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工作賺錢、女性回歸家庭,這樣到底有什麼不好?
說起當下日本社會的不婚、少子風潮,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隨著都市生活的發展,年輕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個體化的生活。尤其是對於職業女性來說,這意味著在經濟獨立前提下發展自我的可能。書評君前不久曾經推送過《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因為他們怕輸》,文中提及日本電視劇《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正如其片名所提示的,「不婚」意味著主體性和選擇自由。總而言之,它雖然讓人口呈現出危機,但卻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表徵之一。
但這或許只是一部分的事實。NHK在2014年製作過一組名為《女性貧困》的特別節目,採訪和記錄了多位貧困女性的生活,並又推出了一本同名新書,最近剛剛出版了中文本。從中我們看到,在早已進入發達社會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困窘的狀態中——而這些人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女性,尤其是獨自帶著孩子的女性。她們因不同原因無法得到丈夫的供養,但又因女性或母親的身份,難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並因此將貧困「代際傳遞」給下一代。
NHK在2014年製作的特別調查節目《女性貧困》。
在日本,雖然早早完成了近現代化,但女性一旦結婚便回歸家庭不再工作,依然是被默認的傳統。這種男性工作賺錢、女性照顧家庭的模式,暗藏著怎樣的危機?在哪些情況會導致女性陷入貧困?在經濟發展連續頹勢的日本,它所影響的其實遠不止是女性。
中國與日本的情況雖大不相同,但在中國城市中,出於種種原因,全職主婦目前正在變多而不是相反,女性所面臨的職業與家庭的選擇與困境更是時刻存在。所以,在書中和節目中的那些日本女性的生活和命運,對我們恐怕也不無啟示。
曾經穩定的家庭可能一夕改變
人們很少會把「年輕女性」與「貧困」這兩個詞聯繫在一起。對於女性來說,十五六歲到二十五六歲,正是人生最為耀眼的一段時光。外表光鮮靚麗,大部分人幾年後就會結婚並過上安穩的日子——人們都有這種感覺。從這種感覺出發,一般都認為年輕女性與「貧困」是最不沾邊的人群。
正因如此,年輕女性的貧困是一種「看不見的貧困」。日本NHK電視台對於在年輕女性中日益嚴重的經濟貧困進行了採訪,並於2014年1月在節目中以《看不見明天——越來越嚴重的年輕女性之貧困》為題播出。她們有的是雖然正值青春,卻因為貧困而不想結婚生子,有的是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身媽媽,因為精神上和金錢上都是孤立無援,所以偶爾會擔心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該怎麼辦。不過,她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雖然經濟拮据,但在服裝和髮型上卻頗下工夫,因此乍看上去跟普通女性沒什麼兩樣,完全想像不出她們生活貧困。
《女性貧困》作者:[日] NHK特別節目錄製組
譯者:李穎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9月
比如書中的第一個故事主人公十九歲的友美,她的爸爸在她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去世,現在她和年過四十的母親以及兩個妹妹,一家四口住在政府公租房裡。據說友美的母親在煤氣公司的客服中心工作。但是她有慢性病,時而會因身體不適而卧床不起。因此家裡收入不穩定、生活窘迫。為此友美所有的學費都要靠自己,上了函授高中後,友美就已經開始到便利店打工掙錢。每月5萬日元的收入除了支付自己的飯費、電話費和學雜費等,還會拿出一萬日元貼補家用,替妹妹交電話費或借錢給母親。在家裡,作為長女的她也是主要勞動力。上學、打工、幹家務的輪番作戰讓她體力透支。很多時候都是將便利店不要的盒飯領回來給妹妹們用來當晚飯,而她自己很多時候一天只吃一頓。
讓友美一家淪為單親與貧困的,是父親的突然離世。丈夫還在時,友美的母親不用外出工作,主要料理家務。丈夫突然離世以後,因為與夫家的親戚關係不洽,領著年幼的孩子們搬到了別的地方。對於母親來說,她不僅是毫無徵兆地突然成為單身媽媽,就連居住環境也天翻地覆地變了。培養四個孩子的擔子壓在了她的肩上。未婚時雖然上過班,但之後十幾年一直做家庭主婦,再次回到社會工作,母親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像友美家這樣,作為頂樑柱的男主人因為生病、事故等去世或無法工作的案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以結婚為契機回到家庭、長時間脫離社會的女性,再次踏入社會並非易事。她們既沒有勞動所必須的信息和技術,也跟不上時代變化,重新適應需要很長時間。
NHK「女性貧困」調查節目中的場景。
想要一份正式穩定的工作,女性更難
在日本,各公司除了享受福利待遇、有培訓和學習機會的「正式員工」,還有經過派遣公司的「派遣員工」,以及更不穩定的「合同工」。合同工普遍化並不只是女性勞動者面臨的問題,而是整體的就業形態。但是,根據數據統計,2012年,合同工占勞動者整體的38.2%,在年輕女性勞動者中佔47%,年輕男性則是25.3%,性別之間的差距是明顯的。
此外還有男女工資差別問題。即便同為合同工,根據厚生勞動省2013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女性合同工的工資僅為男性的80%左右。而且,有數據顯示,非正式僱用的時間越長,就越難以轉變為正式職工。
NHK「女性貧困」調查節目中的場景。
女性想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更為艱難。書中的另一個受訪對象——四十齣頭的晴美,是一位單身媽媽,有兩個兒子,分別上初中和高中。她畢業於國立大學,托業考試有過800多分的好成績,結婚前曾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正式職工。由於丈夫的工作調動,晴美不得不離職當上了家庭主婦。然而生完孩子後,她卻受到了丈夫嚴重的精神虐待。晴美一直忍氣吞聲地過了將近十年,最終離婚。
重新開始找工作的晴美,只在通過人才派遣公司幫助下才找到了一份客服的工作,為了找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她又換到了一家貿易公司做辦公室文員,合同是三年一簽。工作內容與正式職工沒什麼兩樣,有時反而責任更重,還不能拒絕加班。然而收入卻不及正式職工的一半。
NHK「女性貧困」調查節目中的場景。
——在非正式僱用的情況下,無論怎麼努力,生活水平也不會得到提高。為什麼女性工資更低、更普遍的是非正式員工?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迄今為止的日本社會裡存在著這樣一個被默許的大前提:女人早晚要結婚、回歸家庭,不必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女性不能長期工作,無法作為人才靈活運用」這種想法根深蒂固,日本的這種企業文化催生了男女工資差異。
在非正式僱傭中,女性佔70%。這當中包括了那些跟父母或丈夫住在一起、只想賺點錢貼補家用的女性。對於女性來說,從前的非正式僱用,是丈夫有固定收入的前提下,為了增加和填補收入而做的。然而,對於需要獨立生活的女性,非正式僱用的意義變了,她們不得不只靠這份收入來生活。特別是帶小孩的女性,即使同樣是非正式僱用,她們也必須在工作水準和待遇等都非常苛刻的條件下工作。
——支持女性作為一個個體生存下去的社會構造的發育還不充分。於是,不管出於喪偶、離異還是其他情況,一旦「失去男人」,女人的生活水平就一落千丈。
女性困境,受影響的不只是女性
NHK將調查紀錄片取名為「女性的貧困:『新型連鎖』的衝擊」,重視女性貧困造成的代際連鎖反應。
如果對這些窮困潦倒的女性置之不理會對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通過採訪我們深切體會到的是,「貧困的代際傳遞」的嚴重性。因為種種原因而成為單身媽媽的女性,在得不到足夠的經濟援助的情況下,會將貧困傳遞給下一代。貧困家庭長大的孩子,在踏入社會時就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些人無論怎麼掙扎也無法擺脫貧困。我們目睹過很多這樣的案例。
這當然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但女性所面對的困境,其影響可能還不止於此。比如,我們知道現在日本的老齡化、少子化非常嚴重,適婚年齡的單身比率極高。為什麼?一直有原因將未婚和晚婚擴大的現狀歸因於女性走向社會。但在NHK調查報道組看來,這一判斷有點過於武斷。在他們關注到的一項調查中,當那些有結婚意識的人,被問到「若是一年內結婚有什麼障礙」時,男女回答最多的都是「結婚資金」。可見,經濟上的原因給未婚和晚婚都帶來了影響。
書中的兩位受訪對象小愛和真紀,都是二十幾歲,因為讀大學時的大學學費是用獎學金貸款和社會福祉協議會的貸款來繳納的,畢業工作之後要按月償還,總額高達五六百萬日元。但即使大學畢業,小愛也沒能找到正式員工的工作,收入很低,因此負債纍纍。她們討論起未來時會這樣說——
「以前我以為小愛你會早結婚呢。」
「不可能的。雖然我也想結婚……等我還完錢都四十五了,到那時再考慮吧。」
「其實獎學金也是負債。如果說我欠債六百多萬,男人聽了會怎麼想呢?」
「沒人會喜歡對方有一身債吧。」
NHK「女性貧困」調查節目中的場景。
而在日本經濟長期頹勢的情況下,不僅職場女性處境艱難,男性的工資也在下降。從意願上來說,在輿論調查中回答想要在家裡的女性反而在增加。然而,在男性工資也在下降的情況下,結婚解決不了吃飯問題。說起來男女的收入都降到了不能結婚的水準。
「女性不管怎麼玩,最後結婚靠老公養活就行了」的這種想法仍然根深蒂固。但實際上,女性小時候靠父親、出嫁靠丈夫、老了靠兒子這樣的時代已不復存在。傳統的意識不僅限於貧困問題,它可以說是各種跟女性有關的問題的通病。
《女性貧困》日文版書封
書中提及,如今政府將強化女性就業定位為發展戰略。「就連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國際機構,也建議日本提高女性就業以促進經濟增長。女性就業與經濟增長掛鉤,是指女性獲得收入,從而提高家庭的購買力,而女性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這種良性循環下,經濟才能增長。然而,節目中所看到的女性的勞動方式,與上述的那種就業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女性的生存境遇、就業環境,不僅關涉到女性自身的生活質量,還與整個社會的發展休戚相關。如書中所說:「為了支撐這個超級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與其將女性們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扣在緊箍里,遠遠不如讓她們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過上自立的生活。」
推薦閱讀:
※母親旅途中總是挑刺,快要崩潰了,求指引?
※《一家人什麼最重要,句句在理》送給有家庭的你
※思想史上哪些流派和思想家對"家庭"這一組織形式提出過質疑甚至反對的?
※石鍋石雞的家庭版做法 贛菜
※入戶玄關風水很重要,家庭和睦一定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