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普愛醫院開啟西醫入漢
http://cjrb.cjn.cn/html/2014-05/26/content_5327714.htm
廣州(1859年):
鴉片戰爭前,廣州有伯駕醫生開創的廣州眼科醫局,但在戰爭中被夷為平地。
1858年底,美國傳教醫生嘉約翰踏進廣州城,1859年1月創立博濟醫院。嘉約翰自任院長長達44年。
中國醫生黃寬,在英國留學獲醫學博士於1858年回到廣州,應嘉約翰之邀,黃寬常到醫院給病人施行外科手術和會診。
上海(1844年):
1844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會的洛克哈特在上海南門開設診所。1846年在中國醫學傳教會香港分會資助下,診所遷到上海北門,定名仁濟醫院。在1876年,醫院「所有嚴重的外科手術均在無菌情況下進行」。仁濟醫院開創了外科消毒法在中國的最先應用。仁濟醫院是上海第一個教會醫院。
北京(1861年):
1861年,洛克哈特以英國公使私人醫生身份進駐北京。他一方面為英國使館人員治病,監護英國公使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又與倫敦會總部聯繫,表示願意幫助教會傳教團在北京開設一所醫院,為中國人施醫給葯和傳教。經過積極的策劃和籌備,北京施醫院終於開門施醫,由洛克哈特兼管,成為近代北京第一個西醫醫院。
德貞掌管施醫院後,1865年,遷至東城米市大街一座佛教寺院。原有房屋經過修繕和粉刷,面目一新。新院有病床30張,醫院正門旁豎立了兩桿70英尺高的旗杆,因此得俗名「雙旗杆醫院」。
(記者劉睿徹整理)
創始人畢業於皇家醫學院
1861年,漢口開埠。
漢口,地處漢水、長江交匯之處,水上交通極為方便。清朝康熙年間,各地的生意人紛紛來此做買賣,這裡就漸漸繁榮起來。長堤街、漢正街、花樓街相繼建成。開埠之前,漢口已是當時中國集政治、經濟和文化於一體的重鎮。
作家方方在《漢口的滄桑往事》里這樣寫道:「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原本形成的商業基礎,使得漢口成為洋人眼中的熱土。一經開埠,洋人紛至沓來……」
在紛至沓來的洋人里,有一位來自英國循道會的傳教士名叫喬賽亞·考克斯,中文名字郭修理。史料記載,郭修理曾在廣州、南京等地佈道。
西醫進入中國,與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息息相關。《中國醫學通史》中記載,1838年,在西醫最早進入中國的前沿城市廣州,美國傳教士伯駕等人發起成立中國醫學傳教會,宣稱要「鼓勵在中國人當中行醫,並將我們的科學、病例研究和科學發明等有用的知識,拿出一部分與他們分享……因為只有這樣的場合,可與中國人民交往,可以聽到大部分真實情況,回答我們許多問題。……因為一個病人在醫生面前,往往是坦誠相見的。」因此,在所有的開埠城市裡,都有醫學傳教活動,並且,不同的教派都有。
那時,在漢口傳教的除了循道會的郭修理,還有一個來自倫敦會的楊格非。一天,兩人站在龜山上商議劃分傳教的勢力範圍,商議結果是漢口沿長江一帶屬楊格非,沿漢水一帶屬郭修理。
郭修理在大通巷購房買地,建教堂開始佈道。很快,他意識到,漢口是華中地區的商業中心,對傳教事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他寫信要求公會派醫學、教育、文字等方面人才來協助他的工作。在他的倡議下,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選派具有醫師資歷的傳教人員費波特·史密斯醫師來漢。
史密斯早年求學於英國唐頓衛斯理學院,繼而從英國皇家醫學院畢業。1863年12月,史密斯在妻子的陪同下啟程,飄洋過海,後又順江而上,歷時5個月,次年5月17日夫婦二人抵達漢口。5月25日,抵漢第8天,夫婦倆就在金庭公店一間民房內正式開始行醫,由郭修理當譯員。幾天後,他們在自己的診所門口掛上「普愛醫院」四字的招牌,史密斯改中文名施維善。
武漢歷史上第一所西醫醫院誕生了。
此時,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的西醫院也剛邁出腳步,如1846年上海的仁濟醫院,1859年廣州博濟醫院,1861年北京施醫院等。
緊隨其後,1866年9月8日,楊格非在後花樓居巷購一塊地也開辦了一家醫院,取名漢口倫敦會醫院,又名漢口仁濟醫院。如今,這家醫院已發展成聲名顯赫的協和醫院。
發展
西醫求治者眾多
多家西醫醫院三鎮布點
畢業於皇家醫學院的施維善醫術高超,前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剛開始,施維善用碘酒、硫磺藥膏、金雞納霜等4種西藥,對症治療皮膚病、眼病等。史料記載,普愛醫院開診當年,應診人數為18764人次。
這種情形遠遠好於西醫進入中國之初。西醫初來中國之時,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無異於天外來客,懷疑、恐懼是社會民眾的普遍心理反應,甚至一度被認為邪惡。
有史料記載,那時公眾對於西醫屍體解剖的驚詫和畏懼,是因為人死後「保守屍體為吾國最神聖不可犯之舊習,國人見其如此也,遂嘩然以為殺人食人,如水滸綠林之所為矣,百口辯解,終莫肯信」。
在廣州,最早到中國的教會醫生之一伯駕設立的「眼科醫局」,開業第一天竟然無人問津。
這種狀況後來有很大的改善。當時,有報紙時評報道:「自中國通商以後,西醫之至中國者,各口岸皆有之,非徒來醫西人,而且欲醫華人。但華人不識西國藥性,不敢延請西醫,故初時華人均不肯信西國醫藥。於是西醫邀請中西商富,先集巨資,創立醫館;次集歲費,備辦藥材,以為送醫之舉。初則貧賤患病、無力醫藥者就之,常常有效;繼則富貴患病、華醫束手者就之,往往奏功;則無論貧富貴賤,皆有喜西藥之簡便與西藥之奇異,而就館醫治者日多一日,日盛一日也。」
小診所已滿足不了民眾的需求。1866年,施維善籌建的新醫院落成了。醫院為仿西式磚木結構,設候診室、藥房,周圍為葯園,栽種花草樹木。醫院設2間男病室,有病床12張;2間女病室,有病床8張。新式醫院、住院,成為當時市民新潮事。
七旬汪希齡老先生是2013最新版《武漢衛生年鑒》顧問,在年鑒中,他整理出「武漢衛生歷史大事記」。近日,記者拜訪老先生。他介紹,普愛、仁濟醫院開診後,在三鎮都有教會醫院。
在武昌,1875年美國聖公會建武昌聖公會醫院,這是市三醫院的前身。在漢陽,市五醫院源自天主教高隆龐醫院,更早是美國基督教浸禮會醫院舊址。
興盛
湖北西醫醫院數量排國內第四
21國醫生同時在漢行醫
今天,當人們走在漢口黎黃陂路上,都會有種今昔交錯、時光倒流的感覺。5月23日,記者在這裡尋訪萬國醫院的印跡,百餘年前,有21國醫生在這裡行醫,盛況空前。
路口,新立的石碑上記載,自1861年開始,英、德、俄、法等國在漢口設租界,持續80餘年,此路段1897年闢為俄國租界。這條長604米的路,集中了16棟歐陸建築物。
按照石碑標註的位置找到萬國醫院舊址,如今是市中醫醫院所在地。醫院正門大理石標牌上還記著萬國醫院的過往。
民俗專家劉謙定介紹,老一輩的武漢人都知道這裡是「老萬國」。1910年4月,英、法、德、美、波、奧等國在漢領事及各國人士集資9萬兩白銀,在俄租界建萬國醫院,首任院長為義大利阿爾只達女士。之所以叫萬國,因醫務人員來自21個國家,盛極一時。
市中醫醫院老職工徐友宏為記者講了一段過去聽來的掌故,「抗戰前的萬國醫院醫療業務收入有限,常常會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於是拉起了『贊助』,凡在漢之外僑,已婚者每人每年捐大洋15塊,未婚者捐10塊」。
萬國醫院當時的影響力難以尋訪。史料記載,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上半葉,漢口租界的數量僅次於天津,居全國第二位,面積僅次於上海、天津,居全國第3位,其影響力位列內地各外國租界之首。這或許可以成為租界里醫院影響力的佐證吧。
還有資料記載了當時西醫院摩肩接踵、門庭若市的場景:「看一看在醫院大門外,排在大街上候診的隊伍,看一看每天清晨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車馬轎子,看一看那些官員、侍從、馬夫、轎漢,是如何把整條街擠得水泄不通的。人們把小孩舉過頭頂,否則小孩就會窒息、擠傷。」顯然,只有贏得社會公眾的熱衷和關注,西醫在中國的發展才有肥沃的土壤,民眾的認可是西洋醫學在中國紮根生存的基礎。
據《中國醫學通史簡編》,至1921年,全國主要省區均有教會醫院,其中湖北排第4位,醫院27所,獨立藥房8個,排前3位的是福建,醫院41所;廣東,醫院39所;江蘇,醫院34所。
150年前普愛醫院開啟西醫入漢
21國醫生曾在漢行醫
記者劉睿徹
1864年5月25日,漢口漢正街,一位名叫費波特·史密斯(Dr.F.PorterSmith)的英國傳教士開設的診所悄然開張。這位傳教士後來改中文名叫施維善,診所改名為漢口普愛醫院。
西醫入漢由此開啟。彼時,是漢口正式開埠通商的第3年,距廣州、上海等第一批城市開埠通商約20年後。
150年後的5月25日,記者來到武漢最早的西醫醫院——市普愛醫院。
走過150年,這家醫院幾易其名,最終,又用回最初的名字。如今,仍能找到當年行醫的痕迹。
沿長江漢水發展多家分院
普愛醫院成
西醫傳播中心
作為進入武漢的第一個西醫醫院,普愛醫院憑藉技術和人才,迅速成為武漢乃至周邊地區一個重要的醫學傳播中心。
以漢口普愛醫院為基地,傳教醫生沿長江和漢水,在大冶、武穴、安陸、崇陽等地開辦教會醫院,全部以「普愛」命名。
1886年,普愛醫院走出武漢,在安陸市建立了第一個普愛醫院分院。2009年,該院掛上「安陸市人民醫院」和「普愛醫院」兩塊牌子。
1908年,循道會工作人員來到荊門市鍾祥郢中鎮東子胥台,成立了鍾祥普愛醫院,1942年日偽政府接管。抗戰結束後恢復教會主管,1952年結束國外勢力幾十年的管轄,由鍾祥縣人民政府接管。1992年命名為「鍾祥市人民醫院」。
與普愛醫院最有淵源的是黃石市中心醫院。該院始建於1914年,當時的地址在大冶縣城關老北門。其前身是由英國循道會牧師赫水襄(譯音)創建,是漢口普愛醫院的重要分支。漢口普愛醫院首任華人院長江虎臣曾擔任該院院長。
直至現在,武漢市普愛醫院仍經常與黃石市中心醫院進行學術交流活動。(記者黃潔瑩)
推薦閱讀:
※上海「最強」的六家綜合性醫院
※故宮文物醫院是什麼?
※打免費體檢幌子「坑農」,這樣的民營醫院太無良。民營醫院都有哪些問題?
※再續治病,突發事情,我要堅強
※減震技術丨北京通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隔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