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薦]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人人都知道讀書的好處。上海人民出版社曾經出過一本書,題目叫《讀書這麼好的事》(張新穎著?2007年8月第1版)。初看這個書名,我想讀書的益處豈一個「好」字了得。然而細想想,縱有千言萬語,怕也抵不過這一個「好」字。為何?因為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外乎兩種:一是實物,比如長城、故宮等;二是書籍。

雖說書籍不能改變世界?但讀書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書?是歷史的見證、知識的寶庫、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標誌。人們常說?歲月無情?然而閱讀卻是最有情義的。良好的修養風度的形成,是離不開閱讀的。我深信閱讀的力量,因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民族的閱讀水平」(朱永新);社會文化和歷史就是通過閱讀而代代相傳、繼往開來的。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每年的 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即「世界讀書日」,意在鼓勵人們發掘讀書的樂趣,並紀念那些為推動人類文明前進而做出不懈努力的先輩。其實,所謂的「世界讀書日」,也只不過是提倡一下,不一定會起到十分大的推動作用。因為真正的讀書活動要靠持之以恆,靠個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論文化與文化自覺》,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其含義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勢,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我們這裡說的「文化自覺」,強調的是一種「自我意識」,即把讀書當作一種自覺行為。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良好閱讀傳統的民族。有關名人與書的趣事不勝枚舉:《論衡》的作者王充,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書數百卷,連給女兒的嫁妝,亦是滿滿一箱書;《資本論》首位翻譯者、經濟學家王亞南,在乘船遭遇風浪、海輪顛簸不止時,要求服務員將其綁在椅子上以聚精會神地讀書;詩人聞一多在結婚當日的早上不見蹤影,後被友人發現在書房中如痴如醉地讀書;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據介紹,《二十四史》毛澤東讀過多遍,《資治通鑒》毛澤東讀過十幾遍,《紅樓夢》至少讀過五遍,《共產黨宣言》讀過近百遍。

如今,時代確實有些浮躁,但讀書能讓人沉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從人類發展史看,文明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讀書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類傳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對人來說,「恐怕沒有比讀書更好的精神食糧了」。曾國藩家書有言:「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可變化氣質」。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也說:「人,要有氣質,要想真正地漂亮起來,一定要讀書,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應當說閱讀及其質量,的確關乎一個人的思想素質和精神狀態。文化的涵養會使我們的思想保持鮮活的亮色。其實,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都酷愛讀書,像孔子、陸遊、巴甫洛夫、蕭伯納、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們不僅把讀書作為獲得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把讀書作為養生的方法之一,從而健康長壽。宋代詩人陸遊在醫學並不發達的時代,尚能活到85歲。他在詩中多處提到「讀書」,如:「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需書卷作良醫」等。現在有些國家在醫院開設了圖書館,稱之為「書籍療法」,其道理就在於讀書能轉移不良情緒,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當然,這還不足以證明讀書就能使人長壽,但讀書有益身心,卻是不爭的事實。書要讀進去,必須心先靜。靜心讀書時,忘卻煩惱,心靜如水,物我兩忘,人體各個系統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人體遠離疾病的侵襲。由此看來,所謂「讀書破萬卷,不用去醫院」,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讀書有諸多益處:讀書,可以開闊人的視野,讓我們拒絕平庸;讀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提升我們的教育境界;讀書,可以優化人生層次,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讀書,可以啟發人的思維,點燃思想的火花,讓我們更加善於思考。更重要的是,讀書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滋養了底氣和靈氣,使我們睿智、深邃,站得高,看得遠並遠離浮躁。

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的「氣」緣於書香。大家知道,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這些財富保存的載體主要就是教育的經典著作,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一部經典著作,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為什麼呢?因為經典著作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共同的大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生命和死亡,靈魂和肉體,信仰等,同時又各有獨特的貢獻和歷史地位。不管是中國的老子、莊子,還是西方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只要是真正進入世界文化寶庫的,都是被公認的經典著作。只有讀這樣的書,才算進入真正的閱讀,從中獲得「以一當十」、「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你碰到什麼讀什麼,不去分辨優劣,你就永遠走不到真正的閱讀裡面去。

閱讀,是人生的智慧的標誌。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更為了教學與研究的需要,我們必須把讀書當成人生的頭等大事,刻苦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教育智慧,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讀書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作為猶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發展指數(將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標合成一個複合指數)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東地區最高的國家。

同一些國家相比,我們閱讀的比例還比較少。應該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熱愛讀書的民族。《論語》十六章,第一章就是《學而》,而《學而》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至於「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神童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萬斛粟」的觀念,雖然有其片面性,但同時也反映了自古以來對讀書的評價極高。在一定的高度看,也有積極的一面。創立於隋唐時的科舉制度,其進步的一面就是打破了用人問題上的論門第的世襲制度,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變為現實,使一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只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它使廣大讀書人的閱讀視野漸漸單一(八股文)、窄化(重文輕理)了。而且,這種延綿千年的科舉應試教育,至今在現實社會中還有廣闊的市場。毫無疑問,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

不僅如此,近年來發現,教師的閱讀狀況好像也難如人意,很大一部分教師除了教材和教輔之外,其它的書基本不讀。曾有調查顯示,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閱讀存在大面積空白。在某中學,老師們對「多元智能」理論一無所知;在某小學,與老師們談到「最近發展區」時,他們大都面面相覷,不知所云;在多所學校,問:「你了解陶行知嗎?」老師回答「好象聽說過」的佔58%。難怪有學者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顯然,教師整天不讀書卻忙於教書,這不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和「平庸化現象」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少專家呼籲:教師要在讀書中生存,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有資料表明,一個人在校求學時所獲得的知識,充其量不過是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識都必須在以後的自學中不斷獲取。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一個本科生走出校門兩年內、一個碩士生畢業三年內、一個博士生畢業四年內,所學的專業知識將全部老化。這就說明,每位有志於讀書治學者除了學會學習之外,還必須牢固樹立終生學習的思想,要盡最大的努力,天天堅持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讀書、著述、做學問,是一個長期的積澱、磨礪過程。一個優秀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蘊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因為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從一些名師身上,我們深知,真正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的人,不允許自己只在原有知識的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我一直這樣認為,一個專業化的教師,首先應當是一個讀書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快樂,都可以從閱讀中來。為推動全民閱讀,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風尚,教師首先要從「功利閱讀」中走出來,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起到示範和促進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著教育,甚至是一種生存狀態。教育需要經典的依託,古典讓人厚重,前沿讓人激越。教師要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通過研讀教育理論專著,與教育家對話,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理論素養。每一項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師投身教育改革的實踐,如果缺乏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理論的滋養,沒有幾本教育經典和專業書籍打底子,就會停留在機械模仿上,就會在實踐中丟失自我。

古人說:一日不讀書,心源如廢井。我也有這種感覺。作為學習共同體的教師,讀書應該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氣那樣。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敝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讀書,明日就將停止教學。現在的教師任重道遠,社會要求日益提高,做教師難,做一名優秀教師更不易,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更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常讀書,善反思,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

讀書的好處大家都知道,讀書的意義也無需多說。但是,如今在很多人看來,讀書是個「苦差事」。這種觀念,可能是受了古代「頭懸樑,錐刺骨」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太累了,現在的考試太難了,所以一提到書就和學習連在一起,沒有快樂而言。應該說,讀書,特別是夜讀,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記得我以前在大學教書的時候:夏日,袒襟裸足,蚊子不停地侵襲,手足並用,左右開弓,到頭來還得躲到蚊帳里,任汗水淋漓,就像剛淋浴似的。冬天,疾風狂吼,寒氣逼人,只得和衣在冰冷的被窩裡,大有「時人不知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之感。其實,閱讀大可不必那麼拘謹,有時候,不妨就躺在床上隨便翻翻,看到哪裡算哪裡,不一定一口氣把一本書讀完。就拿我來說,讀理論書籍有時候會感到比較枯燥,但讀人物傳記、教育隨筆、詩歌散文,就感到很有趣。

夜晚讀書,是忙於生計而又求知似渴者的最好選擇,是做學問、搞研究的人對寶貴時間的充分利用。不僅如此,夜讀,還可以使人遠離浮躁,怡情養性,是一種精神享受。尤其是在夜深人靜之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沏一杯香茶,坐在自己安靜的書房,手捧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與書中的聖賢會晤,盡情享受其用智慧與思想設下的盛宴,豈不是一件賞心樂事?

可如今,夜讀似乎成了一種「另類」。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在書桌前夜讀正酣,一位大學同窗來電話,聽到我說正在重讀《宋詞選》(胡云翼著),感到不可思議:「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讀書受窮吃苦,不如早早掙錢好好享受一下」。的確,讀書,尤其是讀古代經典,是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然而,市場經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發展,有金可淘,與之俱來的還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和現代科技。在「知識經濟」年代,靠本事吃飯,靠學識立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讀書還會給人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有人說,讀書好比旅遊。這話不無道理。旅遊是休閑,讀書也是休閑。旅遊有快樂,讀書也有快樂。讀書其實本來就是一種「神遊」,甚是比旅遊收穫更大。隨著歲月的流逝,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讀書,讓我擺脫窘境,令我充實,促我成熟。書籍,已成為我的生活必需、精神伴侶。

問題是,閱讀在今天已經成為一項需要提倡和保護的行為,這不能不說是文化的悲哀。有些人可能會說,「想讀書學習但沒有時間」。「沒空讀書,忙啊!」這是事實。身處一線的教師有太多的理由說明自己為何不讀書,如工作壓力大,閑暇時間少等。由於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教師們一般每天早晨要在學生到校之前到校,晚上要等學生離校之後再走,真可謂「眼睛一睜,忙到熄燈」,即使是雙休日、寒暑假也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休息,但學校是傳播思想、陶冶情懷、養成個性的聖地,不是以製作大量拷貝為目標的,工廠批量生產,的基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解惑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何以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不讀書何以有健康豐富的、生動活潑的心靈進行高質量的交流?特別是年輕教師如果因為忙,幾個月甚至一年都不讀一本教育理論或業務書籍,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平心而論,教師確實難有大量時間閱讀,但是,「少量」還是擠得出來的,一天擠一小時,實在忙,擠半個小時,一日不多,十日許多,關鍵在於堅持。有些人以工作繁忙為推託,不讀書和學習,這要麼是不懂得讀書的重要性,要麼是不知道讀書的樂趣。說沒有時間做某件事,實質上往往並非沒有時間?而是覺得這件事不重要,故而不捨得拿出時間來。試想:一個人如果少開兩次會,少應付兩個飯局,每次會議和飯局再減少一個小時,省下的時間讀一點值得一讀的書,一小時讀10頁,一個月讀一本,積少成多、積小流成江海,於自己於社會不都是有益的嗎?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讀書學習,只好靠忙裡偷閒,見縫插針。當我們被繁瑣事務纏身時,一定要給自己留些讀書與思考的空間;當我們低頭拉車之際,一定要抬頭看路仰望一下天空。或者說,我們需要一點「哲學思考」與「教學反思」,讓自己的教育人生多點慢鏡頭。

可是現代社會,求快求速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追求,諸如「快餐」、「快遞」、「快照」、「快車」等。即使在人的感情社會中,「閃婚」、「閃戀」也成了一時的風景。有些「休閑」的事情也不那麼「休閑」了,如旅遊,也讓人深感節奏之快。有時候去旅遊,沿途看過什麼風景,記憶很模糊,為了趕時間,總有人催促「走快點」,近乎「景點強迫症」,所謂「去過了,看過了,照過了,全忘了」。沒有體味和邂逅的旅遊,或許算不上真正的旅遊,更不要說「休閑」了。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校園生活也不那麼悠閑恬靜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快與慢是辨證的。快有快的意義,慢有慢的價值。沒有慢,也就無所謂快。有一個道理,也許大家都懂得,那就是人類的學習與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快速發展,工作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生活幸福。幸福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閑適」。如果一個人總是處在忙忙亂亂的生活中,既想著工作,又想著掙錢,還想著上網或看電視,安靜不下來,沒有足夠的空間去讀書、研究和思考,那就不可能有開放的心靈,不可能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創新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也無從產生。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一種慢的事業。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教育越來越功利化的今天,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遵循教育規律,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從具體的小事做起,認真地讀書、教書。只有真正讀書的人,方能心安勿躁,盡情領略那種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靜,獨坐燈下,攤開一冊喜歡的書,漸覺塵囂遠遁,雜念皆消,忘卻了自己也獲得了自己。

(作者 潘裕民/上海市黃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推薦閱讀:

別「改天」了,今天就請我吃飯吧!
【瞻禮佛牙舍利??觀者得無量福】今天上午9點【直播入口→
翡翠和玉有什麼不同,今天總算是說清楚了(新人必讀)
今天搜了一下我兔赤瓜礁的位置,被嚇到了 – 鐵血網
●今天12.29,99隻喜鵲來報到!祝大家喜上眉梢,喜事到家!

TAG:讀書 | 我們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