相比是不佔據優勢的。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承諾「民主」的共和國,明顯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哈希姆家族的成員,準備組建君主制的阿拉伯聯邦時。地緣上與敘利亞關係緊密的伊拉克,首先爆發了革命,推翻了哈希姆家族的統治。而主導這場革命的,正是和敘利亞執政者同出一門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對於一直試圖控制中東局勢的西方來說,哈希姆家族的崩盤,並不是一件好事。對於地區以外的干預者來說,存在相互平衡的幾個政治體系是件好事。任何一股勢力獨大,都會最終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因此「鋤強扶弱」,永遠是這個輸出民主者,所願意做的。之前在哈希姆家族,執掌阿拉伯民族復興大旗時,扶植沙特家族是為了這個目的;現在不能看著哈希姆家族,被阿拉伯世界的革命者所湮沒,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伊拉克爆發革命之後,作為前宗主的英國,便「義不容辭」的駐軍約旦,以防止新的變故。  革命之後的伊拉克,雖然在政治上,已經符合加入「阿拉伯聯合共合國」的條件。但現實的地緣分割,使得伊拉克人對於接受埃及人的領導,心存疑慮。從敘利亞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也認為伊拉克不應該受埃及人領導。畢竟伊拉克的革命,是在敘利亞的推動下進行的,敘利亞人應該在伊拉克的權力分配當中,得到更多的話語權。問題是,以伊拉克的地緣實力、歷史來說,他們也同樣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阿拉伯復興事業的領導者。如果加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能夠做到這一點,伊拉克人當然願意加入了。反之,他們不如再觀望一下,等待自己上位的機會。  其實不管革命之後的伊拉克,有沒有加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地緣結構上不據有穩定性的共和國,都很難維繫下去。特別是以共和國的核心板塊——埃及,被以色列阻隔在另一片大陸時。因此到了1961年,敘利亞終於宣布退出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本來就是進來試試水的北葉門,也跟著退了)。而埃及人,為了保留住統一阿拉伯世界的夢想,繼續將這個國名保留到了1972年。  說起來,無論是埃及試圖建立「共和制」的阿拉伯統一國家,還是哈希姆家族,一直夢想恢復的「帝國」體系。客觀上都是為了整合阿拉伯世界的力量,提高運行效率。但現實的情況是,這種做法反而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讓各國在聯合對抗外敵之前,不得不對自己的阿拉伯兄弟們,提高警惕。  曾經有人總結過,兩個人之所以要結婚(也包括同居),客觀上的原因,是因為可以節約生活成本,對經濟上更有利。假如兩個人結婚後,反而要消耗更多的成本,那麼婚姻的基礎就不牢固了。不管這個關於婚姻的總結是否正確,對於目前的阿拉伯世界來說,強行整合到一個政治體中運行是不現實的。因此在埃及所主導的這次整合失敗之後,阿拉伯世界也意識到,現在還不是改變阿拉伯內部國家關係的時候。  雖然嘗試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實踐失敗了,但並不妨礙這些擁有共同宗教、民族屬性的國家,以結盟的方式重新達成一致。從技術角度看,有了以色列這個共同的敵人存在,大家更容易先放開彼此之間的矛盾,協調一致。其實早在1945年,埃及就開始操作阿拉伯國家結盟的事。在埃及的倡議之下,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沙特、葉門、黎巴嫩七國,就已經正式搭建起了「阿拉伯國家聯盟」,也就是「阿盟」的組織平台。只不過1964年之前,阿盟並沒有形成正式的協調機制,以同一的面目體現自己的政治觀點。  當埃及人無法通過國家合併的形式,做大自己實力的時候,他所能做的就是退而求其次的在現在國際框架下,做穩「盟主」這個位置。1964年在開羅召開的第一次阿盟「首腦會議」,便是埃及這種新動向的嘗試。顯然,這種相互尊重主權,不謀求改變合作方政治體制的做法,更符合阿拉伯世界的現狀(是不是有點象,現在的「主權」、「人權」之爭?)。因此第一次阿盟會議取得了空前成功,並由此建立了阿盟的最高權力機構「首腦級理事會」,定期召開,商討地區性重大問題。而埃及的「盟主」地位,則體現在阿盟的總部被常設在了開羅。  就地緣視角下的中東戰爭而言,我們的解讀重點並非是在戰術層面。阿拉伯國家如何在內部,挖掘自己的地緣潛力;以及以色列,如何在全球地緣政治的舞台上,凸顯自己的地緣價值,並以此謀求自己的生存空間,是我們解讀的重心所在。從阿拉伯國家所能挖掘使用的「地緣牌」來說,建立一個能夠有效運作的聯盟,也是手段之一。認識到這一點,並不困難。相信很多人心目中都曾經感嘆過,以阿拉伯國家上億的人口數量,如果能緊密聯合起來,怎麼可能滅不了以色列呢?不過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難,一個由主權國家聯合起來的聯盟,其效率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彈性。如果組織不好的話,在對抗當中所能使用的力量,甚至可能不如一個國家放手一博;而即使組織好了,也只能接近1+1=2的理想值。而要想等於或者大於這個值的話,將聯盟內部諸國,組合為一個國家,並採用中央集權的手段可以說是技術上唯一可行的。只可惜,以阿拉伯世界現在的情況來看,他們只能在「聯盟」的框架下,來尋求這種合力了。  面對阿拉伯國家在「阿盟」的框架下空前團結,最為擔憂的無疑是以色列。從戰術層面來看,合力切斷約旦河上游的水源的決議,也正是這次阿盟首腦會議所做出的。面對這種戰略壓力,以色列所能選擇的,就是在阿拉伯聯盟的軍事準備完成之前,先發制人。在以色列相對阿拉伯國家,戰略上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下,這種「先發制人」的戰術,可以說一直是以色列的國策。其實象以色列這種,以戰術的主動,來對沖戰略被動的做法,也是紅色中國所一直在做的。如果我們回顧1949年以後的歷次戰爭,就會發現,無論宣傳機器如何在傳達,中國是被迫出手的信息。就戰爭本身來說,中國其實都是主動發起的一方。也正是這種戰略上被動,戰術上主動的差異。造成了一種誤解,即國內很多憤怒青年長期認為,中國是一隻人畜無害,甚至有些懦弱的「小白兔」(這種戰略上的無奈,無疑也被宣傳機器刻意放大了);而在國外很多國家看來,這卻是一隻長著鋼牙的,好戰的兔子。  以色列給人的這種「好戰」印象,和中國當初的情況也是一樣。在戰略對抗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果不在戰術上掌握主動權的話,估計我們現在在地圖上,也就看不到以色列這個國家了。至於我們正在解讀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正是這種戰術的完美體現。在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任何一次戰爭,都必須有明確的戰術目的,你不能因為僅僅看對方不順眼,或者覺得對方是自己潛在的敵人,就去發動一場戰爭。好像網路有非常多的人,僅僅因為中、美目前在戰略上存在利益衝突時,就隨時認定中、美已經處在戰爭邊緣的想法,就過於空泛了。從戰術目的來看,奪取約旦河上游的水資源控制權,無疑是以色列發動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而在這場「水資源戰爭」當中,最為關鍵的地理單元就是「戈蘭高地」。而「戈蘭高地」的歸屬問題,也算得上是現在中東問題三大死結之一了。作者:idoa24   樓主 今天看新聞說中國獲得朝鮮羅先特區三個碼頭50年的使用權.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終於在日本海打下了一個楔子?  ======================================================  這是很早的舊聞了,消息出來時也著實讓很多人興奮了一下。其實沒那麼大價值了。租碼頭這事,在海洋貿易中是件很平常的事。中國企業在其他地方也有租碼頭的情況,而羅先港的碼頭,俄國人也在租。當然,鑒於中國強大的進出口量,同樣一個碼頭,對中國的意義會更大些罷了。  另外擁有出海口的意義在於,可以不假借第三國,與遠隔重洋的第三國溝通。象羅先港這種情況,就算全租給中國,戰略上也無非是為朝鮮再造一個「香港」罷了(而且註定是剪羊毛的命)。算不上為東北地區打通了日本海出海口。
推薦閱讀:

【地緣政治54】為什麼美國會放鬆對伊朗的制裁?//雲石
巴基斯坦貧窮混亂的根源何在?
【地緣政治40】為什麼蒙古這麼忌憚中國?//雲石
中國的地緣政治之印度簡史超級大國夢與中國的恩恩怨怨
鄭永年談中國的地緣政治與多邊關係_光明電視_光明網

TAG:國家 | 政治 | 地緣政治 | 地緣 | 阿拉伯國家 | 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