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阪神地震成為日本志願領域發展的契機

1995年阪神地震成為日本志願領域發展的契機

來源:環球慈善 作者:馬梅玉

本文摘自《環球慈善》2009年5月號 作者:馬梅玉 原題為:從日本阪神地震看NGO作用

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日本NGO成長的一個里程碑,在日本救災史上被稱為「志願者元年」。阪神大地震使日本國家和地方的公共行政體系完全陷於癱瘓狀態,一大批志願者和NGO則迅速奔赴災區,有些在政府還在開會的時候已經到達現場進行救援,演繹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民間賑災救援的歷史活劇。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130萬到17170萬人的志願者從全國各地自費奔赴災區,投身到賑災救援活動中去;包括海外NGO在內,有數以百計的NGO奔赴現場展開救援活動,志願者自發組織的各類團體不計其數。

災區當地也誕生了大量自發的救援和自救組織,他們大都很專業,最大的特點是調動資源的能力非常強。NGO在抗震救災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喚起了社會對NGO的重視,也改變了日本政府長久以來的謹慎和限制態度。1998年,日本國會通過了《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從根本上改變了NGO發展的法律環境。

在日本,中央共同募金會是其用於社會救災和社會福利的民間組織,每年開展一次全國統一的募捐活動,捐款範圍落實到戶。阪神大地震之後,日本全國的社會捐款額達1800億日元,全部交給地方的共同募金會,用於對死亡者或下落不明者親屬的慰問費、對震災造成房屋全部損毀或半損毀家庭的慰問費、受災兒童教育補助金、住房補助金等。在經費使用上,要求出具活動證明、收據,然後由撥款委員會核查決定支援資金額。

此外,成立於1981年致力於難民救助的著名國際NGO——SVA(和平國際志願者)組織,在阪神大地震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SVA在地震後24小時內便做出了開展緊急救援的決定,並於次日向災區派出了調查團,向相關大學發出呼籲並通過媒體招募志願者,在災區設立了緊急救助本部並派出了第一批志願者;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救援體制,開展了針對當地居民的深入的入戶調查;積极參与棚戶區的社區建設、街區重建等公益活動;積極培育當地NGO的發育成長,努力建構與各類NGO的合作關係;致力於在災區和全國搭建經常性互動網路平台,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自然學校「WholeEarth」在阪神地震中誕生並成長。除了環境教育以外,自然學校還設立了危機管理室,積極開展災害教育,參與救災活動。阪神地震發生後,學校相關人員當天便趕赴神戶,並開始了救援活動。他們為賑災建立了救援隊,為確保災民有安全場所避難,保證食物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當時,日本還沒有專門為救災設立的「志願者中心」,而自然學校的「救援中心」實質上承擔了志願者中心的角色。大批的個人和團體從全國各地趕向災區,其中有NPO,也有大中學生,以及普通的公司職員。零散的人員形成了一個個的團隊,救援中心負責志願者協調工作。各團隊都儘可能發揮自己的長項,協同作戰,成為日本救災活動的骨幹力量。

阪神地震之前,救災都是自衛隊、警察和消防隊的工作,市民雖然也有參與,但都沒有很好地組織起來。而阪神地震之後,一般市民作為志願者參與救災則成了普遍現象。原因可能有三個:第一,阪神地震的規模之大即使是在「地震大國」的日本也非常罕見。第二,發生地點是在大都市。神戶在一瞬間幾乎被全部毀滅,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第三就是時機的問題。

阪神地震發生在1995年,當時日本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已提升到了一定高度,很多人都想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市民活動、環境教育這些詞開始為大眾所熟知。因此,這次不是個人,而是像自然學校以及地區性NPO這樣的市民團體最早加入了救災隊伍。這些團體很多不是以救災為主業的,但是阪神地震發生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放下了手上的工作,紛紛奔赴現場。

市民團體經常提到「為了社會」,這在災害發生時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將援助的手伸向這一刻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這些來自各種領域的團隊相互間形成網路,協同作戰,各自發揮所長,產生了很好的救援效果。這一現象為之後的救災活動提供了一般市民參與救災的先例,並在之後的地震中不斷得到實踐,形成了市民參與救災的模式。


推薦閱讀:

是什麼樣的需求,使記者不顧生命危險,現場報道?
阿富汗東部是什麼地質情況?為什麼多發地震?
日本全年GDP或因地震損1% 短期內對華出口可能減少
日本東海岸發生8.8級特大地震
收到地震預警我們能做什麼?

TAG:日本 | 地震 | 發展 | 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