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受了一千九百年冤枉的改革者:王莽

說起王莽(前45~23),他的形象應該是「頭頂生瘡,腳下流膿」,缺錢就扒別人祖墳、沒事就欺負寡婦一類的角色。好像在歷史上他就沒幹過什麼好事,人們常用偽君子、小人、衣冠禽獸等污名穢語來形容他。

一切都因為他篡漢。歷史學家對王莽的人品多為貶斥,對他獲得政權也多以「盜」、「篡」、「作逆」、「竊」、「賊」等詞語來描述。王莽真的這麼不堪?也未必。1922年胡適就在《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社會主義者》一文中大大地為其抱了一下不平。

班固在《漢書·王莽傳》中說:「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耶?以莽之姦邪,亦是好為聞人,故讒說殄行,不免震驚朕師也。」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王莽是因外戚而起,因為他本人是漢元帝時皇后王政君的侄兒。他為人謙卑,做事身體力行,班固認為他是為了名譽,從後文也可看出作為史家的班固評價人物的正統:他以儒家「在家必聞,在國必聞」標準來評價王莽,什麼意思呢?就是看你是否是真正地行正事,還是為了名譽等做個樣子。「宗族稱孝,師友為仁」,就是說王莽極為孝順,可以理解為孝敬父母。也可以理解為對家人都很關心,比如尊敬嫂子、照顧侄兒等。

開始時王莽生活儉樸,好學上進,為人謙恭,並結交社會賢達,稱孝歸仁,為一時人望之所寄。但是班固懷疑他是為了做樣子,班固對王莽這樣評價是有原因的。王莽稱帝,人心思漢,再說漢朝劉邦有白馬之盟,說非漢姓不能為王。結果王姓敢奪取他的天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接受不了他。而班固又是東漢人,所以評價王莽早年的所作所為,以夫子之訓來疑之,認為王莽是「聞」而非「達」,是「色取仁而行違」,當然這自有他的立場。不管王莽「是達還是聞」,從這段記載來看,早期王莽看上去還是個仁人君子,這點應該沒有疑問。王莽贏得美譽,得到上流社會一致好評,為日後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西漢後期,外戚專權嚴重,王莽的伯父王鳳是當時的大司馬,前面也說到當時的皇后王政君則是王莽的姑姑,王莽對他伯父很恭順,想來王莽在政治方面應該是有所圖的。後來,王鳳死去,託付王政君照顧王莽,於是王莽開始平步青雲。不久在成帝陽朔三年時,王莽成了黃門郎,稍後便當上了射聲校尉,成為掌管善射武士的軍官。

王莽初上任的時候,大概是為了收買人心,因此勤儉節約,謙恭禮讓,常把自己的俸祿和皇帝的賞賜分給賓客,甚至賣掉車馬,救濟窮人,朝野上下皆贊王莽。其聲望之高,超越了伯父王鳳。後來的事情就露出了他的野心,就是王充在《論衡》中說的:「紂之惡不若王莽,紂殺比干,莽鴆平帝。」平帝被他毒死後,他立兩歲的孺子嬰為帝,自己以攝政名義居天子之位,稱「假皇帝」。從此以後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後廢孺子嬰,自稱帝,改國號為「新」。

他上台後想有所作為,於是師法《周禮》,大肆改革。首先制定「井田制」,奴婢改為私屬,不準買賣,五均賒貸,六筅政策,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控制市場經濟,平衡物價,並制定措施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不管是人民生養、嫁娶,還是官員的冊封、刑罰,還是禮儀和田宅、服飾等,都要依《周禮》來辦,可見王莽復古傾向比較嚴重。當然還有別的一些改革,就不再贅述了。這一系列改革顯然充滿理想化的成分。如果實行速度慢點,還有可能收到好處,但是王莽改革的步伐太快了,且朝令夕改,人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這些改革中的五均六管之制,以及分「王田」、奴婢「私屬」不得買賣等,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均眾庶,抑兼并」,是屬於「社會主義」的範疇。胡適認為那個時代國家的組織還不完備,這種大計劃的干涉政策,當然不能收效。還有,他的這些改革無一不觸犯了當時勢力強大的地主、官僚的利益。他的改革也就是自掘墳墓。不過從發展的角度講,王莽的改革確實比一般人要強,胡適對此是持表揚態度的。

王莽這個人,有悲劇性的一面,他要銳意改革,但是苦於政治智慧貧乏,不怎麼會搞政治,空有一腔想法,不過是理想主義的空中樓閣而已。他在位十五年,把漢朝搞得很不好。後來,全國遭受各種蝗災和旱災,結果舉國鬧饑荒,於是人們再也忍不住了,起來反抗。赤眉、綠林兩軍將王莽打敗,於是王莽從此衰敗。劉秀更以一萬人大敗王莽四十萬軍於昆陽,自此王莽元氣大傷,下台是必然的事了。

歷代大多數史家都是詆毀他的,而胡適說:「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定論。他的貴本家王安石雖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申冤了。然而王莽確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我近來仔細研究《王莽傳》及《食貨志》及《周禮》,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確是社會主義者。」其實,王莽為劉秀的光武中興奠定了一些思想與政策上的基礎。劉秀上台,為了鞏固政權,也多次下令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這與王莽的奴婢私屬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而限制豪強霸佔土地,其實也是王莽恢復「井田制」的目的。劉秀在位上的時候能改革成功,王莽的一番折騰,有很大程度上擊碎了穩定的既得利益者建立的平衡,客觀上為劉秀的改革做了鋪墊。

王莽的政策在於他總是著眼於下層,同時也不願意得罪豪強。他的失敗不是如後世很多人所說的他是一個陰謀家、陰險狡詐的小人,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說,他是一個讓後人扼腕嘆息的理想主義者。他後來之所以被歪曲和否定,完全是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傳統定論的影響,因為他的後面還是劉姓人的天下。


推薦閱讀:

王莽有六個兒子,被他下令殺死三個,次子因殺了一奴婢而被他處死
王莽的土地政策很好,為什麼會亡國?
王莽逼死第三子緣故:他和自己睡過的丫鬟私通
漢簡《武威王莽新簡儀禮》《神烏傅》
王莽女兒嫁漢平帝兩年後守寡

TAG:改革 | 王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