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圍棋的「道」與「技」(五)---說說李昌鎬棋風 - 夜遊的人的博客 - TOM博客
07-24
我看圍棋的「道」與「技」(五)---說說李昌鎬棋風上次說了吳老的棋風,這次想談談李昌鎬的棋風。和吳清源一樣,我認為李昌鎬也超越了一般意義的「道」「技」棋風之上的。但即便如此,他與吳清源仍舊有著不同。吳氏是偏重於「技」的統一體,李昌鎬則是偏於「道」的統一體。或者說,吳老經歷的是一條由「變」到「和」的道路,而李則先天性的具有「不戰屈人」的力量。記得以前,我們在評論大李德棋風的時候,總是說他的每一招都是80分的水平,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手,但到了最後,勝利卻總是他的,原因就在於對手犯了錯誤。-----這樣的認識可能比較膚淺了。我認為,大李之所以能掌握勝利的鑰匙,關鍵在於他能看到戰鬥以外的結果。或者說,他能感覺到別人不能用計算來獲得的結果。一次戰鬥下來,結果會怎麼樣呢?每個棋手在戰鬥前都會考慮這個問題。但李昌鎬的棋卻少有戰鬥,甚至有時候有人認為他怯戰。可事實是,不戰鬥照樣能勝利。為什麼?我們在看高手在分析時總講「厚」的好處。因為厚實,就會有許多「暗目」。李昌鎬正式這種作戰方式的集大成者。他對厚薄的判斷有著獨特的理解,在發生戰鬥前就預判了結果。而這種判斷既是靜態的(對當時的局面影響),也是動態的(對局面變化以及遠至收官階段時的影響)。所以說,曹薰鉉說李總能找到棋盤上並不存在的「半目」棋。李昌鎬的厚薄該怎麼理解的呢?----我曾用一個字總結李昌鎬的風格,那就是「勢」。什麼叫「勢」呢?舉一個例子。孫子兵法里曾比喻,山下的山洞裡有一條蛇,在山洞的上方立有一塊危石,彷彿隨時會墜落。蛇因此而不敢出洞,怕被危石擊中。----但石頭什麼時候才會真的墜落呢?誰也不知道。這就叫「勢」,是一個無形的東西。李昌鎬就把這無數的「無形」予以積累,最終化成了「有形」的目。我們以前都說大李的官子厲害,其實,官子是他的成「勢」的最後階段,已經是一個化「勢」為「利」的階段了。由 「虛勢」到 「實利」,李昌鎬洞若觀火,進退自如。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因勢」而「利導」。那為什麼我說李昌鎬的棋風接近「道」的本質呢?圍棋黑白雙方的每一步,都是在實現圍棋的最終平衡。而一步無理手或緩手,或一些有瑕疵的招法都是在打破這種平衡,也就是破壞了棋理的「和」。從這意義上講,對手馬上就擁有了取勝的方法。所謂「一著棋錯,滿盤皆輸」,這裡的「一著」絕對不僅限於中盤接觸,布局,官子,都有這種情況。(棋盤相對較小的五子棋,象棋,表現得就更明顯)李昌鎬在面對這種破壞了局面平衡的著手時,雖然不能象神一樣馬上「一劍封喉」(小說里的獨孤九劍擁有這種本領),但,他能利用對方缺陷,把對敵手的優勢(能量)逐步積累起來,最終轉化為勝利。借個電影作比喻。「星球大戰」里武士們口中的「大能」就是他們的「道」。雖然武士們要修鍊各種搏擊術,但體會「能」的存在,求得心靈的純凈比擁有權力和力量更具決定意義。圍棋的道也是這樣。不論對手如何狂風怒濤,無論變化如何紛繁複雜,李昌鎬始終能用他獨具的「慧眼」看清這「勢」與「利」的變化,刪繁就簡,把握勝負的脈搏。對武士們來說,一片樹葉的墜落,一陳微風的吹過,都能成為克敵制勝的最後一擊;而對李昌鎬來說,棋盤上的真理不是一劍封喉,而是點滴的「勢」的積累,那「一片樹葉」最後就變成了不可逾越的「半目」。吳清源是個智者,如他名字一樣,他的棋也具有水的特性,或潺潺而流,或狂風怒濤,在流動中催折一切阻擋者。李昌鎬是個仁者,他的棋就象山,與李昌鎬競爭,宛如在爬越一座高山,可能攀登者擁有各種絕技,但最後都倒在了終點前的那一刻。因為,山太高了。----仁者山,智者水,誠斯言耳。不主動出擊,在流程中因勢而為,以靜制動,不戰而屈人,這就是道的特性,也是李昌鎬的棋風。下次接著再聊2008-04-27 16:59:21 分類:圍棋的道與技系列評論閱讀(45)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圍棋:從「堯造」的遊戲到「人類的智力競技高地」
※最古的圍棋國手
※圍棋賦
※圍棋(摘自白落梅:陳跡·清歡)
※【毒奶菇】大賽AI分析(一):LG杯32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