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盛即是衰」以色列總理拉賓

筆者導言: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候以色列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擁有西奈半島的以色列為什麼突然會選擇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已經獲得優勢情況下反而將自己的優勢拱手讓出,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拉賓與薩達特雖然簽署了《戴維營協議》,但是這個協議的簽署卻是在一個尷尬的情況下取得的。

拉賓出生於巴勒斯坦地區,他的父親出生於烏克蘭,在蘇俄革命成功後選擇前往美國,由於想要參與戰爭前往巴勒斯坦,再加上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上升導致很多猶太人開始聚集向巴勒斯坦地區,拉賓父親與巴勒斯坦當地的猶太女人結婚後生下了他,拉賓小時候就受到復國主義的熏陶,再加上《貝爾福宣言》的作用,猶太人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巴勒斯坦使得局勢產生了變化,拉賓隨後加入了軍隊,開始軍旅生涯。1947年在一次打通補給線的行動中,他成功完成目標從而聲名鵲起,由於精明能幹又善於處理事務,讓他在46歲時就已經成為以色列的總參謀長。

拉賓同時也趕上了一個非常優勢的時期,這便是以色列的優勢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以及石油作為發展中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地位的上升,對於中東的管理和控制逐漸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

在早期是英國人控制了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由於英國人承諾幫助阿拉伯人打壓奧斯曼帝國,使得雙方的合作存在相互支撐,在之後埃及反英情緒逐漸上升,再加上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爆發,使得阿拉伯與英國逐漸決裂,這使得以色列成為插入中東的一個重要勢力,在這種情況下歐美各國開始支持以色列。

在獲得第一次戰爭勝利後,實際上第二次中東戰爭更像是美國和蘇聯擠壓英法存在的戰爭,隨著埃及納賽爾的興起,使得納賽爾成功的成為了埃及的領袖,之後他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想法讓三國聯盟成立,英國、法國、以色列三國密謀奪取蘇伊士運河。

可是就在以色列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美蘇插手使得雙方不得不停火,這使得納賽爾似乎取得了勝利,但是這種勝利是因為美蘇的介入導致,之後納賽爾獲得了一種阿拉伯世界領袖的地位,但他的勝利如同是行走在危橋之上一般。

對於中東與世界的關係來說,歐美需要的是一個弱勢的中東,所以對於納賽爾的興起自然是不願意看到,這讓他們不再支持納賽爾,納賽爾對於以色列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實際上屬於孤掌難鳴,要自己對抗整個歐美背後支持的以色列顯然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

所以在外界支持的作用下,又以拉賓為負責指揮和策劃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6天的時間就勝利結束了,以埃及軍隊徹底的失敗作為結果讓世界驚詫,但需要看到的是這個優勢期實際上對於以色列來說其實也在收緊。雖然拉賓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但也埋下了隱患。以色列以非常漂亮的姿態和成績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以色列是自己獲得的勝利。

對以色列來說他們的優勢在於歐美世界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勢的阿拉伯勢力崛起,其實反之他們亦不想看到的強大的以色列崛起,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在於埃及還敢不敢發動戰爭,這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走勢,隨著納賽爾的黯然去世,這一重擔落在了薩達特身上。

薩達特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這次被稱為十月戰爭顛覆了雙方的優勢,在戰爭一開始埃及軍隊發揮了難以想像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緊急求助於美國,美國開動了五分錢救援行動,這種救援使得巨量的戰爭物資進入了以色列,這為以色列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但反之來說,也讓整個戰爭變得更加複雜起來,雖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他們獲得了成功,卻也使得以色列的地位出現了改變,在戰爭中以色列軍隊一度威脅到了埃及開羅的安全,可在之後的談判中,以色列突然放棄了已經到手的西奈半島。

簽署了《戴維營協議》。

那麼為何拉賓會如此選擇,此時已經是以色列總理的拉賓感受到無形的壓力正在形成,這種壓力來源於表面上以色列獲得了很強的勝利,但這種勝利與埃及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所獲得的勝利其實是相同的,即他們一方面感覺是自己取得了勝利。

可對於他們的支持變得曖昧起來,雖然美國人在戰爭中同樣支援了以色列,但以色列如果只憑藉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在這個地區站穩腳跟的。

這使得從小參軍的拉賓非常清楚這一點變化,也就是說《戴維營協議》的簽署表面上看是以土地換和平,但實質上這種交換是以美國出賣以色列為結果的。

對美國來說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在衰落,他們需要讓自己的資本控制力獲得一個轉變,這種轉變恰恰來自於中東的變化上,這種轉變來自於美國想要和阿拉伯世界進行某種關係的聯合,但是這種聯合需要一種契機。

現在這個契機終於來到了。

對於美國來說如果能讓以色列將嘴裡的勝利吐出還給埃及人,這意味著他們的優勢地位將會確保,一旦與阿拉伯世界建立關係,這將使得一個情況出現,美國通過石油貿易的美元結算將使得美元成為更強貨幣來彌補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替代品。

而這一點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似乎已經無法拒絕,因為戰爭的趨勢已經變化,以色列如果拒絕美國,將會使得自己的援助減弱,再加上英法已經變得弱勢,所以拒絕美國將使得以色列孤立無援,這對於以色列來說顯然難以接受。最終拉賓同意簽署這一條約。

然而讓出西奈半島回到原始狀態的以色列就獲得了穩定了么?顯然是沒有的這意味著這種條款的簽署並沒有給拉賓帶來和平,最終他被人刺殺。

那該如何看待拉賓以及以色列的戰爭呢?

以色列的優勢來源於外國的支持,劣勢和隱患同樣來自於此,所以當他們弱小的時候,其他國家可以支援他,但是當他強大起來以後,他們還能獲得同樣的支持么?顯然是不能的,當不能的時候,也就到了失敗到來的時候。

所以當拉賓贏得了戰爭時其實他們已經失去了戰略上的優勢,自然導致了這種結果的產生,而拉賓也在之後被人認為是出賣了以色列的利益被刺殺,只是從小便為以色列獨立而努力一生的拉賓多少也顯的無奈。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埃及最強總統薩達特:卧薪嘗膽三年後,差點讓以色列亡國!
如果以色列當初在烏干達建國,現在的情況會是什麼樣的?
因為宗教信仰二戰前西方國家都反猶,為什麼戰後反而幫助以色列建國?
以色列有哪些先進農業技術?
特拉維夫 | 這一片乳黃色的城市,正在迎接一天中最為絢麗的時刻

TAG:歷史 | 以色列 | 人物 | 總理 | 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