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瑋:「擅自簽約」引發幕藩體制嚴重危機 | 學術劇6.5
本期作者:馮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858年6月19日簽署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宣告了日本「鎖國時代」的結束。但是,幕府未事先奏請天皇敕准而「擅自簽約」,引發了一場最終導致幕府「謝幕」的政治危機。
日美友好通商條約
武家時代,天皇雖則形同一尊偶像,但仍掌握著三項重要權力:一是賜姓權。例如,豐臣秀吉原先叫羽柴秀吉,後奏請天皇賜姓豐臣獲准,才使「豐臣」成為和源、平、藤、橘並列的「五大姓」之一。二是敘位權,即根據7世紀聖德太子改革確立的「冠位十二階」,由天皇賜予位階。如織田信長生前是正二位,死後天皇追贈其正一位。三是就內政外交大事頒布詔書、敕令。簽署《日美友好通商條約》須經天皇敕許,否則屬於擅自簽約。
為了獲得「敕許」,簽約後幕府即派大學頭林韑和「目付」(監察官)津田半三郎前往京都,結果徒勞往返。隨後,幕府又派遣負責外交的「老中」堀田正睦(相當於外務大臣)、「勘定奉行」(相當於財政部長)川路聖謨、「目付」岩瀨忠震等高官再度赴京覲見孝明天皇,要求敕許,但孝明天皇不僅不予敕許,而且稱簽署通商條約乃國家大事,要求幕府對簽約一事「再議」。
孝明天皇
對幕府「擅自簽約」,孝明天皇態度之所以如此強硬,令幕府始料未及,主要因為幕藩體制圍繞「將軍繼嗣」問題產生了分庭抗禮的兩派。這種對抗使孝明天皇看到了強化自身權威的良機。
1853年6月22日,幕府第12代將軍德川家慶去世,其第4個兒子德川家定繼位,成為第13代將軍。德川家定繼位時雖然只是而立之年,但身體贏弱且沒有子嗣,因此幕府決定早日指定將軍繼承人。按照祖制,將軍只能在「御三家」和「御三卿」中產生。所謂「御三家」,按照德川家康定下的規矩,若德川宗家沒有將軍繼嗣者,則從他第9個兒子德川義直、第10個兒子德川賴宣、第11個兒子德川賴房任藩主的尾張、紀伊、水戶藩的後嗣中選定,此即「御三家」。所謂「御三卿」,是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規定,他的第2個兒子德川宗武、第4個兒子德川宗尹的後代也可繼嗣將軍。之後,第9代將軍德川家重規定他的第2個兒子德川重好的後嗣也有此資格。這三家均取離宅第最近的江戶城城門的名稱分別稱田安家、一橋家、清水家。同時,因三家當主(家長)都是從三位,相當於「卿」的官位,所以合稱「御三卿」。
當時,適合成為第14代將軍的有兩個候選人,一是屬於「御三家」的德川家福,時年8歲,一是屬於「御三卿」的一橋慶喜,時年17歲。論血統,德川家福與現任將軍更近。論能力,當然一橋慶喜較強。於是,雙方的擁躉展開了激烈衝突。事實上,這場衝突本質上並非重「血統」還是重「能力」,而是幕府各藩的權力之爭。
德川家富,後改名德川家茂。
1858年4月23日,「御三家」方面的井伊直弼擔任了幕府政事總裁――「大老」。6月19日,井伊直弼授意幕府代表井上清直、岩瀨忠震和在停泊於江戶灣的「波瓦坦」號的美方代表頓賽德·哈里斯(Townsend Harris),簽署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由於簽約未獲天皇敕許,屬於「擅自簽約」,因此遭到「御三卿」方面的強烈不滿和譴責。但是,由井伊直弼主導的幕府不僅毫不示弱,而且於6月25日正式發布了定德川家福為將軍繼嗣的文告。6月27日,孝明天皇接獲「宿繼奉書」(驛站間緊急傳送,即「馬不停蹄」)關於幕府「擅自簽約」的急報,甚為震怒,以「退位」對幕府施壓。但是,井伊直弼等仍一意孤行。就在此時,德川家定去世,13歲的德川家福繼位,改名德川家茂,成為江戶幕府第14代將軍。
井伊直弼
8月5日,孝明天皇敕令關白(古代日本官職)九條尚忠對幕府擅自簽約的「橫道」進行「評議」,並發出敕諭,對幕府的獨斷專行進行譴責。8月8日清晨,孝明天皇又向水戶藩下了一道秘密敕諭,令水戶藩在發生變故時舉兵勤王,並令其將此旨意向「御三家」和「御三卿」其他成員及全國諸藩藩主傳達。這道敕諭史稱「戊午密敕」。
天皇在下達「戊午密敕」時,曾將其「抽去骨架」交關白九條尚忠過目。九條尚忠不知是計,將此消息暗中透露給幕府。9月2日,因事情敗露,九條尚忠被迫辭去關白一職。種種跡象顯示,1858年後,京都欲取代江戶成為國家政治中心,天皇不再甘願充當政治偶像。日本歷史開始迎來「幕末的京都時代」。
九條尚忠肖像
面對朝廷咄咄逼人的態勢,幕府毫不示弱,並對「反井伊勢力」進行堅決鎮壓。這場持續半年有餘的鎮壓發生在安政年代,史稱「安政大獄」。井伊直弼還於1859年正月要求天皇頒旨「返敕」(收回「戊午密敕」)。面對幕府的強硬態度,孝明天皇只得收回成命。12月15日,井伊直弼嚴令水戶藩主德川慶篤3天內將「戊午密敕」交給幕府。
以井伊直弼為首的幕府的蠻橫,令水戶藩激進的武士忍無可忍,他們堅決反對「返敕」,並發動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櫻田門外之變」——1860年3月3日(陽曆3月24日)凌晨,江戶漫天飛雪。井伊直弼前往將軍府邸參加偶人節(又稱女兒節、桃花節)宴會。當井伊直弼乘坐的轎子到達櫻田門外時,埋伏在那裡的18名武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擁而上,揮舞利刀一陣砍殺,井伊直弼隨行的60名衛士大都未及拔刀出鞘便被砍翻,井伊直弼則被斬首。隨後,自稱「草莽」的武士發布了《斬奸旨趣書》,宣布「代天誅戮」,稱井伊直弼「擅自簽約,實可謂天下之大罪人」。《斬奸旨趣書》同時強調,他們「與官方(幕府)毫無敵對之意」,刺殺井伊直弼是聲討其不忠和賣國行為。但是,光天化日之下將幕府「大老」當眾斬首,無疑就是對幕府的藐視,朝廷和幕府的矛盾急劇激化。
殺進井伊轎旁的有村次左衛門
井伊直弼被刺後,接掌幕政的老中安藤信睦鑒於「草莽」的恐怖,不得不拋棄幕府此前對朝廷的強硬方針,轉而宣揚公家(朝廷)和武家(幕府)親睦,積極撮合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宮與幕府將軍德川家茂聯姻,形成「公武合體」。
但是,倒幕「草莽」為了粉碎幕府「藉助朝廷苟延殘喘的圖謀」,再次發動了刺殺安藤信睦的「坂下門之變」——1862年1月15日下午5時,安藤信睦一行到達江戶城坂下門時,一名刺客佯裝「投訴」走進安藤信睦的轎子,突然用短槍向內射擊,但未能擊中安藤信睦。之後,在雙方的格殺中,安藤信睦被砍傷了一隻手,而6名刺客則因寡不敵眾,被全部斬殺。
「櫻田門外之變」和「坂下門之變」使幕府權威遭受沉重打擊,而朝廷則步步緊逼,演出了「文久三年(1863年)政變」,極大地削弱了幕府的權力。另外,以長州(山口縣)、薩摩(鹿兒島縣)為主的雄藩則虎視眈眈,欲取德川幕府而代之。面對各種壓力,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最終「大政奉還」,使延續了265年的德川幕府拉上了帷幕。下一篇將會寫到「文九三年政變」是如何上演的?德川慶喜是如何當上將軍的?他為何要「大政奉還」?(作者:馮瑋;編輯:鬍子華;文中圖片皆系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路。本文系騰訊思享會獨家約稿,其它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王建勛:1787年美國憲法都是些什麼人制訂的?|學術劇2.8
※提高科技學術期刊編輯素質
※植物分類學術語-果實類型
※陶弘景的師承治學及學術經驗
※今日最佳:在 SCI 期刊發表論文 200 篇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