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明朝曆史盤點

明朝曆史盤點   明朝曆史盤點  夢簫寒 2206/2/18    洪武 太祖朱元璋 (1328-1398)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建立錦衣衛,(比英國的007機構還早了近五百年)(為孫子建文登位掃清道路)錦衣衛隸屬於皇帝的親軍體係,長官為指揮使,下領官校,官為千戶、百戶,校為校尉力士,明中後期達到十幾萬人之眾。錦衣衛下設鎮撫司,有監獄和法庭錦衣衛木印。    借口胡惟庸謀反,趁機宣布撤銷中書省,從此不設丞相。    劉基(1311-1375),明初大臣、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下處州,聞劉基及宋濂等名,次年禮聘而至。參與謀劃平定陳友諒、張士誠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不久,拜禦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人憚其嚴。洪武三年(1370年)授弘文館學士,封為誠意伯。劉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太祖比之為張良,為政頗有知人之明。洪武四年,賜歸。八年病卒(有傳聞為太祖所殺),正德八年(1513年),加贈太師。劉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其文與宋濂齊名,詩與高啟並稱。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有《鬱離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寫情集》四卷等,後均收入《誠意伯文集》。相傳他作有《燒餅歌》,對後世之事多有預言  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歲。劉基出身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元至順四年{1333年)23歲的劉基,一舉考中進士,開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誌報國,但朝廷昏庸腐敗,使他20餘年的宦海生涯屢遭磨難貶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請,成為參讚軍務的謀士,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剛直,膽識過人,朱元璋尊其為「吾子房(張良)也」。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稱道。  洪武八年,胡惟庸毒死劉基。劉基原已於受封為「誠意伯」之後,在洪武四年三月告老還鄉,在青田的山中飲酒下棋,若幹時日以後,胡惟庸告他因為「談洋」地方的風水有王氣,和當地的老百姓爭墓地,朱元璋生了氣,取消他的誠意伯俸祿,他來到京師(南京)謝罪,留居京師以明心跡,生了病,胡惟庸在洪武八年元旦帶了醫生來看他。他喝這醫生的藥,覺得肚裡總是有一塊拳頭大的東西,再度回鄉,挨到四五月間去世。   ------------------------  李善長(1314-1390年),明代鳳陽定遠(一說歙縣)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陽參加朱元璋起義,擔任幕府掌書記,主管餉糧,參與機要,深得朱元璋信任,曆任參謀、元帥府都事、江南行中書省參議、參知政事。凡軍國要務之議決,無不參與其中。朱元璋征戰於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轉調兵餉之事鮮有乏,將吏帖服,居民安家樂業。朱元璋常將其比作蕭何。    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拜其為右相國。他革除舊弊,訂立鹽、茶、鐵諸法,益饒國用而又不致睏乏其民。吳元年封宣國公,後改左相國。曾受命與劉基裁訂律令,頒布《大明律》。    太祖即皇帝位之後,李善長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之職。他與諸儒臣製訂禮製、官製,奉命監修《太史》、編《祖訓錄》、《大明集劄》諸書。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雖無攻城陷地之軍功,「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被封為韓國公,並獲賜免死鐵牌。當時被封公者僅有6人,而李善長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臨安公主嫁與其子,李家榮耀為世人驚羨。    左丞相胡惟庸為李善長同鄉,受其舉薦,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發,被牽連者甚眾,惟獨李善長免遭劫難。然而,據明史記載,李善長屢遭他人彈劾,後又有惡奴盧仲謙等作證,指其與胡惟庸有染。於是,77歲高齡的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誅。後世學者們普遍認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當時並未查實,係朱元璋兔死狗烹之舉。    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者達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玉案又牽連了一萬五千人。「靖難之役」時國中無將可發。    建文 惠帝朱允文洪 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 (1377-1402)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無諡,清乾隆元年追諡「恭閔慧皇帝」,史籍稱為建文帝。    在齊泰、黃子澄、方孝儒輔助下仿效西漢初年削藩之策。    永樂 成祖[原燕王]朱棣 朱元璋之第四子 (1360-1424)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時年65歲    用「恢複祖宗舊製」為旗號,起兵反叛,登上了皇位,史稱「靖難之役」。清除建文餘黨,處決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對於意降的舊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既往不咎,量才錄用。     1421年遷都北京、營建北京皇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宮),修築磚構萬裏長城,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    五次禦駕北征蒙古,穩定北部邊疆。[永樂帝死於北征歸途]    組織鄭和下西洋、掃除了禁海閉關的痼疾,開創了中國一個偉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在錦衣衛外,另設東廠,因設於東安門北而得名。    洪熙 仁宗朱高熾 朱棣之長子 體弱多病,登極後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    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南方人聰明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的科舉製度,一直被沿用至滿清。     宣德 宣宗朱瞻[zh?n]基 朱高熾之長子(1398-1435)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宣宗死於1435年,時年38歲。    宣德帝當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礎上,倚靠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永樂、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及尚書蹇義、夏原吉,組成了誌在守成的穩健的統治核心。  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皇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鬥促織和戲遊無度的皇帝。    正統 英宗朱祁鎮 朱瞻基之長子(1427-1464)  「正統」;(1435-1449)18年  「天順」;(1457-1464)在位23年。英宗朱祁鎮[複辟]    即位時才9歲,「三楊」謝世和離任,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土木之變」後,其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英宗被尊為太上皇1450年,被放回,英宗回到北京,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短暫的儀式之後英宗被軟禁在南宮,開始了他七年的軟禁生活。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英宗「天順」停止中國千年以來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  英宗「天順」以謀逆罪冤殺了北京保衛戰的功臣於謙、大學士王文等。     景泰 代宗朱祁鈺[景帝] 8 朱瞻基之次子   「代宗」的廟號,表明他不過僅是代替他人當皇帝。    景泰帝起用了兵部左侍郎於謙,確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也先挾持著朱祁鎮,率數十萬大軍已兵臨北京城下,景泰帝命於謙為統帥,軍民同仇敵愾,初戰告捷,大敗瓦剌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議和不成,進攻又失敗,隻好在將英宗扣壓了一年之後,送還京城。當朱祁鎮返回北京,朱祁鈺與他在東安門執手相泣後,便將他送進南宮軟禁起來。   朱祁鈺在位期間,出於確保自己皇位傳承的私心,又做了件大蠢事,即廢祁鎮之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名位,立自己兒子見濟為皇太子,結果招致滿朝大臣甚至自己皇後的反對。  景泰八年(1456年)景泰皇帝得了重病,英宗「奪門之變」,複辟,代宗下台。   一個月後,朱祁鈺在西宮病亡,年30歲。死後也不能進明帝陵,隻葬在京西金山。    文物:景泰藍    成化 憲宗朱見深 朱祁鎮之長子 在位23年     萬貴妃控製後宮    弘治 孝宗朱右樘[ch?ng]18朱見深之第三子 (1470-1505)年號 1487年即位,在位19年。時年36歲。  (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溢議罪。這一切都出於一個孝字,孝敬父皇,維持傳統,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後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麵,得以改觀,史稱「弘治中興」。被譽為「中興之令主」。    正德 武宗朱厚照 朱右樘之長子 (1491-1521)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南巡遊樂中不慎翻船落水,回京後於第二年三月病崩)時年31歲。    明武宗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最浪漫的皇帝。縱觀明武宗一生,貪杯、尚兵、蕭灑,所行之事多浪漫不經,精通佛學,會梵文,還能禮賢下士,甚至癡情於藝妓。    嘉靖 世宗朱厚囪[c?ng] 朱右樘之侄 (1507-1566)1521年即位,在位46年。時年60歲。  嚴嵩當上內閣首輔,獨攬大權20餘年。    海瑞 (1514-1587)海瑞終被被罷官入獄,在獄中住了10個月。嘉靖世宗皇帝死後,穆宗即位,恢復海瑞原職,改任兵部武庫司主事。隆慶元年調尚寶司任司丞,後升審讞平反冤獄的大理寺寺丞、南京有通政。隆慶三年升金部禦史巡按應天。後張居正當權,張居正政見與海瑞不合,始終沒有起用海瑞。    隆慶 穆宗朱載後 朱厚囪之第三子(1537-1572)1566年即位,在位7年。時年36歲。    萬曆 神宗朱翊鈞 朱載後之第三子 (1563-1620)1572年即位,在位48年。時年58歲。「明之亡,亡於神宗」。  萬曆皇帝徹底擺脫了張居正的束縛之後,就開始了他獨裁的統治,萬曆貪財,征稅的項目千奇百怪,無物不稅、無地不稅,真是苛政猛於虎;萬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開始著手為自己修建壽宮(陵寢);萬曆懶,二十八年不臨朝聽政,高唱「天下無一時可憂之事」,衙門內嚴重缺員,而候補的官員卻又得不到提升,以至於終生候補。因此後人評論「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惰。」   即位時10歲,由皇太後陳氏及李貴妃(與張居正默契)主持政務。  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    --------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就將矛頭對準了朝鮮,朝鮮本是中國的藩屬,萬曆皇帝對此表現出了非常的重視,毅然決定派兵援助。明軍一到朝鮮,就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先後收複了平壤,開城。後雙方很快達成了議和協議,各自罷兵。    --------「大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嘉靖登基不久,便為了皇統和家係繼承問題,在朝中發生了"大議禮"之爭,簡單說來,就是群臣要依古禮行事,要嘉靖以孝宗為皇考,把自己的爸爸興獻王作"皇叔"。嘉靖不肯,君臣吵得不可開交,後來暫聽了群臣的意見,隻是把興獻王改稱為本生父母,沒有叫"叔叔"。但此事不過擱了起來,並未解決,更總有人順著皇帝的意思,重提此事,以為進身之階。嘉靖得了支持,便改了前議,遂至大起風波,二百多大臣跪在左順門前呼天搶地,大哭孝宗皇帝,算是一種示威行動。最後的解決,一百三十四名五品以下的官員被廷仗,十六人被打死。    ---------國本之爭,萬曆年輕之時,偶爾行到母親的寢宮,發現了一個宮女長的非常可人,於是私下臨幸,誰知宮女竟懷了龍種,萬曆的母親本就是宮女,因此,並沒有為難這個宮女,反倒讓萬曆皇帝封他為妃,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個皇子,他就是光宗朱常洛,萬曆皇帝對王宮女的臨幸隻是一時興起,並不當真,新勁一過便不想負責任,因此他對王氏、朱常洛都沒有什麼感情。 鄭貴妃慫恿萬曆皇帝總想借機立他為太子,於是就想出了種種辦法,但遭到正直大臣們的極力反對,當時太子又叫國本,因此,皇帝與大臣間的這次鬥爭又稱為國本之爭。國本之爭是繼嘉靖朝「大議禮」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皇帝與大臣的衝突,不過這次的勝利者應該是眾大臣,因為朱常洛畢竟登上了皇位。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後被李自成農民軍所殺)。使東林黨人和福王係之間有了間隙,為日後留下了一絲禍患。    -------鄭貴妃為了能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所做的孤注一擲的最後進攻,國本之爭大臣的勢力佔了上風,鄭貴妃心中非常著急,於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監僱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張差,在太監的配合下,他順利地到達了太子寢殿的門口,當他手持木棒殺進去的時候,被守門的太子宮中太監當場抓住。 他先是裝瘋,後又供認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劉成所指使並引入太子寢宮。時人懷疑是鄭貴妃為了要讓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謀害朱常洛,朝議沸騰。神宗和太子都不願追究,僅以瘋癲奸徒的罪名殺了張差,杖死了龐保、劉成。將此案草草了結。不過究竟此案是否為鄭貴妃指使,沒有定論。此案成為了明宮三大案之一。     張居正 (1525~1582)神宗是為首輔,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可以與他相比。在軍事方麵重用戚繼光等名將,平定倭寇外患;內政方麵實行「一條鞭法」。    戚繼光抗倭寇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  泰昌 光宗朱常洛 朱翊鈞之長子(1582-1620)1620年即位,在位1月。時年39歲。  貪財好色,由於淫慾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後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  東林黨  天啟 熹宗朱由校 朱常洛之長子(1605-1627) 1620年即位,在位8年。時年23歲。  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政治腐敗。努爾哈赤宗乘機攻佔沈陽。  魏忠賢    崇禎 思宗朱由檢 朱常洛之第五子(1610-1644)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福王即位於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南京,明亡。    袁崇煥 洪承疇 範文程 範仁寬 施琅 吳三桂 楊嗣昌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原名鴻基。陝西米脂人。崇禎二年(1629年)在金縣殺參將王國率眾起義,投闖王高迎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各部讚同,聲望日高。《明史》載其「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次年高迎祥戰死,李自成繼稱闖王,提出「均田免賦」口號,贏得民心,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十六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建大順政權,稱大順王,年號永昌。三月攻克北京,崇禎自殺,國都易主,明朝滅亡。在北京進行整肅後進攻山海關想迫使明將吳三桂投降,但旋為吳三桂引清軍所敗,被迫撤離北京。李自成繼而信謠言,妄殺李岩等,致使人心離散。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殺死,不過有人認為他為避難而作了和尚。    吳三桂(1612年-1678年)。明遼東人,祖籍高郵,字長白,錦州總兵吳襄子。以父蔭襲軍官。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 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崇禎自殺,吳三桂至書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擊潰李自成(傳說因愛人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衝冠一怒為紅顏」)。為清軍先驅,鎮壓陝、川等地農民軍。後會同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並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處死。被清朝封為平西王,管理雲南貴州地區,形成割據勢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議撤藩,於是吳三桂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自稱周王、天下招討大元帥,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長沙病逝。    秦淮八豔的事跡,最先見於餘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豔。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豔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豔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麵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隻是大部分已經散失,隻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宮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圖;最後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豔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他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準,但是卻曆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附:明朝世係圖  

  

  明朝曆代皇帝的名字滿有意思: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其中的規律是:取「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並且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順序循環往複。朱元璋的名字看似例外,其實不然。古文的「元」與「玄」相通,而「玄」是黑色,屬水。因此,第一代的皇子取名帶木字旁,這是「木生水」。   朱棣是朱允炆的叔父;朱祁鎮與朱祁鈺,朱厚照與朱厚熜,朱由校與朱由檢,分別是三對兄弟。熟悉明史的讀者自然都知道:朱允炆是怎樣插了朱棣的隊,後來又下了「課」;朱祁玉是怎樣打了朱祁鎮的「尖」,後來又讓了位......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明朝皇室按照「五行相生」的辦法取名,客觀上,有利於家族成員之間分辨輩分關係;主觀上,則是希望藉助某種神秘的力量,使得朱明皇朝代代相傳,直至千秋萬世。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名字帶「火」的朱允炆被朱棣奪去了皇位,並且在叛亂中葬身火海。「木火通明」並沒有給他帶來吉祥如意。   名字帶「木」的朱由校癡迷木工,太監魏忠賢專門趁著他做手藝的時候進來請示彙報,興致勃勃的皇帝經常糊裏糊塗地批準了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事。   另一塊「木頭」朱由檢接過他哥哥留下的爛攤子時,國勢已經不可收拾。最後,他弔死在煤山的一棵樹上——「木歸於木」去了。   朱元璋「千秋萬世」的理想,從頭到尾都隻是一場虛幻的夢而已。

推薦閱讀:

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射滿桂?
假如建文帝不選擇自焚會怎麼樣?
他是明朝中期第一名將,開創了一種對付蒙古騎兵的絕招兒
南明弘光政權與江北四鎮的滅亡

TAG:歷史 | 明朝 | 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