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烏仙岩佛光寺導遊詞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梅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DAVID。

梅州佛山寺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扶大鎮鐵爐潭村,離梅州市區六公里,

緊靠梅州市梅縣區新城街道辦事處。地理位置優越,已鋪有水泥路,中巴以下車輛可直達寺前,交通方便,景色秀麗,地勢雄偉,梅州市區的梅城美景盡收眼底。佛光寺,原名"烏仙岩寺",為區內三大岩(龍牙岩、烏仙岩、大東岩)之一。始建於明朝,歷四百餘載,曾多次擴建、重建。據清康熙《程鄉縣誌》記:"烏仙岩寺,區外西十里,有飛來三祖師碑記。"可惜此碑已失。

佛光寺原名烏仙岩,始建於明朝,歷時四百餘載,地處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扶大烏仙村。毗鄰梅州市梅縣區新城,離梅州城六公里,交通便利(有專線公共汽車直達寺內),景色秀麗,仙跡猶存。究其"烏仙"來由,昔程鄉縣誌,曾有碑記,惜碑己佚。吾等追本溯源,遍訪鄉中父老,言之為傳說。相傳明朝某(歲)遭受大旱,禾稼枯萎,鄉人跪地禱告上蒼恩賜甘霖,虔誠之至,感動佛菩薩。旋即,見三位黑衣大仙,駕鶴飛來,至高山岩處,行雲布雨,旱患頓解。因飛來三仙身穿黑衣,故稱三仙為"烏仙",山岩則稱"烏仙岩"人們不忘烏仙大恩,遂集資建寺供奉三祖師,並奉數尊觀音菩(薩)聖像,數百年來,香火鼎盛,有求必應。相傳昔日江西地理明師,尋龍脈)列烏仙岩,仔細察看,不禁連聲讚歎:"此乃寶地……"。後來,住持在明師停留處建起神壇,名曰"江西伯公"。 人世滄桑,風雲變幻,佛教隆微交替,本寺在一九五九年因失機緣,僧眾離寺,殿堂倒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以貫徹落實,佛陀慈輝,在鄉賢及海內外善信匡助下,一九八八年開始重建,但鮮如教義,一九九五年春,由上級主管部門、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及廣大善信的支持,得倡佛法,而名為"佛光寺"。寺中僧眾以秉持佛理為己任,依教奉行、嚴遵戒律、以身作則、慈悲示人,立心弘法,為籌建莊嚴道場作了全面規劃。請廣東潮州建築設計院依照傳統佛教古剎格局,仿明代建築,精心進行總體規劃設計,首期擴建工程項目有三十多項,佔地約需二百多畝。

佛光寺在建中之大殿,佔地636平方米,氣勢磅礴恢巨集,建築造型莊嚴精美,結構古樸,風格淳美。擴建後殿堂內供奉之三聖佛像(銅質鎏金),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銅像、青石穿花龍柱(18根),頂梁石柱(12根),頂牆石柱(18根)等項目供善倡隨此殊有機緣得種自身之福田、利益。廣大善信可個人或聯名認捐。

釋證榮法師,祖籍廣東梅州,1958年農曆五月初五日出生。1995年在梅州市梅縣區烏仙岩佛光寺出家;1997年11月在廣州光孝寺求授具足戒;2005年9月至2007年4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就讀佛教研究生班。

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梅州市佛協副會長,梅州市政協常委,梅縣區佛教佛光寺住持。

三門殿--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並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稱三門殿。三門殿內門的兩旁樹兩大金剛像,手持金剛杵,此即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名"執金剛"。傳說佛有五百執金剛隨從,主要者名"密跡金剛"。

世俗稱此像為"哼哈二將"。其實,佛經中並無此稱呼。

天王殿--三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東方天王名"提多羅吒"("提多羅吒"意為持國--即能護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持琵琶,護東方"弗提婆"(勝)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為增長,能使他人善根增長),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勝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意為廣目,能以凈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牛貨)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意為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護北郁單越(勝處)洲人民。世俗稱為"四大金剛"。其實,並無此說法。金剛,天王不可混淆。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釋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也有把布袋和尚稱為彌勒菩薩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時有一僧人常攜布袋,教化群眾,頗受群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勝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彌勒佛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韋馱天--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後,便在寺中塑了韋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托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稱為釋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葉尊者",佛涅盤以後後世稱他為初祖;年輕者名"阿難尊者",迦葉尊者涅盤以後後世稱他為二祖

俗稱釋迦牟尼佛為如來佛,這是不對的,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是說某佛。就像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佛光寺位於扶大鎮鐵爐潭村,離梅州城六公里,緊靠梅縣新城。地理位置優越,已鋪有水泥路,中巴以下車輛可直達寺前,交通方便,景色秀麗,地勢雄偉,梅城美景盡收眼底。

  佛光寺原名烏仙岩,始建於明朝,歷時四百餘載,地處廣東省梅州梅縣扶大烏仙村。曾多次擴建重建。

  究其「烏仙」來由,昔程鄉縣誌,曾有碑記,昔碑已佚。吾等為追本溯歷時數月,遍訪鄉中父老,所言乃為神話傳說。相傳明朝某歲遭受大旱,禾稼枯萎,鄉人跪地禱告上蒼恩賜甘霖,虔誠之至,感動佛菩薩。旋即,果見三位黑衣大仙,駕鶴飛來,至高山岩處,行雲布雨,旱患頓解。因其飛來三位身穿黑衣,黑者烏也,故稱三仙為「烏仙」,山岩由稱「烏仙岩」。人們不忘烏仙大恩,遂集資建廟供奉三祖師,岩內供奉數尊觀音菩薩聖像,數百年來,香火鼎盛,有求必應。相傳昔日曾有江西地理明師,尋風水沿龍脈來到烏仙岩,仔細察看,不禁連聲讚歎:「此乃寶地也!!……」。後來,住持在明師停留處建起神壇,名曰「江西伯公」。

  佛光寺在1959年因失機緣,人離寺,房屋倒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以貫徹落實,佛陀慈輝,在鄉賢及海內外善信匡助下,1988年開始重建。限於種種原因,該寺只作了部分建造,無整體規劃,也不適合正規佛教道場的規範。1995年春,釋證榮法師擔任住持後,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命名為「佛光寺」。本寺住持慈悲待人,嚴持戒律、以身作則、依教奉行、立雄心壯志,為籌建正規佛教道場作出全面規劃。請廣東潮州建築設計院按傳統佛教古剎構想,精心進行總體規劃設計,首期主體擴建工程項目:三十多面,佔地四十多畝,建築面積約一萬多平方,水池面積約八千多平方。按當前建築造價,約需人民幣伍仟多萬元。如果機緣成熟,將有第二期規劃工程(包括擴路、停車場、征地等)。完善整體規劃總需用地百畝左右,總計約需人民幣陸仟多萬元。

推薦閱讀:

TAG:梅州 | 佛光寺 | 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