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學生起點
尊重學生起點
沒有人相信天上會掉陷餅,相信有免費午餐的人也不會太多,但相信學生會創造學習奇蹟的家長和老師卻不少,儘管學生自己並不這樣認為。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是能夠為學生學習帶來多大的幫助,而是為學生的未來勾勒美麗的藍圖,這可能也是教育至所以沒有贏得學生尊重的根本原因。拔苗助長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拔苗助長的道理卻很少被大家接受,要讓苗長得更大更高,就得把這棵苗的根培育得更深更粗;同樣的道理,要想讓學生的成績更加的喜人,要想讓學生的未來更加的驕人,那就得更腳踏實地地認可與接受學生的起點。可是,不管是在教育理念上,還是在教育理想上,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創造出「連升三級」的故事,哪怕這樣的故事是如此的可笑,也是那樣的脫離現實。曾經有一個家長問,他的小孩為什麼在學校總是調皮搗蛋,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我問他小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他承認是這樣。我就開開玩笑說,這就對了呀,這才能夠證明他是你的兒子呀;如果象你這樣的父親生出一個天天坐在教室里上課看書的兒子出來,雖然解決了他的學習問題,但卻為你創造出了一個大問題了。雖然這只是一個玩笑,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學生,你都要尊重他的起點。當然,尊重起點,並不是不要教育理想,而是讓讓教育過程變得更加的務本,教育理想變得更加的務實。
一、只有英才能夠造就好老師?
在十年前,如果你問學校最缺什麼,得到的答案一定是「錢」。不要說完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更別說提高教師的職業待遇,就連最起碼的教學消耗品,在學校中都是稀缺商品。現代化的白板最多就是那些頂好學校的擺設而已,我們還難以想像他們會飛入尋常百姓家,即使就在那些頂好的學校也不是每一位老師都可以摸得到的。到了今天,你再問學校最缺什麼,肯定還會有人說缺錢,但錢的稀缺性已經大打折扣了,另外一個答案雖然沒有錢這麼稀缺,但一定會是你聽到的頻率非常高的答案,那就是缺好的生源。對生源的抱怨不但是學校校長們經常掛到嘴上,更是一線老師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是老師人生的難得的幸事,哪一位老師又邁得過這道關呢!
對今天的老師來說,要真的找到幾個英才來教,相信這個概率比孔孟時代不知道低了多少;那個時候是英才才讀書,現在是人人都讀書,那個時候缺少的不是英才,而是缺少教師識別英才的眼光。到了今天,哪怕你有識別英才的眼光,如果你在一所薄弱高中學校里,恐怕你望穿秋水也看不到英才一眼,英才只會與你錯肩而過。在這樣一個教育普及化與大眾化的時代,老師們對英才的渴望相信也不會特彆強烈了,只是希望不要碰到那些一看到文字就想睡覺的學生,希望不要碰到那些一聽到上課鈴就頭痛的學生,希望不要碰到那些你講了三遍他還混然不知的學生,這已經算是萬幸了。不是為老師說話,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老師碰到一屆什麼樣的學生,在這幾年裡你就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
當老師最大的成就究竟是什麼?到了今天是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了。自孔孟以來,老師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相信這也是今天最大多數老師持有的教育信念。可是,究竟是優秀的人才最需要教育,還是愚笨的人更需要教育呢?毫無疑問,對於那些優秀的人,他們的成功有來自於教育的幫助,但教育的幫助所佔的比例一定很小,否則他就不是優秀的人了;可對於那些愚笨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很難在考試競爭中或者在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但相對於他自己來說,他的成功很大比例上來自於教育的幫助。因此,作為教育教學專業人員的老師,究竟是把教育朝優秀人才身上貼呢,還是把教育送給最需要的愚笨學生呢?名師出高徒,這句原本用來表揚教師的話;在今天卻被顛倒過來,高徒出名師,用來證明老師的成功了。可事實是,名師肯定可以出高徒,但高徒並不一定是名師造就的;由此可見,名師的核心功能是把徒弟教好,而不是去選擇好的徒弟來教。
二、好老師是如何煉成的?
在教育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從那些頂好的學校里走出了不少頂好的學生,但並沒有走出與頂好的學生相近比例的頂好老師。由於好在這兒是一個形象詞,所以還是要補充全面一點,頂好的學生自然是以成績好為主,但也不限於成績;而頂好的老師並不是以收入的高低為標準,而是以教育教學水平的高低為標準,當然限於筆者的偏好,哪怕在教育教學中也是也偏重於教育了。至於為什麼要把頂好的老師限制在教育教學上,尤其是限制在教育上,這也與教育的功能有關,從學生的成長來看,知識肯定是重要的,但掌握知識的方法肯定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本身更接受教育;學科成績肯定是重要的,但學科總成績肯定更重要,而學科總成績比學科成績更接近教育;學習成績肯定是重要的,但全面發展肯定更重要,畢竟學生並不僅僅是一個讀書的人,還是一個有著生活的人,而全面發展比學習成績更接近教育。如《論語》所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教師要讓學生學科成績優異,就一定要關注到學校總成績的進展情況;教師要讓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就一定要關注到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更樂意於將教師的教育能力定格為高於教學能力;把教學能力定格為高於職業待遇。
教好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差學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兩者不容易的地方卻不一樣。如果你在一所優質學校當教師,碰到好學生的概率相對高一些,這時的你就有體會了,那些好學生對你的挑戰會讓你每天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備課,那怕如此也不一定能夠讓你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深灑自如,因為學生群體中擁有的知識不管是在面上的廣度還是在質上的深度,都有可能超越你已已有的知識儲備。所以,好學生並不會在課堂秩序或者生活品性上挑戰教師的教育能力,但對教師學科知識的挑戰卻不容忽視。與之相反,當你在薄弱學校工作時間長了以後,就會發現教書並不是智力活,而是地地道道的體力活,因為面對那些差學生,你的知識儲備綽綽有餘,最大的問題不是學科知識的挑戰,而是如何讓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活品性和科學的學習習性,這對教師教育能力的挑戰就遠比好生要大了。因此,只有找准了學生的起點,教師才可以從容應對。
在那些薄弱學校里,教師對生源越來越差的抱怨層出不窮,但當你問教師,你針對這些差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採取了哪些有針對性的行動時,他們又說限於課程標準、教學計劃和各種各樣的考試規定,要採取針對這些差生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於是教育教學工作就演變成了「抱怨起點」和「幻想終點」的結合了。當教師不尊重差生的起點,而是忽略差生的起點時,不但教師在知識上的傳授讓學生因為沒有足夠的知識基礎而理解不了,還會導致差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抱怨而得不到尊重,使得師生關係不是形成「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良性循環,反而是陷入了「惡其師而疑其知」的惡性循環之中。了解差生,走近差生,理解差生,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為了獲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人都有對他人報喜不報憂的習性,學生也不例外,當他變成差生之後,他的心理對教師和家長都會更加封閉,教師和家長要了解這些學生自然更加困難,需要更為專業的教育知識和能力。
三、尊重起點的教育才真有效
儘管我們現在在呼籲將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延伸,但隨便怎麼延伸,都不可能把義務教育延伸到嬰兒教育,就更別說胎教了。這樣的事實意味著什麼呢?至少意味著學校教師,哪怕是幼兒園教師都不可能從學生的起點開始實施教育;但是,雖然學校教師不可能從學生真正的起點開始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忽略學生的起點,與之相反,更是強調學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起點。如果我們尊重了學生的起點,那就意味著每一位坐在教室里的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一個裝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延續的故事中的主人翁。可是,你要去延續學生自己的故事,你能夠不了解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嗎?
說實話教書這個活說體力重不過搬運工,說智力重不過商人,教師之所以教書教得身體累,並不是說因為教書這個職業太累,而是因為教書教得心累。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生一學就會,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考出頂呱呱的成績,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個美好的未來,可事實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順利地實現教師的理想。偏偏大部分學生都不是一學就會,而是你教了三遍他都可能學不會;大部分學生都不會考出頂呱呱的成績,一是學生自己的確沒有學好,另一是因為成績的頂呱呱只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是一個絕對標準;大部分學生都不會有美好的未來,不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得有多好,可重點大學的招生名額永遠只有這麼一點,當然如果重點大學的招生名額極劇擴大了,估計重點大學也不再是重點了。教師教書教得心累,主要是因為對學生的期待值和現實狀況之間的落差太大所致。可是,當我們在抱怨生源太差,當我們在抱怨學生學習不夠努力或者學習不夠聰明的時候,又是否追問過自己,我們對學生的期待值是否合理呢?
我們為學生劃定的期待值來自何方,是來自於對學生學習歷史的客觀分析,還是來自於對學生學習未來的科學預測呢?估計都不是,更有可能來自於對課程標準的簡單比對,來自於對教學計劃的刻板執行,來自於對考試進程的簡單順從。並不是說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對學習目標的計劃,不能夠比對課程標準,不能夠執行教學計劃,不能夠順從考試進程,而是不能簡單比對,不能刻板執行,不能簡單順從。當我們不尊重學生的起點時,自然不夠為學生選擇到一個科學的終點;於是只能用一些抽象的標準來為學生劃定一個終點,可是如此一來問題就產生了,雖然這些終點看起來非常的理想,甚至還顯得非常的誘人,在理論上也無懈可擊,但這些終點勢必會遠離學生的學習現狀,甚至會背離學生的學習歷史。當教師只是抱怨幾個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時,從概率上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即使教師了解到了學生的學習現狀,但限於班級教學的規模,也不得不在課堂上讓一部分學生跟不上,讓另外一部分學生吃不飽。當教師並不是抱怨幾個學生,而是抱怨學生整體生源太差時,這就不再全是學生的問題了,學生的學習沒有跟上這是肯定的,但每一個階段的教育都拔高了教學與學習目標,這可能也是導致學生越來越跟不上的根本理由。
要解決教育問題並不需要太多的教育理論,之所以現在還有這麼多明顯的教育問題,並不是因為教育理論不夠用,而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地把教育理論當一回事。我們還是以對學生學習起點的尊重為例,相信絕大多數教師都聽過「最近發展區理論」,簡單一點就是我們常講的「跳一跳,摘桃子」。在維果茨基看來,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新的發展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可能在理論上闡述過於複雜了,實際上是要求教師在確定學生期待值時,包括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時,既要做到對學生未來的科學預測,更要做到對學生學習過去的全面回顧,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可能為學生設定出一個可學又可教的區域。
推薦閱讀:
※人,要懂得尊重他人!
※尊重國歌,凝聚民族精神(國際視野)
※有一種愛叫彼此尊重
※做到這幾點,可以得到相貌端嚴、身在貴族、受人尊重等二十三種善法
※亞裔成功靠的不是教育 而是越來越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