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585期:用「力學原理」來說(下)

作者/羅名花、李萬斌⊙編輯/張宏婉

導讀:中國武術理論為什麼要引入「五行」、「八卦」的思想,僅僅是為了「唯恐它不神秘,用以嚇唬外行,抬高身價」嗎?編者因為相關學養不足,因此對下文的這個結論還真不敢說三道四,不過即使暫時對「五行、八卦到底是一門什麼學問」弄不清楚也不要緊,這並不影響我們聽聽本文作者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談談他們對太極拳技擊功夫的認識。本文原標題是《朝夕盤打.默識揣摩》,現標題《用「力學原理」來說》是編者加的,特此說明。


用「力學原理」來說

----談對太極拳技擊功夫的認識(下)

六、太極拳的軟、輕、重、靈

軟是外似綿軟,而剛實蘊於內。太極拳中講的軟,並非是不用力和沒有力的軟塌,沒練過拳的人的懈軟,而是不用拙力的柔。柔在前、剛緊隨其後,為的是以柔在前便於試探對方的來勢,一旦得機,再用剛勁發手,這就是「接勁為柔,發勁為剛」原則的體現。

輕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鬆的必要措施。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識揣摩,惟以意思運行」。只有越省力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靈活,聽探順化,沾粘走轉全是在輕的基礎上進行的。

太極拳的輕緩,正是為了求得重快。能輕則能松,能松則能重快,能重快則發放才有保證。在輕緩有了功夫以後,即可以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輕快沉穩方為得宜。

太極拳在輕重用力方面是隨重用輕,隨輕使重,充分發揮輕重的效能。拳訣說:「雙重行不通,單重倒成功」。就是說,雙重是力與力爭,相持不下,我欲去,你欲來,結果是力大勝力小;單重是我用力擊出時,使對方失去抵抗力,達到我發著用手的目的。能有此種能力,必有純熟的「隨」的功夫。單重用得好,就可以使對方落到空處。所以說用重不如用輕,用輕不如用空。能夠運用使對方處處落空,這在武技上可以說是最上的高手。

事實上,太極拳競技中的輕重,是指由我方確定一定強度的勁力作為基準去衡量對方勁力的質量。我方的勁力就是天平上的砝碼,對方的勁力則是未知重量的物體,通過接手時的比較和運動過程中的「秤量」來確定對方的輕重,即「權彼來力之大小,絲毫不差」,以達到技擊較量中的「重里顯輕勿銷停」或「重里顯輕必發手」以制敵的效果。拳訣說.「你輕我也輕,你重我來撐;你縮我用崩,沉拔翹板功,彈你必騰空」。就是輕重用技的真實寫照。

「靈」,精敏神巧全在於靈。靈是輕的發展,在輕的基礎上發展靈,方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靈」。如此反覆鍛煉,始能做到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聽探之準確,化發之機智,即是靈的表現。

七、獨具特色的太極拳慢練法

太極拳通過慢練來摧僵化柔,時時調整身法,糾正錯誤,求得意、氣、勁、形的完美結合,達到「渾然一體,周身一家」的境界。

這種訓練看起來似以緩慢為基調,但這正是太極拳速度素質訓練的有效辦法。俗話說慢拉勁快開弓,這種緩慢的然而是不斷進行的意氣、身法、內勁的調節訓練,即如不斷反覆地進行張弓的練習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做到了姿勢正確,又能將弓拉得滿滿的(即逐漸增長了渾厚,沉重而飽滿的內功),那麼,只要箭一搭上,自然一觸即發,迅不可擋。拳論說:「彼挨我何處,我意即到何處,氣也從之而出,如響斯應,疾如電掣」。到了這種階段,實際上已完成了由慢到快的轉入,進入「慢能慢到十分,快能快到十分」、「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境界了。

八、太極拳擊的「動」與「靜」

太極拳的「動」,是意動、氣動、勁動三者緊密結合。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身體外部各個部分都在動(這種動產生的結果是渙散的、無威力的),而應理解為在意、氣的統領下,內勁通過外形表現出來的全身協凋,節節貫通。

太極拳的「靜」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身體外形上的靜止,而應該認識到這種靜是在精神高度集中下的鎮靜自若,是保持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根據外來信號作出反應的冷靜。所謂「一靜無有不靜」,應理解為全身處處調整好了,達到渾然一氣,周身一家,蓄勁待發的狀態,也只有這樣,才能產生使對方不戰自怯的威懾力量。

箭搭在弦上,弓被拉得滿滿的,這時儘管箭是靜止的,可是誰都知道它將一觸即發。

當老鷹抓兔子時,它的運動方向和速度是隨時根據兔子奔跑逃竄的方向和速度來變化,這個運動過程包含有始終把握住主動權的冷靜,即經云:「形如捕兔之鶻」。

貓抓老鼠時,眼睛緊緊盯住它,並悄悄地接近它,這裡面包含著高度集中精神的鎮靜。經雲「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神如捕鼠之貓」正是此意。

運動中,當對方主動出勁時,則正中我下懷,我正好用「以靜御動」的原則,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當對方不進攻,想與我對峙時,我可主動出勁,迫使對方作出反應,破壞對方的靜。此時看起來似我方先動,但這種動是「於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即引誘,是探知對方反應勁路的動,是像鷹捕兔子那樣的把握主動權,保持冷靜的動。即所謂「雖動猶靜」,並且,討得消息後,立即作出調整,迅速完成由動到靜的轉換,然後於對方發勁之前,先於對方,將對方擊出,做到「彼微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先發制人。

九、太極拳中的鬆緊關係

松指的是身肢放鬆,緊指的是周身或局部在一剎那間的驟然用力。單純的松是「懈」,單純的緊是「僵」。懈則軟弱無力,僵則滯重呆板。故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在應敵時,松是手段緊才是目的。也就是說,松是為緊服務的。比如,與敵接觸時,先要全身放鬆,觸敵之後,驟然一緊,驚彈之力,方能產生。但是,必須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即一般人所謂的「放鬆(這是人人都會輕而易舉做到的)」,在拳術技擊的立場上講,實質上是懈,是一種拳病,並非真正技擊意義上的松。沒有受過訓練的人的緊,是硬、僵滯,並非技擊意義上那種發自體內的渾厚的、整體力的爆髮狀態的緊,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在運動過程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究竟是松好,還是緊好,松到什麼程度,緊到什麼地步,都離不開當時所遇的情況。如對方向我進攻,我一味地松,結果被對方衝垮了防線讓對方進來了,對我造成了威脅,這時的松就錯了,而換一種情況,當對方向後拉我的時候,我一松叫他落了空。沒拉動,他反而失去了重心,這時的松就對了。緊也是一樣,發勁時就要調動全身一切能量,在一瞬間渾身一緊,這時就不是怕緊,而是唯恐緊得不夠。還要利用假借刺激精神狀態的激發,目的也是為了發揮出更大的內勁力量。當然總的說起來,練拳以至應用都是松的時候多,緊的時候少,松是經常性的,緊只是一瞬間。

十、太極拳中的柔與剛

由於對勁的剛、柔和對剛勁、柔勁缺乏正確的理解,導致一些人以勁力的大小、輕重作為區分剛勁、柔勁的標誌,誤認為勁力大就是剛勁,勁力小就是柔勁。因此,他們在練太極拳推手的初級階段,為了重點鍛煉粘走相隨,不丟不項的功法時,常常因片面追求柔勁而忽視甚至拋棄了勁中的剛性,於是出手和對手相粘,只是輕輕挨著,在粘著點上沒有適度的勁(抵抗性),運動起來鬆鬆吊吊,呈現出一派典型的、虛到全然無力(懈)的狀態。當對方稍微用勁按來,輕易地便將其勢按匾,貼身而動搖了樁步(犯「匾」),或者當對方快速回手撤退時,又因缺乏彈性而來不及伸手進身粘隨(犯「丟」)。這種推法,完全喪失了武術的對抗性,因而也起不到鍛煉技擊的作用。

拳經雲「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也就是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剛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迫不捷。運動之功久,摧僵化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粘連沾隨,騰閃抖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無不得其自然。必須清楚:太極拳的柔,是軟中有硬,真柔表現在按之則下,起之則上,可以上下相隨,才是柔中有剛,外柔內剛。有了這種真柔的功夫,才不易被人攻破。又如用剛勁進攻對方的虛式時,要柔勁緊隨剛之後,才叫真剛。如果剛中沒有柔勁在後支援的力量,這種剛就容易被折斷。只有意識上形成剛柔相濟的狀態,才能夠做到欲剛能剛,欲柔能柔,剛柔隨心所欲。

技擊搏擊中的剛是指隨機迅速將隱於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一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的,無堅不摧的勁力。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發人的爆發勁,才真正練好了剛勁。只有練好了剛勁,才能進而再追求高妙的柔化勁。但在追求柔化勁的階段,也不可削弱對剛勁的培植。如果拋掉剛勁而單練柔勁或化勁,最終是沒法求得的。如果丟掉剛勁,放棄發人本錢的提高,就等於去掉了根本,什麼抖勁、炸勁、凌空勁等等高難勁路,就更無從求得,甚至會得不償失。只有走對了路,把剛勁首先真正練好了,再把發勁的過渡動作從自然、輕鬆的技術分解中,求得緩動驟發,沾身縱勁,無堅不摧。由練精化氣,而至練氣化神,運用而又熟練之,自然漸漸地就會氣沛神盈,妙勁會逐得之。到此地步方至柔極自化,周身通靈,由氣沛神盈,而至虛極靜篤,則練神還虛,沾哪哪有,漸及不意而發,則化勁亦可逐得,自體動作成了高度的自動化,隨時可以應付對方的任何攻擊。但是,這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體會。當然,如果剛勁根本沒有練好,競想提前升極,求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那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終。

[本文來自《武魂》2010年11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四月初二585期


推薦閱讀:

魔方占具原理解釋-- 玉函
無線充電原理解析及經典設計方案集錦 - 全文
《易經》核心原理與書法創作的關係及其影響
聲帶的工作原理(轉載)
4大類20種儀錶原理動圖和特點都在這裡,從此再也不用到處查啦

TAG:力學 |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