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理解大乘小乘佛法
「佛說種種法,為渡種種心,若無種種心,豈用種種法」。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一段時期,由於門派中弟子眾多,大家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義有著不同的理解、闡述,先後就形成不同的佛教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與大乘與小乘的區別。由於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梵語maha^-ya^na。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為小乘(梵hi^naya^na )之相反詞。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乘佛教追求菩薩道的普渡眾生,小乘佛教強調修鍊自我的聲聞乘。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凈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雖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卻因宗派不同,一直爭論不休。?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凈土為目標。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華蓮華經》、《華嚴經》、《大涅槃經》、《大智度經》、《中論》、《龍樹造》、《唯識三十論》等。??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於小乘大乘在修證與教理上,還存在很多的區別,總而言之,小乘是渡己渡人,大乘是渡人則渡己。如果我們純粹從大小乘修證方面來理解,就會覺得小乘渺小,大乘偉大,也是因為如此,過去大乘信徒很是看不起小乘信徒。我不好評價大小乘信徒的真實性,修證層次的高低,我只能說說在不同的時間段,到底是什麼最適合信徒。?我覺得適合信徒的佛法就是最好的,如果不適合,法門再大,也是虛無縹緲的,在這點認知上,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特別是末法時期,魔性時期,通常心裡都是比較自私的,即使社會上很多的慈善機構,也是很虛偽的。因此,我比較主張先修己、渡己,然後才能更好的去渡人。這跟自私沒有什麼關係,首先,渡人需要別人相信你,如果別人不相信你,大家覺得可以渡別人嗎?但是,如果強大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用事實講話,我想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渡人了。與其苦口婆心,花大量時間渡人,還要吃里不討好,還不如專心一致先渡自己呢?因此,在大家對大小乘佛法基本有了解後,更應該沉思與自己的實用性,不要蠻目的隨從,隨從會浪費大家大量的時間,大家應該知道,時間就是金錢,與其到時後悔,還不如提早醒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原創聲明:本文為靈濟堂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弘揚,轉載請聯繫我們並註明「靈濟堂」出處。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世上無法,法無定法?
緣定法定,緣滅法滅?
隨緣隨法,緣法相生?
用愛傳承文化?
搜索「靈濟堂」或長按上方的二維碼即可關注靈濟堂微信?
新浪微博:靈濟堂?
微信公眾號:靈濟堂?
諮詢微信號:JStongzi?
諮詢及服務郵箱:lingjitangsh@163.com?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避苦是佛教修行的一個主要的動機嗎?
※我師父說丨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太虛大師全書》佛法總學16-判攝(16-18)
※《關帝顯聖紀實錄》第二編 護持佛法
※如來藏:你究竟是否具足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