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置駕駛桿已成國產新型戰機標配 當年殲10不敢用殲-11不能用
在以往中國自行研製的戰鬥機中,幾乎所有的型號都採用中置駕駛桿。 無論是在俄羅斯蘇-27系列基礎上研製的殲-11、殲-15、殲-16還是自行研製的殲-10、殲轟-7系列,都無一例外的採用了傳統的中置駕駛桿。 但是在近幾年,似乎類似美國F-16的側置駕駛桿桿開始在中國的戰鬥機座艙中逐漸佔有了一席之地。 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新型戰鬥機座艙模擬器中,駕駛桿就採用類似美國F-16的右側側置,近日曝光的一張先進中型戰鬥機座艙照片中,駕駛桿也是右側側置,中國空軍目前最先進的殲-20戰鬥機,也採用了側桿的布置方式。 側桿方式有什麼魔力,能讓中國空軍放棄傳統的中置駕駛桿呢?
新型中型戰鬥機也採用了側桿操縱 在戰鬥機設計的初期,都採用的是機械飛行控制系統。 飛機的飛行控制,接受飛行員的操作指令是由駕駛桿和腳蹬負責的;實現則要靠水平尾翼、副翼等氣動面偏轉。而機械飛控系統中,駕駛桿和腳蹬會牽拉金屬連桿或者鋼索,連桿和鋼索的前後移動則控制平尾等偏轉。 在這種飛控系統中,由於存在著空間佔用等大量問題,中置駕駛桿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傳統機械操縱方式有大量鋼索、連桿連接 飛機翼面側置駕駛桿,是隨著電傳操縱系統的興起而興起的。 由於電傳操縱系統不需要大量鋼索、連桿等機械傳動部件,因此駕駛桿重量大幅度減輕,安裝位置也被解放,可以放置在任何合適的位置。去掉中置駕駛桿後,飛行員前方阻礙行動的最大部件被排除,使得飛行員可以更加方便的觀測周圍情況,擴大艙外視野,並操縱座艙前方的儀錶。 同時去掉中置駕駛桿後,儀錶板上原被駕駛桿遮擋的空間也被解放出來,可以提供更大的可用空間,布置更多的顯示、操縱設備。 在中置駕駛桿被取消後,座艙的有用空間明顯增大,換個方向來思考,就是可以減小不必要的空間,可以將更多的空間用來裝載燃油、設備。 採用側置駕駛桿後,配合後傾座椅,還可以提高飛行員的抗過載能力,有利提高飛機的機動性。 最後,設置在中間的駕駛桿在平時是飛行員進出飛機座艙的一個阻礙,在取消後可以有利於飛行員的進出座艙,提高彈射救生時的安全性。 在飛機發生損傷時,還可以避免因操縱桿移位對飛行員造成撞擊損傷。
取消中置駕駛桿後,座艙的布置等方面能得到很大解放 既然側桿布局有這麼多好處,那麼為什麼在電傳操縱系統誕生之後,在很長時間內只有美國F-16一款戰鬥機採用,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才成為各國新型戰鬥機的主流配置呢? 原來,採用側置操縱桿的設計,使得飛行員較難直接感知操縱效果。 由於駕駛桿與操縱的翼面之間沒有機械連接,因此飛行員在駕駛飛機時,無法感受飛機受控後的反作用力,難以感受操縱的效果並作出修正。 另外,與傳統中置操縱桿相比,目前所有類型的側桿駕駛裝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軸向控制指令交叉耦合的問題。 一個軸向上的意向性控制輸入無意間觸發了另一個軸向上的飛機運動,成為其他軸向上的耦合性控制指令。
側置操縱桿雖然性能優異,但是設計難度較高 在中國自主設計殲-10戰鬥機時,電傳操縱系統已經成熟,殲-10也是一架完全使用電傳操縱的戰鬥機。 但是該機並未使用側置操縱桿,一方面是出於沿用此前飛行員的訓練與操縱習慣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國內人機工程方面不夠成熟。 為了避免設計中的風險,採用了傳統的中置操縱桿,直到殲-20戰鬥機設計之時,才根據此前的研究中取得的經驗,採用了側置操縱桿。 隨著中國戰鬥機設計經驗的日漸豐富,在可預見的將來,側桿設計將成為中國戰鬥機的標配。
殲20在中國空軍戰鬥機中首次採用了側桿操縱。
推薦閱讀:
※我戴國產手錶,怎麼了?
※淑女屋帶你做個精緻女孩 中國十大國產女裝品牌
※國產又出一部帶色兒的好片
※故障最少的國產車,質量媲美保時捷,安全性比肩沃爾沃,僅9萬
※脫硝催化劑載體二氧化鈦實現國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