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國的子民??登山寶訓之一

天國的子民——登山寶訓之一

  

  經文:太5:1-12

  五、六、七章是著名的「登山寶訓」,又被稱為「君王的宣言」、「天國的憲章」。

  前幾章,我們首先看見國度的王在神永遠計劃的預旨中,於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顯明出來。馬槽是他的第一個寶座,他的行徑充滿著刀光劍影。曠野的受試,實際上是他一生道路的寫照。所有的這一切都預示著天國的君王要走過一段卑微的路程,由十字架的羞辱進入極重無比的榮耀。家譜和「天國近了」的信息說出了國度是神在創世以前的規劃;先鋒的出現說出了天國的規划進到了執行的階段;天國的王受膏出來,說明神自己來作國度之工的執行者;呼召天國的戰士更說明了天國進入了擴展的實際行動。

  這些戰士在投入國度爭戰之前,王要先裝備他們,好讓他們成為天國的精兵。路加福音的記載將登山寶訓寫在揀選十二門徒之後(路6:13以下),因此有人將登山寶訓稱為「按立十二門徒聖禮的演講詞」。馬太福音非常重視主的教訓,作者將主的教訓搜集、歸納、分類,並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大主題之下。而路加採用的方法是將耶穌的教訓分散記載在福音書的各處。所以,我們說登山寶訓並不是耶穌在某地方的一篇講詞,乃是他對門徒一貫教訓之摘要、精華與大綱。

  1-2節「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登山寶訓是對誰說的呢?兩千年來,對這個問題存在著三種錯誤的認識:一是以為這段經文是對世人說的,要人不抵抗、愛仇敵;二是以為這段經文是對猶太人說的;三是以為山上教訓乃是對將來國度里的人說的,和我們現在沒有關係。這三種認識都是錯誤的。

  主雖然看見許多的人,但他沒有繼續和他們在一起,也沒有繼續為他們醫病趕鬼。相反,他離開群眾。門徒卻跟了上去。

  他們「上了山」,可見這些信息不是以針對不信的人,而是以門徒為對象。這些話不是在平原說的,乃是在山上說的;不是對外的福音佈道,而是對內的訓練造就。今天,許多的傳道人內外不分,無的放矢;雖然講得很努力,卻是叫人無可適從。對於外人,基督的中心信息乃是:「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5:24,7:38)。陳終道牧師說:「許多人不分別這重要的次序,就是:我們若沒有叫人先信靠基督脫離罪惡、得著重生,便想教他們行善,完全是白費工夫的。那正是許多人誤以為基督教跟其他宗教都不過是大同小異的宗教的原因。」對於未重生的世人來說,他們所需要的乃是一個光,叫他們能認識自己;乃是一個救法,叫他們能脫離死亡;乃是一個生命,叫他們成為神的兒女。基督教不是傳教訓給罪人,乃是傳基督的生命給罪人。世界並不需要一個高超的人生哲學,或特別的人生觀;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恩惠的福音。所以誰要是將這登山寶訓傳給世人,這人就根本不懂基督教。

  耶穌「坐下」,才開始教訓,表示這教訓是正式的、重要的。也表示聆聽的人需要靜下心來,象學生一樣地認真受教。學習登山寶訓切忌心裡浮躁。

  「他就開口教訓」。在希臘原文中,「他開口」這一短語具有雙重的意義:其一,它是一種嚴肅的、莊嚴的、高貴的短語,它在份量最重的言辭中,是一種最自然的開場白,例如在提及某種神諭時才用到它;其二,這種語調用在真正傾心吐意的時刻。因此,登山寶訓是主平時經常教訓門徒的道理的核心與精華。

  登山寶訓是對一切世俗文化和宗教的突破。在人的理想中最高的表達只能到達財富公平分配為止,這一些思想都是脫離不了物質的藩籬。亞當的後代中,沒有一個人可以脫出這一範圍。但是,基督來了,他告訴我們:天國並不意味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而是心靈的更新。馬太五、六、七章是天國在心靈上的進展,是那樣的透明、清潔,實際上是主耶穌心靈光景的寫照。主內心的光景就是天國的光景。康德說:「讓整個人類向最高的善,繼續走過去吧。但我要承認,那一位拿撒勒人曾經達到了最高的善。向最高的善順服,那最高的高峰,耶穌基督已經達到了。」任憑人類的文化繼續前進,卻沒有辦法超越登山寶訓所記載的耶穌基督的倫理所達到的境界。

  我們先來讀五章一至十二節的「八福篇」(也可以說是「九福」),「八福篇」是整個登山寶訓的核心。在這裡,我們看見了關於天國的兩個重要方面:

  一是 天國的本質──福;

  二是 天國的子民的特質。

  天國的本質──福

  在約翰的信息中,我們聽到了來自曠野的呼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悔改是進入天國的路徑。可是悔改並不是天國的本身,乃是天國的預備。雖然,人與天國最初的接觸點是「悔改」,但「悔改」是給人一個「落在神的追討里」的感覺,那滋味並不好受。就如愛德華滋所形容的:未悔改的罪人,被神的手抓住,懸在地獄的坑中。悔改之人落在哀慟之中,那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是,天國的本質卻是福。

  你接觸了天國,就接觸了祝福。天國是嚴肅的,但不是嚴肅到一個地步叫人害怕,乃是叫人用一個嚴肅的態度去追求得著天國,非天得著天國不可。因為天國是神要賜給地上的人完整的福。

  我們的神是「萬福的根源」,他是EL shada(以勒沙代)──大能豐足的供應者。神不僅在基督里賜予生命;也在基督里賜予福氣,就是「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1:3)。我們所領受的被稱為「福音」;在元朝,基督徒被稱為「也里可溫」,意為「有福的人」;《詩篇》廿三篇讓我們看見一個以神為牧者的人,如何一步一步經歷到「福杯滿溢」。聖經不僅啟示生命的路,也啟示也蒙福之路。

  天國的道路不是好走的,在道路上滿了各式各樣的艱苦,會叫追求天國的人流淚,甚至滴血。但是即便景況再艱苦,那結果卻是「有福了」,在天國里滿了從神而來的祝福。而且,天國的本身就是屬天的祝福。

  一、世福與天福

  人人都喜歡「福」。過年時,常有人把「福」倒著貼,意為「福到了」。但是我們知道,「福」不能靠顛倒得到的。

  《傳道書》是一個追求福樂人生,體驗過世界諸福,仍覺虛空之人的心路歷程。這卷書向我們展示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福氣,也向我們指出幸福的游移不定,上帝並沒有讓它永駐人間。日光之下,一切都是瞬息萬變。失去了神,任何人都不可能求得一種永恆,要想在今生今世追嘗到至極的幸福,無異於空想。有人說,「福氣」,有福必有氣,福與氣同行也。《傳道書》巡禮了人間一切能享的福:口福(2:3);住福(2:4);玩福(2:8);財福(6:2);子福(6:3);壽福(6:6)。所羅門告訴每一個「日光之下」的人,不要妄想在今生今世追求絕對的幸福。明智之舉是當我們愜意時便縱情歡笑,不要因一念之差而失去稍縱即逝的情趣;同時,也別想片刻之樂永系在身,此種念頭只是無望痴心罷了(傳11:9-10)。

  有趣的是,新、舊約各自的第一卷《馬太福音》和《創世記》,其第五章都是關於「福」的。創世記五章講到,亞當的子孫在被造里的蒙福(2節)。在這不厭其煩、單調重複的家譜記錄中,我們卻看見了人性共同追求的那些東西。例如:足享長壽(最長969歲)、有兒有女、子孫滿堂等等。可是,這冗長的家譜目的卻是向我們闡明人生的真相: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他們雖然活了這麼大的歲數,但沒有值得追憶的經歷(除了以諾)。不斷重複的記錄乃是表明「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生命如同文章,不在乎長短,乃在乎內容。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真是「浪花淘盡英雄」。

  死必臨到,萬事皆空。一章經文,八個「死」字。死後原知萬事空。

  可見,創世記五章是人以物質來度量祝福。

  中國人的福氣觀念是「福、祿、壽」。但是,「八福」將中國傳統的福氣觀念完全倒轉過來了。八福篇展現的是「天福」,與「世福」大異甚趣。

  有一首福音詩歌這樣說:「人生一切能享的福,哪樣保留得住;人生一切能享的福,哪樣不虛空;人生一切能享的福,哪樣能夠滿足;人生一切能享的福,哪樣能帶走。」

  我曾經思索:什麼是上好福份?有一天,當我再讀《路加福音》十章四十二節時,就豁然開朗了。主說:

  「馬利亞已經選擇了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什麼是上好福份?答案就在這裡:是不能奪去的。一種福份,如果能被奪去,就不是上好的。例如:財產、地位、壽命……上好福份就是不能被時間、境遇所奪去的那種。

  「天門久為初人閉,福路全憑神子通。」福音是福源。離開了福音,一切的福都是暫時的,都要過去。只有那屬天的福分──與神的和諧所帶來的生命平安──是無法被奪去的。

  二、天福的內容

  我很喜歡透過以弗所書一章三至十四節來看那屬天的福氣。第三節是蒙福的總論:「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

  「頌讚」是蒙福的心態。這段經文以「頌讚」開始,以「頌讚」結束,並且字裡行間洋溢著「頌讚」。頌讚是蒙恩者的福杯滿溢,頌讚是欣然接受神在環境里的一切安排。

  「主耶穌基督的父神」是福氣的源頭。

  「基督里」是蒙福的區域。

  「天上」、「屬靈」表明福氣的性質。

  「曾賜給」指明福氣的實在。這福氣不是期貨,是已經賜下、只等你去支取的。「曾」也表明許多人已先在基督里領受了這奇妙的恩、豐富的福。在這裡,耶穌並不是用單純的敘述句,而是用驚嘆的形式論到八福。他不是對將來福份的一種熱烈而模糊的預言,而是對現實的道賀。基督徒的福份不是來世榮耀的福份,卻是今日已存在的福份。

  「各樣」表明福氣的豐富。在基督里你可得無窮的豐富,是你一生和永遠都經歷不完的。那是測不透的豐富!

  巴克萊指出,在八福中所用的「福」字,是一個很特殊的字,它的希臘文為makarios,是特別用來描述屬神的。makarios形容一種內中藏有秘密的喜樂;一種清澈平靜、不受損害、自我滿足的喜樂,完全不受生命中境遇變遷的影響。「福」所論到的喜樂,是飽嘗痛苦、憂傷和損失之後仍有的喜樂,是痛苦和憂傷沒有力量妨礙的,是生老病死都無法奪去的。在世界可以獲得快樂,也可以失去快樂。財產的更易、健康的喪失、計劃的失敗、雄心的破碎,甚至氣候的改變,都能夠把世界所給予的多變的快樂奪去。但基督徒卻有清澈又平靜、不受妨礙的喜樂,這就是永遠與耶穌同行、同在而得來的喜樂。

  我想,我們需要進入天福的內容了:

  主所說的第一個「有福了」和第八個「有福了」都是「天國是他們的」(3、10節)。八福的開始是得著天國,結束也是得著天國。這說明了涵蓋「八福」的中心點就是天國,天國就是神要給人完整的祝福。人若是得著了天國,他所得著的就是「福」;因為天國的本身就是福。這也是向人明告:在天國以外是沒有真正的福。人要得著真正的祝福,他必須要以天國為追求的目標。

  這樣說有些抽象,但八福的其他六福是具體的:

  一是「必得安慰」(4節);

  二是「必承受地土」(5節);

  三是「必得飽足」(6節);

  四是「必蒙憐恤」(7節);

  五是「必得見神」(8節);

  六是「必稱為神的兒子」(9節)。

  這六個方面的福氣都是屬靈的,給人享用裡面的豐富和飽足;是人與神恢復正常的關係,調整了人在神面前的地位。天國不單是誰掌權的問題,也是誰作供應的問題。人的一切供應都是從地來的,而地的供應是有限的,所以人的難處在地上就不住地發生。但是,天國的供應是從神來的,神的豐富是無限的。我們把八福集結起來,我們可以這樣說,得著了天國就是得著了神的自己,得著天國的人所得著的乃是神的一切。天國是人享受神的所是,取用神的所作,並且承受神的所有。往深處去看,我們更能了解,天國不單是享用眼見的豐富,並且本質上是人與神的聯結:

  「必得安慰」──與神的慈愛相聯結;

  「必承受地土」──與神的旨意相聯結;

  「必得飽足」──與神的豐富相聯結;

  「必蒙憐恤」──與神的性情相聯結;

  「必得見神」──與神的啟示相聯結;

  「必稱為神的兒子」──與神的榮耀相聯結。

  從外面看,天國好象是神要求人;從裡面看,天國卻是神要把他整個的自己給人。

  「八福」其實是「九福」。第九個「有福了」轉用了第二人稱來接受祝福,是八福的應用的勸勉。

  總之,天國是福。

  天國子民的特質

  世福關注的是「人得著什麼」,天福關注的是「什麼人才能蒙福」。八福篇並非單單展現出八種福份,而是天國子民八種蒙福的特質。我們最要緊是成為一個蒙福的人,把這樣一個人無論放在哪裡、置於何種境遇之中,他們都能與神和諧、與人群和諧、與自然和諧;主的恩惠和慈愛必終生追隨著,使他們都活出天國的樣式來。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最重要的。神最在乎你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神注重我們的所是過於我們的所作。一個平庸的父親會把產業留給孩子,但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會把素質看作最優厚的產業。嚴格說來,從句式和語法看來,主在這裡不是表明八種福份,而是八種蒙福的特質。如果你具備這八種特質,就是一個蒙福的人。你的人生蒙受福份都是必然的。

  這八種特質不是得救的條件,也決非人的努力立志所能成功,而是因信得在基督里成為新造之人所應有的生命表現,是聖靈在人心中掌權的結果。登山寶訓是天國子民怎樣活出神兒子應有的生活。

  我們來看一下蒙福的這八種特質:

  一、虛心

  「虛心」更好的翻譯是「靈里貧窮」。「靈里貧窮」是進入天國之門的鑰匙。主所祝福的,乃是貧窮的人。基督教不是注重貧窮而已,貧窮的人多得很,但他們不都是天國里的人。有的人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心裡還是挺自滿的;所以不是貧窮的問題,乃是性格的問題,這貧窮是在靈里的。

  靈里貧窮不是環境的迫使,仍是自願的。主耶穌成為肉身,他降生所用的馬槽是借來的、傳道所用的船隻是借來的。舉行最後晚餐的樓房是借來的、埋葬的墳墓是借來的。而且他的靈里也是貧窮的,完全不想有物質的得著。更重要的是他不使用神性的力量,而是在人性的軟弱中專心地仰賴神,仰望他的憐憫。一個深深覺得自己一無所是、一無所有、一無所恃的人,才會專心依賴神,仰望他的憐憫。這是天國子民的首要資格。天國,現在就在靈里貧窮的人心裡;將來,靈里貧窮的人必在天國里。

  詩人說:「神啊,你的恩惠是為困苦人預備的。」(詩68:10)保羅說到自己的經歷,有一段話值得深思:「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這就是說,自己覺得貧窮,一無所有的,但依靠主,會「叫許多人富足」,會「樣樣都有」。更寶貝的是,這樣的人即使叫許多人富足、樣樣都有,也不會自誇,因為他們深深知道那不是自己的強處。

  二、哀慟

  「哀慟」就是哭得很傷心。虛心的人能認識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哀慟的人則是進一步看到自己的罪惡深重,看見自己跟不上神的心意,看見自己與神的計劃脫了節,製造了許多阻擋神的事,得罪了神。這種對罪敏感的素質帶來「哀慟」的第一層經驗。他會及時向神調整自己、與神和諧。只有為罪哀慟,才會悔改,才會得主赦免,才會得到安慰。

  「哀慟」的第二層經驗,乃是為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如同羅得在所多瑪時的心境——「他的義心天天傷痛」。當我們看見四周充滿了罪惡、黑暗、不平、逼害,撒但被人敬拜,人間缺乏公義、和平、真實,主被人棄絕,並且貧窮、痛苦充斥於整個世界,他的心靈就自然而然地有反應。不僅生氣、憂愁而已,更是一種真實的哀慟。這證明神的生命在他裡頭有很深的組織,因為沒有愛就不會哭,沒有聖潔就不會哀慟。

  哀慟的經歷使我們更需要神的憐憫和安慰,更感受到肢體的同情和幫助,使人與神、與人更親密。哀慟的經歷能使我們更體會別人的痛苦,更能同情幫助別人。哀慟的經歷能使我們的靈性更老練。

  三、溫柔

  溫柔在希臘文是溫和的意思。溫柔是道德上的用語。主是溫柔的(太21:5),所以基督徒也應當溫柔。溫柔是一種性格,這種人對自己無所求,對人也無所求,安息在神的旨意和安排之中。他相信一切的苦楚都是主愛的帶領,而神的安排對他是最好的;他不為自己奮鬥,不爭執,自己無所主張,不為自己說話,肯舍己,甘心樂意背十字架,不替自己爭是非。如果一個人肯接受十字架的造作,就會摸到溫柔的靈,因為釘十字架的主是最溫柔的。主耶穌說:「我的心裡柔和謙卑,你們應當負我的軛。」主自己是溫柔的人,在他裡面沒有不安、沒有急躁。有人說,溫柔如同海綿體,它不會碰傷人,也不容易被人碰傷;溫柔不是懦弱,不是沒有骨氣,不是沒有原則。溫柔的人可承受很重的壓力,卻不會被壓跨。冷硬人人厭惡,溫柔個個喜歡,因此一個溫柔的人更易有美好的人際關係。

  按照人的觀點,要爭戰奮鬥才能得地土。但是,主耶穌有一個特別的觀點: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一方面指溫柔的人更得人心、更有人和,也指將來承受新天新地。

  四、饑渴慕義

  向著義有饑渴的人有福了。飢和渴是非常厲害的感覺,向著義如饑似渴地羨慕、追求的人實在是有福的。神讓我們靈性經歷「饑渴」,不是叫我們灰心失望,乃是叫我們去「慕義」。如同人飢了、渴了,不是坐著等死,乃是尋找食物、尋找水源。神的義如同無比巨大的糧庫,如同長流不竭的活水之源,是為一切饑渴慕義的人所預備的。所以,饑渴的人只管到主面前,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啟21:6)「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22:17)

  「饑渴慕義」,就是一種渴望得著主自己、並渴望遵行神旨意、離開一切不義的特質。只要我們對神的義如饑似渴,神必為我們成就,聖靈必幫助我們行出義來。這樣,我們靈里就必得飽足,心裡當然充滿喜樂。

  五、憐恤人

  「憐恤」或譯作憐憫,意思是寬大,不計較,不和人算得很緊很准,不吹毛求疵,不顯露人的缺點,喜歡赦免,喜歡忍耐。這就是主自己的性情,他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

  巴克萊指出,憐恤起碼有三種表現:

  第一、真摯的同情。它的意義,不僅僅在表面上對一個人表示同情,也不僅僅限於對處在困難中的人感到難過。它的意思是,進入他的內心深處,設身處地以他人的眼光來觀察、以他人的見解來思想,並以他人的感覺來揣度事物。這樣從將心比心所產生的同情,才是真正的憐恤。

  第二、完全的饒恕。人的最高標準是七次,天國的境界是七十七次──完全的饒恕。

  第三、慷慨的濟助。不僅心裡有同情、饒恕,而且還有慷慨的實物濟助。約翰說過:「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約壹3:17)「憐恤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19:17)「眷顧貧窮的有福了,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他病重在榻,耶和華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給他鋪床。」(詩41:1-3)

  一個能赦免的人,就能讓許多事過去,不會一直在意人怎樣待他。基督徒養成憐恤的性情時,就開始長大。「必蒙憐恤」,這話不止對這時候說,且要一直達到基督台前。主將來怎樣審判你,就看你今天在教會裡怎樣審判別的弟兄。你今天刻薄地批評人,到那一天沒有辦法盼望主的寬大;你用什麼量器量給人,到那天主也要用什麼量器量你。所以我們要常常注意我們的缺欠,你今天對人的態度,決定了主將來對你的態度。

  雅各說:「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2:13)

  六、清心

  「清心」就是心裡清潔、沒有摻雜,十分單純地向著神,不讓神以外的事物來佔據心靈。這樣的人,除了神以外無所求、無所望;他只有一個目的──事奉神、討神的喜歡、為神而活;他的判斷和價值取向,不是根據自己的思想,不是根據自己的聰明領會,乃是根據裡面的帶領。

  人活在這樣的純凈里,神怎能忍心向他們隱藏呢?神必要給他們遇見!清心的人,其福份是「必得見神」。

  第一,如今靈里見神。我們知道,山區的溪水如果清徹見底,那麼水底的石子、遊動的魚兒,都看得清清楚楚。同樣的道理,清心的人因為內心清潔,與神親密,就行在光明中,對神的旨意就會越發清楚。他裡面稍有一點不潔的念頭,就會發覺,就會馬上對付。

  第二、將來親眼見神。「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約壹3:2)「在城裡有神和羔羊的寶座,他的僕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見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頭上。」(啟22:3-4)

  七、使人和睦

  喜歡叫人和睦,乃是神生命的流露。神借著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了,成就了和睦,叫人能與他相安;有神性情的人也應當有喜歡叫人與神、與人相安的心。因此使人和睦的第一個含義就是積極傳揚福音。不僅如此,我們在教會中、家庭里、社會上不應該成為散布分爭的人。可惜有許多的弟兄姐妹天性喜歡他人出事情,不盼望弟兄相和好。

  使人和睦的人需要神的平安強有力地在他的心靈深處。因為人若心裡不安、裡頭混亂,也會盼望外面不安、混亂。

  我非常喜愛《聖法蘭西斯的禱文》,這篇禱文流露出神的性情:

  主,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

  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啊主,求使我少為自己求

  少求受安慰多去安慰人

  少求被了解多去了解人

  關懷人全心真心付出愛

  主,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的愛

  在黑暗之處播下你光明

  在憂傷之處播下歡樂

  主,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寬恕中我們便得赦免

  在獻出時我們反有所得

  在死亡時便進入永生

  使人和睦的人,才能與和平的神相像、才能與和平的神同工、才是神所喜悅的兒子。一個製造紛爭的人必為神、人所不齒。

  八、為義受逼迫

  第八個福裡面兩次講到「有福了」,真是福上加福。

  這個福,實際遇到的時候,憑肉體講,味道是不好的。這個福就是為著神的榮耀,存著歡喜快樂的心面對一切的十字架。「為義受逼迫」是指純粹為著主的名、主的道受逼迫,而不是因犯罪而受苦(彼前4:14-16)。他是為了堅持正義、堅守信仰而受苦。他們輕看屬地的好處,卻以神的自己作他們的滿足。他們不誇耀也不追求人的榮耀,卻以滿足神的心意作他們生活的目的。這些承受屬天之福的人,都是活在「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的生活態度中。

  為什麼說為義、為主受苦應當歡喜快樂呢?因為有兩個福份:

  第一、「天國是他們的」。

  第二、「因為你們在天的賞賜是大的」。

  不但天國有份,而且賞賜又是大的,可見福份實在極大。存這樣心志的人,神榮耀的靈就會在他身上,使他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樂。

  十字架的傷痕是每一個天國戰士的榮耀!


推薦閱讀:

啟孜峰失蹤山友確認遇難!生日當天,遺體被找到
珠穆朗瑪峰的環境有沒有人維護?遇難者遺體沒人回收嗎?
戶外旅行有哪些好用又低調的APP?過來人對馬蜂窩、超級俱樂部、窮游這些如何評價?
戶外科普|沖墜係數
登山愛好者注意保護膝蓋

TAG: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