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警惕!對待歷史三種錯誤傾向
人民日報評論部
8月5日以來,人民日報在評論版推出5篇署名「本報評論部」的重磅評論,縱論「歷史觀」問題。這5篇文章,主要圍繞兩大方面展開,一是如何堅持正確的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一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支招: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二是堅持正確的歷史觀,當戒三種錯誤傾向:「虛無主義」、「解構崇高」、「泛娛樂化」。
歷史觀並非一個枯燥的哲學問題。狼牙山五壯士是兇惡土匪?英雄不是傻子就是投機家?手能撕鬼子、石頭能打飛機?當下這些錯誤觀點,實質上也是歷史觀問題。對於這些錯誤傾向,5篇評論予以旗幟鮮明的回應:不能把歷史當作「任人塗抹的小姑娘」,準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1)堅持正確歷史觀,當戒三種錯誤傾向
不良傾向一:罔顧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
【表現】
在「說事」時,改變歷史結論,美其名曰「新視角」。比如,提出「如果不搞五四運動」「如果不打抗日戰爭」「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以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推演,來證明自己正確。
在「論人」時,顛覆歷史評價,美其名曰「複雜論」。比如,「好人不好」,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雷鋒日記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壯士是土匪。相反,「壞人不壞」,慈禧是「優秀的政治家」,袁世凱被贊為「為中國找出路」。
在「講史」時,歪曲歷史規律,美其名曰「再思考」。比如,認為儒家充滿「奴性」,道家安於現狀,法家崇尚專制,毫無可取之處。
【本質】
所謂的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對主流歷史觀念的否定,通過否定歷史來否定現實。
這樣的言論之所以有一定市場,有著文化思想、社會心態的深層次背景。一些人對中國歷史文化不自信,視之為「糟粕」、以之為「落後」,因而罔顧事實發難國史;一些人對當前的道路和制度不認同,把現實中的問題歸因於近代中國錯誤的歷史選擇,因而無中生有質疑黨史;還有一些人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崇高不在乎,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衝擊下嘲笑一切,無視在漫長歷史與崢嶸歲月中的精神沉澱,因而插科打諢矮化我們的精神史。
【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借「還原真相」「重新發現」之名,行史實虛無、規律虛無、道德虛無、價值虛無之實,而這些都沒有了,歷史本身也就只能是「血污遊魂歸不得」。蘇聯解體就是前車之鑒。
不良傾向二:妄加揣測,用主觀否定客觀
【表現】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告別崇高」「消解意義」,把那些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事件矮化為「權謀」「宮斗」,把那些承載精神信仰的英雄人物醜化為「投機派」「野心家」,把「個人利益滿足」作為解讀歷史、評價人物的唯一標尺。
更有甚者,有些人把為國家民族犧牲的英雄看成「追求升官發財卻站錯了隊、運氣不好」,覺得「英雄都是傻子,沒有典型意義」,認為「近代史就是黨派鬥爭史」。
【本質】
「告別崇高」「消解意義」,用主觀否定客觀,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
這樣的歷史觀也是現實的投射。在現代商業社會的衝擊、消費主義的洗禮下,在「消費優先」「物質至上」的步步緊逼下,一些人慣常以今度古、以己度人,讓理想、信仰、道德這些美好的德行在歷史認知中步步退卻,看不到在個人之上還有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榮辱顛倒、是非迷失。
【危害】
崇高被消解,史實變得曖昧低級,史識變得庸俗含混,歷史變成了少數人博取財富和權力的寫照。
把歷史異化為蠅營狗苟的厚黑學、勾心鬥角的權謀術,從歷史中打撈的是殘渣而不是精華,汲取的是糟粕而不是養分,關注的是如何靠機心取巧,而不是怎樣為正義代言。進而把一切歷史行為庸俗化、歷史人物污名化,結果就是:為理想獻身的英雄不存在了,為民族大義奮鬥的群體不存在了,那些照亮人類心靈和精神的理想信念也不存在了。
不良傾向三:隨意裁剪,用惡搞代替創作
【表現】
在那些抗日「神劇」中,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石頭打飛機輪番上演……我方裝備能力「超過蝙蝠俠」,敵人近乎弱智。
泛娛樂化的歷史觀,近年來開始彌散到一些肩負講解史實、傳承精神的專業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歷史當消費,熱衷於「戲說」、青睞於「顛覆」;有專家學者把淺薄當學術,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詞句證明她是好賭好色之人」。
【本質】
隨意裁剪,惡搞代替創作,顛覆主流立場,「泛娛樂化」背後,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去價值化」。
一切都可以被惡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費,飯局中就難免出現詆毀先烈的唱段,電視里就難免出現奇言怪行的英雄。在這樣的歷史觀看來,無所謂真相、無所謂真理,是非成敗、高尚卑劣都不過爾爾。
【危害】
當歷史僅歸於娛樂之時,也就是歷史被虛無主義綁架之時,這直接瓦解著社會的價值底座、人們的精神信仰。如果「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最後必然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化一旦過度膨脹,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審美取向感官化,價值取向虛無化,政治取向戲謔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2)堅持正確歷史觀,習近平支招: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進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會上為如何堅持正確歷史觀支招: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
1、讓歷史說話
對歷史的遺忘意味著割裂傳統、割裂文明,掩蓋和歪曲歷史更是對文明的背叛,最終只會陷入悲劇的泥淖、走向進步的反面。
抗戰勝利70年後的今天,歲月的落英早已覆蓋戰爭的遺迹,發展的潮流一點點清洗著歷史的傷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歷史決不會隨時間推移改變原有的樣貌,歷史的結論決不容許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視聽,歷史才能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
2、用史實發言
敬畏歷史、堅守記憶,這的確抓住了要害。讓歷史離我們更近,不僅需要嚴密的概念,更需要生動的細節;在歷史中獲得啟示,不僅需要火一樣的激情,更需要鐵一般的事實。
有人曾做過一個比喻,如果把對歷史的解釋比作果肉的話,那麼歷史事實就是果核。任何嚴肅和負責任的歷史敘事,都必須先找到一個「事實的硬核」——那就是真相,然後才能給出一個「堅硬的解釋」——那就是立場。
「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史料越堅實,做出的研究才越客觀越有價值,得出的判斷和結論才更可信更有說服力。對歷史懷有溫情的敬意,善於用史實發言,堅持用事實說話,這是我們構建正確史觀、保持清醒判斷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追求真理、捍衛正義的必然之途。
(編輯:人民日報客戶端 朱利 楊麗娟)
推薦閱讀:
※女人床上7大錯誤 男人生不如死
※窮人的八種錯誤行為
※癌痛患者在護理上常犯的6大錯誤
※秦曉對談李澤厚:要防止中國走向錯誤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