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會說英語(二十五)

會說話就會說英語(二十五)

4 人贊了文章

英語習得家庭環境的幾點建議

(一)創設英語習得家庭環境需要遵循「四隨」原則

所謂的「四隨」,指的是隨時隨地隨人隨事。想要孩子習得英語,就要模仿母語的習得環境。首先家長在認識上要明確習得是家長有意識而孩子無意識的學習過程,對孩子講英語是隨時隨地的,就跟養孩子要隨時隨地跟孩子講漢語一樣。除非受條件所限,否則盡量不要限定一個跟孩子說英語的特定時間和特定環境。教孩子英語不是某個家庭成員的責任,給孩子創造英語習得環境,最好是全家一起努力。無論誰帶孩子,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盡量多說英語,家庭成員互相交流的時候,能盡量做到漢英雙語溝通最好,這是隨時隨地隨人的原則。隨事指的是別管幹什麼能說英語就說英語,會幾句說幾句,會幾個單詞就說幾個單詞,漢英混合也沒關係。

比如我們家媽媽和老姨經常和棉棉說英語,想不起來或者不會說就去牆上找,現學現教。這沒啥難為情的,反正孩子小,也不知道你在幹什麼。家裡面爸爸不怎麼說英語,不過偶爾也會冒幾句。我們要是說「yes」or「no」大家也都能聽得懂,所以能說盡量說。我們在家裡哼歌的時候也盡量哼英文歌,這個不怕跑調。

此外還要再一次強調,英語的輸入盡量是大人和孩子有針對性地說英語,越是小的時候越重要,你不能把跟孩子說英語的任務都交給電視機或錄音機。因為前面說過了,單獨給孩子放英語碟片根本沒用。

(二)英語習得過程中要重視興趣培養,符合遊戲特徵

一般家長不擔心孩子學不好漢語,覺得早晚都學得會,說得好,因此不大會在意孩子的漢語發展水平。英語就不一樣了,帶孩子上完一節英語課後馬上小考孩子到底一節課學會了多少英語的家長並不少見。這樣的期望在學得方面也許會促進孩子提高英語學習成績,但在習得英語方面,可能會因為幼兒遲遲沒有反應而導致家長心灰意冷,也有可能會引起幼兒的焦慮感反而導致英語習得失敗。前面說過習得是幼兒無意識的學習過程,所以不要刻意經常地檢查孩子的英語發展水平。要重視培養孩子對習得英語的興趣,像做遊戲一樣教孩子說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讓英語習得變成孩子的主動行為。盡量不要評價孩子的英語水平,把孩子說英語當作跟說漢語一樣平常,該怎樣就怎樣,耕耘的久了,就會收穫驚喜。

我們日常在家裡跟孩子一起看英語兒歌或者童謠的時候,經常會跟電視一起複述,也會做一些比如拍手之類的簡單的動作。大人做,一般孩子就會跟著學,這個可以裝作看不見。大人只管跟孩子一起看,就像自娛自樂一樣,可以動員孩子跟你一起做但不要強迫,她愛做就做,不愛做就不做。看著看著孩子溜號或者自己走開也不要把孩子抓回來或者呵斥他,如果這樣做,慢慢孩子就會感覺這是一項任務,就會從心裡排斥,那效果肯定不好。要裝作很隨意,有時候也要適當阻止孩子看英語視頻,這樣孩子在輕微的反對之下反而會更加熱愛看這些遊戲視頻。小孩子不都有逆反心理嘛,這是利用其逆反心理誘導他學習的一種方法。

(三)指讀英語繪本,讓孩子快速獲得英語閱讀能力

爸爸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指讀英語繪本。就是邊讀邊指著英語句子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清晰地讀出來。適當地指出畫面與英語句子、單詞的關係。不必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教,一本書讀幾遍以後,孩子就搞明白那些單詞和繪圖、故事的關係了。再讓孩子給大人讀幾遍,孩子就能背誦下來。讀的多了,就學會了閱讀。

我家有一套納爾遜聖智學習(NELSON CENGAGE learning)出品的一套英文原版分級讀物。這套讀物共分為30級,從低到高逐漸增加閱讀難度,特別適合小孩子。這套書我也不知道老姨從哪裡淘來的,也不全,但是真的非常有用。棉棉3歲左右那段時間迷上了這套書,只要我晚上跟她睡,睡前的規定動作就是她像耗子搬家一樣把一大堆書搬到我倆的床上,她一邊搬我一邊偷著往床底下藏,這樣最後我挑8本說讀這些,棉棉和我打擂台還要再加2本,於是成交,我給她指讀完這些書我倆再睡覺。

幼兒的生理特點會不厭其煩地要求大人讀同一本書,直到她熟悉其中的每一個音節。根據敏感期理論,幼兒在特定的敏感期,會有一種敏感力使孩子的內心產生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逝。即使不看書學習,在特定時期,小孩子也會要求大人反覆講同一個故事,要求反覆觀看同一段電視節目。

據研究幼兒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是1.5至4歲,感官的敏感期是0至6歲。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前面說過我家棉棉學會閱讀英文之後,發現我們讀的大字版的《百家姓》《千字文》的漢字上面都標註有漢語拼音,她自己竟然根據我們的漢字讀音掌握了拼音的規律,從而自己拿幾本標註拼音的漢語幼兒讀物自己學會了漢語識讀。這也可以印證細節敏感期和感官敏感期的理論的正確性。如果不是棉棉處于敏感期,她怎麼可能憑藉一部分英語發音基礎,加上漢字發音特點總結出漢語拼音規律?最可樂的是因為沒有人教她漢語拼音的四聲,最初她拼讀出來的漢字發音和老外有的拼。我和老姨壞笑,但誰也不給她指出來,讓她自己反覆琢磨去,啥時候自己明白了就好了。

我個人認為孩子的閱讀一定要從3歲前開始。孩子在細微事物敏感期內,才不會排斥認識單詞和漢字,相反她會對單詞或者漢字之間的區別比別的時期更敏感。既然孩子有這個敏感期可以不厭其煩地要求大人講故事反覆看同一個電視節目,那就利用這個敏感

期教會孩子閱讀有多好!

學會閱讀以後,英語的習得和學得會結合起來,鞏固已有的英語學習成果。

另起一段:我們家的習慣,棉棉從小玩什麼就盡量不打擾她,有時候就是眼睜睜地看她費勁巴力地做一件事也不管她。比如她玩拼圖,有時候明明拿對了,比劃幾下覺得不對就又放回去,我們那個著急呀,但是只能著急,不能伸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和鍛煉她自己的專註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人一管,孩子就犯懶。之所以許多孩子長大後學習不上心,不會就問家長就是小時候大人太勤快了。孩子潛意識就是一切都交給大人去吧!寫完這本書我會專門再寫一本怎樣從小培養專註力的書。

四、儘可能接觸英語人群

小時候孩子學英語是在家裡還沒什麼感覺,但是等她稍微大一點,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她不願意在公共場合說英語了,在家裡也漸漸不願意說了。

這一方面是我們周圍的現實環境沒有英語的語言需要和對英語有需求的語言態度,說漢語就可以獲得她成長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對於棉棉來說,就是沒有必須說英語的外部環境。棉棉三歲以後,隨著她生活範圍的擴大和活動內容的增加,我們的英語水平已經趕不上她了。隨著她自主英語閱讀量的增加,我們慢慢不再跟她說英語,因為許多時候我們還在斟酌用哪個單詞合適的時候,棉棉已經替我們說了出來並且有時候連帶要求她做的事情她也一併做完了—真是臉紅滴說!

另一方面是棉棉長大了,開始有了社會情感。按照皮亞傑的幼兒社會情感發育理論,棉棉之所以開始有意識地避免在公共場合說英語,是她開始有了社會性情感—羞恥心,她認為跟漢語人說英語是不合適的。棉棉的心理認為只有和英語人說英語才是適當的,是符合社會習俗的,包括媽媽在公共場所和她說英語她也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她不想顯得與眾不同。這和3歲前不一樣,那時候她沒有社會環境約束的意識,想怎麼說就可以怎麼說。

因此如果條件允許,儘可能地帶孩子接觸英語人群對孩子的後續的語言發展一定是極為有利的。

由於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棉棉後續的英語教育都是「學得」性質的,因此對於她後面的語言發育造成了不利影響,她的語言嵌置結構階段沒有發育好,也就是不能夠用流利的語段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始終是我們的一個遺憾。對於後期「習得」還是「學得」英語對於棉棉掌握併流利地使用英語與人溝通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們也無法得出結論。


推薦閱讀:

APP推薦 | 聽播客學英語 | 我喜愛的英語播客節目
1.31早讀| Hey, language. 嘿, 注意文明用語。
雅思小作文辭彙總結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學英語?
英語學習中的語調學習

TAG:早教 | 英語學習 | 英語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