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稱人類祖先可能與恐龍相伴
恐龍滅絕了,人類的祖先卻活了下來 此前,科學家一直約定俗成地認為,靈長類動物的祖先大約起源於5500萬年前。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科學家們,利用一種全新的科學分析方法———「基因比較法」,得出的最新研究數據,將這個時間大大提前了3000多萬年,靈長類動物的祖先竟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這項發現對生物發展史具有絕對重大的影響。因為早先的年代數據(靈長類祖先起源於5500萬年前),是基於對年代最古老的靈長類生物化石進行碳分子研究得出的結論,依賴的是靈長類生物的古化石記錄。早先的研究認為當靈長類生物的先祖誕生之時,恐龍早就已經滅絕了。
白堊紀的恐龍一、多名科學家共同研究 據報道,該項研究得到了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英國和瑞士等科學協會的眾多研究機構和科學家的支持與合作,研究範圍跨越古生物學、人類學、數學等多種領域,研究地點從加利福尼亞的研究中心到南美、北歐、甚至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 關於最早的靈長類生物研究——當今所有靈長類生物的共同祖先到底起源於何時,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從被發掘出來的年代最早的靈長類生物化石中,古生物學家們進行碳化研究,得出以下的結論∶靈長類家族的共同祖先,直到5500萬年前才開始出現,那時恐龍早就不存在了。 但是,由於古生物化石是孤立的,不能揭示出靈長類生物的共同祖先,究竟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分化成不同的靈長種類,直到最後進化成現在地球上共200多種靈長類生物物種。由於靈長類生物化石記錄嚴重殘缺不全,古生物學家們無法證明那些發掘出的化石樣品就是最早的靈長類生物化石。
藝術家聽了科學家的描述後所繪的「人類最早的祖先」圖 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二、曾跟恐龍一起經歷大毀滅 科學家只能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基因分析。科學家們通過無數次的基因比較,弄清了現存靈長類生物DNA存在的每一個微妙差別。通過比較不同靈長類生物的DNA差別,科學家們發現,兩種基因代碼的差別越小,它們「分家」的年代也就越晚。 通過反覆比較、測算,科學家們得出了靈長類生物從擁有「共同的祖先」到開始「分家」的準確年代∶從出現最早的靈長類生物到如今,時間整整過去了9000萬年。基於這項研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布賴爾·海基等進化生物學家進一步認為∶人類的祖先——最早的靈長類生物,曾跟史前最大的爬蟲——恐龍們生活在一起。 「在恐龍滅絕之前,靈長類動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生物已經生存了幾千萬年。」海基說,「而恐龍滅絕大約發生在6500萬年前。」 完全不必依靠古生物學家的發現,他們用精確的方程式繪製出了靈長類生物的進化年代圖。此外,他們還推測出了一些古化石根本沒能保存下來的靈長類物種,推測出了那些靈長類物種何時出現、何時消亡,生存了多久。 塔瓦內的研究小組還暗示,最早的靈長生物可能身材矮小,喜歡夜間活動,生活在熱帶叢林中。但是,如果靈長類祖先真的存在那麼早,那麼,在距今6500萬年使恐龍滅絕的那次大災難之前,眾多的靈長類生物(包括人類)的祖先已經進化發展了3000萬年,並且和恐龍一起經歷了那次致命的大毀滅。三、真相還需化石來旁證 科學家們認為,那次災難源於一次地外隕石與地球的相撞,幾乎消滅了當時地球上所有的物種。但是,塔瓦內推論道,它們當中的一些靈長類生物也許劫後餘生,逃過大難,並且其中的一支生存繁衍了下來,進化成後來的人類。 「當然,這些都只是科學推測,沒有化石來證明。」塔瓦內承認道,「我們還沒有發現哪怕一塊屬於那個年代的化石。」 事實上,科學家們也許根本無法用事實證明∶這些從來不為我們所知的人類「近親」曾經那麼早遠地存在過,跟恐龍決鬥過,被隕石毀滅過。除非哪一天,古生物學家們終於發現了恐龍時代靈長類祖先的化石。 中國發現恐龍「始祖」 英國《自然》雜誌北京時間9日報道,考古學家在中國新疆發現了恐龍家族的第一個侏羅紀時期樣本,距今大約有1.6億年之久,是霸王龍的兩倍還多。這可能是恐龍的「始祖」。據悉,這個龐然大物有3米長,是霸王龍的「親戚」。它的嘴和牙齒都能說明它曾經也是一個殘忍的殺戮者,此類恐龍樣本極其少見。神秘恐龍時代侏羅紀真獸 為當今人類進化始祖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期在中國遼寧省境內發現類似地鼠的骨骼化石被科學家稱為「侏羅紀真獸」,是當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
這種類似地鼠的遠古動物生活在1.6億年前,證實了胎盤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進化分離過程用了3500萬年時間。
這種類似地鼠的遠古動物生活在1.6億年前,證實了胎盤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進化分離過程用了3500萬年時間。雖然尚不清楚它是否是現代胎盤哺乳動物的直接祖先,但它應當是現代胎盤哺乳動物的「姑媽」或者「祖母」。
胎盤哺乳動物包括老鼠至鯨等哺乳動物,它們也被稱為真獸亞綱動物,而當前發現的侏羅紀真獸是最古老的物種。
最早的真獸亞綱動物進化源自有袋哺乳動物的祖先,它們的前爪適應於攀爬樹木,奔跑於溫帶侏羅紀森林,以隱藏在黑暗處的昆蟲為食。受獵食範圍限制,它們的體重僅有15克,從而使它們的體重比花栗鼠還要輕。
美國匹茲堡市卡內基國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駱西澤是該項研究小組負責人,他說:「從與侏羅紀真獸的進化親緣關係來看,人類最初的進化開始非常"微小』,尤其是身體重量。」
真獸亞綱動物源於後獸亞綱動物,後者是進化形成袋鼠等有袋動物的哺乳動物祖系。駱西澤說:「當它們進入茂密的森林中,真獸亞綱動物和後獸亞綱動物開始進化得身體越來越小,並出現了進化分離。一旦它們爬上了樹木,這裡將提供完全不同的生態機遇,是陸生動物所無法獲得的。」
真獸亞綱動物和後獸亞綱動物之間的主要身體差異在於它們的腕骨和牙齒,特別是真獸亞綱動物比後獸亞綱動物更少的臼齒。
駱西澤稱,這項最新發現使得化石記錄與DNA證據相符,該發現表明大約1.6億年前胎盤哺乳動物和有袋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出現了分離進化。然而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物種進化分離仍是一個未解謎團。目前這項關於侏羅紀真獸的最新研究發表在8月2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推薦閱讀:
※專家:AlphaGo已經掌握了人類思維精髓
※人類目前仍處於智能生物的初級階段
※人類首次「看到」引力波 終於找到金子的源頭了
※每日一笑「你們人類真會玩!」
※研究之七-《山海經》與人類起源初探(一) - 天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