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難點探析
論文摘要 十八大報告中,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備受各界關注,因為這部分內容表明了中國在後十八大時代的政治體制改革及政治道路走向。本文擬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內容進行歷史性梳理,探析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及難點。
論文關鍵詞 十八大 政治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
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順利閉幕。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有關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引發國內外強烈關注。人們如此關注這一部分,是由於以下三個原因:一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目前進入改革的「深水區」,處於改革的攻堅期。尤其是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相比,政治體制改革顯得相對滯後,並且已經對社會全面改革發展造成了障礙,是中國社會很多矛盾的深層根源;二是本次十八大將會實現新舊核心領導班子交接,新任中國核心領導層將要帶領中國往哪個方向走,尤其是政治體制的發展走向如何,也至關重要。本次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將留下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三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發展,人們對於國際國內政治事務了解越來越多,思想呈現多元化,參政議政的意願及積極性有所增強。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難點與成因,我們有必要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進行縱向梳理,這也是本文的緣起。
一、有關政治體制改革及各方觀點
什麼是政治體制改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百度百科中的表述如下:「所謂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社會主義政治總格局和權力結構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對政權組織、政治形式的相互關係及其運行機制的調整和完善。」
還有人說「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是指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政治制度的某些領導制度、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
不管如何組織語言進行表述,核心意思都是對「政權組織形式的調整和變革」。目的都是為了使國家政治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及社會發展相適應,促進社會生產力及各領域的發展。
有關政治體制改革,政界和學界都有不同聲音,觀點比較多元。而在這些林林總總的各方觀點中,比較引起關注的觀點有兩個,即「頂層設計論」和「摸著石頭過河論」。
主張改革需要「頂層設計論」的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和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陳家剛等人。吳敬璉曾在2011年提出,改革需要「頂層設計」和實施方案,而不是零碎、個別的政策調整。
陳家剛在2012年發表文章《政治體制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提出「要對改革的目標、路徑、階段、條件、困難和前景等有清醒的認識和總體規劃與設計。」同時文中還說:「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不會照搬照抄西方的具體模式,但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不是西方的專屬。」
而主張「摸著石頭過河論」的當屬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2012年,他在《環球時報》發表文章《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摸著石頭過河》,提出:成功的政治改革,多是逐步探索。成功的政治改革大多沒有什麼「理論指導」,更談不上什麼「頂層設計」,多是逐步摸索,一路探尋,最終獲得成功的。這在中國叫做「摸著石頭過河」。
這兩個理論觀點的提出者都有自己的邏輯。主張「頂層設計論」的強調理論先行,認為應該先進行政治框架的合理搭建,政治實踐應在政治框架的範圍內施行;主張「摸著石頭過河」的認為理論先行不可靠,更強調實踐先行,認為政策應隨著實踐來進行調整。
兩者的觀點都有自己的合理性,筆者認為,理論和實踐都很重要。理論先行,進行「頂層設計」可以為政治體制的改革提供一個大的制度框架,不至於由於盲目實踐而迷失了方向。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可以對部分不合理的「頂層設計」進行及時調整與完善,從而讓制度設計更合理,這樣從上而下的「大動干戈」比自下而上的微調與僅在政策執行層面的修修補補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二、十八大報告中有關政治體制改革核心內容的表述及解讀
在十八大報告的第二部分中,有這樣的幾句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第一句話表述的重點是將來要「走什麼樣的道路」。
第二句話表述的重點是「自信」。而「道路、理論和制度」在十八大報告中分別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段表述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十八大報告的這段詳細表述,讓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並呈現出一脈相承的歷史感。
第三句話的表述,被很多學者解讀為「這表示中國的未來既不走資本主義民主道路,也不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而是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同意這樣的解讀。
十八大報告的第五部分標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專門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現狀及歷史發展做了概括性梳理,並有這樣的表述:「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從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改革者對於政治體制改革有共識,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及緊迫性;二是改革者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息息相關,是全面改革的一部分;三是為如何對待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定了調性,即「可以借鑒,絕不照搬。」四是確定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步調,即態度要「積極」,步伐要「穩妥」。通觀全文,更主要強調的應該是「穩妥」,不能激進,更不能冒險。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在黨的代表大會上的表述和解讀
從1976年粉碎「四人幫」直到現在,改革開放30多年,政治體制改革也歷經曲折。在這30多年中,可以以蘇東劇變和國內「6.4風波」事件為分界點,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路程分為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黨的核心領導層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提法及重視程度均有不同。
(一)第一階段:結束文革——90年代初粉碎「四人幫」後,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從1979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這一階段,一大批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央領導人恢復領導職位。他們充分意識到權力過分集中帶來的危害。鄧小平曾指出,「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但「總病根」則是「權力過分集中」。所以這一時期的核心任務是撥亂反正,破除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
在黨的十一大和十二大時期,對於國內政治體制的弊端有所認識,但是沒有專門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直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政治體制改革」在十三大報告中被正式提出,並單獨作為一部分進行闡述。其中有這樣的內容:「我們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深化改革」,「黨中央認為,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全黨日程的時機已經成熟。」「現代化建設……需要安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決不能搞破壞國家法制和社會安定的『大民主』。」「決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多黨輪流執政。」
這些表述表明,在具有政改共識的前提下,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最初設計的時候有幾點是明確的:「應該改」、「要謹慎改,不搞大民主」、「不照搬西方模式」。也就是說,政治體制改革從開始就規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禁區」。這個「方向」和「禁區」也是後來政治體制改革一直難有大的突破的初始原因。
然而,就在中央核心集體對於政治體制改革共識明顯,態度明確,準備大力推進的時候,國際國內時局卻出現了大事件。國際上發生了「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陣營被分化、瓦解,共產主義在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宣告失敗,轉而走向民主發展道路,尤其是蘇聯的解體,對國內政治意識形態領域影響很大;國內在1989年發生了「六四」風波,風波前後出現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浪潮。受國際國內政治事件的影響,國內的核心領導集體開始小心謹慎,警惕國際社會的「和平演變」,甚至在政治道路上開始變得相對保守起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進程開始出現轉折性變化,直接體現就是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中重點只提經濟體制改革,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提及很少,這和十三大報告中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闡述形成鮮明對比,也從側面反映了核心領導層的謹慎態度。
(二)第二階段:黨的十四大至今在國內外政治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國內出現了「左」和「右」兩種思潮,尤其是「左」的思潮,想要否定改革開放的成果,回到「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老路上去。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時,對這些社會思潮進行了糾正,認為發展社會生產力仍是當前最主要任務,「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方針不能變,從而在社會發展的重要關頭,穩住了大方向。在這次南巡講話時,鄧小平同志還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點」。但這裡的「膽子大一點」主要指的是國內的經濟發展道路,而不是十三大上提出來的政治改革道路。
南巡講話後,在接下來的的十四大報告中,可以看到報告內容重心發生了很大變化,重點放在經濟體制改革上,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及不多,偶有論及,也態度保守。
十四大後,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刀闊斧相比,政治體制改革顯得相對滯後。在隨後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提法更多的是一種歷史性的「提法」延續,創新性及突破性都不夠。
四、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難點分析隨著社會民主化進程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和經濟體制改革可以「普惠」「皆大歡喜」的結果不同,政治體制改革必然要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阻力可想而知,具體可以概括如下:
1.從客觀層面來說,在理論約束和制度約束下,政治體制改革空間有限。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政治制度」之上的政治體制要堅持,這規定了大的政治體制改革方向,改革空間有限。
2.從主觀層面來說,既得利益集團缺乏改革動力。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成效,經濟迅猛發展。掌握著權力和資本的這部分人獲得巨大收益,從主觀上缺乏改革動力。
3.政治體制改革將會呈現被動式、漸進式前進。執政者需要面對社會發展的現實與洶湧的社情民意。從社會發展現實的層面來看,經濟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領域的改革在進行到一定程度時,都要受制於政治體制改革。從社會公眾的角度來說,根據政治的「公共性」理論及馬斯洛人的需要層次理論,在經濟快速發展,公民實現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希望能從政治的旁觀者變成政治的參與者。在這二者的交織作用下,執政者會考慮從社會最熱點、公民最需要的點著手,進行被動式、漸進式的改革。
4.和「改革理論」相比,政治體制改革需要執政者有極大的「改革勇氣」才有可能成功。目前已經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如何把政治體制改革往下推進,至關重要。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這三個「自信」相比,報告中提出的「全黨一定要勇於實踐、勇於變革、勇於創新」這三個「勇於」意義更大!也是執政者需要面對的艱巨考驗。
推薦閱讀:
※稅權手冊(個稅改革的長遠方向)
※取消案管——檢察內設機構改革從這裡開始
※建立健全的教會:一個改革宗的觀點(二)
※關於群團工作改革的思考
※中國2015改革重點內容出爐 四大亮點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