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習武生涯之拳學心得. 綠野山人明珠

習武生涯之拳學心得.綠野山人明珠原文地址:習武生涯之拳學心得.綠野山人明珠作者:意拳廉花

山人從7歲開始練習武術基本功,瞬間即走過了半個世紀的習武歷程。最近幾年來,山人多注重中華武學的理論研究,想找出一條更簡單、直接的路子,使傳統功法(特別是意拳和中華渾圓功。山人一生得其最受益的是:王薌齋祖師的著作,楊鴻晨、王安平二位恩師的以身示範、講解以及著作等)與現代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便使初學者能夠按圖索驥,把玄妙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一些東西,變得實實在在。山人將五十年來的習武心得公之於眾,讓廣大武術愛好者實踐、鑒真。如果能有一點點的效應,山人就自感不虛此究了。同時,也希望功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不斷改進、提高。

以下分十個步驟,由淺入深,逐一體會,一定要在每一步功法有真切體認後方可練習下一步功法(過去師父教徒弟是不會一次將所有功法教完的,也不向徒弟講明道理,照講的去練就行了。要想你學不會,就一次將所有功法教與你。所以,大家在學練本功法時,權當不知後面的功法,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走)。所謂圖形也即是人體內設想的間架,開始可線條框架清楚些,但要逐步淡化、模糊、渾沌(當神意集中到一定程度,沒有任何其他雜念的情況下,自然會進入模糊、渾沌狀態)。

【註:本功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和兩方面需注意的問題:

特點:1. 改造生理,再塑形體:通過假設,意想體內的圖形間架,來達到擴充體腔(讓內臟器官有一個寬鬆、穩定的內環境。這個提法是山人首次披露,如果六、七歲就開始練功的話,那將收到伸筋縮骨的宏效)、改良脊柱、伸展肌肉、拉聯挑筋、鬆開關節囊、打通內道,提高人體的良質良能的目的。

2. 發揮想像,靜圓熔形:功法中的一切圖形間架一定是在人體皮下渾圓球內,可整體同步膨大,但無論怎樣圖形間架都不能穿出人體皮下渾圓球外。同時要充分發揮想像力,用神意內照內臟、骨架,似爐火燃燒般一邊擴來(指形體),一邊熔(指神意),最終靜圓熔形,有機地達到形神合一的高境界。

注意:1. 初學者一定不要盲目的去追求靜!一念代萬念,精神集中於一個或一種念頭,也即是靜。

2. 千萬別去刻意注意呼吸,功深後自然會呼吸深、長、細、勻,並進入皮呼吸(體呼吸)感。不覺呼吸處,即乃真呼吸。】

一步:在練習中華渾圓功通了內臟後,在進行骨骼內照階段時,可試行將骨骼設想成以下圖形進行內視,以求以形取意,意自形生。一邊內燃觀照,一邊體會筋骨的掙拉(即爭力)。如果久練樁功而無體感者(有多種原因。如:經絡不敏感或精神不易安靜、集中等),可直接從一步功練起。

首先雙臂環抱成橢圓形(初學橢圓,逐漸過渡到中圓,最後正圓),設想:兩肩之間,兩腕之間,兩肩與兩腕之間的四邊形相互掙拉(即外圓內方。「肩窩吐力」、「手掌透氣」,就來源於此。掙拉即來回勁)。以上有得之後,再設想:左腕與右肩,右腕與左肩相連掙拉。緊:即爭開;松:即收斂(有將皮膚、肌肉輕虛地扶搭在骨骼上之意)。要使肌纖維松展不摺疊,筋撐拉,關節囊鬆開。兩肩、兩腕四點如釘,先固定,後掙拉。兩嘴角左右拉開,雙頰上托,保持微笑,下頜內收有下夾軟球之感(見圖1、圖2、圖 1A、圖2A)。

此步功的意義在於:從生理角度來說,是初步打開肩關節、胸肋腔,拉伸上肢關節,在作肩、腕掙拉的同時要注意手指關節的松展伸長,使其逐漸擴大自我。同時還要注意對骨架的內觀冶煉。

二步:在第一步有深切體認的基礎上,設想:肩與肩、腕與腕、肩與腕;肩與臀、腕與胯、臀與胯的立體四邊形柱的相互掙拉。(圖3、圖4、圖5)以上有得之後,再設想:左腕與右胯、右腕與左胯的相連掙拉(這需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能力。但用意要輕、虛,不要過重而把己身緊緊地捆綁了)。

此步功法的意義在於:在一步功法打開、擴大、伸展上肢各關節、胸肋腔的基礎上,同時打開、擴大人體的腰、下腹腔。

三步:在第二步有得後可作第三步設想:使腳、膝、胯、肩、脖五個平行四邊形先分別在自己的平面上進行相互掙拉;後分別進行立體的組合掙拉(如:先進行第二步功的肩胯立體掙拉;再肩、胯、膝立體組合掙拉;次肩、胯、膝、腳立體組合掙拉;最後進行脖、肩、胯、膝、腳五位一體的四邊形立柱體的相互掙拉(圖6、圖7)。以上有得後再設想:左腕與右胯、右踝;右腕與左胯、左踝的相連爭拉。

第三步功的意義在於:使人體的頭顱、胸腹等內腔得到擴大,使內腔器官處於舒適安定的內環境中,使四肢關節充分伸展,同時使全身的筋得到掙挑、拉扯並增大其強度,提高其質量。當身體有疲勞感時,再放鬆形體,對內腔、筋骨進行內燃觀照,四周如水,猶如擱搭在四邊形立柱體架上,紅爐溫浴一般。

四步:進一步設想:兩肩、兩腕、兩肘、大椎、兩手指尖對應點(假設點)的兩個四邊形的相互掙拉(即八面出鋒。見圖8)通過八面出鋒力的求取,同時也就體認出了三角力。

五步:在四步功求得平面八面出鋒力的基礎上,再求取肩、胯立體八面出鋒力(即:大椎、命門連成一線的脊柱整體後靠、上下掙拉、改造脊柱的彎曲狀態;兩肩與兩臀、兩肘與左右兩髖尖點(假設肘與地面垂線與髖尖橫線上的交叉點),兩腕與兩胯根點(仍然是假設腕與地面垂線與胯根橫線上的交叉點),兩手指尖對應點(假設點)與兩胯根向前的對應點(假設點)的立體相互掙拉(圖9)。

六步:在五步功基礎上,進一步設想:腳、膝、胯、肩、脖五位一體的立體八面出鋒掙拉。此階段要注重四點:

1.特別要加強胯部的八面掙拉,使整個腰、腹、命門、尾閭、髖、恥骨、盆骨等都感覺膨大而松沉,像不倒翁一般,使人體整個中、下盤都極其充實、飽滿、穩固。

2. 注重脊柱的上下拉拔。

3. 同時要加強「外向前合」的裹抱力(即意想從脊柱整體向後,向左右,向前的合抱力,內撐掙,外合抱)。

4. 在以上三點的基礎上,再加強頭、膝、腳的八面出鋒爭力。

再一次說明:立體的八面出鋒間架以及前面各步的任何間架都必須在皮下渾圓球內進行,同時肌肉高度放鬆,間架不懈,重在意想。如果稍累了的時候,一定要再堅持一段時間。同時可以設想抱著圖形間架沉浸在美妙的溫水中充分地享受舒適感。一次練功中意念強度不是完全一致的,開始時候可以意念強點,掙撐勁力稍大點,一段時間後,可輕鬆自然地保持。強、中、弱的意念力要自我不斷地進行調整。

要有這樣的心態:自然煉功,煉功自然;休息中煉功,煉功中休息。

總原則:舒適、自然、得力。

附:腳掌受力、爭力圖及說明(圖10、11、12、13)。

腳掌的功法受力是樁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站技擊樁時更為重要,但必須從一開始站養生樁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要求:十趾抓地,足心空含,大趾向地下定位,然後向左、內扣力(以左腳為例)。小趾向右、內扣力,足弓高凸,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走下坡泥濘路一般的腳掌抓地法(但需注意:用力要鬆緊適當,初學者只用意不用力)。

隨著功力的提高,腳的受力面積應逐漸減少,最後腳的大部分不著地,僅十趾抓地和小趾外側及腳後跟的小部分著地,其餘大部分腳面積空含而高凸(對應頂心暗縮,頭如物壓頂),同時配合兩膝橫撐對拉,前頂下壓,挺拔上提;五脖挺拔(兩踝、兩腕、頸脖),五心歸一(頂心、兩掌心、兩腳心),人體上下前後左右渾圓共爭,高度達到矛盾的對立統一。

提示:從第七步功法開始正式加強腳掌功力性訓練,不可過早用勁,要松中有緊,緊中有松,鬆緊緊松勿過正。

高級階段僅是一種模糊、渾沌、整體的爭力感,一切均在有意無意、不期然而然的狀態中。

七步:在立體八面出鋒的基礎上,設想人體有一個中心軸,即:兩臂抱正圓時,左肘與右肘的連線、大椎與兩手指尖對應點的連線相交的十字中心點豎立垂地的中心軸。山人簡稱為:抱正圓十字中心軸。設想人體為圓柱體,橫向以人體的十字中心軸為核心而產生的無數的十字相等相乘的爭拉線。

從第七步功開始,要進一步加強上下爭力的練習和豐富的想像力:十趾抓地,足心高凸,與頂心暗縮對應,將八面出鋒的八個點加上中心軸共九個點設想為九根擎天柱,從腳拔地而起,使人體穩如泰山。天地上下擠壓,九柱擎天踏頂,這樣便產生了八面出鋒加上、下兩面共十面的爭力。此時,抱圓暗想旋轉的話,就猶如九顆行星的天體運動(要充分發揮想像力,使假借成真)。(見圖14)】

經此研究,山人有一重大發現:人體的「抱正圓十字中心軸」剛好從前額、鼻樑、下頜、胸、腹的表皮擦著對應下去,也就是說,此時人體假設的總重心剛好在小腹體外的表皮邊。這一發現的重大意義在於:

以下我們做兩個小實驗:

A. 古人云:力由脊發。以力學力的傳遞方式來說,確是如此。但如果您兩腳平行分開肩寬,雙臂抱正圓作自身的旋轉時,您意想脊柱,就會感到旋轉較吃力,擺幅較大,重心不太穩定(因脊柱在圓的邊沿上)。

B. 如果您意想「抱正圓十字中心軸」進行旋轉時,您就會感到旋轉十分輕鬆、自然、快速、得力;擺幅極小甚至只是微動;重心十分穩定,並感到胸部寬鬆,小腹特別松沉且充實飽滿(十字爭拉,中心平衡,全身自然松墜之故)。

由此,無論您行、坐、只要略一意想「十字中心軸,前額不超過胸部」,您就自然會給人一種挺拔的感覺,而無需有意去意想「虛靈挺拔」。當您以此而進行試力和技擊動作練習時,您就會體認到十分特奇的效應。同時也會體驗到薌齋祖師「意拳在十字當中求生活也」乃至理名言。同時也體驗到由矛盾意產生矛盾力,更能理解薌翁晚年自稱「矛盾老人」的真正含義了。

實作時,七分意注對方,只需三分意守著「抱正圓十字中心軸」,其「守中用中」就會不期然而然也。

到此階段,有時還可體感:神意從圓柱體裡面跳出來,似乎抱著圓柱體浮在溫水中,一面體會內里的十面爭力,一面體會溫水的舒適自然、微波蕩漾的浮力,使自己又輕鬆,又渾身得力。其真正微妙之處是說不出道不明的,只有靠大家去體悟這說不出的東西。

由此山人有悟:練拳首要注重縱向的重心穩定(即上下爭力);其次是橫向的平衡均整(即前後左右的十字延伸:有時甚至意想天邊有無數絲線與吾身以360度相連。

同時山人又悟出了做人的道理:為人首重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無私天闊,凡事要有原則性;但同時也要謙虛謹慎、不恥躬下、和諧中庸,處事具有靈活性。要善於把握事物的縱橫關係,也即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八步:在七步功的基礎上設想:以人體總重心為核心,十面幅射鼓盪出無形無象的能量,無形無象的膨脹力將十面間架向外擴張,促使人體的空間整體擴大;同時人體整個外圍皮下以無形無象的圓向內對應擠壓扣抱。但內力逐漸將人體膨脹開去。此時的感覺是:欲擴而擴不開,但又不得不擴大,終於逐漸使渾圓體擴大到了極限。到一定程度,設想宇宙的壓力逐漸增大,促使渾圓體向內十方縮小,但仍是內壓而壓不動,但又不得不縮小,最終壓回到了基本架式。如此循環往複。

如果在此階段練習動作或實作,將立體的八面出鋒稍轉為斜面,並隨時將兩手指尖的對應點指向對方中線,這樣就變成了「棱形柱體」,併產生了「活三角」力。再暗中進行豎、橫、斜、交叉等圓的旋轉,同時加上內鼓盪,外扣抱之力,就產生了「渾圓多面螺旋爆炸力」(見圖15、圖16)。

九步:設想人體是一小宇宙,人體的總重心即是宇宙之中心,整體渾圓共爭一中。(圖17)

到此階段將會對「假想」有更深刻地認識。「假到極時即為真」,甚至會感到「假想就是一切」(一定是好的方面),她比什麼都對自我身體能起到更好的調節作用。

這個階段您會感到一切圖形間架皆可拋去(過了河就應該捨棄筏舟,輕身上岸),意即是氣即是力。只要意念從宇宙空間往其人體總中心一爭,立即就會從人體總中心向外產生極大的膨脹力。彷彿身體向宇宙要空間(即設想把自己的身體擴大到宇宙空間中去,並將所有佔領的空間拉回來並進行自我控制)。

當保持第九步功到一定程度,由於一個中心,十方相爭,其力相等相乘,時間一久,內撐脹與外抱壓之力相互抵消,就會感到似有力非有力,所有爭力消失,甚至消失物我之感,從而出現了「零圓力」感(註:「零圓力」乃山人想像的詞。就如伸肌與曲肌高度對抗,時間一長就不知用力否,從而消失了力感。不信您緊握雙拳五分鐘一試便知)。保持「零圓力」狀態全神寂照,時間一久,逐漸就會進入「靜圓力」狀態(註:「靜圓力」同樣是山人想像的詞),即大腦皮層進入靜覺狀態,即什麼也清楚,同時也模糊、混沌、喪失物、我、力之感,似乎僅有一靜靜的概念不清的「圓」的感覺,只要靜心的守住這個「圓」,就會不期然的進入第十步功的狀態。

【註:到這個階段最深刻地認識是:舍與得,要把以前的一切功法全捨去;把錢、情慾、物、我都捨去。放下一切,捨去一切,讓其不求自得,不執著於有,不執著於無,一切順其自然,才可能真正進入到第十步的功境。】

十步:滿身空靈意(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空相印; 虛而不虛,不虛而虛,虛虛中平)。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似感自己與宇宙合一,天地相爭。此時體感到:陽面松(其大無外,肢體消失感、忘我感);陰面緊(無形的內空間無比的充實、飽滿、膨脹、鼓盪)。外面越松而無形,而無形之內空間則更加充實、飽滿,爭力無限。同時有太陽即我,我即太陽之體感,體內有著無窮盡之各種變化。(圖18)

在此基礎上,逐漸進入「超靜覺」狀態(即更深入的靜的狀態。山人簡稱這種狀態為「靜」)。由於自我仍有內悟之感,「靜」到一定程度,物極必反,靜極生動,自然會產生「新的靈感」。(「新的靈感」即「元神」初顯)。這樣就打破了原來的「靜」的狀態,從而上升到一個新的靜態。山人稱這種「新的靈感」狀態為「不靜」。「不靜」狀態又成了新的「靜」態(即暫時的平衡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靜的深入,又將產生「新的靈感」,更高層次的打破了原來的「靜」態(如此循環往複,逐層次提高)。按中國道家的說法:元神之上還有聖神、玉神。「神」的源泉即是「靜」。

莊子曰:物量無窮時無止。意為:只要時間不停止,任何可能的事物都會出現。由此可認識到「靜」是相對的,「不靜」是絕對的。她們是孿生姊妹,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如此循環往複,自我感覺就像在進軍宇宙的廣度和深度,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進軍、進軍……以至於無窮無盡——道法自然!

此乃由後天返先天,由有為至無為,最後達到無不為之境界。

說明:要想進入「靜圓力」狀態,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只是「十分艱難」,而是「萬分艱難」。它首先要求大腦皮層深處不殘留任何一點雜念,這就猶如一張純白的紙,上面哪怕有針頭大的一點漬印,這對於書畫大師來說都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缺陷。那麼,真想入靜,功夫還在功外。這就涉及到「舍與得」(再次強調),「功與德」等一系列問題。

舍與得:要想進入高層次的「靜」態,首先就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下一番功夫。平時要時刻保持「虛我」狀態(即我不是真實的我,我似神意團,虛虛我我,若有若無,應物自然),要放得下,要捨去名利、情慾、物(有形世界)、我(無形世界的假我——即思維。註: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佛講:拋棄臭皮囊。山人認為:「身」、「臭皮囊」聖人在這裡並非指身,而是指「自我意識」。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我」,這種與生自有的思維恰恰禁錮了我們的發展。老子認為:忘我、無為、自然是一個修真人成功的關鍵。只有當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時候,才能真正突破自我。)等。要使自己像一塊潔白無暇的玉石,常懷赤子之心,才可能得到(進入)真正的「靜」態(「真我」才會產生)。

功與德:要想得到真功夫、高功夫,首先必須使自我具備大德。古云:功高德高,德高功更高。無德無得,這是歷代(包括釋、儒、道、醫、武、基督教等)先聖們的共識。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德呢?因為,隨著內煉功夫的提高,負面意識對人體的損害程度也隨之提高,甚至損害程度更烈。所以,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就必須加強我們平時的一意、一言、一行的道德修養。否則,意不正,魔將自生。

以最低的生活方式於世,以崇高的精神境界為人。這是山人的自勉。

再就是:入靜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追求入靜本身就是一種雜念,它會干擾入靜。就像我們入睡一般,誰在想著「我快點入睡」、「我怎麼還睡不著呢」的情況下能入睡呢?只有放鬆地躺在床上,靜靜地讓其思維自由遨翔,方能在不知不覺中入睡。所以,要學會善於把握好睡覺前的暗示以及剛起床的收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問題。

另就是:入靜的深度與前面講的「舍與得」、「功與德」有其極大的關聯。只有當你平時的思想、行為等諸方面的修養達到非常純潔、高尚的境界,煉功時才少有或無有雜念,才能進入深層次的靜覺狀態。試想:您明天就要上法庭與人爭辯是非,那今夜您會是個什麼狀況,能談「入靜」嗎?

不知您注意否:人每隔二、三分鐘大腦深處就會閃現一種景象(或事情、或圖像),它是您過去或現在平時生活中的重要事情的回歸,您要善於調動、控制、把握這一瞬間。雖然它是無意識的自然閃現,但它是您最近思維最多的方面的現象再現。您平時正念、正思維多,它出現的就是好的、高興的、正面的景象。對這一現象您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逐漸學會調動、控制、把握它,讓它隨時為您服務。

毛澤東同志曾說:狠斗私字一閃念。要修到潛意識中根本就沒有「私」的概念((猶如汶川地震一般,哪樣是您的,您還有什麼東西?能有其身軀(及使是殘缺的軀體)就十分幸運了)),常存的是「奉獻」意識,那您的「功夫」(要充分認識到:功夫不僅僅是打人的功夫,人也不僅僅是做一個武把式、打人匠。老想打人,出高功夫的人,是不會出功夫的。高功夫首先是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心心相印,這來自於平常心。)就真的到家了,那將會不練而自得。

讓我們共同勉勵,共同提高,共同前進吧!


推薦閱讀:

《經典教育入門》學習心得
用藥心得十講
臨證心得
八段錦「攢拳怒目增氣力」習練心得
五十年學佛心得精論

TAG:轉載 |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