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國式家庭:隱身的爸爸 焦慮的媽媽

一、每個人都在焦慮

如今,我們身處在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沒錢的擔心買不起房、看不起病、養不起老,有錢的擔心股票跌到血本無歸,男人擔心媳婦紅杏出牆,女人擔心老公彩旗飄飄……

這種情況出現在家庭中,造就了一對對這樣的父母:爸爸以「拚命掙錢」為理由早出晚歸,甚至不歸,即使在家也要抱著電腦或手機打遊戲,美其名曰「休息」;而媽媽則焦慮到近乎失控,仔細照看孩子的所有細節,同時讓孩子奔波於各種培訓班之間,讓孩子感到窒息。

隱身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這就是中國絕大部分家庭的現狀。

誠然,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孩子任何細節的落後都可能成為他發展的絆腳石,「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標語應運而生。教育在當代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場「軍備競賽」。「更多的錢才有可能買來更好的教育」幾乎成為了父母們的共識——「親子班」、「特長班」、「學區房」,這些無疑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於是,為了給孩子「掙學費」,爸爸們遠離了家庭教育。

姑且不論爸爸們究竟是為了給孩子掙學費才遠離了家庭教育,還是為了遠離家庭教育的瑣碎而主動加班「掙學費」,我們相信絕大部分父親都希望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為了這些,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健康。

可是,這種犧牲真的能換來相應的結果嗎?如果能,那我們如何解釋如今的「富二代」現象呢?

二、隱身的爸爸

我曾見過一個孩子,她是我的初中同學,父親是一名軍人,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她說,他管那個人叫「爸爸」,可這個字眼的含義,和我們這些普通孩子嘴裡的「爸爸」不一樣。

她的爸爸是幾張照片,是媽媽口中那些光鮮的履歷,是電話那頭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是他偶爾回家後與媽媽的客客氣氣……在她小學時,同學們曾疑惑,為什麼她的爸爸從來都沒出現過,更別提接她回家呢?

後來就有了謠言:她的爸媽離婚了、她的爸爸已經死掉了……有些甚至更惡毒:她是非婚生下來的。因為這條謠言,她第一次和比她整整高了一頭的高年級學生打了一架。

這件事她並沒有跟媽媽報告,身上的瘀傷和泥土,她只是說上體育課摔了一跤。她說,媽媽如果知道了這件事,就會打罵她,說她不學好,然後神經質般地哭泣。

在初中時,這個姑娘成績不太好,數學成績尤其差,在班裡排名倒數,語文成績也並不出彩,但作文卻奇好。老師說,她的作文里有一種遠成熟於初中生的深邃和哀愁。

如今我才明白,她為什麼如此敏感倔強,又為什麼會有那樣悲傷的眼神。

後來,她染髮、早戀、墮胎、分手、再早戀,一次又一次感情的碰壁中,她失卻了清純的模樣,也放棄了寫作的夢想。如今,她在大城市打拚,卻並沒有找到情感的歸宿。

她說,她抗拒不了花花世界的誘惑,又極度缺乏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並不是任何一個男人可以給她的。能給她的,只有父親,她孩提時期的父親。如果他的父親可以多回家,哪怕每個星期只陪她一天,自己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可惜,時光不能倒流。童年時失去的,長大後再也無法彌補回來。

或許這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但在如今「隱身的父親」這個現象卻比20年前要普遍得多。

在2015年,全國第二次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50%家庭的父親「缺位」;面對「最想把心裡話說給誰聽」時,只有約7%的孩子選擇了父親,高達63%的孩子選擇了母親。

在許多家庭中,爸爸們在孩子還未醒來時就出門上班去了,等孩子睡著後才回到家中,很長時間都看不到孩子清醒時候的樣子……

當老師問「你們的爸爸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紛紛說「我爸爸能掙好多好多錢」、「我爸爸買了一輛大奔」、「我爸爸很懶,就會玩手機」,而不說「我爸爸懂得好多好多知識」、「我爸爸能把我舉高高」、「我爸爸喜歡和我一起堆沙子城堡」時,我們究竟是該笑還是該哭呢?

三、焦慮的媽媽

與「隱身的爸爸」相對應的,是「焦慮的媽媽」。

有調查顯示:中國家庭教育正由傳統的嚴父慈母向嚴母慈父轉變。但更多的父親是對孩子不管不問,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拋給了母親。這就導致媽媽們在重壓之下越來越焦慮。

這種焦慮嚴重時往往會讓媽媽們的心態在兩極間搖擺:一方面,她們擔心孩子的安全、健康——噴洒消毒液,不讓家裡有一點細菌;把孩子好好地保護在家裡,不讓他們出門,省得被別人的寵物傷害,或被人販子偷走;隨時隨地習慣性地摸摸孩子的額頭,擔心孩子發燒;在孩子哭鬧時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生怕孩子哭到背過氣去……

但另一方面,她們也了解在社會上的激烈競爭,因此逼著孩子去「比別人更優秀」……別人家孩子去學樂器、學跳舞,自己的孩子也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別人家孩子可愛懂禮貌,自己家孩子也決不能靦腆內向;別人家孩子五歲就會100以內加減法了,自己家孩子非得學會珠算心算不可……如果孩子有一丁點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就會迎來媽媽的失控情緒——數落,冷淡,或者和上面故事一樣的神經質般的哭泣。

這樣趨於兩極分化的反應,讓孩子隨時隨地處於緊張之中——他生怕自己哪點惹媽媽不高興,卻也依賴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看護。他們看起來變得更加「懂事」了,但這種懂事卻更像是在「演戲」,因為他的內心是封閉的。在青春期後,那些長期被壓抑的負面狀況會一股腦地出現——要麼衝動而反叛、自制力差、自我為中心;要麼焦慮而抑鬱,容易緊張,自我容忍度低。前者大多會成為我們眼中的「不良少年」,後者往往不能接受體制內教育種種考試的壓力,有自殺或自殘傾向。

與母親細膩的、保護性的教育相比,父親的教育更加粗獷,也更加具有探索性。父親在培養孩子的品格,尤其是逆商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從一個堅強、樂觀、豁達、勇於開拓的父親身上,可以看到未來得自己。而父親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話語不多但字字有用的指導,也要比母親事無巨細的管理要有用得多。

然而我們都知道,身教大於言傳,如果沒有生活中的榜樣,書中的故事在孩子心中,或許僅僅是個離自己很遠的童話而已。

四、我們應該如何陪伴孩子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父親的重要性,父親對孩子,乃至對整個家庭的心理狀況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問題來了——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我們應該如何陪伴孩子慢慢長大?

其實,高質量的陪伴,每天只需要一個小時!

我們許多會員反映:自己作為全職媽媽,為什麼孩子的問題反而更多?除了家庭氛圍這類因素之外,陪伴時間長但質量不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孩子並不是24小時需要媽媽。媽媽在孩子不需要時出現,實際上是在打擾孩子,有可能破壞孩子的專註力和社交能力。同時,孩子會認為「你就應該圍著我轉」,從而出現「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趨勢。

在這個方面,職場媽媽反而比全職媽媽更有利,因為她確定每天回到家時,孩子一定需要她的陪伴。這就讓她的陪伴質量更高了。

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職場父親。但究竟應該如何陪伴,許多爸爸都犯了難。其實,爸爸們別忘了,你們擅長探索世界,而這也正是寶寶們感興趣的。

你盡可以當個大孩子,和寶貝瘋玩,帶著他大跑大跳、放風箏、打陀螺,甚至捉魚、爬樹、在廚房裡「做實驗」……不要在意身上的泥巴,也不要在意孩子笨拙的動作帶來的小磕碰,只要處理得當,你的孩子要比你想像中的堅強的多。

你盡可以當個引路人,和孩子一起讀書,帶他去宇宙遨遊,去叢林探險,去穿越歷史……不要在意孩子究竟能不能懂?即使他不能理解,也能對這些知識感興趣。你的孩子要比你想像中的好奇得多。

如果你真的很忙,一定要把工作帶回家,那也不要拒絕孩子希望你陪伴的願望。給他講講你的工作吧,讓孩子知道你在做什麼,這個工作有什麼好玩的,爸爸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然後,告訴他你可以在旁邊讀書或拼拼圖,如果你有需求,爸爸會在第一時間滿足你。

趁著這個機會,媽媽盡可以放下心來,別怕他們搞亂了你的房間,也別怕他照顧孩子簡單粗暴,如果孩子不能禁受小磕碰,那以後要怎麼面對社會上的挫折呢?給自己放個假吧,趁著丈夫獨自帶娃的空隙,去逛街、看電影、散步……送走你的焦慮和糾結,然後繼續做一名風華絕代的妻子和陽光快樂的媽媽。

最後,爸爸們,請多陪一陪你的妻子,你孩子的媽媽。和孩子一樣,她對你也是有情感需求的。如果你不能經常陪伴她,那怎麼能察覺到她在強忍著焦慮與痛苦,逼著自己去堅強,好撐起來這個家呢?「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首要關係,也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擇偶標準」。只有家中存在一個「好爸爸」的榜樣時,你的女兒才會照著你的樣子找選擇終生伴侶,你的兒子也會學著做一個愛家庭、有責任心的好男人,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父親是家裡的梁,母親是家裡的牆。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的懷抱和父親的肩膀缺一不可。只有同時獲得了父愛和母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來自於公眾號:小學教育 德林教育


推薦閱讀:

很多中國式婚姻,潛藏危機
中國式相親:「北京戶口才配得上我兒子。」
「產婦跳樓」凸顯中國式醫患關係:沒有責任沒有愛
「中國式出軌」為何愈演愈烈?
【新聞百科】中國式貧富差距

TAG:教育 | 中國 | 家庭教育 | 家庭 | 中國式 | 媽媽 | 焦慮 |