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索達吉堪布:如何供養傳法善知識

如何求法

我們在善知識前求法時,不應兩手空空,什麼供養都沒有,這樣的求法是不合理的。雖然正法與上師不需要財富,但如果自己明明有財富,卻捨不得供養,這會耗盡自己的福德。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不會為財富而傳法,但為了不致耗盡自己的福報,尤其是為了顯示佛法的珍貴,也為了表明對佛法的尊重,弟子應該慷慨供養。

《米拉日巴尊者傳》中有一則鄂巴喇嘛為求法而供養上師的故事。鄂巴喇嘛是瑪爾巴上師的弟子,有一次,鄂巴供養了瑪爾巴上師大量財物後,對上師說:「上師啊!我的身口意都屬於您老人家。這次我把所有的財產都帶來了,家裡只剩下一隻母山羊,它是羊群的祖母,因為它實在太老,又是跛腳,所以才把它留下了。我把這些都供養給上師,請您賜予我殊勝的灌頂與口訣,特別是耳傳派的甚深口訣!」說完向上師頂禮。

瑪爾巴上師笑著說:「哦,深遠殊勝的灌頂和口訣是金剛乘的捷徑,依靠此口訣,不需要曠劫修行,此身就能成佛,這是一切口訣中的特別口授,為上師、空行所付囑。既然你要求法,那隻羊雖然又老又跛,不拿來還不算全部供養,我的口訣還是不能傳給你,別的法我早已傳給你了!」鄂巴問:「如果我把這隻老山羊供養了,您老人家肯傳法嗎?」瑪爾巴上師說:「只要你親自去拿來,我就傳!」於是鄂巴一個人跑回去,把老山羊背過來供養上師。

他把所有的東西供養後,瑪爾巴尊者非常歡喜地說:「所謂秘密真言乘的學人,就是像你這樣的弟子。其實,一隻老山羊對我有什麼用呢?但為了尊重法必須要這樣做。」接著瑪爾巴上師便賜予他殊勝的灌頂和口訣。

沒有信心的人會覺得,瑪爾巴上師的貪心真大,弟子供養再多財產都不滿足,連一隻老山羊都不放過。其實根據密宗的觀點,在依止上師時,弟子必須對上師觀清凈心,應當想到:上師的任何行為都有甚深的密意。但現在有些人分別念很重,總覺得上師的行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甚至上師說一句話,他能挑出一百個毛病。這樣的噁心劣行會障礙自相續產生覺受和證悟。其實上師本來沒有任何過失,是弟子的心、眼不清凈,才覺得上師有過失,這就像鏡面上若有垢障,鏡中顯現的面容也會不清凈一樣。所以蓮花生大士有這樣的教言:應當一心一意祈禱上師,平時要以清凈心和慈悲心來修鍊妙力。

這裡講應該對上師作供養,但如果上師不願意接受供養,弟子也沒必要強迫上師接受。我曾見到這種情況:有一個弟子供養上師一百塊錢,上師把錢推回去,對弟子說:「我不接收供養。」但弟子哀求道:「上師!您一定要接受。」又把錢塞到上師的衣服里。上師把錢掏出來扔得遠遠的,弟子又把錢拾回來,跪在上師面前苦苦哀求。上師想離開,弟子一直擋著不放,一定要上師接受……為了一個供養,給上師增添了許多麻煩。其實,在這種事情上,弟子應該隨順上師。法王如意寶曾說,如果上師不願意接受錢財,弟子也沒必要供養這些有漏的財物,只要內心作意幻供養就可以了,這同樣可以積累資糧。

按理來講,求法者本應對傳法者慷慨供養,但是在現實中,有些吝嗇者就是捨不得供養。這些人要好好想一想:死死抓著有漏的財物有什麼意義呢?有些人一輩子辛辛苦苦積累財富,但死亡來臨時,即使他的財富多如須彌山,也沒有權利帶走芝麻許,只能兩手空空離開人間,隨著業風漂泊在中陰界。也許在那個時候,這些吝嗇鬼才會醒悟過來:人死後再多的財富也用不上,為什麼自己生前不用這些錢財作供養呢?

我不舍財,財將舍我

托爾斯泰有一篇小說,小說中講了一個地主和土地的故事。俄國有一個貪婪的地主,他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來購買土地,最後他的地盤極其遼闊,從地界的這邊到那邊需要騎上馬來丈量。當地有一個習俗,死者生前要選擇自己死後埋葬的地方。當這個地主快死時,他為自己選擇了一處墓地,在看到自己的墓地時,地主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他感慨地說道:「一個人其實只需要六尺長的土地就足夠了,這一點土地就可以把自己放進去,但我卻把一輩子都浪費在多餘的土地上。」

現在有些富人把錢存在銀行里,自己捨不得享用,也不願意貢獻給社會,他們的財富僅體現為存摺上的數字,此外無有任何實義。當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一分錢也帶不走,一輩子積累的財富被認識和不認識的人瓜分一空。這些富人雖然暫時擁有廣大的財富,最終卻一無所有,用佛家的話來講,他們的財產就是不堅實的財產,最終必定會被劫奪。

怎樣讓不堅實的財產成為堅實的財產呢?《法化談叢》中說,以前有位富商,他一直苦於無法保管自己的錢財,他想:若將錢財埋在地下,恐怕地鼠會偷走;若藏在森林中,恐怕猿猴會搬去;若藏在水裡,恐怕水中的動物移動;要是交給親人,恐怕他們揮霍無度……想來想去,還是自己隨身帶著保險,於是他將所有的財產兌換成黃金,天天纏在腰間。一次這個商人路過某地,見到街道中央擺著一個大缽,來往的行人都向缽中扔錢。

富商問一個人:「這些人在幹什麼?」那個人說:「你不知道嗎?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萬億倍酬報,往後會受用不盡。佛在《寶積經》中說:『我不舍財,財將舍我,我今當舍,令作堅財。』這口大缽就是堅牢藏,金錢財物一入其中,五家不得共享,唯供養者獨自享有。」富商聽後歡喜雀躍,說道:「我得到寄託財物的好地方了!」就解開腰帶,將黃金放到缽中,又到寺院里皈依三寶,眾比丘為他誦經懺罪,他心開意解,獲得了須陀洹果。這個商人通過供養三寶,把被五家共享的財產變成了堅財,看了他的故事後,大家懂得該如何保管財產了吧。

《大智度論》中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眾苦之藪,以是之故,應行布施。」財富雖然能帶來暫時的快樂,但一切都是無常的,最終自己的財富會被五家共用,而且人的心會因為財富而散亂不定,這也是一種痛苦;而且人什麼時候死是說不準的,因此生前有自在時,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資具以外,多餘的財物都要用來上供下施。

有些人說:不是我不願意供養,而是我太窮了,沒有供養的能力。其實,供養不在於錢多錢少,只要有供養的意樂,再窮的人都能供養。即使作不了大供養,供養幾朵花總可以做到吧,你可以在野外采幾朵花,或者買幾朵花來供佛,以這樣的供養也能積累廣大的福德。

道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因此無論貧富貴賤,任何人都應精勤作供養。但現在存在這種現象,在斷惡行善方面,有的人對於廣大之事怯懦不為,對於微小之事不屑一顧,這樣高不成低不就,最終一無所成。現在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當我們勸有些人做大的善事時,比如出家受戒、終生吃素或者做慈善事業,他們覺得這太難了,根本做不到;勸這些人做小的善法時,如供一盞燈、點一支香、念一句佛,他們又覺得這微不足道,甚至反過來還講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搞這些有什麼用啊?人生就像陽光下的露水,很快就過去了,還是及時行樂吧……」其實,對大的善法怯懦、對小的善法輕視,這都是不應理的,我們應該遣除這兩種心態。

如果有勇氣,有些大的事情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困難。每個人都是一盞燈,每盞燈都有一份光和熱,都能遣除黑暗、帶來溫暖,如果不願意放出光和熱,這就是自己的不對了。有些人學習大乘佛法已經多年了,心態還是很怯懦,一提到為三寶發心做事情就搖頭:我哪有這個能力?只要自己有吃有穿就已經不錯了。我覺得這些人應該改變心態,要握緊拳頭給自己打氣:別人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我這樣脆弱?如果能激發出勇氣,肯定會有一番作為。

成就大小取決於發心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以前曾經有這樣一件事:德國有兩兄弟移民到美國,最初他們在紐約謀生,生活很艱難。當時兩兄弟的心態完全不同,哥哥認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很難有所作為,於是到鄉下買了一塊地種菜,而弟弟沒有低頭,他白天打工,晚上求學,他的專業是地質學和冶金學。四年後,弟弟大學畢業了,他到鄉下去看望哥哥,哥哥問他:「你現在擁有什麼?」弟弟說:「除了文憑,別的什麼都沒有。」哥哥說:「你還是跟我扎紮實實地幹活吧。我帶你去看看我的菜地。」在菜地里,弟弟蹲下來看了看菜,又看了看菜底下的土,然後進屋拿了一個臉盆,在裡面盛滿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盆里漂洗,漸漸地,在盆底出現金燦燦的金屬屑。弟弟抬頭看著哥哥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個金礦上種捲心菜!」由於兄弟倆最初的心態不同,導致他們中間的行為不同,最終在同一塊土地上獲得的收益也完全不同。

再舉一個例子。四個人去同一個花園,一個人精神不正常,他認為這是地獄,花園中的美景反而給他帶來痛苦;第二個人覺得這個花園很美,在花園中自得其樂;第三個人見到花園中的美景,以自我解脫的心供養諸佛菩薩;第四個人以菩提心攝持,將花園中的美景供養諸佛菩薩。同去一個花園,由於內心的狀況不同,每個人的收穫也完全不同。所以,心是決定一切的,道友們如果善用此心,完全有能力在佛法上做一些大事。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輕視小的善事,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資糧。有些善法看上去不起眼,實際上它的功德非常大。《大悲白蓮花經》中說:「觀想如來後,僅向空中拋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智也難以衡量宣說。」一般人認為,供養一朵花是非常小的善事,可是這個教證說,觀想如來後,僅僅將一朵花拋向空中作供養,連佛的智慧都難以衡量其功德。好好想一想這個道理,我們確實不能輕視任何看似微小的善法。我對這些道理是深信不疑的,每天早上起床後,內心都要觀想諸佛菩薩,然後一邊念供養咒一邊向空中噴香水作供養。

《妙法蓮華經》中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量佛。」這個教證講的非常清楚:是以散亂心供養,沒有要求安住在生圓次第或者禪定的境界中供養;是在牆壁的畫像、唐卡或者佛像前供養,不是親自在佛面前供養;是供養一朵花,不是供養許多花,以這樣的供養也能逐漸見到無量的佛。再退一步講,即便對佛沒有信心,只是以某種偶然的因緣對佛作供養,這也必定有功德,佛經中有許多這方面的公案。

所以行持善法並不需要太高的要求,但現在有些人經常說:「心散散亂亂的,還供養什麼啊?這沒有任何功德,應該放下這些勤作,只要自然安住就可以了。」這些人說的話很大,但他們在實際行動中,該安住的本性一剎那也安住不上,而不該放下的斷惡行善卻全都放下了。道友們應當注意,不要被這些似是而非的語言誤導了。我們畢竟是凡夫人,在做善法時肯定會產生各種妄念,甚至是非常惡劣的念頭,但不能因噎廢食,放棄一切善法。暫時有一些分別念並不要緊,只要能經常提起正知正念,並採取各種對治法,使惡念逐漸減少,善念逐漸增加,這就是一種修行。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許多善法的形象雖然不大,但功德並非微不足道。如果拿出一大筆錢作供養,或者安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這些一般人很難做到,但剛才講的善法人人都能做到,功德又巨大,想積累資糧的人為什麼不去做呢?

敬錄索達吉堪布《藏傳凈土法》

上師期望

寂寞的心,不要再迷惑。

流浪的心,不要再漂泊...

輪迴中的眾生,都是貪玩的小孩。

所以,我準備了這個,願你回家。


推薦閱讀:

香花供養的文件夾【品茗頻道】
轉:僅僅閱讀, 就能得享人天安樂1 000億劫, 請大家隨喜讚歎 ! 持誦供養 !
輪王七寶供養能積累巨大福德,怎樣作意幻供養?
如何供養阿彌陀佛?(凈空老法師)
(性百科全書)供養制 support system

TAG:知識 | 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