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藝術「跨界創造」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思考

守護文化精神

回歸藝術本真

——賞石藝術「跨界創造」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思考

作者:徐忠根

當代中國賞石隨著創新時代潮流,呈現出多樣化藝術形態,由於材料的廣泛運用,形式的感性表達,已成為時下「跨界創造」的第一需要,由此已難以界定自然屬性和藝術屬性的審美關係。為此,賞石界內有不少人對此抱有困惑,甚至看不懂賞石藝術的發展態勢,難以適應遠離傳統的審美演變形勢。為此,筆者就中國賞石藝術轉型趨勢,結合「跨界創造」存在「風格泛化」,如奇石配座、組石創作、陳列設計、氛圍營造等,越來越顯現出叛逆性創新特徵,致使審美形式歸屬感趨於模糊,作一番評論。

「跨界創造」衝擊承襲千年審美模式

賞石藝術領域的「跨界創造」,促使保守的靜態審美、厚重的古典模式,朝向背離傳統、張揚個性的審美方向演變,並且成為賞石領域創新發展的風向標。事實上,「跨界創造」並不意味著固有的藝術特色將會完全消失,而是通過不同形式元素交匯,產生一種新的契合點,讓藝術形態和藝術風格得到升華。賞石藝術「跨界創造」,主要圍繞審美客體(單方觀賞石或多枚組合石),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手段,優化原有的形式元素,使得作品構思或內容的最終表現,顯現出更多形象塑造的主觀願望,具有鮮明的移植性、延展性和獨創性,這也是一種時代發展的趨勢。

「跨界創造」的藝術本質,就是創作者引入其它藝術表現特色,使審美對象的藝術處理隨時得到借鑒,從而明確作品的審美價值。科學地講,當代賞石藝術「跨界創造」並不包括古代賞石和園林賞石模式,主要涉及現當代向雕塑藝術、繪畫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表現形式的靠攏。另外借鑒日本沙盤裝飾和枯山水藝術,台灣底座形制和陳列格式。縱觀賞石藝術「跨界創造」形勢,明顯反映出傳統審美形態已逐漸消解,衍生出古代與現代結合、古典與時尚互為交融的審美形態。

如果對這種互融性形態下的「跨界創造」進行梳理,歸納起來有三種:一是創作實踐中糅合大眾審美的世俗需求;二是創作實踐中借鑒經典創意或前衛創意;三是創作實踐中以唯美情懷錶現主體風格。在當今消費時代里,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觀賞石作為高雅的精神商品進入生活領域,創作作品隨之增加商品附加值,於是強調「藝術性」,就成了服務市場需求的第一要素,在當今賞石文化影像中,凸現出充滿商品氣息的繁榮和忙碌。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跨界創造」引發價值體系多維思考

評價賞石藝術「跨界創造」的價值體系,除了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得到提升之外,其藝術性所換來的「超價值」,也使原本自然美衍生出創造美。如何評介這種衍生性審美形態?不妨根據賞石多樣化現象略作解釋:即一方面,創作者可以藉助其它藝術領域作品,按照自己的審美領悟和審美需求,在觀賞石自然形式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取得「通感」與「共鳴」的交會,從而拓展藝術創作天地。另一方面,隨著「跨界創造」日益盛行,自由創作風氣不斷蔓延,創作者敢於擺脫傳統審美約束,自創感性表現藝術形式,反映了動態擴張的「異類」衝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賞石正處在復興期,那時候無論審美思想與審美實踐,幾乎都承襲古代經驗和古典模式。三十餘年來,賞石藝術不斷與其它領域靠攏,融入新的文化藝術世界之中,在轉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藝術話語。人類對美的事物具有通感性,藝術家為突出作品內容,往往會聯想起其它藝術的表現形式,於是便涉獵相似的創作手段,借鑒某種特色的表現形式。當今賞石藝術逐漸從「邊緣地帶」走近高雅殿堂,使得藝術邊界距離逐漸縮小。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從現象上看「跨界創造」,確實是一種常見的擴張形態,「跨界」的形式、「跨界」的風格,無不融入創作者的個性膨脹和感性元素。

當前,中國賞石仍然處在轉型期間,凡身臨賞石文化急劇演變的人們,尤其是目睹「跨界創造」日益混亂的人們,難免會對 這種現象持質疑態度,以致思維群體形成紛爭性的對話。一方面,隨著跨界現象興起,使得越是精緻的作品,越成為服務市場的附庸,引發對「跨界創造」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質疑。另一方面,隨著跨界風氣不斷蔓延,業內人士眾說紛紜,引發對賞石藝術價值重構的深度追問。突出兩大矛盾:一是「保守派」站在反對者立場,認為「跨界」背離傳統賞石形式邏輯和審美精神;二是「創造派」站在擁護者立場,以自己的創作收穫與社會認同,證明對賞石藝術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如何體現賞石藝術「跨界創造」的社會價值?必須在拓展藝術視野、探尋表現途徑的條件下,強化跨界思維。這種思維方式,不僅能反映審美形式的突破性,而且更能反映前衛創作的時代觀念。由此而言,「跨界創造」最難的不是跨越技能之界,而是跨越觀念之界。目前在賞石領域「跨界創造」文化景象中,真正具有跨界思維的人並不多,反映跨界思維支配下的作品也不多,倒是有很多自我標榜的「跨界」作品。

賞石藝術產生的多元化演變,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悖理的一面。這些年來,中國賞石界對賞石藝術轉型的人文關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邏輯關係,長期得不到認知、重視和引導,缺乏務實性、求真性的導向目標,致使「跨界創造」帶來的混亂現象得不到遏制。在當今「跨界創造」成為熱門的形勢下,我們評判它的的社會價值,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思考。針對某些帶有明顯商品化的「跨界」作品,倘若構思或技巧都能遵循藝術規則,表現形式與反映內容互相協調,既能滿足視覺需求,又能滿足精神需求,這就不能否定其實際社會價值。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跨界創造」合力守護民族文化精神

當代賞石在大眾審美潮流中,既分化了傳統審美模式,也促成多元融合的藝術形態,對總體發展需要而言,既有利弊、皆有得失。近些年來,賞石界有識之士們在「人文精神」、「文化自律」的激勵下,一再發出審美創造不忘守護民族文化精神的強烈呼聲,呼籲盲目仿效、形式濫化迅速回歸自然本真。毫不掩飾的講,賞石界是一個門檻極低的藝術領域,多數賞石愛好者缺乏文化素養、藝術知識和審美經驗,無論在領悟藝術內涵或把握個性創作方面存在軟肋。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這些年來從賞石界各個渠道流出的作品,尤其是在各地石展中的展品,多數反映出模仿他人的創造成果,無論形式構思、形象塑造和內容表達,雷同性十分普遍,自創性十分缺乏,藝術性十分低俗。

以老莊「道法自然」美學為核心的道家思想,乃中國哲學、藝術之魂,被後世奉為藝術與審美不可違背的原則,成為擯棄雕飾、杜絕臆造、返樸歸真的理論依據。老莊的「崇尚自然」,通過形而上哲學思辯還原事物本質,其精神內核就是肯定人的個性價值、審美慾望和創造潛能,無疑對「工具論者」審美實踐有所啟示。鑒於這一思想基礎,中國賞石的民族文化精神始終貫穿「天人合一」宇宙觀,無論傳統模式或跨界模式,都應彰顯「自然」、「和諧」的審美精神,既是對傳統情懷的崇尚,也是對浮華矯飾的抵制。

古人賞石,靜態審美製約主體情感意欲,偏重心靈自由、人與自然和諧,審美心理能夠運化於宏觀世界。今人賞石,動態審美激發主體情感慾望、強調自然屬性、關注感官形式,審美心理缺乏對宏觀世界的延展性。鑒於這一層審美關係,若評判賞石藝術「跨界創造」實質,不僅要從個體內形式中尋找線索,還要從藝術外形式中探求答案。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跨界創造」抵制粗製濫造現象蔓延

當今中國賞石界盛行「跨界」風氣,呈現出保守審美形態蛻變的新形勢,總體上順應社會普遍倒向的大眾審美。由於賞石藝術的特殊性,而且自然美又是審美客體的首要因素,因此借鑒其它藝術領域創作形式,必然難以保持固有的藝術形式、藝術特色和審美性質。鑒於不同藝術領域存在不同藝術特色,在傳統美審美要求約束下,賞石藝術「跨界創造」若是為了滿足感官需要,一味照搬不適合自身藝術性質的表達方式,甚至以脫離民族審美精神去服務於社會功利,那將違背賞石的審美價值。

在中國賞石從啟蒙期向繁榮期演進的歷程中,由於藝術形態長期處於邊緣性,審美方式承襲保守性,審美模式延續單一性,直至進入當代文化轉型期,這種封閉狀態才發生顛覆性變化。如果循著實踐美學的理論線索,將賞石藝術與其它藝術作比較,顯然存在自然美與創造美的差異,因此無論觀賞石存在何種審美形式,最終獲得的審美效果,主要還是靠主體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賞石領域中每一位「跨界創造」者,都有自己的審美個性和創作習慣,由於在各自擅長的基礎上涉獵其他形式表達方法,因此在創作效果上既保持個性,又存在共性。

由於創作者同屬一個領域,「跨界創造」不會捨棄審美客體的固有形式,即使採用大致相同的輔助材料或表現手段,然而作品的風格或流派仍然會各具特色。對於賞石藝術「跨界」創造而言,無論是對單件作品內涵外延所作藝術處理,對小品石組合場景的構思安排,抑或對作品陳列布置的空間設計,作為立足於表現形式語言的創造,肯定會改變傳統審美的模式。當賞石成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創新精神必然成為「跨界」內在動源,在這種形勢下追求新、奇、特形式層出不窮,不可避免地出現粗製濫造現象。為了維護賞石藝術的民族性,必須抵制這種現象的蔓延。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跨界創造」合力疏遠藝術風格泛化

什麼叫藝術風格泛化?簡單講,就是當審美反映與作品風格特徵形成條件聯繫後,這種審美反映又與其它同類作品風格特徵,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繫。縱觀國內賞石領域「跨界」形勢,最普遍的現象是唯美主義作佔上風,最顯著的現象是形式主義據首位。大家知道,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喚起人的審美注意,靠的是由有意味形式表現藝術內容,因此通過表現有意味的形式,反映與之對應的藝術內容,才稱得上是藝術創作,所以這種有意味形式的作品,都蘊含創作者的個性,即使能產生藝術共鳴,也不會出現風格雷同,從而避免藝術風格的泛化。

從視覺心理學講,不同的人欣賞不同的藝術品,不同的人欣賞相同的藝術品,相同的人欣賞不同的藝術品,相同的人欣賞相同的藝術品,在各種內外因素制約下,發生的心理反應各不不同。顯然,反映藝術內容不是單靠複製具體形象,而是靠形式與內容相協調,這關係到審美角度對審美心理影響的問題,所以對每一位創作者而言,理智表達形式語言、準確反映藝術內容,不僅關係到創造手法,而且關係到自身素養。

剛剛進入新世紀時,賞石藝術「跨界創造」開始興起,那時候確實造就出一批創新者。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出現藝術風格泛化現象,許多作品表現形式過於隨意,而且帶有仿效性和雷同性,藝術內容與審美功能卻被大大弱化。主要反映在石體配座的安頓方式,製做底座的形制設計,組合石的場景構造,作品安置的空間布局,陳列展示的氛圍營造等等,在唯形式主義的影響下明顯趨於模式化。從各地觀賞石市場或石展中的展品來看,許多組合石為了突出亮點,不惜花費工本,堆砌配置材料,繁化場景構造,搞得作品帶有臆造性、裝飾性和卡通性。

一般情況下,賞石者的感官與意會,首先離不開石頭配座或形式表達,因為經過配座不再呈現自然物原始狀態,而是融進創作者的情感與智慧,這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感官啟示。在這種條件下,審美客體的內涵、主體情感的表達,在「通感」與「移情」下變得更為直接,從而產生相互交融的審美效應。關於觀賞石配座,人們越來越關注工藝奢華性,而藝術性卻退居次要地位,這種帶有功利性的二度創造,往往被美其名曰為「內涵外延」。在唯形式主義支配下,藝術形象與底座設計常常出現不協調,暴露出形式大於內容的弊端,與「石座合一 以石為主」的處置原則相違背,反而削弱審美對象的藝術感染力。

應當看到,採用各種輔助材料,雖會給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但也助長藝術風格的泛化。如何評價組合石創作的唯形式化?筆者認為,對於組合石創作必須掌握一個「度」,這個「度」就是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形式不能大於內容。換言之,表達形式應當採取合理方法,盡量避免材料堆砌、形式誇張和場景繁複,只有把握住了技術因素,才能分清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誠然,藉助不同藝術門類的形式特色,升華藝術表達語言,確實是超越自我的表現,倘若盲目追求形式、實際脫離內容,這種作品雖具匠心卻顯浮華,因此我們對藝術風格泛化現象要引起重視。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跨界創造」不懈探索回歸藝術本真

任何創作都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創作者可以置實用性和社會性於不顧,但其表現的形式語言,必須經受得起審美要求的考驗。事實上,具有豐富審美經驗的創作者,如果借鑒其他藝術形式,其最大優勢莫過於對自然美的理解,同時具備再創造的駕馭能力。應當看到,在消費文化盛行的年代裡,賞石藝術「跨界創造」隨之也會帶來負面效應,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跨界」的藝術功能和現實意義,也不能一概否定商品性作品的社會價值。

在當今價值取向發生轉移的藝術領域裡,藝術家們都具有強烈的主觀意識,作品無不反映出將生命融入自然的情懷。然而賞石藝術恰恰相反,在「跨界創造」的影響下,許多作品反映出自然美服從於創作慾望,即將自然物置於主體感性需求下,用主觀意識表現各種形式和內容,這與追求事物本源的創作思想相違背。為何存在這種狀況?根本原因在於普遍缺乏藝術修養和創造能力,暴露出強烈表現欲制約審美自律的反作用。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綜上所述,賞石藝術「跨界創造」成果,不應該顯現對他種表現形式的照搬,而應保持原生態前提下的合理借鑒,作品最終要被認同為「藝術」。「跨界創造」融入界外藝術形式,反映出超越審美傳統的勇氣,具有叛逆性和挑戰性,由於帶來各種利弊得失,因此只有夯實創造性與自律性相結合的思想基礎,只能真正認識到「跨界創造」的社會價值,才能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合理融匯,才能更好地激發創作慾望、發揮創作潛能,使得設計定位和實踐手段互相制約,從而實現個性、感性、多元的審美融合,使作品能經受藝術規律、審美要求的考驗。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推薦閱讀:

中國高風險社會需要何種價值觀
論爭在政治中的價值|城與邦
宋襄公之迂腐:乘人之危為主流價值所
榜書的審美價值
《易經》的核心思想價值是什麼?

TAG:藝術 | 現實 | 思考 | 意義 | 價值 | 創造 | 跨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