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這是曾國藩的一幅對聯,飽含了他一生為人處世的智慧。大處著眼是說,看事情要高瞻遠矚,有全局意識,並且能夠考慮長遠,小處著手是說做事的時候要謹慎,著手細節,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群居守口,和一群人相處的時候要謹言慎行,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要說,所謂禍從口出,做一個善於聆聽的觀眾才是大智慧。自己獨處的時候要樂於享受,要反思,守住自己純善的心。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大處著眼是一種格局。格局決定結局。擁有怎樣的格局就擁有怎樣的命運,怎樣的人生。

曾國藩大處著眼,成就了他作為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起,舉國束手無策。只有他獨闢蹊徑創立湘軍。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絕望,曾國藩提出了「爭奪武昌,控制長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的戰略。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曾國藩的大處著眼,還在於他的審時度勢。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剿滅太平軍之後,他的功名事業如日中天,此時他卻極度冷靜,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上疏請求辭去節制四省的大權,並採取果斷手段裁撤湘軍。

從小處著手,就是要下笨功夫,一步一步走,一件一件做,步步為營。曾國藩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讀書,靠的完全是「笨勁」。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路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曾國藩發現了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彆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扎紮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指導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群居守口是一種智慧。有些人看起來能言善辯、夸夸其談,但實際上給人的感覺是輕薄、膚淺和狂妄。這樣的人,說再多的話,也只是廢話。更有一些人,說話毫無顧忌,不知道體諒別人的心情,往往無意中傷害他人。這樣的人,口中言語的價值,恐怕比廢話還不如。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是修養之要。曾國藩認為多言,多說話是凶德,是惡習。所以他提出要「戒多言」,不議論他人是非,不吹噓個人瑣事;不說違反原則的話,不講違背良心的話。

曾國藩「戒多言」的本質並不是什麼要一味的少說話甚至不說話,也並不是什麼沉默是金,而是在面臨人和事的時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禍從口出、亂從口出,在本質上,這是一種臨事不糾纏、少爭論的行動智慧。

獨處守心是一種修養。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慎獨」,「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獨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所謂「守心」就是守住自己內心的道德底線、價值底線、人格底線。

東漢名臣楊震為官數載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稱,一次因公路過昌邑縣,恰逢舊交王密在此任縣令,當夜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說道:「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卻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慎獨是人生的財富,守心是修行的方便門徑。不耐孤獨是一種人生遺憾,不會守心是一種做人缺陷。獨居要守心,守住一顆善良的心,守住一顆勤勞的心,守住一顆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顆平常心。


推薦閱讀:

瓦爾登湖沒有湖
獨居、不婚者越來越多,可能對人們和社會有什麼影響?
新書推薦:《單飛:獨居的極大上升與驚人吸引力》
一個獨居女人被追殺的故事,豆瓣評分居然只有5.8~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獨居,但每個人都值得被愛

TAG:獨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