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綜述謹防誤入歧途
學術史回顧,亦稱文獻綜述,是學術研究者就具體學科、具體專業領域甚至具體研究方向的海量文獻進行詳盡搜求、認真閱讀、冷靜分析、科學歸納、客觀評述而生成的一種學術性文章。它主要包含三種類型:其一,是課題論證與學位論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二,部分學者在撰寫單篇研究論文時也會對前人成果進行簡單交待。其三,將某一時期內某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專門撰寫成述評性論文。學術史回顧的作用在於讓研究者及時了解並站在學術前沿,即掌握該研究課題前人已經做了哪些工作,還有哪些工作可做,以致於研究者不走彎路、不做重複無用的工作。另外,學術史回顧還涉及一個學術規範與學術傳承的問題,因為偉大的研究成果往往都不會憑空產生,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超越。
其實,學術史回顧是最能體現一個學者學術態度與學術功底的地方,但在學術研究日趨機械化、技術化的當今學界,面對批量生成的課題項目與學位論文,學術史回顧的質量卻是良莠不齊,甚至滋生出了不少問題,很值得學界注意與反思。
一是文獻堆砌痕迹明顯,提煉歸納能力缺乏。在課題論證與學位論文開題過程中,該項研究到底有沒有研究價值與創新意義,專家最重要的參照點就是文獻綜述做得是否規範和紮實。然而,現實中不少學者只願做文獻的搬運工而不是園藝工。搜求文獻時唯恐落下一條,但面對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勞動成果卻是鬍子眉毛一把抓,僅僅堆砌在一起,而不懂得提煉與歸類,更何談客觀的評述?又從哪裡得出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
堆砌文獻另外一種相對不易察覺的現象是,在摘錄前人觀點時只管照搬全抄,不管切題與否,也不作必要的提煉,如引用學術論文就把其中的「摘要」部分全部錄入。當然,這裡並不是要否定原作者的學術歸納水平,但是基於當下學界「摘要」撰寫五花八門的樣式,部分論文的「摘要」確實無法呈現全文的精髓所在。造成這種現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引用者投機取巧,不願花費時間閱讀全文。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下一步工作,就難免有失客觀與全面。
二是文獻整理顧此失彼,論述評價不夠客觀。文獻搜求及閱讀後,就需要進行整理與歸納,但是當下普遍瀰漫著一種不良風氣,那就是照人選文、照期刊級別選文已經形成慣有思維,而不管該文獻是否真的與課題論證切題,於是那些作者名氣小或期刊檔次不夠但觀點鮮明的文章往往難入「法眼」。更有甚者,當研究的課題前人已有較廣較深的涉獵時,而故意對其避而不談,給人造成其研究課題創新性十足的假象。如果第一種情況還可視為學術水平問題的話,那麼後一種明顯就是道德問題。
在述評階段,往往存在為尊者諱、為師者諱的現象,而對一些或許作者「學術地位」不高、或許研究視角不一、或許在當時特定環境下認識不夠的成果往往就是差評甚至惡評,例如在張口閉口「某某先生」的所謂謙卑姿態下,卻對其成果與觀點下以「成就不高」、「不值一駁」、「一無是處」甚至「眼拙」等輕浮判斷。這種失去客觀與理性態度的做法,一方面是對前人成果的不尊重,另一方面實際上違背了科學精神。
三是刻意拔高自我研究價值,妄下結論。與刻意貶低他人觀點相反,就是自以為是地拔高自我的研究價值,言之鑿鑿地認定自己把握了該領域學術走向,站在了學術最前沿。這裡並不是要打擊學術創新的積極性,而是強調學術創新不能自吹自擂,一定要持之有物、言之有據。反映到具體層面,動輒就是「對該領域進行某某研究是大勢所趨」、「某某爭論可以蓋棺論定」等堂而皇之的預言或定論。
以上三點為當下學術史回顧中較多存在的弊病,不一定同時存在,但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礎,即使存在一點也足以使學術研究誤入歧途。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輯:慕容鳴劍
推薦閱讀:
※寫好文獻綜述是種怎樣的體驗?
※文獻綜述該怎麼寫?全技巧讓你輕鬆搞定論文
※材料前沿最新綜述精選(2018年2月第1周)
※古文獻學小札(三)——閑談文獻綜述與目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