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 百年盲童學校由「黑暗走向光明」(13.8.2)
傅蘭雅畫像
盲童學校現貌
紅磚白牆,綠樹成蔭……在長寧區虹橋路1850號坐落著這樣一所特殊的學校,它是國內第一所盲童學校,開創了上海特殊教育的先河,邁出了上海視障教育的第一步!歷經兩度遷址,見證時局動蕩,在這裡,一批又一批特殊學生從「黑暗走向光明」。讓我們通過上海市檔案館珍藏的檔案,一起回顧上海市盲童學校的百年變遷。
百年前由傳教士創辦
兩度遷址歷經風雨
說到上海市盲童學校,不能不提這所特殊學校的創辦者傅蘭雅父子。傅蘭雅是英國傳教士,1861年被英國聖公會派到香港,先後在香港聖保羅書院、京師同文館、上海英華書院、廣方言館執教。1866年,他兼任《上海新報》編輯,並於1868年應江南製造局之聘,任翻譯館譯員。傅蘭雅畢生翻譯了126種書籍,譯書之多,學科領域之廣,被人們譽為「西學傳播大師」。為了表彰他的業績,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和勳章。
1893年,傅蘭雅去美國探親並定居,後幾次重訪中國。在其晚年時,為了報答中國,他捐款6萬兩銀元,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盲校。然而,盲校建校初期卻遭遇了兩度遷址。1911年春,傅蘭雅捐資租借北四川路外國人住宅為臨時校舍,由其子傅步蘭任校長。傅步蘭夫婦在美國考察盲人教育後,於1912年來華,盲校最終在當年11月開學。然而僅僅3年後,傅步蘭在憶定盤路(今江蘇路)4號購置了10餘畝土地建造校舍,並於當年10月竣工後將盲校遷入。1931年12月,傅步蘭又在虹橋路290號(今虹橋路1850號)建房12所,並將盲校再次遷至虹橋路新址。
如果說盲校兩度遷址是創辦人的主觀意願,那麼當時的動蕩局勢則是盲校面臨的客觀困境。在傅氏父子主持教務的37年間,盲校創辦了師資培訓班,設立了印刷部,印製盲文書籍供全國盲校使用。他們還利用回國機會宣傳交流,促進了世界對中國教育的了解。但從1912年正式開辦以來,盲校經歷了滿清覆亡、民國建立、北洋軍閥混戰的時局動蕩。在內戰與外侵下逼仄求生的舊中國,傅氏父子汲取的西方經驗、提出的教育思想雖有成效,但對盲校的定位還是慈善救濟與宗教教育,許多的教育實踐他們沒有做到,或是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達成。
據檔案記載,建校初期的盲童學校既無教學計劃,也無師資設備,在這37年間,學校共招收盲童和成年盲人300餘名,這些學生所謂「畢業」後,仍是生活無依,其中部分盲人還從事迷信性質的算命職業糊口。「當觀察英美的聾啞及盲人事業,不得不覺吾等在中國之聾啞及盲人工作,比較之何其小,然吾等之微小工作,可作為一個開始或基礎。」正像傅氏父子感嘆的,其行甚微,其言雖輕,但終究代表了一種新興力量。只是這股力量還不夠「強大」,歷經風雨的盲童學校在當時依然是前景黯淡。
解放後由政府接管
盲童接受正規系統教育
1949年9月30日,校長傅步蘭退休,翌年4月離滬回國。校董會決定由王揆生繼任上海盲童學校校長,盲校經費由上海救濟分會、英國紅十字會、中國盲民福利協會及社會各界捐助。1952年6月,市教育局接管盲校,定名為「上海市盲童學校」,委任李牧子為校長,並對盲校進行整頓改造,調整布局,更新設備,提高教職工的思想和業務水平,還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任務。
上世紀50年代後期,盲校創辦了解放後我國第一所對盲童進行正規系統教育的幼兒園,建立起兩年幼兒教育、六年小學教育、三年初中基礎教育及四年職業中專教育的盲教體系。學科比重以語文、數學、手工、體育四門能貫徹德、智、體,使盲童感官功能得到充分訓練的教育教學為主。
盲校以「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盲童成為殘而不廢的有用的人」為辦學宗旨,做到教育、教學、教養「三結合」。學校領導、教師住校,與盲童生活在一起,實施班主任和教養員專職制,班主任負責教育、教學,教養員專司教養。培養盲童衣、食、住、行的獨立生活能力,為培養盲童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殘而不廢的勞動者打下基礎。自市教育局接管到1955年,盲校在上海設立了四處接送點,規定家長每兩周接送一次,方便了家庭教育。這個方式也一直延續下來,逐漸變為現在的一周接送一次。1959年,盲校分成兩校,在國貨路另立上海市盲人中學。1962年,兩校合併,校址仍在虹橋路今址。
在盲教資料、信息十分匱乏的年代,盲校對學段和教授內容的劃分,已隱約有根據不同狀況進行區別對待,施以不同教育的考慮。上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醫療條件的提高,盲校中具有低視力標準的學生比例明顯提高,他們雖因視力局限不能適應普校學習,認識特點又與盲生完全不同,原有的手摸耳聽的教育手段已不適應需求。1979年起,盲校開始嘗試盲生和低視生的分類教育。爾後十餘年時間裡,抱著積極又謹慎的態度,盲校對低視教育教學的安置形式、教學內容方法進行了探索。通過將普校第一冊教材的獨體字編排形式簡易化,根據個體差異,按視力情況的不同,對每個學生提出了不等的識字要求。實踐下來,對盲生和低視生實施不同方案的教育,不僅沒有損害視力,而且提高了用眼能力,改變了自我形象。
1985年,盲校對外招收低視班,正式形成盲生和低視生明確分類的格局。1991年,經上海市教育局批准,盲校第二塊校牌「上海市低視力學校」正式掛牌。從慈善接納到教育教學教養結合,以單一的盲生教育到分類鋪開,盲校完成了前所未有的開拓。
盲校人才輩出
數位奧運冠軍由此起步
上海市盲童學校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恢復對運動隊、樂隊和手工藝的培訓,學生在本市、全國的手工、音樂、體育比賽中多次獲獎。1980年8月和1983年8月,盲校二度組成音樂代表團,參加日本蒲公英花絮音樂會;1981年國際殘疾人年,盲校又組成上海市盲人音樂演奏團赴日演出。1987-1992年,學校先後有6名學生考入長春大學音樂系和推拿系深造。
此外,盲校每年還舉行體育運動會,十分重視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1984年,學生趙繼紅在洛杉磯殘奧會上,獲B3級女子跳遠金牌、跳高及100米銀牌、400米銅牌。1988年,在漢城殘奧會上,她又獲B3級女子100米、400米金牌。1987年,學生黃文濤、周信宇在唐山全國傷殘人運動會上,獲金牌2枚,銅牌2枚,並打破一項全國紀錄。而在去年的倫敦殘奧會上,學校畢業生張亮敏在比賽中發揮出色,以40.13米的成績獲得田徑F11/F12女子鐵餅比賽金牌,這是上海籍選手在倫敦奧運會賽場上的第一枚金牌。
自建盲文印刷廠
為全國盲人教學服務
「立足上海盲校,服務全國盲教!精益求精,多出書,出好書!」這是上海市盲童學校盲文印刷廠的辦廠宗旨。早在1925年,盲校就設立了印刷部,印製盲文教科書及其他書籍,供應全國各盲校。1954年,按教育部盲聾啞教育處指示,盲校建立盲文印刷車間,向全國供應盲文課外讀物。1983年,國家教育部發文,將盲校印刷部定名為「上海市盲童學校盲文印刷廠」,明確任務,盲文印刷廠開始向全國盲校供應小學和初中的盲文教材。翌年,國家教育部撥款31萬元建造的盲文印刷廠廠房(1447平方米)竣工並投入使用。
1997年,盲文印刷廠實行領導體制變更,由教育部與市教委雙重領導改為由市教委領導。1999年,經香港盲人輔導會聯繫,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捐贈港幣114萬元,幫助盲文印刷廠添置盲文生產設備,市教委投入相應配套經費。盲文印刷廠廠房裝修。2001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出資19.5萬歐元向盲文印刷廠捐贈第二批設備。如今除了生產盲文教輔讀物外,盲文印刷廠的業務還覆蓋到了盲文撲克牌、盲文不鏽鋼獎牌、盲文通訊本、盲文指示標牌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服務全國」的目標。
10年培養63名大學生
盲校百年華誕展望新未來
「盲校教育並不止步校園,而是幫助學生融入社會。」這是上海市盲童學校多年來堅持的辦學理念。正是抱著這樣的理念,一批批視障學生經過盲校培養融入社會。2002年開始,上海市考試院根據《盲人高中課程標準》,為盲校3位高中畢業生進行獨立高考命題。同年,這3名盲校畢業生順利考入上海師範大學英語專業,成為國內第一批盲人大學生。2006年,其中一位畢業生任錚浩回到母校,執起教鞭。截至2012年,盲校已走出63名大學生。
2012年12月28日,上海市盲童學校迎來百年校慶,在西郊賓館舉行了名為「百年傳承、自強不息」的慶典活動。盲校建校百年來,經歷了風雨和炮火的洗禮,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人才。歷史上,盲校開辦了第一所盲童幼兒園,第一個實行盲和低視分類教育、第一個開展多重殘疾兒童教育,也在全國第一個實現盲高中學生經過普通高考進入全日制普通大學的學校。這些「第一」也見證了這所特殊學校從「黑暗走向光明」的百年變遷。
本報記者何佳璽
推薦閱讀:
※年俗丨童謠中記憶
※不願提起從前的事,怕觸破傷心的記憶
※對記憶的特點與定義的研究
※難抹那縷憂傷的記憶
※金庸武俠中記憶最深的七種兵器,第一堪稱金庸武俠的骨灰級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