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手足口病家庭護理6小招
小兒手足口病高發
夏季又到了,各幼兒園又打起了預防「手足口病」保衛戰。走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年輕父母對此症並不了解,在發病初期往往誤認為是「出水痘」。兒科醫生介紹,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體其他部位一般無皮疹,而水痘是全身性的。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4歲內發病率高,此時正是高發季,預防方法是多鍛煉、多飲水、多補充維生素,同時注重個人衛生,小朋友要戒除吸吮手指的壞習慣。
別混淆:與水痘癥狀是有區別的
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體其他部位一般無皮疹,而水痘則是全身性的
廣州市中醫醫院兒科副主任石艷紅介紹,手足口病是一種感染腸道病毒而引起的出疹性傳染性疾病,可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 和腸道病毒71型( EV71) 最為常見。
據了解,該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口腔潰瘍、疼痛、口臭、流涎、拒食、厭食、煩躁不安、低熱或中等度發熱,咽充血、扁桃體腫大,手足心可見皮疹,先為紅色斑丘疹,很快即轉為水皰疹,皮疹可在一周內消退,不遺留色素沉著、脫屑或疤痕。由於「水皰疹」的癥狀會讓部分家長誤以為是出水痘,往往耽誤了病情。其實,這兩種病是很容易區分的,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體其他部位一般無皮疹,而水痘則是全身性的。
手足口病多發於學齡前兒童,4歲以內發病率最高。「患上手足口病一定不要掉以輕心,部分患兒有可能會並發心肌炎、腦炎、無菌性腦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石艷紅提醒,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易在幼兒園和學校中引起流行,「一旦流行,不但患兒痛苦,且耽誤家長工作,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顯得非常重要。」
預防:家長從現在開始預防
第一步:鍛煉、飲水、維生素
石艷紅指出,手足口病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她建議為避免傳染他人,患病兒童自發病起應隔離一周以上。此外,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唾沫、污染物品或食品進行傳播,因此,預防「病從口入」,加強日常用具消毒和隔離病人是控制蔓延和流行的重要措施。
她提醒,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夏季,更應注意幼兒的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生活習慣,戒除小兒吸吮手指的壞習慣。小兒的玩具應勤清洗,並在陽光充足處晾曬後才可給小兒玩弄。盡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如電影院、公園、商場等,避免交叉感染。幼兒園、學校不應讓小兒共用餐具,小兒使用的餐具最好做到餐前高溫消毒。此外,搞好環境衛生,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加強小兒的體質鍛煉,多飲水、多補充維生素是預防本病的基礎。
第二步:中醫祛濕、清熱
根據手足口病發病的季節性、傳染性及傳變規律等特點,可歸屬中醫「濕溫」的範疇,因為本病發病以夏秋多見,且廣東地處南方,因此濕熱邪氣較重,而且這種濕熱之邪具有強烈的傳染性。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病可以縮短療程,減輕癥狀,並可以用於未患病兒童的預防用藥。現介紹一些中藥方以供參考——
●中藥預防方
(均為非處方葯,可安全使用)
1、祛濕方:扁豆花5克、苡米10克、布渣葉10克、銀花5克、板藍根10克、毛冬青10克、藿香5克、蘇梗5克。
用法:水煎服,每周1-2劑。
2、清熱方:金銀花6克、大青葉6克、綿茵陳15克、生苡仁10克、生甘草3克。
以上為3~6歲劑量,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6歲以上者可加量服用。用法:水煎服,一日兩次。
●中醫外治法
板藍根30克、蘆根30克、菊花20克、銀花20克
用法:水煎外洗,1日2次。
Tips
患兒家長看過來——
家庭護理6小招
手足口病治療上以清熱瀉火利濕為治療原則,可根據小兒的臨床表現而辨證治療。小兒患病時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以配合醫生的治療:
①由於患兒口腔潰爛、疼痛,故飲食盡量清淡,以流質食物最宜,避免進食酸辣、燥熱、肥膩、難消化之品。
②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清潔,潰瘍局部可用淡鹽水抹拭,局部噴上喉風散或西瓜霜等。若口腔黏膜潰瘍明顯的可用思密達粉劑撒於創面,以促進局部黏膜的修復。
③手足心皰疹不可用未經消毒的針挑破,應由其自行消退,以免繼發感染。可外用爐甘石洗劑以斂瘡止癢,如皰疹破潰者可用金黴素眼膏或百多邦軟膏搽破潰處。
④可適當配合飲食療法,如以胡蘿蔔、馬蹄、竹蔗煲瘦肉湯或竹葉卷心加冰糖煎水代茶等。
⑤一旦患兒出現胸悶、氣促、疲憊、喜嘆息等癥狀,應警惕並發心肌炎的存在,須即往醫院診治。
⑥若患兒突然嘔吐、頸項強直,甚至四肢抽搐,為並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徵象,應及時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推薦閱讀:
※中藥防治手足口病
※漫畫|手足口病高發季 幼兒家長要知道
※夏秋交替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圖)
※怎樣預防手足口病?
※皰疹性咽頰炎是比手足口病更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